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上海科學會堂聆聽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做的報告,感覺他口才很好,講話語速很快,還挺帥氣,是一位既有才華又有能力的科學家。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提出「電子高速公路」方案
張首晟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科學家之一。他在上海科學會堂的報告中預言,擁有「電子高速公路」的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為人類帶來新的半導體材料、能源材料,解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難題。
摩爾定律指在價格不變情況下,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和性能,每隔18—24個月會提高1倍。幾十年來,全球晶片研發一直遵循摩爾定律,但如今,這一定律即將走到盡頭。這是什麼原因?張首晟告訴聽眾:「電子在晶片裡的運動,就像一輛輛跑車在集市裡行駛,不斷地碰撞,產生熱量。你們把筆記本電腦放在腿上,時間一長就感覺很燙。正是電子間碰撞產生的熱量,導致摩爾定律將失效。」
怎樣才能讓「電子跑車」不相互碰撞?張首晟提出了「電子高速公路」方案,讓電子在一條條「單向車道」上運行,不就相安無事了嗎?「你們看,基礎研究的很多想法看似簡單,但往往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循著這一思路,他帶領團隊深入研究量子霍爾效應、相對論,於2006年提出了「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構想:電子自旋(好似自轉)軌道與其「公轉」軌道有神奇「接口」,利用這種特性,科技人員能夠讓晶片裡的電子在不同軌道上自旋,就像在不同車道上運行一樣。2007年,這一理論預言被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實驗小組證實。同年,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
希望迎來拓撲絕緣體時代
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張首晟帶領團隊預言了一系列名為「拓撲絕緣體」的新材料。「錫烯」是其中之一,堪稱「石墨烯的堂弟」,只有一個原子層,且有蜂窩狀結構,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2015年,他與上海交通大學錢冬、賈金鋒合作,首次製備出烯錫,論文發表於《自然·材料學》。
張首晟認為,新材料對人類文明的進程有重大意義,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人類的很多時代以材料命名。「我希望我們將迎來拓撲絕緣體時代,研製出半導體新材料、能源新材料,將它們投入實際應用。我們還有望利用拓撲絕緣體製造出量子計算機。」
談到成功經驗,他認為,「跨界」是實現原始創新的一大法寶。「我從小喜歡數學,後來對拓撲學產生興趣,在研究新材料時,就引入了這一數學概念。」他還指出,科學教育的第一要義是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唯有受好奇心驅動,一個人的學習效果才能達到最佳。張首晟兒子獲得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金牌,正是得益於這種家庭教育。
為何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2016年10月,諾獎評審委員會將物理學獎授予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三位獲獎者從事的研究領域與張首晟一樣,都是凝聚態物理。
諾獎評審委員會為何選擇了這三位七八十歲的英美老科學家,而不是多年「陪跑」諾獎的張首晟呢?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王孝群分析說,近年來,拓撲絕緣體、外爾半金屬成為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的熱點,張首晟在拓撲絕緣體領域做出了開創性工作,而且這類「超級材料」有很大的潛在應用價值,所以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人選。然而,當諾獎評委們考慮拓撲絕緣體時,必然會追根溯源,想到多年前在這一領域做出奠基性工作的科學家。「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索利斯、霍爾丹和科斯特利茨,因為在上世紀70—80年代,他們第一次把拓撲學原理引入了凝聚態物理,用這種美妙的幾何學描述物質的相變。」
王孝群認為,把大獎授予這三位科學家,是物理學界可以普遍接受的。而如果授予張首晟,肯定會有很多科學家提出:為何忽略了這三人的早期工作?「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張首晟就此與諾獎無緣,因為他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方面,做出的也是開創性工作。」
可惜的是,已不幸逝世的這位華人科學家再也無法摘得諾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