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耀眼的光環和頭銜,做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王中林早已是世界級的科學大牛。
9月24日,全球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在美國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該獎項被學界譽為「諾獎風向標」。
在這項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預測」的獎項中,又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名字——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
對於王中林的入選理由,湯森路透是這樣披露的:
發明了可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納米能源系統而獲得提名。這一系統可用來驅動傳感器或者微型器件,應用於將肢體運動轉換為能量的可穿戴服裝設備。
這是一項什麼樣的科學成果?通俗地說,這是一種自驅動的納米發電機,可以將微小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植入皮下,可以利用肌肉活動來供電,不需要更換電池,就可以檢測血脂、血糖和心臟活動,放在水裡可以監測水質和環境。
王中林曾舉例,如果把納米發電機裝在地毯或地板下面,老人每走一步,它就會產生一個電信號,如果老人摔倒了,可以遠程通知家人馬上知道。
湯森路透工作人員向洋蔥君(微信ID:boyangcong123)介紹,「引文桂冠獎」從2002年開始評選,到現在已經舉辦了14屆。截至2014年,一共256位科學家獲獎,其中37位成功獲得諾貝爾獎。
獲得該獎項,並不意味著會獲得諾貝爾獎。湯森路透強調,根據今年的預測,王中林已經具備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潛質,即使今年拿不到,在可以預期的未來也能拿到。
洋蔥君(微信ID:boyangcong123)了解到,王中林是第六位獲得該獎項的華裔科學家。2008年首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在當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湯森路透發布此消息後,經過四天的發酵,王中林已經成為網絡搜索熱詞。他有著一系列亮閃閃的頭銜和光環,而在這些頭銜和光環之下,他是一位什麼樣的學術大牛?
王中林,54歲,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Hightower終身講席教授,工學院傑出講席教授和納米結構表徵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創始人、首屆系主任。
同行眼中的「大牛」
「我高興得差點跳起來。」王中林在陝西蒲城工作的表弟姜文社說。
24日傍晚,王中林獲獎的消息,從兩萬公裡外的大洋彼岸傳到了渭北山區的小縣城裡。家人們相互傳遞著消息,卻形成了一種默契——沒有給王中林發簡訊、打電話,「不想給他太大壓力。」表弟說。
獲獎的消息,在王中林和家人間冷熱不均地發酵著。
郵件裡,王中林不願對獲獎做出回應,只將自己研究成果的介紹發在了附件裡,希望外界能夠了解。他甚至讓表弟低調免言,表弟只好將此前發在博客上與他有關的文章,統統刪掉。「他不希望在這個時候,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這與去年獲得「世界技術獎」後的反應如出一轍。「他很超然」,表弟說,當時王中林從五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但其中兩人是諾獎得主,參加頒獎典禮時,王中林沒做任何準備,甚至連獲獎感言也沒預先準備。
在科學大牛們聚集的科學網裡,王中林獲得「引文桂冠獎」的消息也成了熱門話題。網友們組織預測2015年諾貝爾獎獲勝者的帖子被頂到上方,留言的人號召大家為王中林投上一票,儘管,這只是個遊戲。
對於王中林的研究領域,科學界人士卻有著嚴肅的認識。
一名網友發帖說,如果你看過科幻小說《三體》,一定會對書中所描述的能像電腦那樣顯示圖像的「未來服飾」嚮往不已;如果你已經玩膩了iPhone,一部如玻璃般全透明的手機一定會吸引住你的目光;又或許你正在擔心你的手機快沒電了卻找不到充電的地方,那麼「邊走路邊給手機充電」這樣的新奇技術可能正是你所期待的。
這些都是王中林的研究可能帶來的「福利」。
