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2015諾獎熱門人選

2020-11-25 環球網

王中林 資料圖

原標題:2015諾獎預測華人王中林成熱門 耗時近10年研發納米發電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全球最大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集團在美國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在這項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預測」的獎項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榜上有名。

「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是由湯森路透公司通過一項數據定量分析得出的學術獎項,也被稱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自2002年開始評選,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7位諾貝爾獎得主。

王中林院士因何獲獎?他本人對此又是怎樣看待這份殊榮?

美國時間夜裡12點,王中林院士還沒有睡。記者對他的採訪,先從前不久剛獲得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的小說《三體》開始——小說裡面有這樣的情節:用納米絲織成的網,把一艘在河中運行的巨輪切割成碎片,未來納米真有可能做到這麼「黑科技」嗎?

王中林回應稱,這只是一種幻想,我自己認為不可能實現。因為任何材料都有它的剛性,納米材料只是比一般的材料硬一點,不可能像刀子一樣什麼都能切割。

王中林此次獲獎,源於他在納米能源領域做出的原創性重大貢獻。從2006年開始,王中林團隊先後發明了壓電式納米發電機、熱勢納米發電機、混合型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用單根納米線結構實現了從機械能到電能的轉化。

王中林說起來顯得很淡定,把機械能轉為電能「不是新鮮的事兒」,他只是把微小的運動,例如眼皮兒動一下、手指頭動一下,走路、心跳包括手臂的揮動、車輪的轉動等等這些機械能變為電能。為什麼要變成電能?在是信息社會,一切靠手機、傳感器件來傳遞信息,它們傳遞的能量非常低,但是分布是移動式的,非常廣。所以需要一個不間斷、能持久的,給小器件供電的技術。

王中林表示,他和團隊耗時近十年原創的納米發電技術,可以為傳感網絡提供能源支持,將具有相當廣闊的應用前景。王中林舉例說,誰家都有老人、父母,老人在家走來走去加入不小心在家摔一跤,家人在辦公室怎麼知道?這東西可以做到地毯下面、地板下面,老人走路每走一步就把這東西踩一下,它就產生了一個電信號,電腦裡面自動記憶,如果老人摔倒了,在遠程也可以馬上知道。

王中林從事研究工作30多年來,已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了1050篇期刊論文,擁有200項專利,5本專著和20餘本編輯書籍和會議文集。他的學術論文已被引用85,000次以上。而很多媒體關注到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他論文被引用的H因子高達罕見的141。H因子越高越難,美國大學任教的正教授平均H因子是30左右。假如H因子是10,那說明至少有10篇文章,每篇引用至少10次,如果是20,則至少有20篇文章,每篇至少引用20次。如此計算,能夠達到H因子141的教授,不能不說在學術領域相當高產。王中林是怎麼做到的呢?網上常流行成功人士的時間管理原則,王中林又有什麼秘訣呢?

王中林說,工作講得是效率,講得是執著。他回到家裡,打開計算機,網上也不聊天,就幫學生改文章,打電話給學生討論科學。這麼堅持做,也不緊也不慢,始終如一。「什麼最重要?執著最重要,堅持不懈最重要。」

積跬步、致千裡。正是有這樣的精神,王中林才有了今天的收穫。此次獲得湯森路透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王中林說:「做了這麼多,世界怎麼看我們,同行怎麼看我們?我覺得這個獎是對我們工作極大的認可,同時也是一個鞭策,我們做的是能給人類帶來一些福音的,這樣使我們的幹勁倍增。」(記者王楷)

