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企孫先生
說起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元勳的名字朗朗上口。但是也許世人不知道的是,這些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其實都是同一個人的學生,他的名字不該被遺忘,這個人就是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界一代宗師的葉企孫。
其實,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錢學森,鄧稼先等人,葉企孫的學生中,還有諸如錢三強,王淦昌這樣偉大的科學家,更是不乏李政道,楊振寧這些獲得了諾貝爾獎的人。
葉企孫1898年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他的祖上世代為官,父親是甲午年間的舉人,曾經擔任過上海學堂的校長,清華學堂的國文教員,以及上海教育會會長等職務。所以,葉企孫在小時候便受到父親的嚴格監督和悉心教育。
在葉企孫僅僅三歲的時候,就能背誦唐詩三百首,百家姓三字經等傳統典籍,6歲時,更是熟讀論語大學等四書五經,在別人家的孩子還在玩泥巴的時候,葉企孫就已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少年天才。
少年時代的葉企孫
步入20世紀後,新式學堂在國內雨後春筍般的聳立起來,敬業學堂,則是國內第一批新式學校。他是在舊式書院的基礎上改制而來,而這所學校第一任校長,便是葉企孫的父親。
雖然葉企孫的父親是一個舊式文人,但是骨子裡卻非常推崇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在他擔任校長期間,開設了講述西方科學的課程。
1907年,葉企孫進入這所學校就讀,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先進的西方文化和科學技術。到了清朝滅亡的前一年,葉企孫被父親送到清華學堂讀書,成為了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
之後不久,葉企孫的父親也來到北京,在清華學堂中擔任國文教員,這樣一來,父子二人皆在清華學堂內,彼此之間也可以相互照應。
1913年進入清華時的葉企孫
在清華校園內,葉企孫奮發圖強,從剛入學的中等科,花費7年時間順利從清華學堂高等科畢業,並且在畢業後選擇前往美國留學,在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深造。在芝加哥大學期間,葉企孫僅僅在兩年的時間內就修完了所有課程,順利獲得了理學學士學位,但葉企孫顯然並不滿足於此,剛剛畢業後一年,他便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師從物理界的一代宗師布裡奇曼教授。
布裡奇曼教授在上個世紀40年代左右,是世界物理學界內的權威人物,他曾擔任過美國物理學會主席,並且也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這樣的名師指導下,1923年,葉企孫便獲得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且在半年後便回到了祖國大陸,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之中。
本來憑藉葉企孫的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完全可以進入高等學府,一頭扎進實驗室,從事物理研究,成為我國物理學界的大人物。但是,葉企孫看到了國內相當落後的實驗環境和物理學研究環境,特別是在當時,國內根本沒有先進的物理實驗室,也不具備相應的研究條件。
1930年前後的葉企孫
經過和父親的一番深入探討,葉企孫決定投身於為積貧積弱的中國培養科學技術人才中。1924年,葉企孫來到國立東南大學任教,儘管這次時間並不長,但是這次經歷是他在教育行業的初次嘗試,為日後的高等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礎。
不到一年後的1925年5月份,在時任清華學堂校長曹雲祥的建議下,清華學堂成立了國學研究院以及大學部,這也是後來清華大學的雛形,葉企孫也被曹雲祥聘為副教授,並且著手籌建清華大學物理系。
經過一年的努力,清華學校物理系正式成立,葉企孫出任主任,周培源、任之恭、薩本棟等人任講師,這寥寥幾個人便組成了早期清華物理系的核心。
1935年清華物理系部分師生合影,前排左四為葉企孫
三年後,清華大學又成立了理學院,葉企孫又出任理學院的第一任院長。在1952年清華大學撤併物理系之前,葉企孫在清華物理系任教長達30年的時間。
這30年時間裡,葉企孫發掘並培養了一大批,後來為我國國防建設和物理學發展作出也祝貢獻的科學家。這其中就包括人們耳熟能詳的"物理三錢"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
此外,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也是他的學生,當年,正是葉企孫親手將楊振寧送往美國留學深造,讓楊振寧在物理在道路上越走越遠。不僅如此,在日後我國863計劃核心成員中,王淦昌,王大珩,朱光亞,周光召等人,都曾經是清華物理系的學生,上過葉企孫的課。
