王中林院士《ACS Nano》隱蔽水生微型機器人的納米發電機

2020-11-18 高分子材料科學


【科研摘要】

由於對水生環境監測,檢查和密閉空間探索的需求,水生微型機器人引起了極大的研究興趣。當前的致動方法嚴重依賴於由大振幅和高頻源提供動力的機械運動,這限制了應用的便攜性和隱蔽性。最近,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量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種用於水生微型機器人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啟用電介質上電潤溼(EWOD)致動器(TENG-EWA)。圓盤TENG的轉移摩擦電荷可替代地改變EWOD執行器的表面能,從而產生毛細波傳播。毛細管波的反作用力使微型機器人在水面上啟動。對TENG引起的毛細血管波的特性進行了實驗分析和理論建模。以最大運動速度1 cm/s向前驅動光學透明的微型機器人(重量為0.07 g,體長為1 cm)。展示了多種運動功能:在矽油/去離子水界面處,海水中機器人淨重的3倍負載。此外,微型機器人的運動通過風力驅動的TENG進行了演示,並且在紅外攝像頭和分貝儀的作用下具有良好的隱蔽性能。擬議的水生TENG-Bot不僅顯示了將環境能量轉換為微型機器人的驅動力的潛力,而且還揭示了光學,聲波和紅外隱藏的優勢。


【圖文解析】

水生TENG-BOT和驅動機制

概念圖如圖1所示。水生TENG-Bot由一個獨立式模式盤TENG,一個浮動部件和一個EWOD執行器(EWA)組成。圓盤TENG由丙烯酸基底,一對圖案化的銅電極,商用FEP(氟化乙烯和丙烯)膜和丙烯酸覆蓋物形成。將電極熱沉積到丙烯酸基材上,然後將商用FEP膜粘貼到丙烯酸蓋上。在操作過程中,丙烯酸基板被固定,電極作為定子工作。丙烯酸罩蓋與步進電動機的杆連接,並用作轉子。圖1的插圖中顯示了已組裝的圓盤TENG。EWA(寬度2釐米,高度0.8釐米)粘貼在浮動部件的船尾。圖1的插圖顯示了已組裝的水生TENG-Bot的俯視圖和側視圖。EWA由旋塗和固化的Teflon AF溶液,溼蝕刻的ITO(氧化銦錫)塗層的PET板組成,以及連接線。透明的PET基材和特氟龍塗層確保光學遮蓋性能。ITO電極的溼蝕刻是為了防止與邊緣的水短路,固化的特氟隆薄膜可確保執行器表面具有疏水性。圓盤TENG的正銅電極與EWA的致動電極(ITO)相連,圓盤TENG的負銅電極插入水中作為接地電極。在操作過程中,FEP膜與丙烯酸覆蓋物一起旋轉,或者與正/負銅電極接觸/分離。感應的電荷轉移會定期更改執行器的表面能,並產生用於執行操作的毛細波。


圖1.水生TENG-Bot的概念。水生TENG-Bot由一個圓盤TENG和一個EWA組成。在運行期間,圓盤TENG的旋轉交替地將電荷轉移到執行器和接地電極,並產生用於執行操作的毛細波。


TENG-CWA的表現

改變影響致動器性能的參數以追求最佳的致動性能。首先評估鐵氟龍AF層厚度的影響。在該測試中,Voc,fTENG和致動器電極寬度w分別設置為520 V,2 Hz和2 cm。將10%的Teflon AF溶液以1000、3000、5000和7000 rpm的轉速旋塗,固化後的厚度為3.8、2.2、1.6和1μm。如圖3a所示,通過等式1獲得藍色曲線,並使用後處理軟體ImageJ通過高速相機捕獲的圖像測量點。可以看出,改進的接觸角隨著特氟隆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如圖3b所示,隨著致動器電極寬度的增加,修改的接觸角增加。這是因為當盤TENG輸出固定時,傳遞到致動器電極的摩擦電荷總量將是相同的。


圖3.(a)鐵氟龍層厚度對改進的接觸角的影響。(b)執行器電極寬度對修改後的接觸角的影響。(c)修正的接觸角與平均波幅之間的關係。(d)驅動力與平均波幅之間的關係。(e,f)Voc和fTENG對驅動力的影響。


水生TENG-BOT的運動

作者介紹了水中的TENG-Bot在去離子水中的運動。Voc和fTENG會發生變化,以顯示它們對運動速度的影響。圖4a顯示了裝滿去離子水的容器中單個微型機器人(重量為0.07 g)的運動。致動電極通過25μm鎳線連接到TENG,以減小應變。通過打開光碟TENG,產生520 V和20 Hz的輸出信號,並且以1 cm/s的最大運動速度向前驅動裸機。Voc對單個微型機器人運動的影響如圖4d所示(fTENG保持為20 Hz)。可以看出,當Voc為〜130 V且速度為0.2 cm/s時,可以啟動單個水生TENG-Bot。當Voc達到520 V時,運動速度達到飽和,這一結果與驅動力的趨勢一致,如圖3e所示。進一步將520 V和20 Hz TENG輸出信號用於三重機器人的運動。如圖4c所示,三個微型機器人以平均速度〜0.3 cm/s移動。Voc對三重機器人運動的影響如圖4d所示。可以看出,三重機器人的運動速度遠低於單個機器人。


