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弟子張首晟:發現「天使粒子」 證明2=0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7月20日,張首晟和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證實首次發現手性馬拉約納(Majorana)費米子,並命名為「天使粒子」,結束了物理學界整整80年的苦苦追尋。

  這一發現震驚了物理學界,張首晟再次被推上了諾獎備選名單。此前,他已經獲得了除諾獎外幾乎所有的物理學科頂級獎項。

  作為美國人文和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和「千人計劃」專家,張首晟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的採訪中表示,獲諾獎的普遍期待並未對他產生壓力,他更關心的是,青年科學家應該保持對自然之美的好奇,以及探索的原動力。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逸男 實習生宋昕航

  「科學發現有時是階段性的。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你都成就平平,但突然就會有個大的跳躍,接著就是一個更大的跳躍。」長期走在理論物理學研究前沿的張首晟,把科研看得很透徹,「天使粒子」的發現,對他意味著一個裡程碑式的跳躍。

  發現神秘粒子

  要了解這次發現的重大意義不難,張首晟善於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解釋科學。

  自然界的物質都由基本粒子組成,分為玻色子和費米子。有的粒子擠在一起也不會擦槍走火,被稱為玻色子。而不愛扎堆、各走各路的則是費米子,如支持手機和電腦運作的電子。

  1928年,物理學家狄拉克提出宇宙中每個基本粒子都有反粒子。1937年,義大利物理學家馬拉約納進一步地進行理論預測,在費米子中可能存在一種粒子,是自己的反粒子。從此,馬拉約納費米子與磁單極、暗物質、引力子等進入神秘粒子表單,令幾代科學家孜孜以求。而「正反同體」粒子的預言,伴隨著馬拉約納的突然消失更加神秘。

  有趣的是,張首晟有次夢見了馬拉約納。「因為天機洩露,他被天使帶走了。」張首晟會心一笑。

  在物理學歷史上,諾獎的桂冠多次落在粒子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上,中子、正電子、J粒子(丁肇中)、中微子等的發現者均獲得了諾獎。

  2010年至2015年,張首晟的理論物理學團隊連續發表了三篇論文,預言了怎樣找到馬拉約納費米子以及哪些實驗信號能夠作為證據。以王康隆、何慶林等為首的華人實驗團隊在隨後的一年裡反覆驗證了近30次後,整個團隊向《科學》雜誌提交了論文初稿,而後又經歷了長達一年的審稿期。

  最終發表的論文標題為「在量子反常霍爾絕緣-超導結構中發現手性馬拉約納費米子模式」,即張首晟命名的「天使粒子」。最關鍵的就是張首晟提出的材料和驗證方式。

  為科學之美奉獻一生

  張首晟1963年出生於上海,從15歲起就開始了物理學的漫漫徵程。

  1978年,初中還沒讀完的張首晟在父親的鼓勵下,花了一個暑假看完了17冊的《數理化自學叢書》,然後直接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考上了復旦大學物理系,一年後他趕上了國家公派留學機會,進入柏林自由大學,1983年獲學士學位後,張首晟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拜楊振寧為師,年僅33歲,他就成了史丹福大學的終身教授。

  這位旁人眼中的天才說,他的成功是由「激情」「原動力」鋪墊而成的。

  在德國留學期間,理論物理學「不好找工作」的前景讓不少年輕的學生們發愁,很多人最後改變了研究方向。那段留學歲月,張首晟來到一片科學家的公墓。墓碑上除了生卒年月,都記載了一個物理學公式,這讓張首晟深為感動。感慨於愛因斯坦發現E=MC2(質能守恆定律)的大道至簡,他決定為科學之美奉獻一生。

  烤肉獲得的靈感

  研究之初,張首晟也遭遇過研究方向走彎路、申請研究經費被拒、耕耘成果不被接受的常態。「大半生都是不確定的,有時孤獨甚至絕望。」直到2006年,他在理論上預言了拓撲絕緣體,研究成果才為學界廣泛關注。

  這正是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博士炫耀的前沿研究。而張首晟發現拓撲絕緣體的靈感過程卻是在一次聚會烤肉中得來的。

  「吱吱的聲音炸響,烤肉的最高境界是外熟裡生。 我一下子想到,有種材料是裡面絕緣,外面導電的。」長期觀察生活和自然的習慣為他帶來了「阿基米德時刻」。

  此前,人們認為物質只有導體和絕緣體之分,拓撲絕緣體成了第三類物質,張首晟的預言,一年後即被實驗證實。

  順著拓撲絕緣體的深入研究,張首晟又發現了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晶片中雜亂無序運動的電子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實現規則運動,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各行其道,從而使能量耗散很低。最常見的實際應用,就是解決手機和電腦的發熱問題。

