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入清華,他終身未娶卻培養79名院士,晚年精神失常成乞丐

2020-12-06 騰訊網

他的學生名滿天下,他在專業領域如雷貫耳。他令無數學生敬佩,又令無數學生感傷。他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23位兩彈功勳中,有一半以上是他的學生。

他的大弟子——中國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我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衛星之父」、「力學之父」、「光學之父」,全都是他一手栽培出的學生!

林家翹——第一個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中國人,是他的學生。

戴振鐸——第一個成為美國工程院院士的中國人,也是他的學生。

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1971年首次歸國就迫不及待地探望他的恩師,被政府相關部門拒絕。

李政道更是飽含感激地說道:「他決定了我的命運。」

如果沒有他,清華大學和新中國科學發展的命運,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部分師生合影,這張照片中有11位未來的中科院院士。前排左四為葉企孫。

他一生未娶、無兒無女,把學生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女看待。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和他的學生曾撐起過中國科學界的大半壁江山,但這樣一位大師級的泰鬥,你聽說過他麼?

恐怕很少人知道吧,因為他一度被當作「國家罪人」,逝世消息所有報刊均不許刊登。一度淪落到中關村乞討,死時被禁止登報說明。

就連柴靜也發文驚呼:《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他就是葉企孫,一位真正的知識分子,也是「中國最後一位大師」,一位我們知道得最晚,被時代拋棄得最遠的大師。

這個故事起源於知乎上的一個帖子,題目是「歷史上有哪些成就頗高但鮮為人知的人?」,知乎網友@王不二的回答,被無數人點讚、轉發。這個回答所提到的的人,正是大師葉企孫。

讓我們先來看看他自己是怎樣的強悍:

大清朝的最後一年,葉企孫考取清華學堂的首批名額,年齡不到13歲。

1913年葉企孫報考清華學堂時的留影

後來他遠渡重洋,師從諾獎得主布裡奇曼,測量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普朗克常數h值。實驗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和《光學學會學報》上發表,很快得到國際科學界公認,被沿用達16年之久。這一年,他23歲。

27歲那年,他回國,在清華創建物理系。31歲那年,他在清華創建了理學院,其中包括算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地學6系。

當時請不到老師。他就把千辛萬苦請來、年齡資歷都不如自己的教師吳有訓的工資,定的比自己還高。後來又在自己盛年時,接連力薦吳有訓代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一職。

上世紀三十年代,清華只是一所學術空白的留美預備學校,是理學院讓清華逆襲到了如今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的葉企孫

葉企孫說,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學文化最盛行、科學土壤最肥沃、科學氣氛最濃厚之地。比如歐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國的芝加哥等。

中國科學研究停滯數千年,因為葉企孫,第一次有了滾熱得燙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學致用人才外,尚謀樹立一研究科學之中心,以求中國之學術獨立。」

讓我們再來看看他的學生都是怎樣的強悍:

看完這串長長的、分量驚人的名單,我想所有人都會目瞪口呆。

我國核物理的奠基人王淦昌,是他的大弟子。

中國的「衛星之父」趙九章,「氫彈之父」彭桓武(一說為于敏),「原子彈之父」錢三強,「飛彈之父」錢學森,「力學之父」錢偉長,以及「光學之父」王大珩,都是他親手培養的學生。

鄧稼先、周光召、朱光亞這些重量級的名字,也是他的門生。

當今世界第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也是他的學生。1971年楊振寧首次回國,就提出要探望恩師,但被政府拒絕。

另一位諾獎得主李政道同樣是他的學生,李政道說:「是他決定了我的命運。」1946年,葉企孫破格將年僅19歲的李政道送往美國深造,在辦護照時甚至被質疑「怎麼是個兒童?」。半個世紀之後,李政道回國,再次見到那張被他畢生珍藏的泛黃考卷,不禁哽咽。

上面是葉企孫的字跡:李政道,電磁學,58+25=83分。葉企孫執教之嚴是出名的,他允許李政道不聽自己的課,「因為你看的參考書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實驗做的不認真,只能得25分」。

第一位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中國人,是他的學生林家翹。第一位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的中國人,是他的學生戴振鐸。

數學大師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華羅庚只有初中學歷,是葉企孫力排眾議讓他在清華數學系任教,又送往劍橋大學深造。與華羅庚齊名的陳省身,同樣受益於他的諄諄教誨,日後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現代微分幾何之父。

