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起「葉企孫」這個名字,現在很少有人會知道。但說到這些功臣:「飛彈之父」錢學森、「力學之父」錢偉長、「原子彈之父」錢三強、「衛星之父」趙九章、「氫彈之父」彭桓武、「光學之父」王大珩和當代第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估計很多人都由衷地佩服而豎大拇指!然而你可知道,他們都是葉企孫的學生。
葉企孫一生為國家培養出的科學院士整整有79名,可以說,中國科學事業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
在父親的嚴格教養下,資質聰穎的葉企孤進步神速,小小年紀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氣質。
1911年,剛滿13歲的他在父親創辦的上海縣立敬業學校順利畢業,並投考上了清華學堂,成為了該學堂的第一批學生。
考入清華後,葉企孫更加努力學習,並和同學們在清華創辦了清華科學社。正是科學社的創立,在當時激發了眾多清華學子對科學的興趣,還影響了許多早期不少清華畢業生的未來。
1918年,葉企孫去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插班進了大學三年級,師從實驗物理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P.W.布裡奇曼,並於1920年6月獲理學士學位,同年9月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
因為一個實驗,23歲的葉企孫登上了物理學巔峰,享譽科學界。
葉企孫26歲時,如果他在國外工作,將會得到很豐厚的報酬和發展機會,但他想要科技救國,不願看到軍閥混亂之下疾苦的國人,所以選擇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之後他受聘清華任教,便著手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他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中國教育及科學事業,在清華開展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教學、科研活動,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科學家,如:理論物理學家王竹溪、彭桓武、張宗燧、胡寧;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施士元、錢三強、何澤慧等等。
1949年建國後,葉企孫便開始奔走在為學生熊大縝平反的路上。卻也因此被造反組織的人強行帶去批評、關押。之後又迎來牢獄之災,被多次折磨審問。出獄後他的身體被摧殘得不成樣子,早已不再是昔日道高德重的物理學家了,而是無人敢靠近的瘋子,神志不清。除了乞討要飯,別無他法。
直到1986年8月,葉企孫的所有「歷史問題」才被洗刷掉,而熊大縝的冤屈也得以平反。
人們都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是葉企孫這一生,命運給他開了很大的玩笑,讓他被撞倒後再也起不來,而他始終未曾改變過那滿腔的愛國情懷。我們後人應該永遠記住他,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