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8位博士後集體回國!為什麼美國出再多的錢也留不住

2020-12-05 清風小基地

"靈魂回來了,不要去別的國家,靈魂回來了,永遠看著母國。"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為了祖國的成長,無數民族志士嘔心瀝血,將畢生的青春和心血傾注在這片土地上。

遍布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無論身在何處,心中都有"家國情懷",因為我們是天生的中華兒女,愛國情懷早已刻在骨子裡。

中華兒女無論走到哪裡,心中都不會忘記祖國。"國有難,必有後顧",所以才有那麼多留學生不怕祖國貧窮,不貪圖國外的優越條件,因為愛國是一種信仰而不是一種工作。只因為祖國需要我,無論在哪裡,跨越千山萬水,也要回來。

作為祖國的兒女,為了國家的發展,我們可能不得不遠離自己的故土,所謂"操千歌然後曉聲,觀千劍然後識器",從我國近代史開始,很多有志青年就開始了他們的異國求學之旅。

近代中國的留學歷史始終與整個近代史一脈相承,為近代中國的發展輸送了新鮮血液,對近代中國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曾經積貧積弱、封閉落後、浸透血淚的中國,把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孩子送到美國、日本、歐洲學習,就是為了讓他們在科學、技術、教育、文化等方面向國外先進國家學習,然後學成回國,用他們先進的思想知識改變當時中國的落後面貌,推動中國的發展。

他們帶著中國人民的希望而去,最終不負中國人民的希望,學成歸來,為中國帶來了寶貴的新鮮血液。他們中的一些人精通多種語言和法律,成為出色的外交官。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祖國新時代的發展面臨諸多考驗,苦難造就英雄,祖國的發展面臨困境,非常需要人才,就是那一群熟悉的身影,他們繼承了老一輩的堅忍不拔,帶著拳拳愛國之心,不畏艱難險阻,以不可動搖的堅定決心回歸祖國。

錢學森、郭永懷、黃旭華等科學家不為名、不為利,為中國國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們一生兢兢業業,不敢懈怠。

我們常常感嘆他們的偉大,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進步的殷切希望,使他們有必要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去。因為祖國需要我,無論國外給予我多麼優厚的待遇,甚至製造多少障礙,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一批批中國留學生毅然踏上了回國的徵程,回到祖國的懷抱。

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他們把自己可以輕鬆拿到國外的"光明前途"拋在腦後,因為他們有一顆火熱的"中國心"。在國外豪車、別墅又如何,在國內粗茶淡飯又怕什麼?

他們是新中國科技建設的靈魂。他們推動了一個偉大民族的崛起!

21世紀的今天,這一幕還在上演。也許是時代變了,如今的中國強大了,"海歸潮"似乎讓留學生的歸國不再顯得珍貴。

但我想,無論中國處在什麼樣的時代,中華兒女的愛國之心都不會改變。只要祖國需要,跋山涉水也責無旁貸。正是因為"八劍"們不敢忘記先烈們一路走來的努力和祖國的不易,所以無論身在何處,他們熾熱的愛國情懷總是與祖國相關,祖國的需要,

被西方媒體稱為"八劍"的科學家分別是王俊峰、劉青松、劉靜、王文超、張欣、張娜、林文初和任濤。他們8人在美國科學界辛勤耕耘十餘年,在哈佛大學"同一走廊"共同工作。但從2009年開始,他們8人陸續回國,被西方媒體稱為"八劍下的哈佛、科學島"。

21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進步是世界各國有目共睹的,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願意回國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願意來到中國,留學生回國已是家常便飯。

但與此同時,這8人放棄了在美國的實驗室,沒有被美國的優厚待遇所誘惑,集體回到中國,這在當前團隊合作的科研背景下,依然彌足珍貴。

他們見到了中科院院士匡光力,匡光力向他們介紹了強磁場科學中心的規劃,看重他們的科研能力和科學精神,隨後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希望他們能回國發展中國的高磁場。

當時中國的強磁場中心剛剛起步,相當於一張白紙,非常需要一支精幹默契的科學家隊伍,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幾乎是從零開始。強磁場與超低溫、超高壓一樣,可以為科學研究的各個環節提供極端的實驗環境,如果能夠取得強勁的發展成果,將成為科學探索的"國之重器"。

面對匡光力院士的邀請和祖國的需要,8人共同決定接受匡光力院士的橄欖枝,並立即開始了回國的準備工作。

似乎天平的一邊是熟悉的實驗室環境和美國給予的優厚條件,另一邊是未知的回國旅程,但他們沒有絲毫動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集體回國開展實驗研究,因為這個天平上還有一個隱含的籌碼,那就是他們對國家的熱愛。

自2009年起,8名博士後先後回國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工作,進而完成了多學科交叉研究網絡"學術鏈"的組合,該網絡依託強大的科學裝置和技術,主要開展面向重大疾病的研究工作。

其中,林文初主要研究磁場和磁性材料對腫瘤的治療和診斷,張欣研究磁的生物學效應,王俊峰和張娜研究結構生物學,包括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任濤、劉青松、劉靜和王文超研究分子生物學和腫瘤藥物。自此,這8位科學家回國後在中科院實驗室開始了他們兢兢業業的科學之旅。

