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弟子、55歲華裔科學家
家人稱其生前長期與抑鬱症鬥爭
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資料圖片)
2018年12月6日,華裔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的家人發布聲明,確認張首晟於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去世。張首晟家人在訃告中稱,「在我們得到這一令人震驚的消息時,我們對大家的支持與慰問深表感謝。」
張首晟,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祖籍江蘇高郵。2007年,其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2017年,其發現的「天使粒子」解決了困擾量子物理學80年的難題。
2009年,張首晟入選「千人計劃」,並被清華大學特聘為教授,在楊振寧先生創辦的高等研究院工作。
曾經,張首晟將大統一理論當做自己的學術目標,這個目標,愛因斯坦曾為之奮鬥一生,這也是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研究流域。後來,在楊振寧的建議和指導下,張首晟開始從事凝聚態領域研究。隨後,他在高溫超導、量子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強關聯電子系統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大量國際一流的原始創新成果。
2007年,張首晟發現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當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他因此獲得物理界多項重量級獎項,包括歐洲物理獎(2010年)、美國物理學會巴克萊獎(2012年)、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2012年)、尤裡基礎物理學獎(2013年)和富蘭克林獎章。
2017年,在張首晟、何慶林、寇煦豐、王康隆等4位華人科學家的帶領下,中美科研團隊實現了物理學裡的重大突破: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手性馬約拉那費米子模。此前,國際物理學界追尋馬約拉那費米子已有80年。有媒體文章認為,張首晟在物理學取得的成就,足以為他贏得諾貝爾獎,獲獎只是時間問題。
2013年9月,張首晟與自己的學生谷安佳一起,創立了丹華資本(Danhua Capital)。「丹」取之於斯坦福,「華」取之於中華,意在成為中國連接世界創新創業的發源地——史丹福大學和矽谷的高速橋梁。以斯坦福和矽谷為核心,丹華資本專注於投資美國最具顛覆性和影響力的科技成果和商業創新。根據PitchBook的資料顯示,丹華資本的投資組合中的「獨角獸」已有9個。
「目前,丹華資本在斯坦福附近有2期美元基金,北京也有1期10億元的人民幣基金。」張首晟曾說,儘管成立才4年,根據crunchbase資料,丹華資本已經對58家公司進行了77筆投資。
張首晟在2017年的一次電話採訪中告訴記者,自己非常看好人工智慧在垂直領域裡的發展潛力。在其投資的公司中有做自動駕駛的Auto-X,也有做利用人工智慧算法防止金融數據詐騙的公司,以及利用大數據挖掘開發更好的教育產品的公司。
張首晟曾說自己的偶像是愛因斯坦,但他也想成為達·文西、富蘭克林這樣的人。「我覺得在達·文西和富蘭克林身上,我看到了科學家的不同方向。他們既有偉大的科學研究,又在藝術、商業甚至政治上有自己的成就。」張首晟說。
要解釋張首晟團隊這次的發現,首先得追溯到1928年。當時,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預測:宇宙中的每個基本粒子都有一個與其對應的反粒子——電荷相反的「雙胞胎」。當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時,它們會湮滅,同時釋放出一股能量。這一預測隨後被實驗證明。
1937年,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埃託雷·馬約拉納提供了另一種預測:在一類被稱為「費米子」的粒子(包括了質子、中子、電子、中微子和夸克)中,應該有一些粒子,自己就是自己的反粒子,並可以用一個波動方程來描述。不過可惜的是,馬約拉納在做出這一預測後,自己也神秘消失了。至此,人類踏上了尋找這一神奇粒子的漫長過程。
張首晟團隊用時11年,在拓撲絕緣體和超導體組成的系統中發現的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就符合馬約拉納費米子的波動方程,有力地證實了這種「天使粒子」的存在。
那麼,張首晟團隊的研究與之前的一些科學探索又有哪些不同?「我們這次的發現是和以前的零能模不一樣,我們發現的粒子,它既是一個波也會動,是真正滿足馬約拉納波動方程的粒子。」張首晟說。
在11年的科學探索中,張首晟曾在2014年無限接近諾貝爾物理學獎。可惜,他最終與那年的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綜合央視、澎湃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