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我是中國人,我的祖國現在正需要我——茅以升
如今愛國教育已經刻不容緩了,應該從小抓起,這其中的原因自然與社會現實有著極大的關係。從疫情期間大環境下看出,雖然大多人對祖國的感情是無比熱愛,無條件相信祖國,為祖國服務,但少數人卻在祖國有難的時候對祖國進行抹黑,甚至進行攻擊,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其中留學生或者某些所謂的知識分子就首當其衝。
面對這種情況,人們會想起一個人來,為大家樹立一下愛國的典型,此人就是兩彈一星的元勳錢學森。關於錢學森的相關經歷,相信作為中國人應該是耳熟能詳的,不管是從課本上了解還是各類宣傳,他確實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的尊敬。
錢學森在新中國成立後,放棄了美國的高薪,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個人榮譽,毅然決定前往中國,為祖國建設出一份自己的力。在這樣的想法下,錢學森又經歷了千難萬險,中間受了很多苦,所幸在我國的交涉後,錢學森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錢學森的到來,為我國航天事業和飛彈事業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他對中國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在他為首中國團隊的努力下,我國走向了核大國,有了自我保護的能力,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力量。
如今我國全面改革開放,一些有條件或者優秀的學子們,他們會在祖國完成學業之後前往國外深造,尤其是以發達國家美國,歐洲各國為首,成了留學生留學的聖地。據留學生的相關背景來看,有相當一部分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內都是名牌高校畢業的,其中不乏有北大,清華,復旦等。
但中國留學生留學後的事實卻讓我們感到無奈,有很多留學生在完成國外學業後,他們不會選擇回國就業發展,而是留在了國外,其中不免有公費留學生,他們拿著祖國的錢財學習知識,學有所成後放棄回國,被國外高薪水誘惑住了。
面對這種情況,有人不禁會問:錢學森在國內如此困難的情況下,能夠依然決定放棄自己的一切回到了祖國,如今國內情況大為好轉,但留學生們不願回國,想要留在海外,這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
錢學森是一名愛國的知識分子,早期就讀於國內的大學,後來通過公費留學的方式出國深造,這一切都是祖國給他的機會,他自然沒有忘記。錢學森受到他的老師王士卓的影響,讓他的愛國情懷得到了升華。
錢學森去美留學,他希望自己能學習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早日回國為國效力,獻出自己的能力。心裡有一份愛國情懷的他,雖然在美國受人尊重,待遇優厚,一旦祖國和平了,需要她了,那麼他會義無反顧地回去,不怕任何困難。
如今的留學生們,他們雖然知識面豐富,但缺乏愛國情懷,他們沒有經歷過像錢學森老前輩那樣的愛國洗禮,在祖國和個人發展面前,有部分人選擇後者,這不能說是錯的,但缺乏了像錢老那樣的一種精神。
一個科學家想要做出一番事情來,良好的學術環境是必須的。在我國建國期間,由於學術環境整體落後,很多地方連實驗所都沒有,各種先進的儀器都無法採購的情況下,即使像錢學森這樣的愛國者回國了,但大多數還是在國外,因為他們擔心的就是整體的學術環境。
如諾貝爾的獲獎者楊振寧,當時就是為學術環境所迫,那段時間國內情況並不好,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發展,楊振寧思考再三後決定加入了美籍,等待日後形勢好轉之後再回國,這其實也沒錯。
如今的學術環境不單單指的是落後,科學環境差距大等問題,更多的是指體制和學術上的差距。如科學家顏寧畢業於清華大學,原本他在美讀完博士後選擇回國發展,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成了清華最年輕的博士導師,這對她來說是一份巨大的榮譽。
但顏寧在2017年落選院士後不久,她繼續回到了美國,成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對於顏寧的行為,很多人對她進行了抨擊,但她的解釋也暴露出了中國學術界存在的一些弊端。
顏寧對國內學術界進行了一番抨擊,講究資歷和拉幫結派的行為是她不能接受的,這樣會讓一些有真才實學但年紀尚小資歷不夠的科學家得不到發展,繼而只能選擇出國追求更好的學術公平環境,造成了如今依然有大批年輕人才外出的現象。
如今想要改變這種情況,依然是任重而道遠的,需要一點點改變。人才是國家興旺的重要力量,對待他們應該有更加公平的環境,不再以資歷排名大小,一視同仁的情況下大家各展所長,同時在晉升通道和待遇上要高於國外,做到這些事情,留學生們還會不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