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臺今日鼐鼎,帶礪明年河山」——《西江月》
提到錢學森,或許大家都並不陌生,作為一位優秀的科研人才,雖然說他得到了美國方面的很多優待。但面對著國外優渥的生活環境,錢學森卻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投身到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去。在回國的道路上,無數的艱難險阻都不能成為他放棄的理由。
其實,在我國社會中,像錢學森這種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優秀人才並不少見。在當代社會中,我國也出現過這樣一位優秀的科學家,他拒絕了國外的優厚待遇,在愛國精神的指引之下,果斷回到了中國,並參與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那麼,這位當代科學家究竟是誰?他又對我國做出過怎樣的貢獻呢?
這位當代科學家就是施一公,他出生於1967年。在施一公的成長過程中,他的學習始終都沒有讓父母操心過,由於施一公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因此,他從小就得到了非常系統的教育與培養。而在1984年,小小年紀的施一公就獲得了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的一等獎,對於這樣一位優秀的理科人才來說,清華大學也對施一公提供了一個寶貴的保送名額。
在本科學習的過程中,雖然說施一公是一位保送的學生,但是,他也始終沒有放鬆過對自己的嚴格要求。1989年,他也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清華大學的本科學位證書。
在此之後,由於國內的科研環境有著一定的限制,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施一公就決定前往美國深造,而在那個時候,當他來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後,開始了對生物學的進一步研究與學習。雖然說在剛到美國的時候,施一公因為語言上的障礙而遭遇到了一定的挫折,但是,他卻始終沒有放棄對生物學的研究與學習。在1995年時,他也順利拿到了這所大學的博士學位。
在此後的日子中,施一公又來到了美國的一個癌症中心,開始了博士後的學習生活。由於施一公在生物學領域內有著較為出色的成績,因此,在1988年以後,他就成為了美國國內的一名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此後的十年間,施一公也從一位助理教授逐漸成為了該校的講席教授。可以說,按照施一公當時的發展路徑來說,他是能夠在美國獲得很好的生活的。然而,在2008年時,面對著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的邀請,施一公卻表示了拒絕,此後,他毅然決然地回到了母校清華大學,並來到生命科學學院擔任院長、博士生導師以及教授一職。雖然說相比於美國的科研環境來說,中國仍然有著較大的差距,但是,在施一公看來,他的職責就是幫助中國獲得更好的科研環境,他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那麼就能夠在未來的日子中,讓中國也贏得和美國一樣的科學成就。
雖然說在施一公決定回國之際,美國方面也給予了他一定的優惠待遇,但是面對著國外完備的科研環境以及優渥的生活環境,施一公卻仍然想要回到中國,並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事業中去。
在回到祖國之後,施一公就決定要為我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而在後來的日子中,基於施一公的帶領,清華大學的生物學研究也有了更高水平的發展,2013年時,美國方面將施一公評選為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由此可以看出,施一公在生物學領域內的成就是非常大的。而在被評為美國院士後不久,施一公也當選了中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從這兩種院士的身份上就能夠看出,作為一名中國的科學研究人員,施一公的成績不僅能夠得到本國人民的認可,更能得到全世界的共同認可。在2015年時,憑藉著多年來對教育事業的貢獻,施一公也被任命為了清華大學副校長,而在2016年時,他也榮獲了&34;的榮譽稱號。
在後來的日子中,為了能夠讓我國教育事業有著更高水平的發展,施一公也開始籌建起了一所具有研究性質的大學,西湖大學。與此同時,他也成為了西湖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在此之後,施一公始終奮鬥在生物學研究的領域之內,可以說,在癌症成因以及細胞凋亡方面的研究中,施一公為全人類做出的貢獻也是十分巨大的。在施一公及其團隊的努力之下,世界醫療學界內也出現了一些能夠防治癌症的藥物及技術。
可以說,施一公團隊為世界醫學界所做出的貢獻是具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的,如果在未來的社會中,人們能夠成功研發出防治癌症的辦法的話,那麼,人類的壽命將會得到大幅度的延長,而那些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將有著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施一公的影響和帶動之下,許多優秀的人才也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並開始為我國的科研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可雖然說對於這些人才而言,回到中國後,他們的發展前景可能不會像留在國外那麼光明,但是在他們看來,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去建設祖國就是最大的幸福。
其實,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之上,像施一公這種寧願為了祖國的發展而放棄國外優渥生活的人才也是並不少見的,對於他們而言,雖然說留在那些發達國家能夠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但是,在他們自己看來,既然他們是由中國培養出的人才,那麼就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為新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事業做出一定的努力。
相信在這些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人才的帶動之下,在未來社會中,我國也將湧現出更多優秀的人才。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未來發展的希望是要建立在優秀人才之上的,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這些高端人才願意放棄自己的生活,參與到祖國的建設事業中去的話,那麼新中國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就能擁有如此巨大的發展成就。
參考資料
《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