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一位開掛的科學家和他的納米帝國

2021-01-19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隨著時間進入21世紀,筆記本電腦和手機開始佔領人們的生活。笨重的電池似乎愈發難以滿足這些精緻的電子產品。與此同時,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微型傳感器得到了大規模應用。這些數以萬計的傳感器比指甲蓋還要小。如何給它們供電,成了一個大問題。

 

於是,王中林適時地提出了 「自驅動(self-power)」 的這一概念。所謂的自驅動,是指不依靠電池等儲能器件,讓電子產品直接從環境中收集能量。這個概念一經提出立刻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在2008年這期《科學美國人》上,王中林首次提出「self-power」這一概念。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為了實現自驅動的構想,王中林將目光投向了氧化鋅(ZnO)。氧化鋅這種半導體材料具有很多神奇的特性,而最讓王中林著迷的,就是它的壓電效應。

 

氧化鋅的晶體結構具有非中心對稱性,在受到外力作用時,材料本身的正負電荷中心會發生分離,產生電場,可以驅動電子移動,從而為外電路供電。


氧化鋅的這種壓電效應早已被人發現,但一直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王中林卻覺得這是塊寶。


2009年,王中林通過一個納米針尖,撥動氧化鋅納米棒,成功輸出了5毫伏的電信號。這種納米級氧化鋅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即使發生30%的形變都不會破裂,這可以讓壓電效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然而,電信號仍然太微弱了。於是,王中林結合他數十年納米領域的經驗,不斷改進設計,最終製備了一種氧化鋅納米棒的陣列結構,再結合精密的電路設計,最終實現了1V的電信號輸出。這個輸出強度已經可以點亮一個小燈泡了。


氧化鋅壓電效應示意圖與氧化鋅納米線陣列,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3],翻譯:圓的方塊

 

這似乎還不夠。

 

2011年,學生在測試一款納米發電機時觀察到了5V的電壓信號。起初大家以為這是一個誤差,因為數值比預想的要高出一個數量級。但王中林覺得這其中應該另有玄機。經過仔細研究,發現是器件中使用到的材料表面比較粗糙,在實驗中封裝不穩,發生了滑動,造成了摩擦起電。問題找到了解答,按理說,故事到這就應該完結了。但是,王中林心中想的卻是:為什麼不把這個效應利用起來呢?

 

經過整整一年的探索,2012年初,王中林團隊終於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納米器件:摩擦納米發電機。這個裝置可以通過摩擦起電效應和靜電感應效應的把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更重要的是,摩擦發電具有史無前例的輸出性能,可以實現高達數千伏的電壓輸出。它既用不著磁鐵也不用線圈,使用的都是便宜的高分子材料。通過小巧的摩擦納米發電機,王中林可以把走路,呼吸,心跳,肌肉收縮等等日常中的零碎能量收集起來,轉換成電能,給手機或者其他設備供電。當初的一個「實驗誤差」,如今已經發展出了一個全新研究領域。正如總是掛在他嘴邊的一句話:「絆倒你的不一定是石頭,可能是個金磚。」


將摩擦納米發電機整合進鞋墊或鞋跟,可以將人走路的能量收集起來轉變為電能。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雖然給手機充個電沒問題,但王中林覺得摩擦發電的潛力應該不止於此。他的下一個目標是駕馭海洋——將海浪的能量收集起來,實現人類夢寐以求的「藍色能源(Blue Energy)」。為此,王中林設計了一款基於摩擦發電原理的球狀發電機。這種發電機由一個空心殼層和一個內部球體組成,可以漂浮在海洋上。隨著海浪的衝擊,殼層與內部球體發生相對位移與摩擦,從而產生電流。如果將成千上萬個球體發電機串聯成網絡,將產生數目極其可觀的電能。

 

就這樣,納米發電機走出了一條從基礎科學到工程設計再到工業技術的「一條龍」路線,這種研究實踐在世界範圍都相當罕見。

 

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藍色能源」方案,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翻譯:圓的方塊


