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張首晟將獲諾獎準備的文章,沒想到成了哀悼……

2020-12-04 廣東共青團

編者按

據媒體報導,美國華裔科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被曝於12月1日去世。據科學家饒毅介紹,這篇文章是幾年前為首晟將獲諾獎準備的稿件,我們以為最容易預計的是他的諾獎,絕對沒有預料到成為哀悼……

本文經「賽先生」(ID:newsicence)授權發布,原文標題:《聽從內心的張首晟》。

△張首晟是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他在1963年2月15日出生於上海,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1980年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留學,1983年獲碩士學位。後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深造,1987年獲博士學位。後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後前往IBM擔任高級研究人員。1993年起任教於史丹福大學。1999年被聘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2004年出任IBM-斯坦福自旋電子學研究中心主任。

早在2016年諾貝爾獎頒發給研究拓撲相變和拓撲材料的三位在英國出生、美國工作的科學家時,多位中國物理學家表示,張首晟在「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理論預言和實驗觀測領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也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

事業的傑出

張首晟已經任教史丹福大學物理系二十多年,還兼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教授。

2006年,他做出了他一生迄今最重要的工作。

這項最重要的工作並非他最初的專業方向,而是他交叉了兩個領域的結果。兼職清華大學的張首晟曾在斯坦福的北大中心介紹其研究,他與丁洪、田剛、饒毅在北京主持小型「科學與文化」論壇,聽眾中有物理學家如丁洪、北大物理學院院長謝心澄等,也有非物理的學者如清華的施一公等。

「張首晟在凝固態物理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兩個,一個是拓撲絕緣體,一個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丁洪介紹道,「拓撲絕緣體領域的一個特點是理論引導實驗。之前也有一些物理學家在做,但真正的理論引導實驗,是張和他的團隊是最先開始做的,先從兩維的拓撲絕緣體開始,再到三維。」

拓撲絕緣體是近年凝聚態物理學興起的熱點領域,其中涉及許多重要的物理現象和物理機制,同時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拓撲絕緣體是一種具有奇異量子特性的新物質狀態,它完全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金屬」和「絕緣體」,它是一種內部絕緣、界面導電的材料。這一預測很快就被德國的一個實驗室所證實了。

關於「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張首晟曾介紹,「總的來講,我們發現了一個新的電子運動規律。電子運動本來是雜亂無章的,但現在我們能讓電子的運動就像高速路上的汽車一樣,分成不同的車道,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簡單的說,就是使得電子的運動更有效率,而且不會消耗很多的能量」。

丁洪稱:「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能在短短的幾年內產生,且能有社會效應,也是比較難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為他們發現了石墨烯材料。我個人覺得還是拓撲絕緣體在理論方面的深度和廣度比石墨烯要強很多」。

而拓撲絕緣體有可能將信息社會帶到更高層次,甚至會帶來一場產業革命。「基礎物理與霍金研究的宇宙深處的奧秘一樣,跟日常生活沒有太大關係,但我們的科學靈感有可能在今後五至十年內真正改變我們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努力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社會,那將是對科學家最高的獎勵」,張首晟曾說。

人生的選擇

拓撲是非常抽象的數學原理,絕緣體是非常枯燥的材料,它們可以合成一個詞——拓撲絕緣體。對張首晟來說,靈光一閃並不是他工作的常態,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他時常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死胡同、或者工作沒有任何進展,這對他來說,是一種工作的常態。

曾幾何時,年輕的張首晟對自己的事業很困惑。作為公派留學生,畢業後必須回國工作。張首晟本科學的是理論物理,在國內有所建樹的機會很少,朋友們紛紛建議他學一些有用而務實的學科,比如工程方面的,比較有用、且在國內就業的機會也多。「一個中國人在那裡,什麼生存之道最好,可能就變成了我自己的生存之道。」一位海歸出身的投資界大腕曾如此點評自己在人生關鍵的節點的選擇,他放棄了自己成為一個偉大數學家的夢想,去了華爾街。

面對現實,彼時即將從德國大學畢業的張首晟曾經動搖從事科學的信念。

但造訪大學城哥廷根後,張首晟聽到了自己內心的呼喚,決定堅守科學。這個小鎮長眠了「數學王子」高斯、提出23個問題的數學家希爾伯特、放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奧託·哈恩……年僅18歲的張首晟看著墓碑大多上面都刻了一個簡單公式,公式涵蓋了他們一生對科學的貢獻和關於科學的精華思想。在萊納河西岸的城市公墓,鮮花和水池之旁,這些偉大的靈魂伴著東岸教堂的鐘聲靜靜地沉睡。格林童話記錄了「井旁的牧鵝姑娘」,海涅從這裡出發,寫出膾炙人口的《哈茨山遊記》。而這個小鎮對張首晟也很重要,他思考他的人生。「什麼叫人生,人生到底要留下來什麼……除了留下我們的基因,這些人留下來都是最精華的信息,對整個人類文明來說都是一種驕傲,這對我非常大的一個震撼,我覺得我要devote我所有的自己的生命,為人類的科學做出一些貢獻」,2012年張首晟對國立臺灣大學的學生如是說。

