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研發"納米稱",可稱單個病毒的重量,如今回國做貢獻

2020-12-01 君憶藍橋

"他在納米發電機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

當世界科學獎的評委做出這樣的高度評價時,在場媒體齊刷刷將鏡頭對準了坐在臺下的"世界科學獎"候選人王中林,這個有望改變世界的華人科學家,中國的驕傲。

寒門學子

王中林氣質儒雅,學識淵博,成就斐然。很多人以為他應當生在富貴之家,書香門第,但王中林的出身,卻是一介貧民,家徒四壁。

1961年,王中林生於陝西,家中三代貧農,別說書香門第了,連識字的人都找不出。

王中林出生那陣子,正是自然災害期間,從在母親肚子裡,就營養不足,生出來瘦瘦小小,哭聲微弱的像小貓崽,父母差點以為他活不了,但王中林還是奇蹟般的活了下來。

因為家裡窮,吃不飽,王中林從小忍飢挨餓,面色蠟黃,體弱多病,以至於村裡很多人一見他就搖頭:"這個孩子將來怎麼辦呦!"

但是父母不願放棄,王中林始終很感激,在他小時候,父親做出了讓他上學的決定。那時候全家窮的要命,但父親還是問他:"你要不要上學?只要你願意上學,多窮我也供你。"王中林幾乎沒有考慮就選擇了上學,他喜歡讀書,喜歡學校,他也明白,念書,也許是自己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

就這樣,父母拼命勞作,東拼西湊,終於給他湊足了讀小學的學費,王中林帶著父母的期盼,進了鎮上的小學。他聰明,也肯吃苦,老師們都很喜歡他。

讀書的時候,他是班裡最窮的孩子,衣服是親戚家孩子穿剩下的,棉衣是拿父親的舊棉衣湊數。

作業本是王中林"收廢品"得來的,同學用完的作業本給他,別人用完正面他用反面,可以省下很大一筆開銷。

但是王中林很樂觀,從不因自己貧窮而自卑,在班裡和同學們相處融洽,人緣極好,更因為優異的學習成績成為全校崇拜的對象。

王中林後來經常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覺得那一段追逐夢想的時光雖然貧窮,但充滿著"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的快意瀟灑。

納米世界

1978年,王中林順利考入了大學,專業方向是物理,其實他本來想學的是雷達和計算機,但因為各種陰差陽錯跑到了物理系。雖然是偶然的緣分,多年後王中林卻說:"學物理是我的最佳選擇。"

王中林有著極高的物理天分,在大學裡大放異彩,1982年,物理系有三個赴美留學的名額,王中林參加了選拔,本以為穩操勝券,誰想到意外落選,原因是他的英語成績不達標,辦不下來出國手續

這次挫折讓王中林深感可惜,但他並未消沉,他想,我難道還能被英語這點困難擋住嗎?於是王中林花了一年的時間惡補英語,終於獲得了去美國的機會。

到了美國的王中林在物理系如魚得水,吸引了一位導師的注意,將王中林收為學生,王中林見了導師嚇了一跳,原來收下自己的導師是電子顯微學專家考利,一個平時出現在他課本上的大人物

沒想到自己會得到考利的青睞,但考利卻看的出來,這個中國學生基礎紮實,想法奇特,是個物理學奇才。

在考利的實驗室裡,王中林開始研究電子顯微學,並且他對與顯微學相關的納米研究產生了興趣,"納米"是一個小到極致的長度計量單位,肉眼不可見,但在各種高科技生產技術應用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比如太空梭上,就存在很多納米材料。

納米背後的奧秘太多太廣,而且研究納米需要強大的學術條件支撐,所以納米是一個令人望而卻步的領域,不過王中林最喜歡的,就是挑戰未知的領域。

博士畢業後,王中林被劍橋聘用,他提交了關於納米材料技術的研究意願,結果卻被校方駁回,校方認為納米技術不夠有價值,不值得浪費科研經費。

王中林反駁,如果不夠有價值,為何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都在啃這塊硬骨頭?如果納米技術的研究深入,並且應用於生產,其中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說到底,校方是想賺快錢,不願意在這樣的慢功夫裡投入成本。

科學巨匠

在王中林的堅持下,研究得以繼續,但過程十分艱巨,為了應對龐雜的試驗,王中林日夜操勞,堅守在小小的實驗室裡,每天都睡眠不足。

白天對著浩如煙海的資料研究,晚上同時做三四個實驗,但是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三年時間,王中林發表了幾十篇研究論文,證明了自己的試驗價值,納米技術也在他的努力下,登上了新的臺階。