"八劍"中的女科學家張欣曾說:"他們只是八個普通的留學生,如果說他們有什麼特別,那就是我們八個人決定集體回國。"。

他們在哈佛一起做科研,現在決定與祖國相見,為從小種在心中的愛國種子,為心中強大祖國的夢想而奮鬥。我認為這個夢想值得他們放下已經擁有的安逸,去面對新的挑戰。她說,他們的目標是"認真踏實地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為祖國和同胞奮鬥50年"。

為了祖國的發展,這些人甘願拋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畏艱險,不圖安逸,他們不是和平年代的中國脊梁、民族英雄,他們不為名利,只為祖國的發展,只為民生。他們用自己平凡的人生譜寫著不平凡的生命樂章!我覺得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每個人為了自己幸福的今天,這些人值得我們尊敬。

相關焦點

  • 祖國需要我,哈佛8位博士後集體回國!美國為何重金也留不住他們
    而我國這八位「海歸」科學家均是來自於哈佛大學,他們曾在美國辛辛苦苦打拼十餘年,並且在哈佛大學「同一個樓道」裡一起從事科研工作。雖然這幾位科學家在科學界還稱不上是「聲名顯赫」,但是,在十分注重團隊合作與默契的大科學時代背景下,這種八個人的集體回國就顯得彌足珍貴。
  • 「只因祖國需要」,哈佛8位博士後拒絕重金挽留,集體回國效力
    雖然學成歸國的人數和比例一直在上升,但高學歷、自然科學方向留學生的回國比例依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這還不算極個別國內頂尖人才遠赴西洋的損失。不過可喜的是,我們不僅迎回了更多的饒毅、施一公,還通過一系列人才回流政策吸引了更多的科學家,比如被譽為「哈佛八劍」的八位博士後科學家。
  • 媒體:哈佛8位醫學博士後集體回國!是什麼吸引他們
    在這背後,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八位博士後集體歸國的震撼故事。他第一個回國:「之前感覺自己一直在漂」王俊峰是八位博士後中第一個回國的。2009年,王俊峰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名博士後,他聽朋友說,中國要建立自己的強磁場實驗室。之前在美國強磁場實驗室工作的他知道這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他非常激動。
  • 哈佛8位醫學博士後集體回國!是什麼吸引他們來安徽當「島民」?
    島上有中科院的10個研究所,十餘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不同領域的2400多名科學家。 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是簡單的。這從島上的生活設施就可見一斑:一個菜場,一個商店,一趟通向市內的公交車。 除了通勤時間,島上幾乎見不到什麼人。 科學島環境 這樣一個看似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卻有著創造世界紀錄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
  • 就因為國家需要我,8位哈佛博士集體放棄了回國和美國的有利條件
    此時,許多在美國學習的學生毅然放棄了在國外獲得的一切身份,榮譽回到了祖國。據統計,在華留學人數最多,為1.32-3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佛八大人才。哈佛人才放棄眼前利益,毅然回國哈佛大學的八位人才是中國研究強磁場的知名專家,他們是王俊峰,劉青松,劉靜、王文趙,張欣,張鈉,林文楚,任濤。這八個人在哈佛學習,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他們的關係非常好。
  • 當年一句「祖國需要我」,8名哈佛博士放棄美國優待,集體回國
    當年,只因為一句「祖國需要我」,8名哈佛博士放棄了美國優厚的待遇和綠卡,選擇集體回國,他們的故事令無數國人動容。回國的8名博士最開始回國的人是王俊峰,他是哈佛大學的博士,早在多年前就在美國立足,憑藉著超高的專業水平在代表著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國強磁場實驗室工作。
  • 較真丨「哈佛八劍客、李開復、莊曉瑩集體回國援助武漢」是謠言!
    莊曉瑩博士2019年8月就通過公眾號「德歐華商」對此進行駁斥,並敦促自媒體平臺儘快刪除該博文。李開復也早於1998年回國,並於2009年創辦北京「創新工場」。二人皆與朋友圈中的「集體回國,直奔武漢」傳言不符。
  • 八劍下哈佛!八位美國博士回國效力,不問待遇不問條件,只因需要
    而如今新一代的科學家也是如此,8位美國博士集體回國,放棄了在美國的優厚待遇。被稱為「八劍下哈佛,共聚科學島」。一、赤子丹心,愛國情懷近代中國經歷了歷史上最黑暗的百年,在這百年間國家的發展止步不前。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很多在外留學的學子都渴望著有一日能報效祖國,他們拒絕了國外優厚的待遇,甚至有一些人才還遭到了武力阻攔。
  • 中科院近百名科研人員離職,中美科技博弈之際,為何留不住人才?
    近日據媒體報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技研究院近百名科研人員集體離職,不管任何單位人員流動算作正常現象,可是一下近百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就顯然有些不正常了,在這中美科技博弈的特殊時期下,為何留不住人才呢?據媒體報導,合肥物質科技研究院下屬核研究所最高峰期間,在職人員達到500名左右,由於近幾年人才流失,直到去年在職研究人員僅有200多名,再加上今年集體離職的90多名員工,就剩下100多人。可以想像一下近幾年的人才流失還是非常的嚴重。據了解之前這個科室最早先是核材料研究室,後來升級為研究所。
  • 他是哈佛大學博士後、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裸辭回國,被美國封殺
    哈佛大學,世界最好的大學,長大之後,眼界開闊後,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北大更好的大學。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結果我發現了他,擁有著更「神仙」的經歷。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於北京大學當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他就是饒毅。
