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說起錢學森,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他的很多事件,都活躍於學校課堂上。錢學森成為了人們口耳相傳的偉大科學家,不僅僅是對他他"格物致知"的科學精神的佩服還有對他那顆炙熱的愛國心的折服。
錢學森是一位著名的愛國科學家,錢學森作為中國科學界裡程碑一樣存在的傑出人物,他身上究竟發生過什麼故事?繼他之後又出現了一位神似的人物,這個人又是何方神聖?為什麼又會稱此人為當代"錢學森?
關於錢學森先生,他是名副其實的功勳卓著,身上的榮譽更是不勝枚舉。錢學森先生長期擔任中國的火箭、飛彈、衛星的研究。錢學森早年間赴美留學之後成婚,在1949年的時候,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消息,在國際上瞬間炸開鍋,美國有了風聲之後,錢學森就打算回到中國發展,覺得祖國成立之初,的確是需要人才建設,此時不回,更待何時!他想為自己祖國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這份心,這是何等的高尚情操!
此時的美國,政局不算穩定。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錢學森先生被扣上共產黨人和拒絕揭發朋友的帽子。本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美國軍事部門趁機吊銷了錢學森先生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這樣的荒唐舉動,讓錢學森非常的憤慨,他將遭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作為理由要求返回中國。
在錢學森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他來到上港口準備回到祖國的懷抱,為祖國科學事業助力時,卻被美國官員扣押。在這種節骨眼上還將錢學森先生關進監獄,他因此不僅僅是失去了寶貴的自由,同時"吃人"的資本主義還將他的家也抄了。在這種雙重的打擊之下,他一個月就暴瘦了三十斤。收繳他無數的書籍和筆記之後,進行重新審查之後,才為他沉冤昭雪。
錢學森先生在美國遭受不公平待遇,中國科學界的人士,紛紛為其發聲,希望錢學森先生能夠早日恢復自由,重回祖國懷抱。中國共產黨也是非常的重視,公開譴責美國這種違背本人意願的監禁!看到這裡你是否由衷感嘆,美國這該死的"流氓政治"。毫無章法可循。
周恩來總理正在為這件事著急上火的時候,陳叔通收到一封歷經千難萬險才送到他手上書信。這封書信的內容是,錢學森請求祖國政府幫助他回歸祖國。在經過一系列的談判交涉以後,終於在1955年的時候,錢學森攜著全家念念的祖國熱土。
歸國之後,錢學森受到來自周總理的熱切關懷。晚年的錢學森提到這些事的時候都難掩心中的激動感慨之心,他明確表示在自己一生的風風雨雨中,周恩來總理和嶽父蔣百裡是印象最為深刻和幫助自己最大的兩個人。
錢學森作為我國航天領域的傑出代表,是湧現在中國眾多科學領域的一顆璀璨明星。他一生都在默默的為科研事業付出,深藏功與名,是中國民族的脊梁。
一位名叫施一公的先生和錢學森先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生於河南鄭州,畢業於清華大學,是一位名副其實德才兼備的賢人。他的出生就意味著他不會是一個平庸之輩,施一公先生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排行老么,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父母都畢業於名校,他的名字也非常具有時代特色,父母為他取名"一公",就是希望他一心為公。
他果然不負眾望,門門功課都是拔尖翹楚。他不僅僅功課上非常的優秀,在身體素質體育上也是不甘落後,高中的時候就獲得過體育的很多獎項。畢業之後,他赴美學深造,以謀求學業研究更加精進。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獲得美國著名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
在這之後還獲得了博士後學位,當有學校聘請他擔任終身教授的時候,他卻選擇拒絕。面對美國為他提供的優厚薪資和科研研究基金的時候,他依依舊不為所動,他都一一禮貌拒絕。
他在回國的時候,跟之前任教的學校校長寫信的時候提到:"我選擇回到中國回到清華,對貴校的貢獻不會比以前少,反而會比之前更多。畢竟我希望以後兩處學校之間,能有更多的交流。讓美國更多名校的學子,都能夠有機會到中國來清華來,畢竟這些名校中很可能有機會出來美國未來的領導者,希望這些優秀的人才們能夠互相學習,能在中國的土地上待一段時間,真正的領略中國。"
施一公先生的妻子也是清華大學畢業,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有著博士學位。他們婚後育有一對龍鳳胎。他在2008年的時候,選擇回到清華工作,成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的院長。施一公曾說過,祖國是自己的母親,誰會不愛自己的母親呢?
他分析出我國的科技和教育體制跟美國頂尖大學還是有距離的,就是因為這樣的差距存在,他才更要回到祖國。回到祖國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和科學研究推波助瀾,希望憑藉自己的力量讓它們都能有所進步。施一公先生希望自己能為清華的芊芊學子開設一門思想政治課,他言傳身教用那些年在國外的真實曲折經歷,激勵他們以後能好好奮勇前進。希望施一公院士這個令人欽佩的科學家,能為國家培養更多博學多才的創新型人才。
施一公先生有著和錢學森先生一樣可敬的愛國情懷,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學習他們格物致知的治學精神和一心為國的偉大奉獻精神。作為祖國的人民,我們有義務,讓自己的祖國變得越來越繁榮昌盛,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穩健,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加強國家的建設,為祖國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國人當如此,國家何愁不興旺,與榮有焉!
參考文獻
《己亥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