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再也無法獲得諾獎的遺憾……

2020-11-28 上觀

2016年9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上海科學會堂聆聽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做的報告,感覺他口才很好,講話語速很快,還挺帥氣,是一位既有才華又有能力的科學家。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提出「電子高速公路」方案

張首晟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科學家之一。他在上海科學會堂的報告中預言,擁有「電子高速公路」的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為人類帶來新的半導體材料、能源材料,解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難題。


摩爾定律指在價格不變情況下,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和性能,每隔18—24個月會提高1倍。幾十年來,全球晶片研發一直遵循摩爾定律,但如今,這一定律即將走到盡頭。這是什麼原因?張首晟告訴聽眾:「電子在晶片裡的運動,就像一輛輛跑車在集市裡行駛,不斷地碰撞,產生熱量。你們把筆記本電腦放在腿上,時間一長就感覺很燙。正是電子間碰撞產生的熱量,導致摩爾定律將失效。」


怎樣才能讓「電子跑車」不相互碰撞?張首晟提出了「電子高速公路」方案,讓電子在一條條「單向車道」上運行,不就相安無事了嗎?「你們看,基礎研究的很多想法看似簡單,但往往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循著這一思路,他帶領團隊深入研究量子霍爾效應、相對論,於2006年提出了「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構想:電子自旋(好似自轉)軌道與其「公轉」軌道有神奇「接口」,利用這種特性,科技人員能夠讓晶片裡的電子在不同軌道上自旋,就像在不同車道上運行一樣。2007年,這一理論預言被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實驗小組證實。同年,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


希望迎來拓撲絕緣體時代

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張首晟帶領團隊預言了一系列名為「拓撲絕緣體」的新材料。「錫烯」是其中之一,堪稱「石墨烯的堂弟」,只有一個原子層,且有蜂窩狀結構,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2015年,他與上海交通大學錢冬、賈金鋒合作,首次製備出烯錫,論文發表於《自然·材料學》。

 

張首晟認為,新材料對人類文明的進程有重大意義,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人類的很多時代以材料命名。「我希望我們將迎來拓撲絕緣體時代,研製出半導體新材料、能源新材料,將它們投入實際應用。我們還有望利用拓撲絕緣體製造出量子計算機。」


談到成功經驗,他認為,「跨界」是實現原始創新的一大法寶。「我從小喜歡數學,後來對拓撲學產生興趣,在研究新材料時,就引入了這一數學概念。」他還指出,科學教育的第一要義是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唯有受好奇心驅動,一個人的學習效果才能達到最佳。張首晟兒子獲得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金牌,正是得益於這種家庭教育。

 

為何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2016年10月,諾獎評審委員會將物理學獎授予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三位獲獎者從事的研究領域與張首晟一樣,都是凝聚態物理。
諾獎評審委員會為何選擇了這三位七八十歲的英美老科學家,而不是多年「陪跑」諾獎的張首晟呢?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王孝群分析說,近年來,拓撲絕緣體、外爾半金屬成為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的熱點,張首晟在拓撲絕緣體領域做出了開創性工作,而且這類「超級材料」有很大的潛在應用價值,所以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人選。然而,當諾獎評委們考慮拓撲絕緣體時,必然會追根溯源,想到多年前在這一領域做出奠基性工作的科學家。「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索利斯、霍爾丹和科斯特利茨,因為在上世紀70—80年代,他們第一次把拓撲學原理引入了凝聚態物理,用這種美妙的幾何學描述物質的相變。」


王孝群認為,把大獎授予這三位科學家,是物理學界可以普遍接受的。而如果授予張首晟,肯定會有很多科學家提出:為何忽略了這三人的早期工作?「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張首晟就此與諾獎無緣,因為他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方面,做出的也是開創性工作。」