圖4.去離子水中水生TENG-Bot的運動。(a)單個機器人在去離子水中的最大運動速度為1 cm/s。(b)在去離子水中以最大負載(裸機的三倍)移動微型機器人。(c)三缸機器人在去離子水中的運動。(d)TENG的Voc對運動速度的影響。(e)fTENG和負載重量對運動速度的影響。


如圖5a所示,在海水中還演示了所呈現的水生TENG-Bot的運動功能。TENG的輸出保持為520 V和20 Hz。海水是從中國大連黑石礁公園(121.565677E,38.875297N)的海岸收集的。為了量化不同離子的影響,進一步測試了水生TENG-Bot在鹽水中的運動性能。如圖5c所示,添加三種類型的鹽(包括NaCl,MgCl2和KCl),其濃度為0-1 mol/L會對微型機器人的運動產生不利影響。當將1 mol/L NaCl添加到去離子水中時,運動速度下降到約0.1 cm/s。在1 mol/L KCl和MgCl2溶液中,水生微型機器人以0.8和0.9 cm/s的速度運動。鹽類型引起的差異可能歸因於離子的電負性以及存在離子時的接觸角變化。


圖5.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中水生TENG-Bot的運動。(a)以0.21 cm/s的速度在海水中運動(從中國大連市黑石腳公園121.565677 E,38.875297 N收集)。(b)微型機器人在矽油/去離子水界面的移動速度為0.4 cm/s。(c)離子類型和濃度對運動速度的影響。(d)在紅外攝像機和分貝計下的運動。紅色虛線正方形表示在噪音測試下微型機器人的位置,而黃色虛線正方形表示在紅外攝像機測試下微型機器人的初始和最終位置。


風-TENG驅動的水生TENG-Bot及其應用

在此部分中,將組裝風TENG以收集環境風能,以驅動水生TENG-Bot(圖6a)。wind-TENG設計有兩對電極,以在低風速條件下增加輸出信號的頻率。當葉片上吹有0.25 m/s的風時,TENG可以產生頻率為4.2 Hz的約500 V峰峰值電壓信號(圖6b)。水生TENG-Bot以0.29 cm/s的速度逆風向前驅動(圖6c)。


圖6. Wind-TENG驅動的微型機器人及其在油滴收集中的應用。(a)wind-TENG裝置由風輪和帶有兩對電極的TENG組成。(b)風輪由鼓風機驅動,風速為0.25 m/s,並以4.2 Hz的頻率產生500 V的Voc。(c)將水生TENG-Bot以0.29 cm/s的速度逆風啟動。(d)水生TENG-Bot配備有疏水但親油的海綿,並證明在水表面上收集了墨汁染色的油滴。


參考文獻:

