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王中林小組研製出纖維納米發電機

2020-12-06 生物谷


圖:(a)低倍掃描電子顯維照片顯示兩個互相纏繞的、表明長有氧化鋅納米線陣列的纖維,其中一個鍍有金。(b)高倍掃描電子顯維照片顯示兩纖維界面處的納米線對納米線結構。(c)顯示多根纖維組成的纖維納米發電機的串/並連式連接來提高輸出電壓/電流。(圖片來源:王中林實驗室)


[科學網 趙彥 報導]從2006年開始,王中林小組相繼發明了納米發電機、直流發電機。在2006年他首次提出了壓電電子學(Piezotronics)的概念和新研究領域。由於氧化鋅具有獨特的半導體和壓電性質,彎曲的氧化鋅納米線能在其拉伸的一面產生正電勢,壓縮的一面產生負電勢。氧化鋅半導體和金屬電極之間的肖特基勢壘則能控制電荷的積累與釋放,從而實現機械能到電能的轉化,並有效釋放。

2007年初,基於壓電電子學原理,王中林研究小組用超聲波帶動納米線陣列運動,研製出能獨立從外界吸取機械能、並將之轉化為電能的納米發電機模型。在超聲波帶動下,這種納米發電機已能產生上百納安的電流。但是,在實際環境中,機械能主要以低頻震動形式存在,如空氣的流動、引擎的震動等。要讓納米發電機能廣泛應用於各方面,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要降低納米發電機的響應頻率,讓納米線陣列在幾個赫茲的低頻震動下也能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王中林教授和王旭東博士及秦勇博士組成研究小組。利用溶液化學方法,他們將氧化鋅納米線沿徑向均勻生長在纖維表面,然後用兩根纖維模擬了將低頻震動轉化為電能的這一過程。為了能實現電極與氧化鋅納米線之間的肖特基接觸,他們採用磁控濺射在一根纖維表面鍍了一層金膜作為電極,而另一根表面是未經處理的氧化鋅納米線。當兩根纖維在外力作用下發生相對運動時,表面鍍有金膜的氧化鋅納米線像無數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一樣,同時撥動另外一根纖維上的氧化鋅納米線;所有這些氧化鋅納米線同時被彎曲、積累電荷,然後再將電荷釋放到鍍金的纖維上,實現了機械能到電能的轉換。

相對於之前的直流納米發電機,新成果實現了如下突破:首先,通過讓氧化鋅納米線在纖維之上生長,為實現柔軟,可摺疊的電源系統(如「發電衣」)等打下了基礎;其次,基於纖維的納米發電機能在低頻震動下發電,這就使得步行、心跳等低頻機械能的轉化成為可能;再次,由於其合成方法簡單,條件溫和,這就大大擴展了基於氧化鋅納米線的納米發電機的應用範圍。根據目前的實驗數據,他估計,如果能用這些纖維編織成布在極端優化的條件下,每平方米這樣的布可能輸出大約20-80毫瓦的電能。

王中林說,目前這種由兩根纖維組成的納米發電機的輸出功率還很小,這主要是由於纖維的內阻較大以及纖維之間接觸面積較小造成的。目前,他們正努力提高這種基於纖維的納米發電機的輸出能量。例如,通過在纖維上預先鍍一層導電材料然後生長氧化鋅納米線,可以明顯降低納米發電機的內阻,進而可提高纖維基納米發電機的輸出電流;也可以通過增加纖維的數量來提高納米發電機的輸出能量。

文章的審稿人認為:「這是一項很有創意、具有突破性的研究……作者的思路是革命性的。」王中林認為,新成果將為納米發電機在生物技術、納米器件、個人攜帶式電子設備以及國防技術等領域的應用開拓更為廣泛的空間。

「今天,納米科技已經從早期對納米材料結構和基本物理化學特性的研究,發展到利用納米材料的優良特性有目的地製造納米器件,各種各樣的納米器件被紛紛製造出來,如納米傳感器、納米電動機甚至納米機器人等。」王中林說,「但與此同時,為這些微型化、集成化的納米器件提供能量的仍是傳統電源,如電池。因此,迫切需要開發出納米尺度的電源系統,為納米器件的進一步小型化、集成化提供基本能源。」

目前,已經有BBC、NBC、PBS、《國家地理》等多家國際權威新聞媒體對這一重要的科學成果進行了報導。

(《自然》(Nature),451, 809-813 (2008),Yong Qin, Xudong Wang & Zhong Lin Wang)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451, 809-813 (14 February 2008) | doi:10.1038/nature06601; Received 10 October 2007; Accepted 13 December 2007

Microfibre–nanowire hybrid structure for energy scavenging

Yong Qin1,2, Xudong Wang1,2 & Zhong Lin Wang1

  1.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lanta, Georgia 30332-0245, USA
  2.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Correspondence to: Zhong Lin Wang1 Correspondence and requests for material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Z.L.W. (Email: zlwang@gatech.edu).

