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2017諾貝爾醫學獎:華人科學家的遺憾與期望

2020-12-07 環球留學

作為諾貝爾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很遺憾沒有獲得本年度諾獎,然而他們所作出的貢獻依舊令人矚目。(中國青年報資料圖)

據歐洲時報網報導,伴隨著10月2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揭曉,2017年諾貝爾開獎周正式啟幕。遺憾的是,此前媒體預測的生理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並沒有獲得本年度的諾貝爾獎。

不過,當地時間10月3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45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將對外宣布。該獎項是諾貝爾各獎項中頒發次數最多的,也是華人科學家獲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今年的物理學獎又將花落誰家呢?

華人錯失生理醫學獎 但貢獻令人矚目

在10月2日上午11時30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而作為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很遺憾並沒有獲得本年度的諾貝爾獎,然而他們所作出的貢獻依舊令人矚目!

據歐洲時報德國版微信公眾號報導,張遠於1958年出生於中國臺灣,幼年時期移民美國並於史丹福大學畢業。在2012年她和丈夫派屈克·摩爾同時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除了因發現卡波濟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摘取諾貝獎外,2008年,夫婦倆還鑑定了另外一種導致皮膚腫瘤的默克爾肉瘤病毒。在科學史上,目前總共發現了大概7個導致人類腫瘤的病毒,其中張遠夫婦就佔了兩個。

從歷史來看,卡波濟氏肉瘤被認為是由愛滋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並不像惡性腫瘤發展的那樣迅速。而到了1994年,張遠和丈夫摩爾教授在這一肉瘤當中鑑定到了新的皰疹病毒DNA序列,從而推翻了過去的錯誤認知,證實這一病毒與愛滋病毒不同,是人類皰疹病毒8型,也被稱為卡波濟肉瘤相關的皰疹病毒(KSHV)。

雖說這一皰疹病毒與愛滋病毒不同,但其感染和傳播的途徑卻相似,均為通過性傳播和密切的生活接觸等。如果在免疫功能正常的群體中,感染這一病毒後並不會像一般的惡性腫瘤一樣迅速惡化,大部分人甚至能維持正常的生活。然而,在感染愛滋病毒的人群中,由於自身免疫力低下的緣故,卡波濟氏肉瘤病毒將迅速蔓延,帶來致命的傷害。

諾貝爾物理學獎 華人收穫頗豐

今天,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將揭曉,據諾貝爾獎官網統計,1901年至2016年間,諾貝爾獎各類獎項共計頒發了579次,其中物理學獎頒發次數最多,為110次。該獎項共頒發給了204人次。而在其中,華人所獲得的成就令人矚目。

中新網報導,近年來,中國作家莫言和藥學家屠呦呦先後摘得諾貝爾文學獎和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桂冠,這讓中國人對諾獎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期待。不過,除了以上兩大獎項,物理學獎在全球華人諾獎成績單裡也佔據重要位置。

據統計,自諾貝爾獎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有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

1956年,31歲的李政道和35歲的楊振寧提出「李-楊假說」,成功挑戰愛因斯坦理論,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重大突破,於1957年同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與美國物理學獎伯頓·裡克特因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7年,美籍華裔朱棣文與克勞德·科恩-坦諾奇、威廉姆·菲利普斯三人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美籍華人崔琦與兩位美國物理學家因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現象」,使人們對量子現象的認識更進一步,獲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9年,英國華裔科學家高琨因在光學通訊上取得的開創性成就,獲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外,除了已經公布的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即將公布的物理學獎,其他各獎項也會在接下來的幾天中陸續揭曉。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信息,化學獎揭曉時間最早為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4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4日17時45分);和平獎揭曉時間最早為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6日11時(北京時間10月6日17時);經濟學獎的揭曉時間最早為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9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

