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諾獎熱門人選,培養三名院士,他25歲才讀研一

2020-10-06 材料學網materials

今天開始,諾獎將陸續公布新一批獲獎者名單。在名單尚未出爐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位諾獎級的科學家。


在央視《開講了》的舞臺上,曾請來了世界著名的光化學科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島昭。提起藤島昭,可能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但他卻是在光催化領域首屈一指的科學家,每年都是諾獎的熱門候選人。

藤島昭雖然是日本人,但他與中國的關係十分密切。從40年前與中國結緣以來,他一共培養出38名中國留學生,其中3人已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也成為中國科研圈最受尊敬的海外科學家之一。



研一時的意外發現,改變了世界


藤島昭少年成名,讀研究生時就有了光電化學領域的奠基性發現。

1967年,年僅25歲的藤島昭還只是東京大學的一名研一學生,師從本多健一教授學習應用化學。在本多健一的指導下,藤島昭開始從事「光貝克勒耳效果」相關主題的研究。

有一次,他在做實驗時,用氙氣燈對放在水中的二氧化鈦光電極進行了照射,結果驚奇地發現水被分別為了氧和氫,這就是著名的「本多-藤島效應」。這是人類第一次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正當信心滿滿藤島昭準備將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時,卻遭到了普遍質疑。因為那時太陽能電池還沒有出現,大多數人都沒有想過將光當做能源使用。

無論在任何場合提起自己的研究,藤島昭總是會受到嚴厲的指責。甚至在藤島昭博士論文審查時,5位評審委員中仍有一人堅決反對他的論文。

由於發現過於超前,直到1972年藤島昭才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論文發表後不久,世界石油危機爆發,人們迫切尋找新的替代能源。文章一出,就令整個世界為之矚目。

遺憾的是,在試驗中利用紫外燈照射將水分解為氧氣和氫氣的效率過低,無法實現規模化和經濟性,因此還不具備實用的價值。但藤島昭在後面的實驗中又發現,二氧化鈦在光的照射下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和親水性,這使得光觸媒有很強的抗菌淨化能力。

於是,光觸媒在生成新能源方面的應用沒有得到真正的發展,但從他的研究成果衍生出了光電解水、光催化自清潔等多種技術,在環保、空氣治理方面得到了光反應用。

中國國家大劇院所使用的光催化自潔玻璃可以讓其表面永遠保持清潔。日本新幹線的列車上,裝了光觸媒的空氣清新劑,雖然有吸菸車廂,但從來不會有煙味。而光催化最新的應用竟然是用於疾病治療,並且藤島昭研發的光催化捕蚊器更是已經在瘧疾肆虐的地區開始使用。


中國國家大劇院

從最初發現光催化時的不被認可,到現在光催化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各領域。藤島昭的目的和動力,就是希望能夠通過他的研究,緩解能源問題、潔淨空氣水質、減少疾病發生,讓大家生活得更幸福。


40年,38位留學生,3人已成院士


「一門三院士」的佳話,與他的科研成就一樣,流傳久遠。

藤島昭70大壽的時候,他的中國弟子們贈了他一首詩:「藤牽桃李三千樹,島出學海一哲翁。鶴鳴年少驚天下,壽長天馬正當紅。」這也是40多年來藤島昭兢兢業業培養人才的真實寫照。

藤島昭第一次訪問中國是在1979年。當時他擔任東京大學助理教授,在他所在的實驗室裡有一名來自中國的公派訪問學者,在即將結束2年的研究回國之時,熱忱地邀請藤島昭能夠到中國去,這便是他前往中國的起因。

來到中國後,藤島昭便感受到了中國對科學技術研究的熱情。當時北京的街上鮮有汽車,很多地方都不對外國人開放。中方卻為藤島昭準備了專用汽車,假期裡又乘飛機帶他去西安參觀剛剛公開不久的兵馬俑。

從這種破格的待遇中,藤島昭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對於知識的尊重與渴望,但給藤島昭印象最深的還是中國優秀的學生們對研究的真摯態度。