  不久,他又和中國國內研究團隊在錫烯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這或可取代電子元件常用的晶矽和石墨烯。張首晟笑著說,「以後矽谷可能就要改名為錫谷了。」

  他也因此獲得了物理學界三大最高獎項——2010年的歐洲物理學獎、2012年的巴萊克獎和狄拉克獎。

  「天使粒子」的發現,就建立在張首晟之前的這些重要研究上。它由張首晟提出並由實驗組驗證,存在於磁性拓撲絕緣體薄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薄膜)與超導體組成的混合系統中。這一發現的最大應用,就是「前途無量」的量子計算機。

  赤子丹心

  對於「天使粒子」的發現,張首晟說:「要感謝祖國現在的強大。四個實驗室有三個是大陸背景。我們經常有交流的機會,所以促成了這次合作的可能。」

  張首晟很重視華人青年科學家的交流。1999年,受楊振寧邀約,張首晟成為清華大學特聘教授。2009年,他正式加入「千人計劃」。常年往返中美兩地承擔科教,他在斯坦福帶的很多學生都來自清華、北大。

  為促進中美之間科技成果的共同孵化,他成立了風險投資公司,取名「丹華資本」。「丹」一語雙關,既代表「赤子丹心」,也指斯坦福(又譯史丹福);「華」則明指中華。

  對自己的兩個孩子,張首晟並沒有刻意引導他們往物理學方向發展,而會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兒子張晨波曾獲國際物理奧林匹克金牌,現已從哈佛大學畢業,女兒如今也進入了史丹福大學。張首晟寄望,中國的青年科學家,當志存高遠。

  在收到僅存的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英文原版時,張首晟曾寫下這樣一段話:「既然無法抵擋她萬有的吸引,為何不遨遊星際而時時相伴?既然為量子因果而糾纏綿綿,為何不心心相印寄在水一方?既然追不上她永恆不變的步伐,為何不對鏡賞花以光傳因緣……」

  對話:「天使粒子」將造福人類

  廣州日報:馬拉約納費米子前人也有實驗。你的團隊在研究中有何創新?

  張首晟:以前的實驗得到的並不是一個粒子,和我們不同。另外,我們做了非常好的實驗設置。不需要把參數調到恰到好處才能發現這個現象,這個非常難。我們的實驗預言是,磁性拓撲絕緣體薄膜與超導體混合系統做出來之後,不需要調太多的參數,馬拉約納費米子自然而然就會出來。還有,我們給出了一個非常精準的平臺,也就是半整數電阻的量子平臺。這非常重要。

  最難是找到合適材料

  廣州日報:實驗研究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在哪裡?

  張首晟:我帶領的是理論組,給實驗科學家提供建議。整個工作都比較順利。

  最大的困難是材料難找。整個實驗組前後共篩選了近4000種材料。我提出的磁性拓撲絕緣體和超導體,兩個單獨找沒什麼問題,但是疊加放在一起不容易,兩個材料會互相影響。實驗團隊花了幾個月才成功。

  廣州日報:研究發現「天使粒子」的過程中?

  張首晟:我們共發表了4篇文章,前兩篇非常重要,尤其是第一篇就建立了這個實驗的基礎,運用量子材料。這是我和我們組的學生一起討論產生的想法。第二篇是講具體的實驗數據是什麼,我記得也是在幾次會議後我和學生們討論出來的。我們是一步步介紹實驗該怎麼做。

  未來將應用於量子計算機

  廣州日報:你非常擅長用類比來解釋一些科學問題。能否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一下此次科學發現?

  張首晟:一個粒子等於自己的反粒子,翻譯成數學公式,就是相當於1=-1。 我們把-1移到左邊,也就是證明2=0。這個可不可能呢?

  在凝聚態物理中,有個超導現象,電子是成對的,成對之後進入量子的基態裡。電子是一對,跑到基態,基態是能量最低級的量子態,相當於0 ,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證明2=0的概念。

  在以往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中,調節外磁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薄膜呈現量子平臺,對應1、0、-1倍基本電阻單位。當把超導體置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薄膜上時,鄰近效應會出現新的量子平臺,對應1/2倍基本電阻單位。這半個電阻單位來源於馬拉約納費米子沒有反粒子,某種意義上就可以視為半個傳統粒子。這多出來的半整數量子平臺就是發現的有力證據。

  未來它的主要應用是量子計算機,但過程會非常漫長。

  對大自然好奇最重要

  廣州日報:楊振寧認為你「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你有何感想?