張首晟認為,物理學的最高目標是將愛因斯坦揭示的宇宙四大力統一起來,而楊振寧先生在這方面頗有建樹,師從楊振寧念研究生是張首晟的目標。

畢業於柏林自由大學後,張首晟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如願成為楊振寧的弟子。但楊振寧讓張首晟大惑不解:楊不支持他從事統一場論或基本粒子物理研究,而是向他推薦了凝聚態物理,楊振寧本人的研究方向也並不在此。

多年後,張首晟才明白了楊振寧當初的用心,一般來說老師總是希望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研究領域,楊振寧先生卻建議張首晟從事其他領域的研究。而今天凝聚態物理在物理學領域中發展得最快,這讓人不得不佩服楊振寧三十年前精準的眼光。張首晟曾懷著感恩之心,長篇描述楊振寧對自己研究的其他幫助和教誨。

1987年,張首晟獲博士學位後到IBM研究中心工作,他在半導體物理領域頗有建樹,受到諾獎得主、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的賞識。1993年,張首晟加盟史丹福大學物理系。1996年,年僅33歲的他成為終身教授,是史丹福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之一。

閣樓的起步

張首晟的父親是學工程的,伯父學人文。積著厚厚灰塵的閣樓成為他的藏寶閣。年幼的張首晟是個內向的小孩,回到家裡,則一頭扎在閣樓上,翻各種各樣的當時看來的「怪書」,《西方哲學史》、《西方藝術概論》……

對張首晟來說,他的啟蒙不是科學,而是藝術和哲學。在那個讀書無用論、是非顛倒、黑白不分的年代,喜歡讀書的孩子反而會被輕視,而張首晟對讀書的渴求完全來自於內心的驅動。「現在回顧我的一生,我覺得當時這個時代其實對我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我有著極強的自學能力,我的一些研究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在不同的學科在交叉裡面能夠很快的運作」。

1976年,父親給張首晟買了一套自學叢書,其中包括數學、物理等科目。第二年,高考正式恢復。對當時初三在讀的張首晟而言,恢復高考本應關係不大。但是,那年上海允許初中畢業生直接參加高考,每個區僅限10個名額,參加高考的初中畢業生需要參加預賽,通過後方能獲得高考資格。

不過,一旦落榜,張首晟就會失去升高中的資格。這一次冒險也完全改變了他的命運:「我的初中學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讀普通高中,也許結果就和今天不一樣了,人生的成就總是跟你一些十字路口上的選擇有關。」他曾感嘆。

1978年9月,復旦大學物理系迎來了一位少年大學生。「初中時,在很封閉的情況下,我們都知道楊振寧、李政道獲諾貝爾獎。大學時選擇理論物理專業,就是衝著他們榜樣的力量」。走進物理系,距離偶像又近了一步,不過當年的他不可能想到,與楊振寧的緣分遠不止如此。

大一第二學期的一天,張首晟正在宿舍裡,班主任突然上門,告知他將被選派前往德國柏林大學繼續本科學業。張首晟對德國最初的印象來自閣樓的書籍,知道它是康德、黑格爾的祖國。學了物理以後,發現教科書上重要的物理公式很多都是德國物理學家的貢獻,去德國留學對他來說像做夢一樣。

柏林大學的學制為五年,有些人甚至要七年才能畢業。但憑藉自學能力和超人的勤奮,年輕的張首晟花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學業。學習之餘,他還涉獵德國和歐洲的人文歷史。

家庭的美滿

張首晟的妻子餘曉帆,是他父親朋友的女兒。

他們正是青梅竹馬。

張首晟近年為妻子過生日舉行宴會,對美麗的妻子讚不絕口,並拿出她年輕時的照片和他年輕時給她寫的詩:遠赴德國留學的張首晟,不僅情書連連,而且詩情迸發。

餘曉帆到美國後在石溪紐約州立大學念研究生,曾在IBM工作,後教數學。

張首晟在「尤裡基礎物理學前沿獎」領獎時表示,他於2012年12月5日接到獲獎通知,正好是他和夫人結婚25周年的紀念日,「這是我們銀婚紀念的最好禮物」。

張首晟的科學突破是在為家人服務時發生的:2006年的一天,餘曉帆去探望生病的朋友,張首晟難得為子女在自家後院燒烤,同時思考自己的研究,迸發出靈感。

他們的子女也很優秀,兒子在哈佛念物理,女兒剛上斯坦福的一年級。兒子在數學方面已顯示過人的稟賦,還參加過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

