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熱門王中林是什麼樣的科學大牛?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0-12-06 新京報網

  去掉耀眼的光環和頭銜,做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王中林早已是世界級的科學大牛。

  9月24日,全球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在美國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該獎項被學界譽為「諾獎風向標」。

  在這項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預測」的獎項中,又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名字——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

  對於王中林的入選理由,湯森路透是這樣披露的:

  發明了可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納米能源系統而獲得提名。這一系統可用來驅動傳感器或者微型器件,應用於將肢體運動轉換為能量的可穿戴服裝設備。

  這是一項什麼樣的科學成果?通俗地說,這是一種自驅動的納米發電機,可以將微小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植入皮下,可以利用肌肉活動來供電,不需要更換電池,就可以檢測血脂、血糖和心臟活動,放在水裡可以監測水質和環境。

  王中林曾舉例,如果把納米發電機裝在地毯或地板下面,老人每走一步,它就會產生一個電信號,如果老人摔倒了,可以遠程通知家人馬上知道。

  湯森路透工作人員向洋蔥君(微信ID:boyangcong123)介紹,「引文桂冠獎」從2002年開始評選,到現在已經舉辦了14屆。截至2014年,一共256位科學家獲獎,其中37位成功獲得諾貝爾獎。

  獲得該獎項,並不意味著會獲得諾貝爾獎。湯森路透強調,根據今年的預測,王中林已經具備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潛質,即使今年拿不到,在可以預期的未來也能拿到。

  洋蔥君(微信ID:boyangcong123)了解到,王中林是第六位獲得該獎項的華裔科學家。2008年首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在當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湯森路透發布此消息後,經過四天的發酵,王中林已經成為網絡搜索熱詞。他有著一系列亮閃閃的頭銜和光環,而在這些頭銜和光環之下,他是一位什麼樣的學術大牛?

  王中林,54歲,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Hightower終身講席教授,工學院傑出講席教授和納米結構表徵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創始人、首屆系主任。

  同行眼中的「大牛」

  「我高興得差點跳起來。」王中林在陝西蒲城工作的表弟姜文社說。

  24日傍晚,王中林獲獎的消息,從兩萬公裡外的大洋彼岸傳到了渭北山區的小縣城裡。家人們相互傳遞著消息,卻形成了一種默契——沒有給王中林發簡訊、打電話,「不想給他太大壓力。」表弟說。

  獲獎的消息,在王中林和家人間冷熱不均地發酵著。

  郵件裡,王中林不願對獲獎做出回應,只將自己研究成果的介紹發在了附件裡,希望外界能夠了解。他甚至讓表弟低調免言,表弟只好將此前發在博客上與他有關的文章,統統刪掉。「他不希望在這個時候,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這與去年獲得「世界技術獎」後的反應如出一轍。「他很超然」,表弟說,當時王中林從五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但其中兩人是諾獎得主,參加頒獎典禮時,王中林沒做任何準備,甚至連獲獎感言也沒預先準備。

  在科學大牛們聚集的科學網裡,王中林獲得「引文桂冠獎」的消息也成了熱門話題。網友們組織預測2015年諾貝爾獎獲勝者的帖子被頂到上方,留言的人號召大家為王中林投上一票,儘管,這只是個遊戲。

  對於王中林的研究領域,科學界人士卻有著嚴肅的認識。

  一名網友發帖說,如果你看過科幻小說《三體》,一定會對書中所描述的能像電腦那樣顯示圖像的「未來服飾」嚮往不已;如果你已經玩膩了iPhone,一部如玻璃般全透明的手機一定會吸引住你的目光;又或許你正在擔心你的手機快沒電了卻找不到充電的地方,那麼「邊走路邊給手機充電」這樣的新奇技術可能正是你所期待的。

  這些都是王中林的研究可能帶來的「福利」。

  「絆倒你的可能是塊金子」

  王中林是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創始人、首屆系主任。

  一名不願具名的老師透露,2005年左右,北大為了完備基礎學科建設,在工科領域站到前沿,和美國喬治亞大學聯合創建了工學院,「在這個背景下,王中林被任命為首屆系主任。」

  這名老師對洋蔥君(微信ID:boyangcong123)說,彼時王中林已經是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大牛,但在院系裡卻沒有一點架子,「對學生非常耐心,並且善於通過錯誤發現新問題。」

  2005年的一天,王中林與一位博士生用當時最高級的手段測試納米材料的壓電係數。學生做了一夏天,得到的結果卻和王中林期待的不太一樣。

  王中林後來和別人提到了當時的困惑,是方法錯了,假設錯了,還是計算錯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假設出了問題,和學生一起研究,重新計算,最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利用納米材料發電。

  一年後,王中林發明了納米發電機,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能連續不斷地輸出直流電的納米發電機的雛形,為技術轉化和應用邁出了關鍵一步。