為了更好的為我國教增磚添瓦,葉企孫選擇犧牲自己的婚姻,所以他終身未娶,到晚年都是一個人。在葉企孫的諸多學生中,他最驕傲和感到自豪的,或許是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但是,他最看重的,卻是另外一個學生熊大縝,也正是這個學生,為葉企孫的悲慘晚年埋下了伏筆。
熊大縝
1938年,當時抗日戰爭已經全面爆發,熊大縝對葉企孫說他要去參加抗日行動,雖然葉企孫深知這個學生沒有政治經驗,也沒有熟人可以依靠,但是無奈拗不過熊大縝的堅定信念,而且此時國難當頭,葉企孫只好親自將他送往前線。
送走熊大縝後,葉企孫在課餘時間也會為他,在後方收購一些雷管,炸藥,槍枝彈藥等軍用物資。熊大縝同樣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在抗日戰爭中,曾經炸碎日軍機車車頭的藥性地雷,正是熊大縝在技術研究社和同事們一起研製而成的。
1939年,熊大縝被陷害,被鋤奸部秘密逮捕,罪名是"他是國民黨特務"。這種莫須有的罪名使得熊大縝無比憤怒,三個月後,在轉移途中,負責押送他的史建勳被憤怒的熊大縝激怒,一氣之下竟然決定私自處決熊大縝。
葉企孫(中)、熊大縝(左二)和前線抗戰士兵合影
就這樣,26歲的熊大縝,便犧牲在史建勳的手下,當葉企孫得知消息後,向來堅強的他竟為此潸然淚下,悲痛不已,但是國難當頭,沒有時間留給葉企孫悲傷,他只能收起心中的悲痛,繼續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抗日鬥爭。但是葉企孫從未放下過那份為熊大縝申冤平凡的決心,而這也直接導致了他悲慘的晚年。
新中國成立後,葉企孫便開始積極奔走,意欲為熊大縝申冤平反,但是無奈一年數年都沒有成效,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繼續拿著手寫的材料,來回奔走。
那動蕩的十年降臨後,葉企孫不幸成為了被批鬥的對象,原因自然是熊大縝事件,因為冤情一直沒有得到洗刷,而葉企孫卻一直奔走於為他申冤平反,被那些激進分子批鬥為國民黨中統特務頭目。
晚年時期的葉企孫
細細想來也是可笑,一手開創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的教授,一手培養了數十名優秀科學家的葉企孫,居然會被批鬥為國民黨特務。但是無奈此時的葉企孫已經兩鬢斑白,沒有了昔日的意氣風發,在如暴風雨般的口誅筆伐中,昔日儒雅恬靜的大學教授竟然淪落到身無分文,在路邊乞討為生。
曾經的學生不忍見他淪落至此,紛紛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心懷仁厚的葉企孫,不忍牽連學生,便拒絕了他們的幫助。於是,人們就可以看到這樣一幅景象,在中關村的大街上,一個彎著腰的老人在沿街乞討,但是,誰能想到,這個乞討的老人,竟然是我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最終,葉企孫被放回了大學,在忍受了一系列摧殘後,葉企孫仍然保持著樂觀豁達的態度,從來不向別人抱怨自己的不幸和所遭受的委屈,別人談起時,他也是一笑而過,不以為然。
葉企孫本以為可以在這樣的生活中度過晚年,但是他另一個心愛的學生趙九章的死,給他的精神上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這張圖裡的科學家都是葉企孫的學生
而在這之後,社會動蕩,葉企孫也遭受了牽連,最終在一系列變動之中,葉企孫患上了嚴重的病症,最終在1977年1月13日在醫院逝世,終年79歲,據說,在彌留之際,葉企孫嘴裡還念叨著"回清華,回清華……"
但是更讓人氣憤的是,在葉企孫逝世後,所有的報社都被下令禁止登報紀念,可憐我物理學界,一代宗師,桃李滿天下的葉企孫,卻落得這般下場,讓人不勝嘆息。
但是人間自有真情在,公道自在人心。1992年,在葉企孫逝世多年後,海內外上百位學者聯名呼籲,請求清華大學為其鑄造銅像以示紀念,而這上百位學者,平均年齡高達72歲,這之中大部分為葉老師的學生與其崇拜者。
葉企孫銅像揭幕
三年後,葉老師的銅像得以鑄成,並被樹立在清華大學第三教學樓大門前,以另外一種方式靜靜地注視著,這個他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地方。
其實,葉企孫之所以被批鬥為特務,最大的原因是,那些人認為葉企孫在抗日時期給予熊大縝的大量資金支持是來自於反動派。但是,葉企孫的學生錢偉長,後來在文章中曾明確說明,在葉企孫從北京南下的過程中,在天津曾經短暫逗留,而在這期間,一起身拜見了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並且希望通過他之手,能夠在為冀中根據地籌集資金一事上,得到宋慶齡的幫助。
葉企孫先生之墓
而且日後宋慶齡身邊的工作人員也證明,葉企孫確實向宋慶齡寫過信,在信中談及,為集中根據地籌集資金的事情,所以,這些足以證明,葉啟軍的大量資金根本不是來源於什麼反動派。
後來錢偉長等人將這封信件和一份材料,上交給了相關部門,不久後,河北省委終於為熊大縝平反昭雪,縈繞在葉企孫心頭多年的一塊心病終於得以解除。
據現代學者統計,在葉企孫先生的學生中,一共走出了13位兩彈一星元勳獲得者,7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正是這些珍貴的人才,使得中國重建國初期的羸弱小國一步步走向,矗立在世界東方的一隻雄獅,而在這背後,葉企孫功不可沒,這樣的人,不該被遺忘,更不該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