清華園內的北院7號住宅,從1925年起葉企孫一直居住在此,1952年院校調整他才離開。

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誕生了23位兩彈元勳,其中一半是他的門生。他最終為國家培養的院士數量,達到了79名。

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老師和先驅,任誰也想不到他後來的命運。

葉企孫教出了這麼多偉大的學生,最讓他放在心上、感情最深的,卻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年輕人,名叫熊大縝。

熊大縝

抗戰爆發後,一身熱血的熊大縝放棄赴德留學的機會,前往冀中抗日根據地,在呂正操將軍麾下擔任供給部部長。熊大縝利用清華所學,為部隊製造炸藥、雷管、無線電發報機等軍用物資,為地雷戰提供武器裝備。

曾經炸碎日軍機車車頭的TNT藥性地雷,正是來自熊大縝所在的「技術研究社」,而不是我們小時看的電影《地雷戰》中的由農民土法製成。

與陳岱孫、吳宓於盧溝橋

1939年,國共關係惡化,熊大縝被疑心是國民黨特務,被秘密逮捕,在沒有調查核實,沒有經過法定程序的情況下,在押送途中被用石塊砸死。

在這之後,因為沒有科技力量自製,冀中的戰士一段時期內只能拿著空槍,把秸稈塞在子彈袋裡作戰。

葉企孫(中)、熊大縝(左二)與抗戰士兵合影。

熊大縝冤死之後若干年,葉企孫堅持為這個曾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學生鳴冤,終致引火燒身,鋃鐺入獄。

建國後,葉企孫仍然當過一段時間的清華一把手,一直到1951年。文革到來,當時已是七旬老人的葉企孫被污衊為熊大縝變成中統特務的介紹者,被指控為反動權威、國家罪人,慘遭毒打,脊骨受創,大小便失禁。

葉企孫在獄中捱過了一年半。看過提審紀錄的黃延復說,他所有的話,其實只有一句:「我是科學家,我是老實的,我不說假話。」

在聽說兩彈元勳姚桐斌被亂棍打死,愛徒趙九章含恨自殺之後,他精神崩潰,出現幻覺。後來獲釋的他,已經雙腿腫脹難以站立,身子屈成了九十度,沒有了人形,一度在中關村大街上乞討。

當時的中關村一帶,有不少人都看到過他,穿著一雙幫裂頭缺的破棉鞋,有時到一家小攤上,向攤主伸手索要一兩個小蘋果,邊走邊嚼。

如果遇到學生模樣的人,他就伸手說「你有錢給我幾個」。

1962年時的葉企孫,這也是葉企孫畢生少有的一張含笑的照片。

後來他神智恢復了一些。有一次錢三強在中關村的馬路上碰到他,馬上跑上去打招呼。葉企孫一看到他來了,馬上就說,「你趕快離開我,趕快躲開,以後你見到我,再也不要理我了,躲我遠遠的。」

文革結束,葉企孫也長逝。據說臨死之前,口中還在喃喃:「回清華,回清華……」根據有關部門的要求,葉企孫的死訊所有報刊均不予刊登。

1987年,在呂正操將軍的努力下,他和熊大縝終於得以平反。此時距離他去世,已十年之久;距離他的學生熊大縝冤死,已近五十年。

他的侄子說,葉企孫從沒對任何人講過自己的悲慘,「他的看法好像是世界上和歷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沒有必要感嘆自己的人生」。這是怎樣的一份厚道啊。

他只是經常坐在一張舊藤椅上,讀點古典詩詞或歷史書打發時光。

1948年春,葉企孫到國學大師陳寅恪家做客

葉企孫生在上海,父親是舊式文人,讓他從小讀經史子集。他訥於言,但一生都保持著溫潤如玉的君子之風。

1977年1月13日,他去世。在生命的盡頭,錢臨照去看他時,他取出《宋書》來,翻到範曄寫的《獄中與甥侄書》中的一段:「吾狂釁覆滅,豈復可言,汝等皆當以罪人棄之,然平生行已在懷,猶應可尋,至於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我反覆念他這幾句話:「吾狂釁覆滅,豈復可言,汝等皆當以罪人棄之……」

一直到八十年代,已經平反之後,清華想要為他塑像之時,仍有人說「你們要為這個人造像,我就尿它」。

「然平生行已在懷,猶應可尋……」

八十年過去了,他在空白處栽種的一切,讓我們後人得以生活在一個濃蔭蔽頭的世界上,而我們卻不知道葉企孫的存在。

「至於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1992年,海內外上百位學者聯名呼籲,請求清華大學為他樹立銅像。