回國後,藤島昭在東京大學的研究室也開始積極地接收留學生。這種態度在退任東大教授後,至今依然沒有改變。

40年以來,藤島昭先後培養了38名中國留學生。他們中許多人都已是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骨幹,其中姚建年、劉忠範、江雷是中科院院士。


從左至右分別為:學生劉忠範、橋本和仁(東大教授)、藤島昭、學生姚建年、學生江雷

與很多教授希望學生畢業後留下的做法不同,藤島昭的留學生們在獲得博士學位,結束預定的留學年限後,藤島昭一定會對他們說:「回國去吧。」

2006年,藤島昭對在自己研究室工作5年的張昕彤說:「你該回國了,我這裡可以一直給你提供工作,但是保障不了你的發展。從你個人的角度你應該回到祖國進行科研。」張昕彤次年回到東北師範大學任教,如今已經培養了30多名研究生。

在他看來,與留在日本繼續研究相比,把在日本學到的東西帶回自己國家廣泛傳播,發展在當地的研究,會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正如藤島昭的這番話,學生們回到中國承擔起重要職位,傳播藤島昭的教誨,活躍在科學研究,特別是材料工學等領域裡。

親自掏腰包買房,改善留學生居住條件

在留學生們看來,藤島昭不僅是自己學術上的指路人,更在生活上給予了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生活居住環境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是很難找到住處,即便是有藤島昭給擔保,但是留學生依然很難找到合適的住所。

為了解決自己研究生的住宿困難的問題,在寸土寸金的東京,藤島昭竟然靠著自籌的資金,給自己的學生買了4間公寓,並將自己家裡的電視、冰箱、洗衣機拉到宿舍,讓留學生們可以安心做科研。


藤島昭與學生姚建年院士(右一)


雖然最後這4間公寓讓這位老教授虧損嚴重,但即便是這樣,藤島昭也還是希望能夠有很多認真從事研究的人來。

上世紀80年代,藤島昭的第一個博士陳萍回國。為了支持她順利開展實驗,藤島昭贈送給陳萍一套旋轉環盤電極電化學裝置,這套價值100多萬日元的裝備對於剛評上教授的藤島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曾經在上世紀90年代受教於藤島昭、現在已經是國內納米材料頂尖科學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範在1993年離開日本回北京大學時,藤島昭和另一位日本教授向他贈送了64箱,總共價值上千萬日元的儀器設備和材料。

由於數量太多劉忠範無法獨自運回,在國家教委的協調下,途徑日本的中國「向陽紅」號科考船將這批設備和材料運回國內。


這些儀器設備和材料一到位,劉忠範剛剛在北大化學院籌建的實驗室立刻成為國內一流。

藤島昭在大學裡和年輕的科研人員們常常一起聚餐,學生也經常邀請他參加他們的手工包餃子宴會。相比於在高檔飯店裡受請,藤島昭還是更喜歡學生們的餃子。

藤島昭推崇中國古代先賢的思想,認為這對現代科研人員有啟發意義。雖然是自然科學家,但是藤島閱讀了上百本中國古典書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兩句是藤島昭最喜愛的《論語》中所述,這也正是他在科研和教育上取得豐碩成果的良好總結。


人物小傳


藤嶋昭(ふじしま・あきら)(Fujishima Akira)


1942年東京都出生。1967年,就讀於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期間,發現了「光觸媒」。1978年,成為該大學工學部助教,1986年起成為教授。2003年起就任神奈川科學技術研究院理事長,同時2008年起就任獨立行政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綜合研究中心中心長。2010年就任東京理科大學校長。榮獲朝日獎、日本化學會獎、紫綢勳章、日本國際獎、日本學士院獎等多項獎章。2010年10月,被選為文化功勞者。