  • 8位美國博士集體回國,自願放棄優厚待遇,只因祖國需要我們!
    之前有媒體報導了這樣一件事,哈佛8位博士放棄了自己在美國的優厚待遇集體回國,有專家對此評論稱,八劍下天山共聚科學島,這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被媒體的報導之後,引起了國內網友的廣泛關注
  • 他是哈佛博士後北大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
    哈佛大學,世界最好的大學,長大之後,眼界開闊後,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北大更好的大學。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結果我發現了他,擁有著更「神仙」的經歷。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於北京大學當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他就是饒毅。
  • 國寶級科學家回國,轟動整個美國科學界,手段盡出怎麼留卻留不住
    在這些海歸人員中的佼佼者應該就是錢學森了,錢老憑藉一己之力幫助中國構建了整個科研體系,同時還為中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錢老這樣的精神也非常值得我們敬佩。錢老的侄子也是一個非常有成就的科學家,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讓無數國人非常的激動。但是這個錢老的侄子錢永健曾經在公開表示自己是美國人,自己的一切都是美國給的,和中國無關。
  • 為什麼中國「留不住」人才?別急著反思,這件事情先想清楚
    而曾經高高在上的博士博士後也更多流傳出消息,讓人很疑惑一件事情,為什麼中國「留不住」人才?其實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那就是「留不住」這個概念,究竟是怎麼衡量才算是留不住?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難以衡量的假命題,是按照加入外國國籍的人數計算,還是按照每年留在外國工作的人數計算?
  • 顏寧、許晨陽等中國頂尖青年科學家回國又離開,為何留不住?
    顏寧2018年,回國6年的北京大學著名青年數學家許晨陽,選擇再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據他說很難再回國。,努力吸引優秀人才回國效力的同時,為何留不住? 2004年,在北大讀完研究生後,許晨陽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獲得博士學位。轉入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後,出站後,在猶他州工作一年。
  • 哈佛醫學博士後拒絕美國實驗室邀請,回寧波給鄉親們看病
    本文圖均為 寧波晚報 圖寧波晚報8月8日報導,最近,浙江省寧波市第一醫院引進了一位「超級牛娃」。他叫夏冬冬,從醫學院畢業後,一路讀研讀博士,最後成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學成後,他婉拒美國導師的挽留,放棄留在上海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寧波工作。
  • 哈佛8位愛國博士回國,撐起我國強磁研究一片天,網友:真帥!
    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王淦昌、程開甲……這一個放棄國外高薪待遇,毅然選擇回國的「兩彈一星」元勳的名字,直到今天,仍然讓我們感動不已!如今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漂洋過海遠赴他國留學的學生們,選擇追隨先輩的腳步,在學成之後踏上回國之路,為我國的科研建設作出添磚加瓦!
  • 一句祖國需要我,哈佛8名博士集體回國,美國重金難阻
    嶽飛也好,屈原也罷,五千年文明中,這樣的實例實在太多了,像這樣的氣魄,不僅僅是古人所有的,生活在近代的人也同樣不缺血性,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一句祖國需要我,哈佛8名博士集體回國,美國重金難阻。王俊峰、張欣、林文楚、張鈉、劉青松、劉靜、王文超和任濤這八個人的名字對於中國人來說可能十分陌生,但這八個人卻做了一件對中國發展有著十分積極意義的事,他們就是青少年學習的榜樣,這八個人都在哈佛深造,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材生,擁有著常人無法超越的學識,因為同在哈佛學習,恰合的是,這八個人在哈佛同一棟樓做研究,同是中國人,同一個目標,所以八個人經常是一同共進退,故而八劍客的說法也由此而來。
  • 堪比霍金的中科大天才尹希入美國籍,成為哈佛教授,科學無國界嗎
    但是,很多優秀人才卻留在了國外,為他國服務。尹希就是如此,他赴美讀博後,加入了美國籍,娶了美國媳婦,為美國做研究。這些看起來像粒子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閉合圈(稱為閉合弦或閉弦),閉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
  • "哈佛八劍客"集體棄美回國,放棄美國豐厚待遇,只因祖國需要
    從南宋時期的精忠嶽飛,到近代史的虎門銷煙林則徐,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克服重重困難,毅然從美國回國的錢學森,他們的人生和事跡被記載在我們的課本上,鼓勵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向這些英雄前輩學習。哈佛大學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生物學和藥學,相對於美國優越的科研條件,中國的研究條件和環境可以說是相對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