可見,張首晟常對學生談「物理那麼有趣、那麼引人入勝」,首先激發了自己的孩子對自然、對科學的愛好。

2015年,張首晟曾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1729年出版的英文首版Principia。這是迄今在古藏書市面上唯見的一本,收藏在英國倫敦的著名古藏書店Peter Harrington。彼時的他這樣寫道:

今夜親手翻開牛頓首版Principia的千年偉著,深感斯人已去,英魂長存,每句每辭,都在喚醒我少年時代的夢想。今夜手按Principia莊嚴而立志,為追求大統一的萬物理論而貢獻。填補先賢們留下的空白,是我們這輩學子們的最神聖使命,也是全人類最崇高的夢想。為實現這個美麗的夢想,我們必須穿越時空,量子糾纏,潛入普朗克長度的萬丈深淵,高攀普朗克能量的奇險頂峰。路漫漫其求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夜半鐘聲,皓月當空。百年孤獨的求知旅程,今有千年Principia的步步相伴。黎明既啟,徵途既始,此時此刻,按書立志,賦詩為證:既然無法抵擋她萬有的吸引,為何不遨遊星際而時時相伴?既然為量子因果而糾纏綿綿,為何不心心相印寄在水一方?既然追不上她永恆不變的步伐,為何不對鏡賞花以光傳因緣?既今見英魂長存於行行字跡,又何懼漫漫徵途中淵深峰險?