  「有時候你摔了一跤,但絆倒你的很可能不是磚頭,而是一塊金子。」王中林後來為這件事感慨。

  2011年3月,做納米發電機的學生向王中林匯報:最近測試出的結果和以前不大一樣,以前發出的點是只有1 V ~2V,但最近測試出的結果能達到10V以上。王中林排查原因,很快發現這是因為學生在做納米發電機時沒有封裝好。

  王中林沒有批評學生,而是和學生把設計方案改了又做、做了又改,經過6個月的反覆打磨,發現了一個十分簡單卻非常有用的技術——摩擦發電。

  「這種時候,做教授的不是在第一時間把學生批一頓,更重要的是從這些未知的現象中發現點什麼。」王中林說。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

  暖男

  在日常交往中,王中林不準學生叫他「老闆」,「我和學生不是僱傭關係,而是師生關係。我是他們的導師,科研路上的嚮導。我只要訓練他們,他們就會提高」。

  王中林把很多精力放在學生身上,有時在飛往北京的飛機上,他也要修改學生的論文。他與每個學生都保持密切的聯繫。如果署他名的文章,每個字他都會反覆閱讀和修改。

  「他很忙,我們平時也都是通過郵件聯繫。」表弟對洋蔥君(微信ID:boyangcong123)說,每次在郵件裡,王中林都要叮囑他保重身體。

  兩個月前,王中林回老家祭母,看見表弟大夏天穿著毛衣,當晚特意和他約了一頓酒。

  飯桌上,王中林問起了表弟要出版的書籍到了什麼階段,聽說為和市場接軌還要再改,他說,「改到什麼程度算接軌?放下,不改了。身體垮了還能幹什麼?」

  知道表弟不甘心,王中林讓他把書稿發到郵箱,自己試試跟北京的出版社聯繫。

  表弟知道,王中林不會因為出書的事特意叫他來吃飯。

  王中林說,到了這個年紀,冷不防就有一個兄弟姐妹,永遠見不上了。「你妗子(舅媽)的祭日,我頭磕得兩腿稀軟,本來想睡一大覺,明天走人。想著你體質弱,大熱天還穿毛衣,怕再回來見不上你了。心裡歇不下,乾脆把你叫過來,說說這事。」

  王中林在演示摩擦納米發電機。15平方釐米的單層納米發電機可以同時點亮900盞LED燈。

  女兒引以為傲的「納米爸爸」

  王中林很忙。身兼數職,十多年前,每年在世界各地做的學術報告就超過四五十次。有報導說,與他聯繫的最佳方式是發郵件,電話永遠是錄音。

  在他的辦公室裡,除了滿屋子的書,最顯眼的地方掛著的是妻子和女兒的照片。妻子為了支持他的工作,在家照顧三個孩子。每天從學校回家,他二話不說,擼起袖子搶著幹活,拖地洗碗、整理花園。

  多年前,亞特蘭大當地的報紙刊登了王中林的工作,女兒的老師拿著報紙誇她有個好爸爸。從此,女兒自豪地改叫王中林「納米爸爸」。

  一年父親節,王中林收到了女兒送的卡片,上面寫著「納米宇宙中最偉大的納米爸爸」。這讓王中林激動不已——孩子不但沒有責怪自己太忙,反而特別理解他。

  王中林閒暇時間不多,但都留出來鍛鍊身體和陪伴家人了。偶爾上網,也是處理郵件和修改學生論文。他沒有博客和微博,除了研究成果,社交網絡上幾乎找不到他的生活痕跡。

  9月28日中午,正在和表弟聊家事的王中林說,美國已經深夜12點了,他要睡覺了。和平時一樣,王中林第二天一大早會起來晨跑半小時,再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剝洋蔥(微信ID:boyangcong123)撰稿:新京報記者 張維 採訪整理