doi.org/10.1021/acsnano.0c05901


版權聲明:「高分子材料科學」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膠體高分子科學的研究進展及科研信息。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改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Nature:王中林小組研製出纖維納米發電機
    (c)顯示多根纖維組成的纖維納米發電機的串/並連式連接來提高輸出電壓/電流。(圖片來源:王中林實驗室) [科學網 趙彥 報導]從2006年開始,王中林小組相繼發明了納米發電機、直流發電機。在2006年他首次提出了壓電電子學(Piezotronics)的概念和新研究領域。
  • 王中林等ACS Nano:化煩惱為利器!利用衣物靜電為電子設備供電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s)在生物能量獲取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和紡織材料的結合為智能面料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有鑑於此,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東華大學杜趙群等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最常見的平紋結構的直流織物TENG(DC F-TENG),它巧妙地利用了服裝中有害而煩人的靜電擊穿現象來獲取生物運動能量。
  • 王中林:自驅動系統中的納米發電機
    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技領域領軍人物,他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摩擦納米發電機,並首先發展了自驅動系統和藍色能源的原創大領域,為微納電子系統的發展,物聯網,傳感網絡,人工智慧和人類未來的能源開闢了新途徑。他開創了納米結構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等領域,對納米機器人、人-電界面、納米傳感器、LED技術的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
  • 王中林院士Nano Energy綜述: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構築藍色能源夢
    2006年,王中林院士所在團隊發明了通過壓電效應收集環境中機械能的納米發電機,開闢了能源轉化和應用的新領域。在此基礎上,該研究團隊於2012年又成功研製出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此後,各種類型的摩擦納米發電機接連被研製出來,不斷革新著人們對能量收集的傳統概念。
  • 串列圓盤式納米發電機實現「藍色能源」器件性能新突破
    王中林院士於2012年提出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重量輕、材料選擇豐富、結構靈活、易於製造、成本低等優點。它可以有效收集低頻的機械能,因此可以用於收集水體本身蘊含的豐富機械能—波浪能,並進行供電。
  • 王中林的納米電池究竟是個啥?
    9月24日,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在美國費城發布了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王中林院士成為物理學領域獲獎人之一。
  • 納米發電機之父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附簡歷)
    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被譽為是「納米發電機之父」。他同時也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西電校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王中林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 王中林院士斬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網友:華人之驕,世界...
    6月14日,據中國科學院大學官網報導,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院士獲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
    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領軍型科學家。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被譽為是「納米發電機之父」。他同時也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王中林教授。
  • AEnM:高功率旋轉泵浦摩擦納米發電機
    摩擦納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可將各種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物聯網、可穿戴器件、自驅動傳感,生物醫學、藍色能源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所長王中林獲能源界最高獎埃尼獎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中科院納米能源所)23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所長王中林院士22日在義大利獲頒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EniAward),成為第一位獲得埃尼獎的華人科學家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世上最小的發電機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其機械能轉化效率是50%—80%,可以為微小電子器件、納米機器人提供電力,使之真正實現自驅動納米能源是指基於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的能源轉換與能源存儲技術。其實早在2007年4月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上,就介紹了本次會議的執行主席、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研究員研製的由超聲波驅動的直流納米發電機。而更早的2006年4月,一向對新方法、新理論十分熱衷的《科學》雜誌,也曾報導過王中林領導的小組首次在納米(十億分之一米)尺度範圍內,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的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課題組:自供能足底...
    王中林院士簡介   王中林院士是國際納米科技領域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科學家王中林院士在2006年首次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在2012年成功研發了摩擦納米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能夠將機械能直接轉換為電能輸出,為有效收集機械能提供一個全新模式,除此之外,納米發電機還可以作為自驅動傳感器來檢測機械型號。
  • 王中林院士披露納米材料神奇應用
    讓不可能變為可能,這就是身材微小但能量巨大的納米材料。心臟起搏器能靠呼吸驅動,可穿戴設備靠走路就能供電,就連降雨也能發電。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院士王中林9月17日在中關村論壇「中國北歐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論壇」上介紹,我國納米材料研發取得的新進展,將在物聯網時代得到廣泛應用。王中林明確表示,納米材料肯定會在物聯網時代得到更多應用。「一根頭髮的直徑大約是5萬納米,而現在晶片等材料早已來到幾納米時代,納米材料在晶片和納米發電機等領域正獲得越來越多的用武之地。」王中林說。
  • 鄭海務教授課題組在ACS Nano上發表關於壓電光電子學與鐵電極化...
    Enhanced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s of La Doped Bismuth Ferrite/Zinc Oxide Heterojunction by Coupling Piezo-Phototronic Effect and Ferroelectricity」在自然指數期刊、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中科院一區,IF=14.588)上在線發表( https://pubs.acs.org
  • 中科院院士王中林受聘廣西大學「雙聘院士」
    &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南寧12月12日電 日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教授受聘廣西大學「雙聘院士」聘任儀式在大禮堂舉行。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談新時代能源中的硬科技
    現在人類邁入了以納米技術、物聯網、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能源?在第二屆全球硬科技大會上,剛剛獲得能源領域「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分享了他研究的新時代能源——納米發電機。記者 王健 攝什麼是新時代能源?
  •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通過模仿自然皮膚特性和功能刺激科學家們開發仿生電子皮膚,應用在可穿戴健康監測,智能假肢和機器人技術。根據不同的物理傳感機制,如壓電電阻率、電容、壓電、摩擦電,電子皮膚能夠檢測和量化環境刺激的多樣性,包括溫度、溼度、壓力、振動、和觸覺技術,通過將它們轉換為實時和可視化電子脈衝。
  • 唐本忠院士團隊《ACS Nano》:腦腫瘤「終結者」——仿自然殺傷細胞...
    他率先提出利用微型機器人治病的想法。用他的話說,就是「吞下外科醫生」。科幻小說或者科學電影中常描繪納米機器人進入人體血液中能主動靶向輸運、穿越生物屏障、執行細胞手術等生物醫學任務的場景。《終結者》是美國著名科幻電影系列,其中最著名的主角就是阿諾德·施瓦辛格扮演的類人仿生機器人T-800就是一種人通過在機器人金屬骨架上覆蓋一層人體皮膚組織而變成具有正常人功能的仿生機器人。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自從2012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發明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以來,全世界的學者從各個方面對TENG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4月5日,王傑和王中林等人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A constant current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