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 資料圖
原標題:2015諾獎預測華人王中林成熱門 耗時近10年研發納米發電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全球最大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集團在美國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在這項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預測」的獎項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榜上有名。
「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是由湯森路透公司通過一項數據定量分析得出的學術獎項,也被稱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自2002年開始評選,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7位諾貝爾獎得主。
王中林院士因何獲獎?他本人對此又是怎樣看待這份殊榮?
美國時間夜裡12點,王中林院士還沒有睡。記者對他的採訪,先從前不久剛獲得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的小說《三體》開始——小說裡面有這樣的情節:用納米絲織成的網,把一艘在河中運行的巨輪切割成碎片,未來納米真有可能做到這麼「黑科技」嗎?
王中林回應稱,這只是一種幻想,我自己認為不可能實現。因為任何材料都有它的剛性,納米材料只是比一般的材料硬一點,不可能像刀子一樣什麼都能切割。
王中林此次獲獎,源於他在納米能源領域做出的原創性重大貢獻。從2006年開始,王中林團隊先後發明了壓電式納米發電機、熱勢納米發電機、混合型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用單根納米線結構實現了從機械能到電能的轉化。
王中林說起來顯得很淡定,把機械能轉為電能「不是新鮮的事兒」,他只是把微小的運動,例如眼皮兒動一下、手指頭動一下,走路、心跳包括手臂的揮動、車輪的轉動等等這些機械能變為電能。為什麼要變成電能?在是信息社會,一切靠手機、傳感器件來傳遞信息,它們傳遞的能量非常低,但是分布是移動式的,非常廣。所以需要一個不間斷、能持久的,給小器件供電的技術。
王中林表示,他和團隊耗時近十年原創的納米發電技術,可以為傳感網絡提供能源支持,將具有相當廣闊的應用前景。王中林舉例說,誰家都有老人、父母,老人在家走來走去加入不小心在家摔一跤,家人在辦公室怎麼知道?這東西可以做到地毯下面、地板下面,老人走路每走一步就把這東西踩一下,它就產生了一個電信號,電腦裡面自動記憶,如果老人摔倒了,在遠程也可以馬上知道。
王中林從事研究工作30多年來,已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了1050篇期刊論文,擁有200項專利,5本專著和20餘本編輯書籍和會議文集。他的學術論文已被引用85,000次以上。而很多媒體關注到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他論文被引用的H因子高達罕見的141。H因子越高越難,美國大學任教的正教授平均H因子是30左右。假如H因子是10,那說明至少有10篇文章,每篇引用至少10次,如果是20,則至少有20篇文章,每篇至少引用20次。如此計算,能夠達到H因子141的教授,不能不說在學術領域相當高產。王中林是怎麼做到的呢?網上常流行成功人士的時間管理原則,王中林又有什麼秘訣呢?
王中林說,工作講得是效率,講得是執著。他回到家裡,打開計算機,網上也不聊天,就幫學生改文章,打電話給學生討論科學。這麼堅持做,也不緊也不慢,始終如一。「什麼最重要?執著最重要,堅持不懈最重要。」
積跬步、致千裡。正是有這樣的精神,王中林才有了今天的收穫。此次獲得湯森路透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王中林說:「做了這麼多,世界怎麼看我們,同行怎麼看我們?我覺得這個獎是對我們工作極大的認可,同時也是一個鞭策,我們做的是能給人類帶來一些福音的,這樣使我們的幹勁倍增。」(記者王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