  (本文為剝洋蔥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相關焦點

  • 發現「腦中GPS」 三科學家共獲諾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獎金分配  三人分800萬瑞典克朗獎金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78萬),奧基夫將獲得該項諾獎一半的獎金,莫澤夫婦共同分享另一半。新京報記者 高美  ■ 獲獎反應  諾獎得主:下飛機看到120個未接來電  按照慣例,諾獎委員會會打電話通知諾獎得主,並記錄下他們第一時間的反應。  接到電話時,奧基夫正在倫敦的家中伏案工作,他說自己「簡直是欣喜若狂」。  而梅·布裡特·莫澤當時正在實驗室開會。
  •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2018-08-07 14:40「諾獎」  7月23日,埃尼獎組委會在義大利羅馬正式宣布,將第11屆埃尼「前沿能源獎」授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
  • 2015年諾貝爾獎預測公布,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熱門
    9月24日,湯森路透在美國費城發布本年度 「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預測18位科學家有可能獲得2015年諾貝爾化學、物理學、醫學、以及經濟學獎,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教授成為諾獎熱門。而基因編輯技術雖然入選,但發明者之一的張鋒教授卻榜上無名。
  • 2015諾獎預測:中科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成熱門
    央廣網北京9月27日消息(記者王楷)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近日,全球最大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集團在美國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在這項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預測」的獎項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榜上有名。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2015諾獎熱門人選
    王中林 資料圖原標題:2015諾獎預測華人王中林成熱門 耗時近10年研發納米發電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全球最大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集團在美國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在這項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預測」的獎項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榜上有名。
  • 法國作家莫迪亞諾獲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諾獎各獎項評選基本流程相似。就文學獎來說,評獎機構為瑞典文學院及諾貝爾委員會。1786年4月5日,瑞典文學院設立,瑞典文學院選出3至5名院士(目前為5名)組成諾貝爾委員會,任期三年。這5名院士主要負責文學獎的評獎前期工作,而評選和頒獎的決定權力仍然屬於全體文學院院士。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
    利用納米技術可以把環境中無時不有處處有的能量轉換為電能來帶動一些小型的電子器件,就可以製造出自驅動的微納系統。目前,王中林已經發表論文1500餘篇,包括55篇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及其子刊上發表的文章;根據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的統計,他的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20.6萬次,標誌學術影響力的H指數為226。
  •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王中林
    推進中外學術合作王中林一直非常注重和國內學者的學術合作,從1992年便開始和中科院物理所、國家納米科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多所院校保持合作,為此還獲得了2013年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在過去18年中,他往返中美間達130個來回,培養了85多位分布在中國,臺灣和美國的華人學生,學者,博士後和教授等優秀人才。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又發給了天體物理!與該獎再次失之交臂的華人科學家...
    今年諾獎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羅傑·彭羅斯拿到500萬克朗,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分享500萬克朗。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發,是否與去年首度流出的黑洞照片有關,無從得知。但毫無疑問,黑洞真容面世,帶來的震撼是史無前例的。
  • 李小文:特立獨行的「布鞋院士」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67歲的老人有自己對付新聞的高招。  有時,他會在電話裡賠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時他會用商量的語氣說,「再等等,等這波熱點過去吧」。  李小文了解新聞的傳播規律,希望趕緊出個新聞,為自己那張被熱炒的照片降降溫,過了兩天溫度沒降,他又略帶委屈地向記者解釋,「本以為這兩天熱度會過去的」,然後在郵件裡和記者商量,能不能以文會友。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又發給了天體物理  與該獎再次失之交臂的華人科學家有多牛?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發,是否與去年首度流出的黑洞照片有關,無從得知。但毫無疑問,黑洞真容面世,帶來的震撼是史無前例的。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宣布了超大質量黑洞的照片,望遠鏡的觀測目標包括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以及位於星系M87中的黑洞。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 新京報專欄
    文 | 施鬱據新京報報導,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
  • 時隔55年 女性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昨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新華社記者 葉平凡 攝斯特裡克蘭於1997年進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物理系,她曾獲得過科特雷爾學者獎和總理傑出研究獎。她在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正是同樣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拉爾·穆魯教授。  據滑鐵盧大學網站介紹,她和穆魯教授在20多年前就開始研究「啁啾調頻脈衝放大」(CPA),她回憶起第一次參觀雷射實驗室時,認為雷射的顏色就像聖誕樹。
  • 42歲,他成中科院最年輕院士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新產生的64名院士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新當選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獲世界能源領域「諾獎」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獲悉,中科院外籍院士、該所所長王中林23日榮獲享有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埃尼獎(Eni Award),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該獎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菲爾茲獎等並稱為領域性最高獎項。
  • 國科大科學家王中林獲得愛因斯坦科學獎
    原標題:國科大科學家王中林獲得愛因斯坦科學獎   本報訊(記者 劉婧)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獲悉,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日前揭曉,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
  • 十個關鍵詞透析「全腦開發」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一些機構提出的「右腦開發」,實際上是一種誤讀,無視這麼多年來科學研究的進展。  4 大腦閒置  新京報:「人類的大腦其實只開發了5%-10%,還有90%的大腦是閒置的。」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6 定樁記憶法  新京報:現在大部分全腦開發機構都在教授快速記憶法,其核心是把文字或數字轉換成圖像,把圖像定樁。這種方法是否有科學依據?是否有實用性和價值?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系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是一項世界性的科學大獎,由世界文化理事會(World Cultural Council)設立,從1984年開始每年頒發1次,每次獲獎人數僅為1人,授予為造福人類做出貢獻的傑出科學家。記者了解到,此前已有35名科學家獲得此獎項,其中包括4位諾貝爾獎得主。王中林獲該獎之前,尚無華人獲此殊榮。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又發給了天體物理!再落選的華人科學家有多牛?
    今年諾獎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羅傑·彭羅斯拿到500萬克朗,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分享500萬克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發,是否與去年首度流出的黑洞照片有關,無從得知。但毫無疑問,黑洞真容面世,帶來的震撼是史無前例的。
  • 三人分享760萬獎金,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與之失之交臂的華人科學家...
    今年諾獎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羅傑·彭羅斯拿到500萬克朗,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分享500萬克朗。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發,是否與去年首度流出的黑洞照片有關,無從得知。但毫無疑問,黑洞真容面世,帶來的震撼是史無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