那麼,會不會有華人科學家再次奪得諾貝爾獎桂冠呢?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那些「錯失」諾獎的華人科學家們
    ,華人科學家張鋒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將這項基因編輯技術引入到了哺乳動物體系中,但卻沒有獲得這一次的諾獎。雖然看今天的標題,我們想聊聊「錯失」諾獎的華人科學家,但我們先把大家已經很熟悉的張鋒老師放一邊,因為在最近各大公眾號的介紹下,大家也大致認識到他對基因編輯的貢獻了。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日揭曉 今日揭曉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如今諾貝爾獎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獎,已經成為學術界個人的最高榮譽,是各界科學家都為之奮鬥的目標。諾貝爾獎得獎人數也常被用來評判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每年10月就進入了諾貝爾獎的開獎月份,這個時候世界的目光都會投向瑞典,矚目著到底會是誰摘得桂冠。2017年諾貝爾的開獎昨天(2日)已經正式拉開帷幕,生理學或醫學獎被三位美國遺傳學家獲得。
  • 3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原標題:3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 (記者 李玫憶)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當地時間10月2日揭曉。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揭曉,但它似乎遺漏了一位華人科學家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後,學界歡騰,但也有媒體和學者質疑該獎項遺漏了「在該領域作出同樣傑出貢獻的華人免疫學家」陳列平。諾獎看重「發現」而非「改良」每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一份被認為有可能在各自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候選人名單也會發布。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背後 有兩位重要華人學者
    Semenza)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領域的貢獻。據微信公號「知識分子」報導,值得一提的是,在諾獎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獻中,一篇Semenza(塞門扎)參與的關於克隆低氧誘導因子(HIF)蛋白的文章,第一作者為華人學者王廣良。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三位美國科學家分享這一殊榮
    央廣網北京10月3日消息(記者邢斯嘉 李行健 見習記者苗霖)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北京時間昨天傍晚,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三位美國科學家分享這一殊榮。兩年前,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亞洲第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女科學家,也讓這個獎項被更多中國人所了解。屠呦呦是因為發現了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而得獎。今年,這三位科學家又是因為什麼得獎呢?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昨晚,央廣記者多方求教,用了近四個小時,力求給大家做靠譜兒的翻譯。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位獲獎科學家資料簡介
    ­  中新網10月2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日中午,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一獎項今年被授予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控制生理節律的分子機制」。­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此次獲獎的三位科學家分別是傑弗瑞•霍爾(Jeffrey C.
  • 日本科學家獲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3日17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獲獎者為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大隅良典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中心榮譽教授;1996-2009年曾任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主要致力於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
  • 美日科學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1日電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1日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 2017諾貝爾醫學獎公布,這三位科學家老厲害了
    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
  • 三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從左至右)的照片出現在顯示屏上。新華社發(石天晟攝)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評獎委員會說,人們過去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物都有內在的生物鐘,但其中原理卻長期不清楚。
  • 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昨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揭曉
    瑞士、美國和英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4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2017年10月2日,星期一,北京時間下午5點半,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日中午11時30分,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2017
  • 癌症免疫療法巨擘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何華人科學家擦肩而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癌症免疫療法  北京時間10月1日下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10月1日下午,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公布了獲獎者為免疫療法領域的兩位「大牛」:  來自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教授(James Allison)  來自日本的本庶佑教授(Tasuku Honjo)  以表彰二位在腫瘤免疫領域(PD-1)做出的貢獻。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不變堅持,跨越時間考驗的科學夢對於很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來說,其研究成果經過多年的評估,才終獲認可。這期間,有過遺憾,也有感動。而不變的,是他們對科學之夢的堅持。2018年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免疫調節的癌症療法,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年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因解釋了許多動植物和人類是如何讓生物節律適應隨地球自轉而來的晝夜變換的,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
    2017年,基金財務狀況好轉,獎金改為900萬瑞典克朗。今年每項獎的獎金仍為900萬瑞典克朗。逝去3天獲殊榮目前,還沒有人多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由於機緣巧合,有人死後獲得該獎項。從1974年起,諾貝爾基金會章程就規定,諾貝爾獎不能頒給已經過世的科學工作者,而在宣布獲獎後獲獎人才去世的情況不在其列。
  • 美、法、加科學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位華人曾獲此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陳沁涵)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 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時間 歷年獲獎者名單
    中新網10月2日電 綜合報導,2017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2日起陸續揭曉,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將在北京時間今天下午最先公布。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的醫科學院卡羅琳學院負責評選。
  • 諾貝爾獎的得與失:陳列平教授無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談起
    陳列平教授沒有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不免令人遺憾、惋惜和痛心,但也帶給我們很多啟示。第一,要取得原創性和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從科學本身來看,研究的原始創新性是最關鍵的要素。具體到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其他研究團隊利用CTLA-4這一新發現開展自身免疫病治療時,詹姆斯·艾利森改變了研究方向,首先提出「負負得正」治療癌症的理念,開創了腫瘤免疫療法的新方向,打開了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大門,並以CTLA-4為例證實這一設想的可行性,將基礎研究轉化為臨床應用。從這一點看,他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合乎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