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誌官方微博6日消息,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享年55歲。
2016年9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上海科學會堂聆聽過張首晟做報告,感覺他口才很好,講話語速很快,還挺帥氣,是一位既有才華又有能力的科學家。
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15歲考入復旦大學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重要候選人
個人經歷:
張首晟1963年出生於上海。
1978年,在沒有讀過高中的情況下,15歲的張首晟直接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
1979年(大二),作為交流學生被送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深造。
1983年,獲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碩士學位,同年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攻讀博士學位。
1987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1987年,進入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
1989年底,結束博士後研究,與妻子餘曉帆一起到了San Jose的IBM繼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1993年,被聘為史丹福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1995年,年僅32歲的張首晟被聘為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成為史丹福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201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5年,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做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 2006 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 2007 年 「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 之一,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張首晟所獲物理界重量級獎項包括歐洲物理獎、美國物理學會巴克萊獎、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尤裡基礎物理學獎等。
張首晟教授共在 《科學》發表15 篇文章,在《自然》發表19篇文章,這兩個都是國際頂級期刊,可謂科研頂尖成果產出卓越。
2014 年,湯森路透預測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熱門候選中包括張首晟。2016 年張首晟再次無限接近諾貝爾物理學獎。索利斯, 霍爾丹, 科斯特利茲三人憑藉「在拓撲相變以及拓撲材料方面的理論發現」獲得 201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張首晟在這一研究方向做出了極大貢獻,作為拓撲絕緣體方向的開創者之一,張首晟被視為未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重要候選人。
成功的投資人
在產業化應用產出上表現不凡
除了科學家身份以外,張首晟也是一名投資人。
2013 年他創立丹華資本,重點投資史丹福大學與矽谷的創新公司,投資方向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虛擬實境、基因醫療等行業。
他天使投資的史丹福大學初創公司 VMware 是雲計算產業的領軍公司,曾市值已達 480 億美元。
張首晟教授不僅在基礎研究領域成果非常優秀,在產業化應用產出上也表現不凡。截至去年9月,張首晟共申請外國專利 19 篇,其中在美國申請 6 篇,在澳大利亞申請 3 件,加拿大申請 4 件,其他 6 件。發明申請共 10件,發明授權 5 件。
曾回家鄉上海參加滴水湖論壇
就在今年10月,張首晟還回到家鄉上海,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海·滴水湖)上有很多精彩發言。
「展望未來,我希望能通過AI(人工智慧)來做一些科研方面的預測,希望人類和AI展開競爭,期待AI也能通過一些更加先進的算法來幫助我們去探索一些全新的領域,甚至在2分鐘之內就把人力需要花200年完成的探測工作全部完成。」張首晟為與會嘉賓描繪了這樣一幅讓人既興奮又充滿緊迫感的場景。
「我出生在上海,這次也算是回到了家鄉。」一開口,張首晟就笑著說道。他上世紀60年代初生於上海,年輕時去美國投到楊振寧的門下攻讀物理學博士。去年7月,張首晟團隊及其他科研團隊發表了一項重大發現:在整個物理學界歷經80年探索之後,他們終於發現了手性(指一個物體不能與其鏡像相重合)馬約拉那費米子的存在,張首晟將這一正反同體的基本粒子稱為「天使粒子」。
1928年,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預言,宇宙中每一個基本費米粒子必然有相對應的反粒子。9年後,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那在他的論文中猜測有正反同體的神奇粒子存在。然而,要驗證這一猜想的實驗精度按傳統方法難以達到。從2010年到2015年,張首晟團隊連續發表多篇論文,精準預言了實現馬約拉那費米子的體系及用以驗證的實驗方案。其他實驗團隊依照張首晟的理論預測,終於成功發現了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
論壇上,張首晟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研究經歷後指出,展望未來,類似於「檢測、發現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等研究中的部分工序,今後將可由AI代勞,領域可覆蓋熱動力學、高溫超導材料檢測等。「在一些領域,AI的『考慮』深度已經超過了人腦的研究。未來,人類在系統內輸入相關參數描述後,通過編程就能自動進行相關檢測等工作,把人工智慧和傳統理論研究更好結合起來,這也是我本人的夢想。」
既然如此,AI能代替人類進行全部或曰大部分科研工作嗎?張首晟認為目前並不會。「有的科研工作是偏經驗性的,根據經驗得出結論,有的則是偏演繹、推算性質的。經驗性的工作,目前AI已經具備很強的能力,但在推算方面AI還比不上人腦。不過,AI在機器學習方面也在不斷發展,而且有逐漸脫離人工監督進行機器學習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地進行無人工監督式的機器學習,比如谷歌翻譯。不是說要讓AI做所有的事,而是要在科研工作中,讓人類和AI都做各自擅長的事。」
這是他最喜歡的詩
張首晟是因抑鬱症意外去世。張首晟家人發布訃告。
以下為訃告譯文:
我們非常悲痛地通知你們,在與抑鬱症鬥爭後,我們深愛的首晟於12月1日(上周六)意外離世。
雖然許多人知道首晟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但我們了解並愛他,因為他是我們親愛的丈夫和父親。
首晟最珍視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他會盡一切可能與我們在一起。在我們全家一起度假的時候,他喜歡帶我們去地球上最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我們分享參觀的每個地區的古代歷史故事,並鼓勵我們的最新想法和興趣。
受他希望通過科學研究來見證上帝榮耀的激勵,首晟給全世界帶來了一種富有感染力的好奇心。由威廉·布萊克撰寫的下面詩篇是他的最愛,詮釋出他一生探索和發現美的使命: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沙一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花一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君掌盛無邊,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剎那含永劫 。
致敬!一路走好
本文綜合自:上觀新聞、央視新聞、鳳凰科技 等
相關作者:茅冠雋 俞陶然 黃海華 等
微信編輯:納米、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