Abstract

A self-powering nanosystem that harvests its operating energy from the environment is an attractive proposition for sensing, personal electronics and defence technologies1. This is in principle feasible for nanodevices owing to their extremely low power consumption2, 3, 4, 5. Solar, thermal and mechanical (wind, friction, body movement) energies are common and may be scavenged from the environment, but the type of energy source to be chosen has to be decided on the basis of specific applications. Military sensing/surveillance node placement, for example, may involve difficult-to-reach locations, may need to be hidden, and may be in environments that are dusty, rainy, dark and/or in deep forest. In a moving vehicle or aeroplane, harvesting energy from a rotating tyre or wind blowing on the body is a possible choice to power wireless devices implanted in the surface of the vehicle. Nanowire nanogenerators built on hard substrates were demonstrated for harvesting local mechanical energy produced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ic waves6, 7. To harvest the energy from vibration or disturbance originating from footsteps, heartbeats, ambient noise and air flow,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that work at low frequencies (such as <10 Hz) and that are based on flexible soft materials. Here we present a simple, low-cost approach that converts low-frequency vibration/friction energy into electricity using piezoelectric zinc oxide nanowires grown radially around textile fibres. By entangling two fibres and brushing the nanowires rooted on them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mechanical energy is converted into electricity owing to a coupled piezoelectric–semiconductor process8, 9. This work establishes a methodology for scavenging light-wind energy and body-movement energy using fabrics.