1995年,銅像落成。

1995年4月30日,著名科學家施嘉煬和葉企孫的弟子王淦昌(左),在清華大學為新落成的葉企孫銅像揭幕

請記住他的名字:葉企孫(1898—1977)。

他終身未娶,無兒無女,卻桃李滿天下。

他奠定清華理科學術和新中國科學發展的基礎,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臨終卻淪為「國家罪人」。

一百多年前,他年少立志,要拯救這個愚昧落後的民族。

但願不久的將來,盛世能如你所願。

(據知乎網友@王不二回答和柴靜《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改編)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他終身未娶,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他的結局如何?
    曾經就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終身未娶,獲得「兩彈一星」勳章的科學家有一大半都是他的學生,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可是他卻在晚年倍受折磨,這是怎麼回事兒呢?葉企孫通過在美國的學習,拿到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25歲的他正值風華正茂,以他當時的才學,留在美國並不成難事,然而葉企孫卻並沒有選擇留在美國,他回到了中國,想要拯救中國。
  • 葉企孫:三入清華,為國培養出百餘位院士,晚年卻精神失常成乞丐
    >晚年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葉企孫9歲的時候,進入了上海敬業學堂學習,當時他的父親是該學堂的首任校長。進入學堂的葉企孫不僅習得四書五經,更從他父親那了解到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文化。  1911年,從上海敬業學堂畢業的葉企孫以第一批學生的身份進入了清華學堂學習,而當時的他,還未滿13歲。
  • 大師葉企孫:培養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他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科學界的「鼻祖」,他就是著名的物理學家葉企孫。葉老前輩默默無聞,卻桃李滿天下,他為中國科學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終身未娶,晚景卻很悽涼。今天給大家聊聊他鮮為人知的故事。在1907年,9歲的葉企孫被父親送到上海敬業學堂讀書,開始他的「學霸」之路。在1911年,天資聰慧、不滿13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學堂(今天的清華大學),他是第一批學生。不過這時的他,在清華學堂沒讀多久,就爆發了辛亥革命,學校被迫停課,他也輟學回家。直到1913年,清華學堂在上海恢復招生,葉企孫再次考上清華大學。
  • 他是清華教授,終身未娶培養79名院士,晚年乞討時念叨:要回清華
    這個人一生未娶,卻為國家培養了79名院士,他就是——葉企孫。他的很多弟子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但對於這個人的名字,大多人卻並不熟悉,甚至於可能都沒聽過。可他是最不該被遺忘的人,因為他堪稱是中國物理學界第一代宗師,也是中國當代物理學的奠基人。
  • 葉企孫:國士無雙清華教授,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為了國家的未來終身未娶,晚年因學生被打成"特務"為了更好的為我國教增磚添瓦,葉企孫選擇犧牲自己的婚姻,所以他終身未娶,到晚年都是一個人。清華大學物理系的教授,一手培養了數十名優秀科學家的葉企孫,居然會被批鬥為國民黨特務。
  • 他培養了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悽慘以乞討為生
    有這麼一位學者叫葉企孫,當時他十分的有名,是中國科學宗師,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是優秀的人才,例如:上個世紀23個兩彈元勳,其中就有13個是他的學生,他還培養了79個院士,葉企孫23歲就享譽科學界,是大師中的大師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一生未娶,晚年淪為乞丐
    在上個世紀,有很多人才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錢學森、錢偉長等,而他們背後一個共同的老師名叫葉企孫,他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一名乞丐,那麼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 葉企孫:終身未娶奉獻於教育,培養出79位院士,晚年卻流落街頭
    葉企孫的人生就是如此深受命運的捉弄,即使身為國士無雙的清華教授,卻在晚年流落街頭,淪為乞丐。出生書香門第,少年時代天姿盡顯1898年,在上海的一戶高門大院裡,一聲嬰孩的啼哭讓眾人放下了懸著的心,隨著葉企孫的降生,一家人的開心和喜悅充斥著整座宅子。
  • 哈佛博士放棄優厚待遇回國,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葉企孫一生為國家培養出的科學院士整整有79名,可以說,中國科學事業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神童葉企孫在父親的嚴格教養下,資質聰穎的葉企孤進步神速,小小年紀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氣質。23歲享譽學界考入清華後,葉企孫更加努力學習,並和同學們在清華創辦了清華科學社。正是科學社的創立,在當時激發了眾多清華學子對科學的興趣,還影響了許多早期不少清華畢業生的未來。
  • 他是「大師中的大師」,曾拒絕哈佛大學邀請,晚年為何淪為乞丐?