相關焦點

  • 成為諾獎熱門人選,培養了三名院士,他25歲才讀研一
    今天開始,諾獎將陸續公布新一批獲獎者名單。在名單尚未出爐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位諾獎級的科學家。在央視《開講了》的舞臺上,曾請來了世界著名的光化學科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島昭。提起藤島昭,可能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但他卻是在光催化領域首屈一指的科學家,每年都是諾獎的熱門候選人。藤島昭雖然是日本人,但他與中國的關係十分密切。
  • 日本科學家25歲才讀研一!現在成為諾獎熱門人選,培養三名院士
    在今年諾獎名單尚未完全公布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位諾獎級的科學家。在央視《開講了》的舞臺上,曾請來了世界著名的光化學科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島昭。提起藤島昭,可能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但他卻是在光催化領域首屈一指的科學家,每年都是諾獎的熱門候選人。藤島昭雖然是日本人,但他與中國的關係十分密切。
  • 株洲女婿楊培東與諾獎失之交臂 嶽父嶽母:他還年輕
    令人惋惜的是,湯森路透集團此前預測的熱門人選、華裔科學家楊培東未能斬獲此獎。不過,王嗲嗲與劉娭毑表示是否得獎不重要,順其自然就好,以後還有機會。原來,楊培東是他們的女婿。  這個株洲女婿為何成諾獎熱門人選?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2015諾獎熱門人選
    王中林 資料圖原標題:2015諾獎預測華人王中林成熱門 耗時近10年研發納米發電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全球最大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集團在美國發布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在這項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預測」的獎項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華裔科學家王中林榜上有名。
  • 12歲入清華,他終身未娶卻培養79名院士,晚年精神失常成乞丐
    他的學生名滿天下,他在專業領域如雷貫耳。他令無數學生敬佩,又令無數學生感傷。他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23位兩彈功勳中,有一半以上是他的學生。 戴振鐸——第一個成為美國工程院院士的中國人,也是他的學生。 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1971年首次歸國就迫不及待地探望他的恩師,被政府相關部門拒絕。
  • 72歲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開創行為經濟學
    ●預測熱門人選全軍覆沒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過去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名單中,從事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和博弈論領域研究的學者較多。  上個月,被稱為「諾獎風向標」的「引文桂冠獎」又名「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s)在諾貝爾獎開獎前夕發布了諾獎預測。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再也無法獲得諾獎的遺憾……
    2016年9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上海科學會堂聆聽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做的報告,感覺他口才很好,講話語速很快,還挺帥氣,是一位既有才華又有能力的科學家。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中國科學院有一個特殊群體——外籍院士,可能大家有和我一樣的疑問:什麼樣的科學家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這些外籍院士能為中國做什麼?先說第一個問題,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的科學家,首先要有頂級的科研實力,比如獲得諾獎等含金量極高的國際科研大獎,再則要有良好的國際聲譽。而且想要入選,競爭非常激烈,以照片裡的美國著名工程學家麥可·霍夫曼為例,他申請中科院外籍院士時,同時競爭的有600多名世界頂級科學家。因為清華教授提名推薦,加上層層篩選才當選。
  • 諾獎預測來了!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獎」,昨天(9月23日)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24位科學家上榜。屆時他們的身份會不會成為諾獎科學家呢?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預測。預測正確者將獲得WLF官方周邊。目前,戴宏傑教授是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化學獎史蒂芬·布赫瓦爾德(Stephen L. Buchwald)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教授約翰·哈特維希(John F.
  • 72歲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提出預測股票收益新方法
    上個月,被稱為「諾獎風向標」的「引文桂冠獎」又名「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s)在諾貝爾獎開獎前夕發布了諾獎預測。  此外,這份名單上還包括可能成為下屆美聯儲主席的貨幣政策專家約翰·泰勒、前IMF高級經濟學家奧利維爾·布蘭查德以及剛退休的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法官查德·波斯納。  然而,這些大熱門人選在今年都紛紛落選。