相關焦點

  • 張首晟辭世 楊振寧評價他: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
    原標題: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辭世,他的團隊發現「天使粒子」,楊振寧評價他: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來源/復旦大學12月6日上午來自美國的消息,當地時間12月1日,出生於上海的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再也無法獲得諾獎的遺憾……
    提出「電子高速公路」方案張首晟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科學家之一。他在上海科學會堂的報告中預言,擁有「電子高速公路」的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為人類帶來新的半導體材料、能源材料,解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難題。
  • 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楊振寧: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
    這一發現,驗證了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Ettore Majorana在80年前提出的預測——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同時也證明了存在一種比量子還小的單位,這將對現在的量子理論帶來巨大的改變。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稱為「天使粒子」。普通群眾可能暫時難以理解這一發現,但是對基礎物理界來說,這或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 張首晟去世後,楊振寧首度發聲憶愛徒
    楊振寧憶愛徒12月6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的家人發布聲明,確認55歲的張首晟於12月1日意外去世。作為張首晟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時的老師,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9日致信光明日報,回顧張首晟的科研歷程和卓越成就,表達對愛徒的無限懷念和哀悼。
  • 楊振寧弟子張首晟:發現「天使粒子」 證明2=0
    7月20日,張首晟和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證實首次發現手性馬拉約納(Majorana)費米子,並命名為「天使粒子」,結束了物理學界整整80年的苦苦追尋。  這一發現震驚了物理學界,張首晟再次被推上了諾獎備選名單。此前,他已經獲得了除諾獎外幾乎所有的物理學科頂級獎項。
  • 天才科學家張首晟去世!師從楊振寧 最有望獲諾獎!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進行研究。   去年7月,張首晟及其團隊發現「天使粒子」(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震驚整個物理界。早在2014年就預測張首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有力人選,楊振寧也曾表示張首晟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 張首晟:拓撲絕緣體讓電腦運算加速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發布的消息,2014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6日起陸續揭曉。四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成奪獎熱門人選。   根據湯森路透的預測,2014預測名單包含來自9個不同國家、27個不同學術和研究組織的27位研究人員,並首次同時出現四位華裔科學家。因已成功預測了35位諾貝爾獎得主,湯森路透的「引文桂冠獎」頗受關注。
  • 天才張首晟:逮到天使粒子,錯過國酒茅臺
    不久前,就有這麼一位"即將到達人生巔峰"的牛人,還沒喝到慶功酒,就沒了。然而,在絕大多數人眼裡,這位牛人早已攀上了人生的巔峰——這人就是張首晟。下面這張照片中,右下方第二位中國人就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
  • 最有機會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張首晟,他這一生到底都經歷了什麼
    張首晟白天在學校學習各種"紅色"語錄,晚上就鑽進家裡小閣樓看各種國外名著,沉浸在讀書的樂趣中。1978年,上海允許初中畢業生直接參加高考。考得上能直接上大學,考不上連高中都沒得讀。15歲初中畢業的張首晟躍躍欲試,花了一個暑假自學高中課程,直接參加了高考。
  • 名師高徒,楊振寧和張首晟之間的故事
    2010年獲歐洲物理獎。2012年獲美國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奧利弗巴克利獎。2012年獲得狄拉克獎。2014年獲美國富蘭克林獎。他拿遍物理學界大獎,他被湯森路透預測會得諾獎,他的老師楊振寧先生說他得諾獎只是時間問題,他就是物理學家張首晟。
  • 哀悼!科學家張首晟驟然離世:曾包攬物理界多個重量級獎項
    曾經,張首晟將大統一理論當做自己的學術目標,這個目標,愛因斯坦曾為之奮鬥一生,這也是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研究領域。後來,在楊振寧的建議和指導下,張首晟開始從事凝聚態領域研究。隨後,他在高溫超導、量子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強關聯電子系統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大量國際一流的原始創新成果。
  •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當地時間3月20日晚,瑞士日內瓦,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物理學教授張首晟(右)獲尤裡基礎物理學前沿獎。
  • 55歲華裔科學家張首晟去世,曾是諾獎重要候選人,10月剛回過...
    張首晟所獲物理界重量級獎項包括歐洲物理獎、美國物理學會巴克萊獎、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尤裡基礎物理學獎等。張首晟教授共在 《科學》發表15 篇文章,在《自然》發表19篇文章,這兩個都是國際頂級期刊,可謂科研頂尖成果產出卓越。2014 年,湯森路透預測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熱門候選中包括張首晟。2016 年張首晟再次無限接近諾貝爾物理學獎。
  • 發現「腦中GPS」 三科學家共獲諾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莫澤夫婦也成為第五對獲諾貝爾獎的夫婦。  獲獎研究  發現了大腦的定位系統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介紹,「我們如何知道我們身處何方?我們怎麼找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路徑?我們如何存儲這些信息,從而能夠在下一次立即找到這條路?」三位獲獎科學家的研究為我們解答了這些疑問。
  • 張首晟去世,終年55歲:閣樓裡走出的科學家
    基於他對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開創性研究,張首晟已包攬物理界所有重量級獎項,包括歐洲物理獎、美國物理學會巴克萊獎、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和富蘭克林獎章。  2009年,張首晟入選「千人計劃」,並被清華大學特聘為教授,開始為祖國效力。張首晟是2013年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是楊振寧的弟子。
  • 張首晟往事:一沙一世界、剎那成永恆
    起初,張首晟想從事高能物理研究,他很興奮地向偶像楊振寧闡述自己的學術構想,但沒想到楊振寧的想法和自己的不同。「楊振寧教授認為,雖然高能物理領域存在不少美妙的數學結構,但缺少實驗的驗證。張首晟回憶到。楊振寧的這一建議在今天看起來非常具有前瞻性。2015年,在知乎上,「作為楊振寧開創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為什麼沒有高能理論的方向?」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網友提到了楊振寧的一個比喻:高能已經沒有中魚了,剩下的要麼是沒人感興趣的小魚,要麼是誰也釣不起來的大魚。
  • 張首晟:「天使」莫名墜落
    甚至有追隨者新建了微信群,專門討論這件事情,通過種種「細節分析」,來探尋張教授去世的真相。陰謀論漫天飛揚之際,張首晟的家庭在公開聲明中表示,張首晟是在與抑鬱症的鬥爭之後,意外去世。家人沉浸在悲痛中,謝絕了採訪。「我們以為最容易預測的是他的諾獎,絕對沒有預料到成為哀悼。」張首晟的好友、著名生物學家饒毅說。
  • 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楊振寧稱其獲諾獎是時間問題
    張首晟:反物質將成為最有效的存儲庫。解說:張首晟教授介紹,天使粒子這個名字源於電影《天使與魔鬼》。過去科學家們認為,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正如有天使必有魔鬼,但如今他們找到了一個沒有反粒子的粒子。就像一個只有天使沒有魔鬼的完美世界。
  • 楊振寧弟子張首晟意外離世,這位幣圈投資人終未贏得諾獎時間
    此時正臨近諾貝爾獎宣布的日子,張首晟被視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大熱門。張首晟在郵件中所說的「那樣」,就是獲得諾獎這個願望。儘管張首晟在2014年沒有實現這個願望,但有人說,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只是個時間問題。對此,他回答說,「我認為諾貝爾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對於一名科學家來說,新發現降臨的那一刻才是最大的獎勵。
  • 楊振寧學生張首晟發現新粒子,這其中會有下一個諾獎得主嗎?
    本文作者:思穎雷鋒網按:作為楊振寧的學生,如果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那將是諾獎歷史上的一件盛事,也將是中國的一件盛事。  這半個基本電阻來源於馬約拉那費米子作為半個傳統粒子的特殊性質,因此,多出來的半整數量子平臺為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印證。圖:多個團隊合作下所測量到的與理論預測符合的半量子電導平臺,這為馬約拉那費米子的發現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實驗證據。Majorana費米子,讓我們離量子計算更近一步從基本科學發現到技術應用,中間往往需要經歷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