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2020-10-13 星聯社

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有23位兩彈元勳,其中,有九個是他教出來的學生。

「飛彈之父」錢學森、「力學之父」錢偉長、「原子彈之父」錢三強、「衛星之父」趙九章、「氫彈之父」彭桓武、「光學之父」王大珩......甚至包括當代第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他一生為國家培養出的科學院士整整有79名,可以說,中國科學事業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此人即是大師中的大師,中國科學宗師——葉企孫

這個名字,或許當代有許多人不曾聽過。可在上個世紀,他可是國人們的驕傲,是眾多科學家們心中的偉人代表。

可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人,在後半生歷經了滄桑,從一個馳名中外的優秀學者變成了不見經傳的街頭乞丐。

圖 | 1932年清華大學校務會議 左起:葉企孫,陳岱孫,馮友蘭,梅貽琦,楊公兆

一心向學

1898年,葉企孫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兼官宦世家。葉家家大業大,祖輩官運亨通,小輩卻是只謹庠序之教。

葉企孫的祖父談人公是清朝的五品官吏,而父親葉景壇則是上海有名的教育家,曾受清政府派遣赴日考察教育,歸國後便創辦了新式學校,著力發展現代教育,還擔任了多所學校教師、校長之職。

許是受父親影響,葉企孫在讀書這方面可以說是學而不厭。五歲起便跟著葉景壇一起學知識了。

1905年,葉企孫的母親顧氏因病逝世,葉景壇悲痛欲絕,因傷心過度而身染重病。富貴在天,生死難測,葉景壇為了以防萬一,直接臥在病榻上把遺囑給立好了。

說是遺囑,但其實內容更像是教導子孫做人的「修身指南」。他要求後世子孫們「慎擇友、靜學廣才、行已儉、待人恕、勿吸鴉片、勿姦淫、勿賭博、勿嗜酒、勿貪財」。

雖說葉景壇是在1936年去世的,這份遺囑整整立早了31年,但自他定下這份遺囑起,葉企孫便已將它視為一生最寶貴的遺產了。

可以說,這份遺囑就是葉企孫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針。

圖 | 民國元年2月5日,不滿13歲的葉企孫投考清華學堂,在豫園留影

1907年,葉企孫進入父親創辦的上海縣立敬業學校讀書。四年後,剛滿13歲的他便在父親的鼓勵下,投考清華學堂,並成為該學堂的第一批學生。

然而,入學不過幾個月,辛亥革命爆發,葉企孫不得不返回上海避難。課被停了,葉企孫多多少少也會覺得可惜,可他也沒有在家虛度光陰,反而是在次年進入上海兵工中學讀書了。

如此可見,葉企孫是一日不學不成。

1913年,15歲的葉企孫仍然心念清華,決意再報考一次。可這次卻不似上次那麼順利了,在體檢時,他被檢查出心律不齊,因而不能報考。

可葉企孫怎會就此妥協?向來膽大心細的他,在被通知不能報考後便立刻抓住體檢漏洞,打算換名重報。

由於那時的體檢表一般都是不貼照片的,葉企孫發現後便將自己的名鴻眷換成自己的號企孫,即將原來他的名字葉鴻眷換成葉企孫,再讓同學幫忙代驗身體,以此來獲取參加考試的機會。體檢一旦過了,葉企孫就沒啥好擔心的了,筆試妥妥的一次過。

當然,對於這次的「換名換人」之舉,葉企孫每次想起來還是有些後怕的,他向來是以誠待人,從不愛欺騙作假的。

這一次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欺騙行為,直到晚年,他每想起來還是會陷入自責。

圖 | 年輕時的葉企孫先生

科學救國

考入清華後,葉企孫依舊比常人要努力好多倍。

按理說,15歲便考中如同大學本科的清華高等科,簡直就是天才了,可這天才卻比普通人還要好學。

當時與葉企孫同為同學的吳宓便曾在日記中描繪過葉企孫:「年紀幼稚且極有天賦,每次考試,交卷極快,乃是聰俊之士。

但他本人卻不自知,反而是繼續激勵自己好好學習。他曾在日記裡寫下一句座右銘:「惜光陰、習勤勞、嗜欲、慎交遊、戒菸酒」。

不過,人無完人,葉企孫再怎麼優秀,也有不足。由於他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體育事」,便於1914年因體育不及格而被留級。

高等科四年學制,他便是因為體育這塊硬骨頭而讀了五年。

圖 | 葉企孫 左一

若是放在以往,這多讀一年書對葉企孫來說也無多大礙。可那時的中國正處於水深火熱之地,自鴉片戰爭以來更是多次受西方列強欺凌,葉企孫身為中華兒女自然是咽不下這口氣。

後來,在看到「歐美洋貨傾銷中國市場,而國人仍在軒睡,毫無自振之精神」時,葉企孫更是氣得說不出話來。他氣國人糊塗,沒有振國之心,但更氣中國落後的現狀。

在葉企孫看來,中國如此落後的原因便是中國實業不振,而再往深處想,這落後的根源就是出在中國科學身上。

中國科學落後,怎能發展實業,怎能振興國家?