    子淵即將提及的這位大師,12歲就考上清華大學,22歲遠赴哈佛深造,是名副其實的少年天才。他一生致力於教育,為國家培養出79名院士,終生未娶。上世紀末國家表彰的于敏、王希季、朱光亞等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十餘人是他的學生,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世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討飯
    葉企孫23歲就享譽科學界,是大師中的大師,但他一生坎坷,飽經滄桑,那麼優秀的偉人最終卻淪為街頭的乞丐。23歲享譽學界葉啟孫,出生於1898年,上海。他家是上海有名的大家,從小受到家庭氛圍的薰陶,對讀書十分的上心。他從小就跟在祖父身邊學習知識,當年他還不滿13歲就考進了清華學堂讀書。
  • 他13歲上清華,23歲聞名科學界,晚年成為乞丐
    這個人名叫葉企孫,他的一生為中國培養出79位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眾所周知,可以榮獲科學院院士的職稱是多麼的不容易,而葉企孫一輩子竟然培養了79名。可以說,中國一大半的科研江山都是在這個人的培養之後打下的。
  • 「大師中的大師」:終生未娶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淪為乞丐無人知
    葉企孫十八歲就考取到了庚子賠款的赴美留學名額,他選擇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物理學專業。 在葉企孫的學習生涯過程中,他歷經了清朝破敗、民國初建的時代更替,他深知國家正處於生死存亡之際,而在越是危急存亡的年代越需要仁義之士忘我地奔赴。於是他在美國求學期間便越發勤奮努力,刻苦鑽研科學知識武裝自己。
  • 他一生培養79位院士、19位兩彈元勳,錢學森、鄧稼先都要叫他老師
    「他和我們這個時代交臂而過,一個我們知道得最晚,了解最少,然而卻對中國科學界貢獻巨大的偉大人物。」令人震驚的是,就這樣一個人培養了79位院士,23位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學生。李政道、華羅庚、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曾經師從於他。可以說,幾乎新中國科研領域的泰山北鬥都是葉企孫的學生。
  • 他是楊振寧的老師,被譽為中國物理一代宗師,晚年生活卻令人唏噓
    他畢業於清華大學,是最早一批的清華學生,之後去美國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深造。學成之後,毅然回國創建清華物理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物理學家,他就是葉企孫先生。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大師,晚年生活卻是十分悲慘。葉企孫先生一生為教育事業做貢獻,無暇顧及個人終身大事,導致一生未娶,無兒無女。
  • 他是9位「兩彈一星」功臣的老師,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他一生為國家培養出的科學院士就有79名,而且在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9位就是他的弟子,他由此被稱為中國物理界的一代宗師——「大師的大師」。甚至說中國科學事業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一點也不為過。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不應被遺忘!只是這麼優秀的人才,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幸運的是,葉企孫的父親也是一個非常開明的人,使得他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同時,也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思想。13歲時,葉企孫成為清華學堂第一批學生,他接觸到先進的西方科學思想。20歲時,葉企孫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的資格,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進行深造。在國外留學期間,葉企孫非常勤奮刻苦,他在兩年的時間內便已經修完所有課程,順利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幸運的是,葉企孫的父親也是一個非常開明的人,使得他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同時,也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思想。13歲時,葉企孫成為清華學堂第一批學生,他接觸到先進的西方科學思想。 20歲時,葉企孫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的資格,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進行深造。
  • 他是中國物理學第一人,創辦了清華物理系,晚年入獄乞討生活悽涼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老師:葉企孫,他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物理奠基人,更是大師的大師。他為國家培養了79位院士,共和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中,有9人是他的弟子!那為什麼葉企孫的學生為世人熟知,自己卻一直默默無聞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葉老的生平事跡吧!
  • 葉企孫創立清華物理系,培養了錢學森、楊振寧,晚年卻要飯度日
    培養79名院士,中國科學事業的基礎,葉企孫是桃李遍天下的師長,更是大師中的大師。 生為學霸 清朝五品官員的祖父,上海赫赫有名的教育家的父親,與大多數的同齡孩子相比,葉企孫已經贏在了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