相關焦點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
    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領軍型科學家。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被譽為是「納米發電機之父」。他同時也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王中林教授。
  • 納米發電機之父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附簡歷)
    他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領軍型科學家。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被譽為是「納米發電機之父」。他同時也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
  •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他是迄今獲得埃尼獎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也是第一位在中國境內現職工作期間獲此有能源界「諾貝爾獎」之稱重大獎項的科學家,頒獎儀式將於10月22日在羅馬奎裡納爾宮舉行。  小城走出的物理天才  王中林1961年出生於陝西省蒲城縣。1978年考入西北電訊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學習物理。1982年成為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中西北五省唯一被錄取的學生。
  • 王中林研發"納米稱",可稱單個病毒的重量,如今回國做貢獻
    "他在納米發電機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當世界科學獎的評委做出這樣的高度評價時,在場媒體齊刷刷將鏡頭對準了坐在臺下的"世界科學獎"候選人王中林,這個有望改變世界的華人科學家,中國的驕傲。
  • 王中林研發「納米稱」,可稱單個病毒的重量,如今回國做貢獻
    "他在納米發電機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當世界科學獎的評委做出這樣的高度評價時,在場媒體齊刷刷將鏡頭對準了坐在臺下的"世界科學獎"候選人王中林,這個有望改變世界的華人科學家,中國的驕傲。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所長王中林獲能源界最高獎埃尼獎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中科院納米能源所)23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所長王中林院士22日在義大利獲頒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EniAward),成為第一位獲得埃尼獎的華人科學家
  • 王中林:自驅動系統中的納米發電機
    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和創始所長。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技領域領軍人物,他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摩擦納米發電機,並首先發展了自驅動系統和藍色能源的原創大領域,為微納電子系統的發展,物聯網,傳感網絡,人工智慧和人類未來的能源開闢了新途徑。他開創了納米結構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等領域,對納米機器人、人-電界面、納米傳感器、LED技術的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
  • 王中林的納米電池究竟是個啥?
    9月24日,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在美國費城發布了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王中林院士成為物理學領域獲獎人之一。
  • 王中林獲「能源界諾貝爾獎」 系獲該獎首位華人科學家
    、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Eni Award)在義大利羅馬市奎裡納爾宮頒發,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等科學家獲得該獎。  王中林是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領軍型科學家。
  •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王中林
    王中林教授現在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Hightower終身講席教授,工學院傑出講席教授和納米結構表徵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是國內外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並且是多個國際大獎的獲得者。
  • 國科大科學家王中林獲得愛因斯坦科學獎
    原標題:國科大科學家王中林獲得愛因斯坦科學獎   本報訊(記者 劉婧)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獲悉,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日前揭曉,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
  • 陳偉俊會見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一行
    、首席科學家王中林一行,雙方就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實現共贏發展進行深入交流。陳偉俊對王中林一行來溫考察合作表示歡迎。他說,溫州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區、民營經濟發祥地,市場機制靈活,市場環境成熟,戰略地位重要。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系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世界科學獎評選委員會對王中林的科學成就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研究方面做出了影響深遠的開創性貢獻,使人類從環境和生物系統中獲取能量這一全新的技術成為現實,並認為這一領域「有潛力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
  • 2015諾獎預測:中科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成熱門
    央廣網北京9月27日消息(記者王楷)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近日,全球最大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集團在美國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在這項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預測」的獎項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榜上有名。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課題組:自供能足底...
    王中林院士簡介   王中林院士是國際納米科技領域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科學家他的研究具有原創性,前瞻性和引領性。王中林院士在2006年首次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在2012年成功研發了摩擦納米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能夠將機械能直接轉換為電能輸出,為有效收集機械能提供一個全新模式,除此之外,納米發電機還可以作為自驅動傳感器來檢測機械型號。
  • 「陝西鄉黨」西電校友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系首位榮獲該獎...
    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日前揭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友、該校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名譽院長兼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王中林,憑藉其在微納能源和自驅動系統領域的開創性成就,榮獲這一世界性大獎,成為35年來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 Nature:王中林小組研製出纖維納米發電機
    (c)顯示多根纖維組成的纖維納米發電機的串/並連式連接來提高輸出電壓/電流。(圖片來源:王中林實驗室) [科學網 趙彥 報導]從2006年開始,王中林小組相繼發明了納米發電機、直流發電機。在2006年他首次提出了壓電電子學(Piezotronics)的概念和新研究領域。
  • 諾獎熱門王中林是什麼樣的科學大牛?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08年首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在當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湯森路透發布此消息後,經過四天的發酵,王中林已經成為網絡搜索熱詞。他有著一系列亮閃閃的頭銜和光環,而在這些頭銜和光環之下,他是一位什麼樣的學術大牛?
  • 王中林獲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 系首位獲獎華人科學家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獲悉,該所王中林院士22日獲得世界能源領域最負盛名的埃尼「前沿能源獎」。   埃尼獎與計算機界的圖靈獎、數學界的菲爾茲獎及沃爾夫獎等並稱為自然科學單個領域的最高獎項。王中林是迄今為止獲得埃尼獎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