王中林實驗室主頁

相關焦點

  • 王中林:自驅動系統中的納米發電機
    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技領域領軍人物,他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摩擦納米發電機,並首先發展了自驅動系統和藍色能源的原創大領域,為微納電子系統的發展,物聯網,傳感網絡,人工智慧和人類未來的能源開闢了新途徑。他開創了納米結構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等領域,對納米機器人、人-電界面、納米傳感器、LED技術的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
    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領軍型科學家。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被譽為是「納米發電機之父」。他同時也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王中林教授。
  • 納米發電機之父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附簡歷)
    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被譽為是「納米發電機之父」。他同時也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該獎項評選委員會評價王中林教授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重大貢獻,認為這一領域「將對人類和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利益」,「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
  • 王中林的納米電池究竟是個啥?
    根據湯森路透的表述,王中林院士此次獲獎,是由於其在一維氧化物納米結構,尤其是氧化鋅(ZnO)納米帶和納米線的製備、表徵和基本物理性能理解等方面做出的原創性重大貢獻,開創了ZnO納米材料在能源、電子、光電子以及生物等領域的全新應用,由此奠定了其在ZnO納米材料領域的領頭羊地位。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其實早在2007年4月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上,就介紹了本次會議的執行主席、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研究員研製的由超聲波驅動的直流納米發電機。而更早的2006年4月,一向對新方法、新理論十分熱衷的《科學》雜誌,也曾報導過王中林領導的小組首次在納米(十億分之一米)尺度範圍內,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的研究成果。
  •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王中林
    其中,王中林認為最讓他激動的發明是納米發電機。「納米尺度發電機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王中林比喻說:以前,不論多小、多靈敏的器件,都需要附加一個較大尺度的傳統電源,好比「螞蟻拉個大駱駝」。而纖巧的納米發電機能夠讓納米器件不再需要外在的電源,電池也不再需要,無疑將會使電源領域向前邁進革命性的一步。
  • 王中林院士Nano Energy綜述:摩擦納米發電機網絡構築藍色能源夢
    2006年,王中林院士所在團隊發明了通過壓電效應收集環境中機械能的納米發電機,開闢了能源轉化和應用的新領域。在此基礎上,該研究團隊於2012年又成功研製出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的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此後,各種類型的摩擦納米發電機接連被研製出來,不斷革新著人們對能量收集的傳統概念。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納米發電機是新...
    關於這些問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先生帶來「納米發電機——新時代能源的基石」的分享。摘錄如下:大家知道能源是我們未來的需求,是永遠的需求,我們國家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也是能源大國,我們的研究對未來能源有可能的貢獻,這是一項硬科技,更是一項影響我們很多領域的科技。
  • 王中林:一位開掛的科學家和他的納米帝國
    王中林卻覺得這是塊寶。2009年,王中林通過一個納米針尖,撥動氧化鋅納米棒,成功輸出了5毫伏的電信號。這種納米級氧化鋅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即使發生30%的形變都不會破裂,這可以讓壓電效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然而,電信號仍然太微弱了。
  • 西電校友王中林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擦肩」
    1978年參加了高考,他考出了全區第一的好成績。然而一心想學雷達工程的王中林,卻被分到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物理師資班。從此,他就與物理結下了不解之緣。  「把自己準備好,機會自然會來到。」對於大學階段的學習,王中林認為目標明確非常重要。他進入大學時候的狀態是:數理化底子薄弱;沒有學過英語。王中林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四年本科每門成績不能低於90分。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其中,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把摩擦起電和納米能源相結合,進而研發出來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發電機一般是汽輪機、水輪機、風力發電機這樣的大型機器,它們大部分是電磁感應發電機,原理也很簡單,在中學物理課本上,就學習過磁鐵穿過線圈可以產生電流。
  • 綜述: 基於纖維/織物的壓電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用於...
    成果簡介近日,中科院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通訊作者)團隊報導了基於可穿戴纖維/織物的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的基本分類、材料選擇、製造技術、結構設計、工作原理以及潛在的應用前景的綜述。同時還總結和討論了阻礙其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潛在困難和艱巨挑戰。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談新時代能源中的硬科技
    現在人類邁入了以納米技術、物聯網、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能源?在第二屆全球硬科技大會上,剛剛獲得能源領域「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分享了他研究的新時代能源——納米發電機。記者 王健 攝什麼是新時代能源?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所長王中林獲能源界最高獎埃尼獎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中科院納米能源所)23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所長王中林院士22日在義大利獲頒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EniAward),成為第一位獲得埃尼獎的華人科學家
  • 王中林院士披露納米材料神奇應用
    讓不可能變為可能,這就是身材微小但能量巨大的納米材料。心臟起搏器能靠呼吸驅動,可穿戴設備靠走路就能供電,就連降雨也能發電。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院士王中林9月17日在中關村論壇「中國北歐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論壇」上介紹,我國納米材料研發取得的新進展,將在物聯網時代得到廣泛應用。王中林明確表示,納米材料肯定會在物聯網時代得到更多應用。「一根頭髮的直徑大約是5萬納米,而現在晶片等材料早已來到幾納米時代,納米材料在晶片和納米發電機等領域正獲得越來越多的用武之地。」王中林說。
  • 王中林院士斬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網友:華人之驕,世界...
    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領軍型科學家。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他同時也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評委會: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該獎項評選委員會高度評價了王中林的研究。
  • 新型納米發電機問世
    基於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引發的能源革命預期比肩法拉第電磁感應發電機的巨大應用前景——王中林:《摩擦納米發電機》應用於海洋中,成為新型藍色能源王中林院士最近發現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第二分量是納米發電機的理論根基。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課題組:自供能足底...
    ,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各式摩擦納米發電機和複合式納米發電機用於收集環境中廣泛存在、原本被浪費的機械能,並將這些微小的能量收集起來,作為電源供小型用電設備使用,以實現自供能系統。王中林院士在2006年首次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在2012年成功研發了摩擦納米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能夠將機械能直接轉換為電能輸出,為有效收集機械能提供一個全新模式,除此之外,納米發電機還可以作為自驅動傳感器來檢測機械型號。
  • 王中林研發"納米稱",可稱單個病毒的重量,如今回國做貢獻
    "他在納米發電機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當世界科學獎的評委做出這樣的高度評價時,在場媒體齊刷刷將鏡頭對準了坐在臺下的"世界科學獎"候選人王中林,這個有望改變世界的華人科學家,中國的驕傲。
  • 王中林研發「納米稱」,可稱單個病毒的重量,如今回國做貢獻
    "他在納米發電機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當世界科學獎的評委做出這樣的高度評價時,在場媒體齊刷刷將鏡頭對準了坐在臺下的"世界科學獎"候選人王中林,這個有望改變世界的華人科學家,中國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