1999年,王中林和他的學生們研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納米稱",可以精確地稱量出單個病毒分子的重量,這意味著人類對病毒的探索可以更進一步。"納米稱"成為了可以載入史冊的重要生物學發明。

在美國做研究的同時,王中林始終沒有忘記祖國,無論工作多麼繁忙,他每年都會抽出幾個月時間留在國內進行授課,為祖國培養人才,更幫助祖國進行了許多重大科學研究。

王中林曾經真誠的說,當一個人證明了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時,最有意義的舉動,就是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為國家做貢獻,這是最能夠體現他個人價值的事情。

雖然已經功成名就,王中林卻從未放棄過對納米領域的探索,為了開發新能源,王中林研發出了納米發電機,通過高分子材料之間相互摩擦產生電流,從而獲取電力

這個設想是突破性的,如今,王中林已經通過實驗證明了自己設想的正確性,下一步,就是將這個技術投入實踐。

如果我們可以大規模使用納米發電技術,我們就可以告別電池和充電器,進入全新的電力時代,甚至人類本身就可以成為一個"發電機",從心跳、血流產生的分子摩擦中提取電流,為人體提供能量。

因為這個偉大的創舉,王中林在2019年榮獲"愛因斯坦科學獎",這是這一獎項第一次頒發給華人,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