  • 兩位女科學家因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 這名華裔也曾被認為是熱門人選
    華人科學家張鋒被認為是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幸運的是,最終這篇文章被《分子細胞生物學》雜誌接受,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奠基之作。賈辛的工作為後來的基因編輯提供了以同源重組修復的方式進行的理論基礎。但受限於當時的知識,賈辛未能找到在基因組特定位點導入雙鏈斷裂的方法。直到2003年,戴納·卡羅爾(Dana Carroll)等人利用鋅指蛋白解決了在特定位點引入雙鏈斷裂的問題,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編輯才真正成為可以實現的技術。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然後,他在白金漢郡塞爾研究實驗室工作,在1982年成為希龍公司的非甲非B型肝炎部主管。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Rice),美國病毒學家,其主要研究領域是C型肝炎病毒。威爾遜曾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和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主席,其研究與教學涉及市場設計、定價、談判、及有關產業組織與信息經濟學的相關主題。
  • 諾獎熱門王中林是什麼樣的科學大牛?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去掉耀眼的光環和頭銜,做為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王中林早已是世界級的科學大牛。
  • 31歲獲華人首個諾獎,他舌戰「四人幫」,改變一代中國精英的命運
    150年前,美國傳教士藍柏,在蘇州為一位名叫李子義的中國人進行了洗禮,李子義成為了蘇州第一名基督徒。當時他以製作紐扣售賣為生,業餘在當地進行傳教。 相信許多朋友已經猜到,這位李家後輩中最為著名的人物,就是1957年和楊振寧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兩人因為發現了「弱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而名揚世界。那一年,李政道才31歲,在成為華人首個諾獎得主的同時,也是有史以來最為年輕的。
  • 盤點有趣的物理諾獎故事:最年輕的僅為25歲
    1915年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和他的父親一起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他只有25歲,這使得其成為最年輕的諾貝尓物理學獎得主。 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公布結果出爐,由黑洞物理理論學家彭羅斯和另兩位天體物理學家共同獲得。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一些物理諾獎故事。
  • 何兆武:少點諾獎情結,多些牛頓創新
    難怪這兩天網上流傳著一張諾獎得主和高校歸屬統計表,美國哈佛大學以158人得獎勇冠全球,英國劍橋大學以118人得獎位居榜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107人得獎摘得探花。得獎人數排名前30的高校,諾獎得主均達25名。館主了解到,自1901年諾獎開頒以來,將近900名人文和科學巨匠登頂戴冠。
  • 29歲上大學、31歲讀研,他曾是農藥廠工人,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29歲考上大學,到當選中科院院士,他抓住每一個機遇,憑藉努力與勤奮,不僅成為了我國聚合物太陽電池研究的先行者之一,還培養出了眾多青年科研人才。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克服困難讀完了高中。隨後,他響應號召回鄉務農,成為了一家微生物農藥廠的工人,從事生物治蟲的工作。1977年高考恢復後,已有兩個孩子的李永舫以29歲"高齡"考入了上海化工學院(由華東化工學院更名,現華東理工大學)抗菌素專業(現生物工程專業)。
  • 三名科學家因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首先向因新冠疫情而無法現場報導的媒體表示歉意,並解釋這一延遲是因為與獲獎者聯繫。隨後他公布了獲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彭羅斯使用巧妙的數學方法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
  • 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昨天,2020年度「引文桂冠獎」名單公布,來自六個國家的24名世界頂尖研究人員獲得此殊榮。「引文桂冠獎」獲獎者的研究成果普遍被認為達到「諾貝爾獎級別」,因此也有「諾獎風向標」之稱。迄今為止,已經有54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
  •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
    前一階段很多大學剛剛宣布已經成功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這可是經專家閉門討論好幾天得出的結論。不過評判的標準時好像都沒有諾獎獲得者數量這一項。那乾脆拿掉算了,反正大家都沒有。世界TOP50諾獎獲得者最多的大學,其中26所在美國,冠軍是哈佛,共產生了157名,其次是哥大。英國、德國各8所。連計程車司機都看不下去了,吐槽說:誰見過70年連個諾貝爾獎都沒培養出的世界一流大學?其實這話有失偏頗。全世界有上萬所大學,憑什麼對我們的大學要求這麼高?把諾獎與大學是否一流相掛鈎是不對的,狹隘的,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