「絆倒你的可能是塊金子」
王中林是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創始人、首屆系主任。
一名不願具名的老師透露,2005年左右,北大為了完備基礎學科建設,在工科領域站到前沿,和美國喬治亞大學聯合創建了工學院,「在這個背景下,王中林被任命為首屆系主任。」
這名老師對洋蔥君(微信ID:boyangcong123)說,彼時王中林已經是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大牛,但在院系裡卻沒有一點架子,「對學生非常耐心,並且善於通過錯誤發現新問題。」
2005年的一天,王中林與一位博士生用當時最高級的手段測試納米材料的壓電係數。學生做了一夏天,得到的結果卻和王中林期待的不太一樣。
王中林後來和別人提到了當時的困惑,是方法錯了,假設錯了,還是計算錯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假設出了問題,和學生一起研究,重新計算,最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利用納米材料發電。
一年後,王中林發明了納米發電機,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能連續不斷地輸出直流電的納米發電機的雛形,為技術轉化和應用邁出了關鍵一步。
「有時候你摔了一跤,但絆倒你的很可能不是磚頭,而是一塊金子。」王中林後來為這件事感慨。
2011年3月,做納米發電機的學生向王中林匯報:最近測試出的結果和以前不大一樣,以前發出的點是只有1 V ~2V,但最近測試出的結果能達到10V以上。王中林排查原因,很快發現這是因為學生在做納米發電機時沒有封裝好。
王中林沒有批評學生,而是和學生把設計方案改了又做、做了又改,經過6個月的反覆打磨,發現了一個十分簡單卻非常有用的技術——摩擦發電。
「這種時候,做教授的不是在第一時間把學生批一頓,更重要的是從這些未知的現象中發現點什麼。」王中林說。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
暖男
在日常交往中,王中林不準學生叫他「老闆」,「我和學生不是僱傭關係,而是師生關係。我是他們的導師,科研路上的嚮導。我只要訓練他們,他們就會提高」。
王中林把很多精力放在學生身上,有時在飛往北京的飛機上,他也要修改學生的論文。他與每個學生都保持密切的聯繫。如果署他名的文章,每個字他都會反覆閱讀和修改。
「他很忙,我們平時也都是通過郵件聯繫。」表弟對洋蔥君(微信ID:boyangcong123)說,每次在郵件裡,王中林都要叮囑他保重身體。
兩個月前,王中林回老家祭母,看見表弟大夏天穿著毛衣,當晚特意和他約了一頓酒。
飯桌上,王中林問起了表弟要出版的書籍到了什麼階段,聽說為和市場接軌還要再改,他說,「改到什麼程度算接軌?放下,不改了。身體垮了還能幹什麼?」
知道表弟不甘心,王中林讓他把書稿發到郵箱,自己試試跟北京的出版社聯繫。
表弟知道,王中林不會因為出書的事特意叫他來吃飯。
王中林說,到了這個年紀,冷不防就有一個兄弟姐妹,永遠見不上了。「你妗子(舅媽)的祭日,我頭磕得兩腿稀軟,本來想睡一大覺,明天走人。想著你體質弱,大熱天還穿毛衣,怕再回來見不上你了。心裡歇不下,乾脆把你叫過來,說說這事。」
王中林在演示摩擦納米發電機。15平方釐米的單層納米發電機可以同時點亮900盞LED燈。
女兒引以為傲的「納米爸爸」
王中林很忙。身兼數職,十多年前,每年在世界各地做的學術報告就超過四五十次。有報導說,與他聯繫的最佳方式是發郵件,電話永遠是錄音。
在他的辦公室裡,除了滿屋子的書,最顯眼的地方掛著的是妻子和女兒的照片。妻子為了支持他的工作,在家照顧三個孩子。每天從學校回家,他二話不說,擼起袖子搶著幹活,拖地洗碗、整理花園。
多年前,亞特蘭大當地的報紙刊登了王中林的工作,女兒的老師拿著報紙誇她有個好爸爸。從此,女兒自豪地改叫王中林「納米爸爸」。
一年父親節,王中林收到了女兒送的卡片,上面寫著「納米宇宙中最偉大的納米爸爸」。這讓王中林激動不已——孩子不但沒有責怪自己太忙,反而特別理解他。
王中林閒暇時間不多,但都留出來鍛鍊身體和陪伴家人了。偶爾上網,也是處理郵件和修改學生論文。他沒有博客和微博,除了研究成果,社交網絡上幾乎找不到他的生活痕跡。
9月28日中午,正在和表弟聊家事的王中林說,美國已經深夜12點了,他要睡覺了。和平時一樣,王中林第二天一大早會起來晨跑半小時,再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剝洋蔥(微信ID:boyangcong123)撰稿:新京報記者 張維 採訪整理
(本文為剝洋蔥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