可惜的是,已不幸逝世的這位華人科學家再也無法摘得諾獎了。

相關焦點

  •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當地時間3月20日晚,瑞士日內瓦,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物理學教授張首晟(右)獲尤裡基礎物理學前沿獎。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安德裡亞·蓋茲也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名女性得主,包括今年三位最新得主在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有216名獲獎者,但僅有4位女科學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無緣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7位華人得主。
  • 錯失2017諾貝爾醫學獎:華人科學家的遺憾與期望
    作為諾貝爾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很遺憾沒有獲得本年度諾獎,然而他們所作出的貢獻依舊令人矚目。遺憾的是,此前媒體預測的生理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並沒有獲得本年度的諾貝爾獎。不過,當地時間10月3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45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將對外宣布。該獎項是諾貝爾各獎項中頒發次數最多的,也是華人科學家獲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今年的物理學獎又將花落誰家呢?
  • 發現「腦中GPS」 三科學家共獲諾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獎金分配  三人分800萬瑞典克朗獎金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78萬),奧基夫將獲得該項諾獎一半的獎金,莫澤夫婦共同分享另一半。新京報記者 高美  ■ 獲獎反應  諾獎得主:下飛機看到120個未接來電  按照慣例,諾獎委員會會打電話通知諾獎得主,並記錄下他們第一時間的反應。  接到電話時,奧基夫正在倫敦的家中伏案工作,他說自己「簡直是欣喜若狂」。  而梅·布裡特·莫澤當時正在實驗室開會。
  • 最有機會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張首晟,他這一生到底都經歷了什麼
    只求一生的貢獻12月6日上午消息稱,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華裔科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在美去世 終年55歲。2010年的歐洲物理獎(國際著名的物理學獎項,由歐洲物理學會頒發),他是獲得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科學家;2012年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奧利弗·巴克利獎、國際理論物理學最高獎狄拉克獎;2013年獲得
  • 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文小剛個人簡歷介紹
    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文小剛個人簡歷介紹時間:2018-08-09 15:42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文小剛個人簡歷介紹 義大利當地時間8月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揭曉了本年度的狄拉克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Subir Sachdev
  • 天才張首晟:逮到天使粒子,錯過國酒茅臺
    然而,在絕大多數人眼裡,這位牛人早已攀上了人生的巔峰——這人就是張首晟。下面這張照片中,右下方第二位中國人就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當他跟朋友聚餐時,別人都在美滋滋地享用"外熟裡生"的烤肉,他竟然能從中領悟到"有種材料是裡面絕緣、外面導電的",繼而獲得靈感,取得了拓撲絕緣體研究的重大突破。
  • 那些「錯失」諾獎的華人科學家們
    ,華人科學家張鋒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將這項基因編輯技術引入到了哺乳動物體系中,但卻沒有獲得這一次的諾獎。雖然看今天的標題,我們想聊聊「錯失」諾獎的華人科學家,但我們先把大家已經很熟悉的張鋒老師放一邊,因為在最近各大公眾號的介紹下,大家也大致認識到他對基因編輯的貢獻了。
  • 名師高徒,楊振寧和張首晟之間的故事
    2012年獲得狄拉克獎。2014年獲美國富蘭克林獎。他拿遍物理學界大獎,他被湯森路透預測會得諾獎,他的老師楊振寧先生說他得諾獎只是時間問題,他就是物理學家張首晟。2018年12月1日張首晟在史丹福大學自殺,此前一直與抑鬱症抗爭,終年55歲。俗話說,名師出高徒。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張首晟和他的老師楊振寧之間的故事。
  • 楊振寧弟子張首晟:發現「天使粒子」 證明2=0
    7月20日,張首晟和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證實首次發現手性馬拉約納(Majorana)費米子,並命名為「天使粒子」,結束了物理學界整整80年的苦苦追尋。  這一發現震驚了物理學界,張首晟再次被推上了諾獎備選名單。此前,他已經獲得了除諾獎外幾乎所有的物理學科頂級獎項。
  • 我知道的張首晟
    在大叔和相當一部分人看來,天使粒子拿諾獎是時間問題,但張首晟以第四作者的身份享受榮光的則是小概率事件,諾貝爾歷史上同一獎項最多頒發給三個人是鐵律。問題也由此而生,既然張首晟這麼有成就,那麼,為何還想往下一個拿諾貝爾獎華人科學家這個頭銜靠呢,這真是一件讓人費解的事情。
  •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2018-08-07 14:40> 2018年08月07日 14: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
  • 55歲華裔科學家張首晟去世,曾是諾獎重要候選人,10月剛回過...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誌官方微博6日消息,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享年55歲。2016年9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上海科學會堂聆聽過張首晟做報告,感覺他口才很好,講話語速很快,還挺帥氣,是一位既有才華又有能力的科學家。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 知名物理學家張首晟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中新網3月16日電 他是全球最為知名的華人物理學家之一,因為對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開創性研究,他幾乎攬括了物理學界所有重量級獎項,導師楊振寧曾評價「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他也是一位資本創始人,作為科學家VC第一人,他堅持用科學思維做投資,用大數據和科學理論來解讀人類歷史。
  • 諾貝爾物理學獎變天文學獎?三學者研究黑洞獲獎,天體物理學10年5次折桂,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
    安德裡亞·蓋茲也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名女性得主,包括今年三位最新得主在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有216名獲獎者,但僅有4位女科學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無緣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7位華人得主。
  • 張首晟辭世 楊振寧評價他: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
    原標題: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辭世,他的團隊發現「天使粒子」,楊振寧評價他: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來源/復旦大學12月6日上午來自美國的消息,當地時間12月1日,出生於上海的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 天才科學家張首晟去世!師從楊振寧 最有望獲諾獎!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進行研究。   去年7月,張首晟及其團隊發現「天使粒子」(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震驚整個物理界。早在2014年就預測張首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有力人選,楊振寧也曾表示張首晟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 百年諾獎的爭議與遺憾
    原標題:百年諾獎的爭議與遺憾 本報記者 劉 霞 綜合報導  縱觀諾貝爾獎112年並不算十分漫長的歷史,其一直充滿爭議,這些爭議或許撕破了我們所期望的那種完美無缺。楊振寧有次接受採訪時回憶稱,1956年他與李政道發現的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員吳健雄1957年的實驗中得到證實,引起科學界的震蕩,同年楊振寧、李政道成為首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而吳健雄卻被諾貝爾獎排除在外。  有兩個流傳的說法是:1957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必須要在那年2月1日以前被提名,而且提名時文章必須發表。
  • 這是為張首晟將獲諾獎準備的文章,沒想到成了哀悼……
    編者按據媒體報導,美國華裔科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被曝於12月1日去世。據科學家饒毅介紹,這篇文章是幾年前為首晟將獲諾獎準備的稿件,我們以為最容易預計的是他的諾獎,絕對沒有預料到成為哀悼……本文經「賽先生」(ID:newsicence)授權發布,原文標題:《聽從內心的張首晟》。
  • 張首晟:「拓撲絕緣體」讓電腦運算加速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籍華人科學家張首晟昨日,長期研究諾貝爾獎的華中科技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楊建鄴表示,對張首晟成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熱門人物並不奇怪。1978年,15歲的張首晟被復旦大學錄取,後出國深造。他2006年提出「拓撲絕緣體」理論,次年實驗得到證實,並因此獲得「歐洲物理獎」等三大頂級獎項。「拓撲絕緣體」意義在於,可提高計算機的計算極限,「約可以提高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