  張首晟:工作需要好奇心驅動,這些(名利)不要想太多。導師的話對我沒什麼壓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不多,每年也就是三四個吧。

  獲獎不是一個壓力問題。現在有個現象,每個重大的發現出來,人們總是問兩個問題,這個發現有用嗎?這個東西能不能得諾獎?我覺得不應該只看到這兩方面,還要更深刻地看到科學發現本身的重要性在哪。每一次發現都告訴我們,大自然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很重要。

  廣州日報:此次發現基本由華人科學家團隊完成,你隨後也在北京宣布了這個發現。如何看待華人科學家的傳承精神?

  張首晟:我們團隊有一個發布日期。首先是在斯坦福發布,然後在北京。這次發現是理論和實驗團隊合作的巨大成功。團隊成員在美國工作,但都是華人科學家,大家都緊密合作、互相鼓勵。

  廣州日報:你每年往返中美兩地做教研和科研合作,對中國的青年科學家有什麼期待?

  張首晟:這個是我最想講的。大家做科學研究,最大的動力應該是對大自然的好奇心。結合整個量子物理學的發展來看,最開始我們發現大自然有正有反,有陰有陽。然後有科學家就認為基本粒子也應該是這樣的,後來就發現了反粒子。又有科學家想到有沒有自身就是反粒子的。他們對這些問題都非常好奇。他們一開始都沒想諾獎,對大自然好奇的驅動力,是科學家最原始的動力。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楊振寧弟子、美國華裔科學家張首晟突然離世,發現「天使粒子」,多...
    美國華裔科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被曝於12月1日去世。史丹福大學校友透露,「(張首晟教授)從9樓還是19樓跳下來的。前一天,也就是周五他還在和丹華的律所fund組開會。」
  • 「天使粒子」發現者張首晟逝世
    楊振寧弟子、55歲華裔科學家 「天使粒子」發現者張首晟逝世 家人稱其生前長期與抑鬱症鬥爭 2007年,其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2017年,其發現的「天使粒子」解決了困擾量子物理學80年的難題。  2009年,張首晟入選「千人計劃」,並被清華大學特聘為教授,在楊振寧先生創辦的高等研究院工作。
  • 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楊振寧:獲諾獎只是時間問題
    這一發現,驗證了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Ettore Majorana在80年前提出的預測——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同時也證明了存在一種比量子還小的單位,這將對現在的量子理論帶來巨大的改變。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稱為「天使粒子」。普通群眾可能暫時難以理解這一發現,但是對基礎物理界來說,這或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 楊振寧空降《我是未來》 張首晟講解天使粒子
    原標題:楊振寧空降《我是未來》 張首晟講解天使粒子    原創科技秀《我是未來》臨近尾聲,此前擬邀科學嘉賓中,網友呼聲極高的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本周終於將隆重亮相。
  • 張首晟等科學家宣布找到「天使粒子」
    他一再的表示,基本科學的發現往往需要很多年,對天使粒子的發現充滿了興奮與期待。「相比在實驗室的意外發現,更美妙的發現是先從理論上追求美,然後經過努力被證實。」一份夢寐以求的表單在物理學中有一份表單,囊括了那些人類夢寐以求的神秘粒子:希格斯波色子(又被稱為上帝粒子)、引力子、磁單極、暗物質和Majorana費米子。
  • 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他說真正完美的世界是量子世界
    電影《天使與魔鬼》海報美國作家丹 · 布朗的小說及其電影《天使與魔鬼》就描述過這樣的正反粒子湮滅爆炸的場景,張首晟十分喜歡這本小說,也是「天使粒子」命名的靈感來源。從此以後,宇宙中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被認為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 天使粒子被他發現,人類偉大進步,楊振寧都被嚇到了!
    張首晟將其命名為「天使粒子」。這一重大發現解決了困擾量子物理學80年的難題,對量子計算也具有重要意義。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說,獲諾獎是早晚的事!  張首晟(Shou-Cheng Zhang),漢族,美國華裔科學家,祖籍江蘇高郵,1963年生於上海。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
  • 華裔科學家張首晟去世:為楊振寧弟子 堅信區塊鏈信仰
    曾發現「天使粒子」  張首晟是美國華裔科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同時還是科學家楊振寧的弟子。2009年,被清華大學特聘為教授,並於2013年成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其主要貢獻包括對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的研究。
  • 55歲華裔科學家張首晟去世 曾發現「天使粒子」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做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 2006 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 2007 年 「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 之一,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 張首晟團隊發現「天使粒子」 楊振寧稱其獲諾獎是時間問題