相關焦點

  • 2015年諾貝爾獎預測公布,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熱門
    9月24日,湯森路透在美國費城發布本年度 「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預測18位科學家有可能獲得2015年諾貝爾化學、物理學、醫學、以及經濟學獎,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教授成為諾獎熱門。而基因編輯技術雖然入選,但發明者之一的張鋒教授卻榜上無名。
  • 2015諾獎預測:中科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成熱門
    央廣網北京9月27日消息(記者王楷)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近日,全球最大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集團在美國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在這項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預測」的獎項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榜上有名。
  •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中國科學院有一個特殊群體——外籍院士,可能大家有和我一樣的疑問:什麼樣的科學家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這些外籍院士能為中國做什麼?先說第一個問題,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的科學家,首先要有頂級的科研實力,比如獲得諾獎等含金量極高的國際科研大獎,再則要有良好的國際聲譽。而且想要入選,競爭非常激烈,以照片裡的美國著名工程學家麥可·霍夫曼為例,他申請中科院外籍院士時,同時競爭的有600多名世界頂級科學家。因為清華教授提名推薦,加上層層篩選才當選。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獲世界能源領域「諾獎」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獲悉,中科院外籍院士、該所所長王中林23日榮獲享有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埃尼獎(Eni Award),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該獎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菲爾茲獎等並稱為領域性最高獎項。
  • 諾獎熱門王中林是什麼樣的科學大牛?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去掉耀眼的光環和頭銜,做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王中林早已是世界級的科學大牛。
  • 華人戴宏傑:中科院外籍院士,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候選人
    華人戴宏傑,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化學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由於在碳和氮化硼納米管的製造和新奇應用方面的卓越成就,成為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候選人之一。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東方網11月28日綜合消息:今天,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共有61人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另外,16人新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其中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 諾獎預測來了!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獎」,昨天(9月23日)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24位科學家上榜。屆時他們的身份會不會成為諾獎科學家呢?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預測。預測正確者將獲得WLF官方周邊。目前,戴宏傑教授是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化學獎史蒂芬·布赫瓦爾德(Stephen L. Buchwald)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教授約翰·哈特維希(John F.
  • 成為諾獎熱門人選,培養三名院士,他25歲才讀研一
    今天開始,諾獎將陸續公布新一批獲獎者名單。在名單尚未出爐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位諾獎級的科學家。在央視《開講了》的舞臺上,曾請來了世界著名的光化學科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島昭。提起藤島昭,可能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但他卻是在光催化領域首屈一指的科學家,每年都是諾獎的熱門候選人。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總人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達到501人。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最新公布的這份名單中,現年5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成為諾獎熱門人選,培養了三名院士,他25歲才讀研一
    今天開始,諾獎將陸續公布新一批獲獎者名單。在名單尚未出爐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位諾獎級的科學家。在央視《開講了》的舞臺上,曾請來了世界著名的光化學科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島昭。提起藤島昭,可能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但他卻是在光催化領域首屈一指的科學家,每年都是諾獎的熱門候選人。藤島昭雖然是日本人,但他與中國的關係十分密切。
  • 現在成為諾獎熱門人選,培養三名院士
    諾獎已陸續公布了物理、生物醫學、化學獲獎者名單。在今年諾獎名單尚未完全公布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位諾獎級的科學家。在央視《開講了》的舞臺上,曾請來了世界著名的光化學科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島昭。提起藤島昭,可能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但他卻是在光催化領域首屈一指的科學家,每年都是諾獎的熱門候選人。藤島昭雖然是日本人,但他與中國的關係十分密切。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一沙一世界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對記者說。他發明的摩擦納米發電機解決了藍色能源開發和能量搜集的難題,通過高效搜集一片安靜海面的能量,就能點亮萬家燈火。  王中林還說:「所長可以不當,院長可以不當,教授不能不當。為什麼?因為我熱愛科研,熱愛這些年輕的學生,喜歡和他們在一起談笑、說話、討論、研究。這是我一輩子最好的選擇,也最適合我自己的選擇。」
  • 中科院外籍院士、俄羅斯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爾費羅夫去世
    (觀察者網訊)曾獲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俄羅斯物理學家、俄羅斯共產黨杜馬議員若列斯.阿爾費羅夫(Zhores I. Alferov,Жореса Алферова),於當地時間2日因急性心肺衰竭在聖彼得堡逝世,享年88歲。 據塔斯社3月2日消息,俄羅斯總統普京、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2日對此表示深切哀悼。
  • 莊小威或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 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創校友基金會官方網站稱,2015年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束。今年43歲的中國科大1987級少年班校友莊小威博士當選外籍院士。2003年,莊小威博士獲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是首位獲此榮譽的華人女科學家,也是24個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哈佛大學首頁新聞對此進行了報導,當時的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等主要領導致信祝賀。2005年3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會從全美三百多位提名人中遴選出43位研究員(HMMI),在此後7年中向每位提供700萬美元資助,莊小威榜上有名。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屠呦呦早在2015年就曾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進行科學研究而首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的獎項。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
  • 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昨天,2020年度「引文桂冠獎」名單公布,來自六個國家的24名世界頂尖研究人員獲得此殊榮。「引文桂冠獎」獲獎者的研究成果普遍被認為達到「諾貝爾獎級別」,因此也有「諾獎風向標」之稱。迄今為止,已經有54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
  • 株洲女婿楊培東與諾獎失之交臂 嶽父嶽母:他還年輕
    令人惋惜的是,湯森路透集團此前預測的熱門人選、華裔科學家楊培東未能斬獲此獎。不過,王嗲嗲與劉娭毑表示是否得獎不重要,順其自然就好,以後還有機會。原來,楊培東是他們的女婿。  這個株洲女婿為何成諾獎熱門人選?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再也無法獲得諾獎的遺憾……
    2016年9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上海科學會堂聆聽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做的報告,感覺他口才很好,講話語速很快,還挺帥氣,是一位既有才華又有能力的科學家。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 她出身中國,15歲考進中科大,四大力學得滿分,如今成美國院士
    一個出生於中國科研世家的天才,15歲即考進中科大少年班,成就之高身兼三個院士,而立之年卻成為了美國人,她就是華裔生物物理學家莊小威,是獲得該獎的第一位華人女科學家,這一年她才31歲。由於在病毒等領域所做的傑出貢獻,2012年她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也是最年輕的華人院士,而僅僅過了一年,她又斬獲了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在2015年她還當選為中科院最年輕的外籍院士!為什麼是外籍院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