如今王中林供職於中國科學院,研究中國海洋納米技術,未來,他必將帶領中國科學開拓新的領域。

相關焦點

  • 王中林研發「納米稱」,可稱單個病毒的重量,如今回國做貢獻
    "他在納米發電機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當世界科學獎的評委做出這樣的高度評價時,在場媒體齊刷刷將鏡頭對準了坐在臺下的"世界科學獎"候選人王中林,這個有望改變世界的華人科學家,中國的驕傲。
  • 納米發電機之父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附簡歷)
    該獎項評選委員會評價王中林教授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重大貢獻,認為這一領域「將對人類和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利益」,「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學生做了一個夏天,得到的結果卻和王中林期待的不太一樣。是方法錯了,假設錯了,還是計算錯了?他和學生一起反覆研究,重新計算,最終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利用納米材料發電。一年後,王中林發明了納米發電機。
  • 走路為可穿戴設備充電!王中林院士披露納米材料神奇應用
    讓不可能變為可能,這就是身材微小但能量巨大的納米材料。心臟起搏器能靠呼吸驅動,可穿戴設備靠走路就能供電,就連降雨也能發電。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院士王中林9月17日在中關村論壇「中國北歐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論壇」上介紹,我國納米材料研發取得的新進展,將在物聯網時代得到廣泛應用。王中林明確表示,納米材料肯定會在物聯網時代得到更多應用。「一根頭髮的直徑大約是5萬納米,而現在晶片等材料早已來到幾納米時代,納米材料在晶片和納米發電機等領域正獲得越來越多的用武之地。」王中林說。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
    圖/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網站該獎項評選委員會評價王中林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重大貢獻,認為這一領域「將對人類和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利益」,「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據悉,頒獎典禮將於今年10月2日至4日在日本舉行。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系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世界科學獎評選委員會對王中林的科學成就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研究方面做出了影響深遠的開創性貢獻,使人類從環境和生物系統中獲取能量這一全新的技術成為現實,並認為這一領域「有潛力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
  • 英國科學家研發新口罩 稱可高效消滅新冠病毒
    【英國科學家研發新口罩 稱可高效消滅新冠病毒】據英媒報導,一位來自諾丁漢的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抗病毒口罩」,聲稱其殺死新冠病毒的有效性超過90%。據英國諾丁漢現場新聞報導,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TU)的科學家和納米技術專家加雷斯·凱夫博士開發了這項專利技術,並設計了這種口罩。口罩所使用的銅離子,來自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團隊自主研製的納米銅。這種口罩的特點是有一層防流體的外層,以減少吸入攜帶新冠病毒的飛沫的可能性。
  • 王中林的納米電池究竟是個啥?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所長王中林獲能源界最高獎埃尼獎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中科院納米能源所)23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所長王中林院士22日在義大利獲頒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EniAward),成為第一位獲得埃尼獎的華人科學家
  •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王中林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是國內外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並且是多個國際大獎的獲得者。王中林已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了700篇期刊論文﹐45篇書章節﹐36項專利,5本專著和20餘本編輯書籍和會議文集。他已被邀請做過700多次學術講演和大會特邀報告。他的學術論文已被引用48,000次以上。
  • 外媒:科學家研發出合成納米抗體 可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體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以羊駝和駱駝體內存在的納米抗體為基礎研發出一種合成納米抗體,可通過其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的功能來對抗新冠。據埃菲社柏林11月4日報導,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4日宣布,這種納米抗體被稱為「sybody 23」,科學家在體外試驗中已證實它能夠滅活新冠病毒。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課題組:自供能足底...
    王中林院士在2006年首次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在2012年成功研發了摩擦納米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能夠將機械能直接轉換為電能輸出,為有效收集機械能提供一個全新模式,除此之外,納米發電機還可以作為自驅動傳感器來檢測機械型號。
  • 王中林:自驅動系統中的納米發電機
    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技領域領軍人物,他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摩擦納米發電機,並首先發展了自驅動系統和藍色能源的原創大領域,為微納電子系統的發展,物聯網,傳感網絡,人工智慧和人類未來的能源開闢了新途徑。他開創了納米結構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等領域,對納米機器人、人-電界面、納米傳感器、LED技術的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
  • 王中林:從農村娃到世界頂尖科學家,他用實力打敗寒門難出貴子論
    王中林在國內學習一直都刻苦認真,成績從來都是前三甲。去往大洋彼岸的他更是如此,從電子顯微鏡到納米材料,不論課題怎麼變,任務如何艱巨,唯一不變的就是王中林的努力攻關和滿意答覆。所以,王中林的教授考利對他的評價是:"不管做什麼,王都是最好的!"這短短11個字的背後是王中林為了完成課題熬過的無數個日日夜夜。
  • 王中林:從農村娃到世界頂尖科學家,他以實力打敗寒門難出貴子論
    去往大洋彼岸的他更是如此,從電子顯微鏡到納米材料,不論課題怎麼變,任務如何艱巨,唯一不變的就是王中林的努力攻關和滿意答覆。所以,王中林的教授考利對他的評價是:"不管做什麼,王都是最好的!"這短短11個字的背後是王中林為了完成課題熬過的無數個日日夜夜。人生之路從來不像康莊大道那樣平坦無礙,科研之路更是如此。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獲世界能源領域「諾獎」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獲悉,中科院外籍院士、該所所長王中林23日榮獲享有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埃尼獎(Eni Award),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該獎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菲爾茲獎等並稱為領域性最高獎項。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談新時代能源中的硬科技
    現在人類邁入了以納米技術、物聯網、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能源?在第二屆全球硬科技大會上,剛剛獲得能源領域「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分享了他研究的新時代能源——納米發電機。記者 王健 攝什麼是新時代能源?
  • 西媒:科學家研發出合成納米抗體 可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體
    西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以羊駝和駱駝體內存在的納米抗體為基礎研發出一種合成納米抗體,可通過其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的功能來對抗新冠。據埃菲社柏林11月4日報導,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4日宣布,這種納米抗體被稱為「sybody 23」,科學家在體外試驗中已證實它能夠滅活新冠病毒。
  • 世界最小鑷子問世 可夾住單個病毒或分子
    世界最小鑷子問世 可夾住單個病毒或分子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鑷子,可夾起單個病毒或分子。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物理學家馬修-胡安表示這種裝置能夠為希望操作生物學樣本或者使用納米晶體建造微小結構的科學家帶去福音。他說:「據我所知,這是迄今為止製造的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鑷子,允許科學家操作、掃描和移動病毒等非常微小的物體。」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鑷子不同,這種鑷子利用高度聚焦的光束抓取和操作物體。
  • 朱熹曾這麼評價衡器,今最小秤可稱病毒重量
    兩件衡杆都以刻線來計算稱錘到提點的長度(力臂)和被稱物品到提點的長度(重臂),然後計算物品的重量,這是比較準確的衡器。專家認為,壽春(今安徽壽縣)是戰國晚期楚國的都城,在壽春故城內出土的刻有「王」字的銅衡,很可能是楚遷都壽春城後王宮使用的遺物。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秤,則是中國考古發掘的最早的秤。它出自1954年出土的戰國晚期楚墓。
  • 王中林:一位開掛的科學家和他的納米帝國
    王中林卻覺得這是塊寶。2009年,王中林通過一個納米針尖,撥動氧化鋅納米棒,成功輸出了5毫伏的電信號。這種納米級氧化鋅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即使發生30%的形變都不會破裂,這可以讓壓電效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然而,電信號仍然太微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