    科研人兼職投資人 張首晟:本質一樣,關鍵就是在做選擇解說:他和多個團隊共同發現「天使粒子」,結束國際物理學界長達80年的漫長探索。許戈輝:你的那個靈感的繆斯是什麼?解說:他眼中的人工智慧竟是這般模樣。張首晟:我們的確被這個高層的文明生物所統治。解說:《名人面對面》對話張首晟。
  • 天才張首晟:逮到天使粒子,錯過國酒茅臺
    張首晟是個物理學天才。15歲時,沒有讀過高中的他直接考中復旦大學物理系,後赴美國師從楊振寧攻讀博士。在2013年歐洲物理學界最高獎Dirac獎頒獎典禮上,獲獎者張首晟被安排做首場發言,下圖是他當時演講時使用的一張幻燈片,專門提及楊振寧早年對他的教導,足見師徒情深。
  • 張首晟去世 曾發現「天使粒子」有望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張首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一直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做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06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他還被楊振寧認為是下一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 「上帝粒子」之後,科學家又發現了「天使粒子」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在北京舉辦記者招待會宣布了Majorana費米子的發現,將這種神秘粒子命名為「天使粒子」,該發現刊登於世界最權威學術期刊之一《科學雜誌》上。
  • 張首晟團隊宣布發現天使粒子-神秘的Majorana費米子
    新浪科技訊 7月21日消息,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在北京舉辦記者招待會宣布了Majorana費米子的發現,將這種神秘粒子命名為「天使粒子」,該發現刊登於世界最權威學術期刊之一
  • 張首晟團隊發現號稱「天使粒子」的馬約拉納費米子
    作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這篇研究論文的高級作者之一,張首晟表示:「我們的團隊準確地預測了找到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地方,以及尋找哪些東西作為這種粒子存在的確鑿證據。這一發現終結了基礎物理學領域最全面的科學探尋之一,而這種探尋跨越了80年。」
  • 物理學重大突破 發現天使粒子開啟新時代
    基礎物理與應用的「雙突破」張首晟將發現的手性Majorana費米子稱為天使粒子,這一靈感來自於小說《天使與魔鬼》。在Dan Brown的這部小說中,正反粒子的碰撞會將所有質量以能量的形式釋放出,從而湮滅整個世界。
  • 「上帝粒子」之後 華人科學家找到了「天使粒子」
    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的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命名為「天使粒子」,這個名字來源於丹.布朗的小說及其電影《天使與魔鬼》。張首晟說:  「這部作品描述了正反粒子湮滅爆炸的場景。過去我們認為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正如有天使必有魔鬼。但今天,我們找到了一個沒有反粒子的粒子,一個只有天使,沒有魔鬼的完美世界(002624)。」
  • 「上帝粒子」之後,物理學再迎重大突破!華人科學家找到了「天使粒子」
    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的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命名為「天使粒子」,這個名字來源於丹·布朗的小說及其電影《天使與魔鬼》。張首晟說:「這部作品描述了正反粒子湮滅爆炸的場景。張首晟認為,任何科研工作都是建立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天使粒子的發現,得益於先前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探索,也是理論和實驗結合的成果。最初,張首晟按常理做了一項推斷:既然馬約拉那費米子只有粒子、沒有反粒子,那麼它就相當於傳統粒子的一半。他很快意識到,「一半」的概念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物理學再迎重大突破-張守晟找到了「天使粒子」!
    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的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命名為「天使粒子」,這個名字來源於丹·布朗的小說及其電影《天使與魔鬼》。張首晟說:「這部作品描述了正反粒子湮滅爆炸的場景。張首晟認為,任何科研工作都是建立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天使粒子的發現,得益於先前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探索,也是理論和實驗結合的成果。最初,張首晟按常理做了一項推斷:既然馬約拉那費米子只有粒子、沒有反粒子,那麼它就相當於傳統粒子的一半。他很快意識到,「一半」的概念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物理學家張首晟因抑鬱症意外去世,曾發現天使粒子 | 獨家視頻
    80年代時,張首晟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攻讀博士學位。12月6日,張首晟家人發布聲明,確認了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於12月1日去世的消息。張首晟是因抑鬱症意外去世。張首晟家人在訃告中稱,「在與抑鬱症鬥爭後,我們深愛的首晟於12月1日(上周六)意外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