於是,葉企孫開始涉略科學方面的知識,自學科學工作者該具有的基本技能,並和同學們在清華創辦了清華學生科學社。

在他擬定的社團草章中,他寫道:「本社宗旨在集合同學籍課餘之暇研究實用科學」,並要求社員做到:『一、不談宗教;二、不談政治;三、宗旨忌遠;四、議論忌商;五、切實求學;六、切實做事』。」

科學社的創立,不僅激發了眾多清華學子對科學的興趣,還影響了許多早期畢業生們的未來。

那時的他們,腳前雖有錦繡前程,但心底裡,卻從未忘過救國之業。文豪魯迅可以為國棄醫從文,那麼,他們這些莘莘學子,也可以為國投身科學。

其中,葉企孫無疑是完全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科學事業。

1918年,葉企孫被派往美國留學,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就讀芝加哥大學物理系。雖然東西方學習氛圍差異很大,但葉企孫卻仍保留在中國讀書的習慣,一踏進校園,便是心無旁騖只管讀書。

他在給父親的信中還提及過美國學生的讀書氛圍:「美國學生早上上課,手拿麵包,邊吃邊趕,匆匆忙忙,分秒必爭,做事爽快,不見拖拉疲塌景象。」

當時的他,也如同那些美國學生一般,分秒必爭,刻苦求學。

1920年9月,已獲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的葉企孫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從師著名物理學家W.Duane和美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P.W.Bridgman。

圖 | 1919年葉企孫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合影

在兩位優秀學者的指導下,葉企孫接觸了不少高難度的實驗。其中,他所研究的「用x射線方法重新測定普朗克常數」可是當時最為前沿的科學實驗。

也正是因為這個實驗,葉企孫在1921年登上了物理學巔峰。他的實驗論文先後被美國科學院院報和光學學會報發表。自那時起,葉企孫這個中國名字便被整個西方物理學界的人記住了。

而身為我國從事現代磁學研究的第一人,葉企孫就是國人的驕傲,無人不為他喝彩。

圖 | 葉企孫被聘任為東南大學教授

桃李盈門

1924年,葉企孫26歲,在國外名聲赫赫的他,於軍閥混亂這一年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在他看來,留學本就是為了學知識,知識學夠了,自然要回來報效祖國。更何況,葉企孫一心想要用科學救中國。而這救國之道本就漫長艱辛,早一秒回來他還能多貢獻幾分。

然而,由於中國那時的科學落後太多,葉企孫不得不從頭開始,先將科學知識傳授給熱愛科學之人。

於是,1926年,葉企孫前往清華任教,親自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並擔任該系系主任。

身為主任,自然是要扛起一份重任,發展好物理系是理所當然的,更重要的是將整個中國的科學事業發展起來。

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葉企孫聘任了來自東南大學的吳有訓、薩本棟兩位教授。這兩位教授都是物理學科的佼佼者,是眾多學校眼中的香餑餑,還沒畢業就收到了多所大學的橄欖枝。

只不過,如同當年比別人更努力一樣,在招賢納士這方面,葉企孫也比其他人要更下功夫。

他多次邀約這兩位教授過來清華,一次兩次被拒沒關係,畢竟古有劉備三顧茅廬,今有葉企孫多次求賢。在邀約了數次後,他們也被葉企孫的求賢心打動了。

當然,光有優秀老師不夠,培育出優秀學生才是重中之重。

圖 | 1926年4月 葉企孫與清華學校物理系全體教職工合影

而說起培育學生一事,那便不得不提葉企孫對學生們的厚愛。在課堂上,他是那德高望重的教授,一心只想將所有學識傳授給學生們;而下了課堂,他便只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學者,待學生如同待子女一樣。

平日裡,葉企孫除了擔心學生學習太過辛苦之外,還很擔憂他們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在吃這方面,他總是擔心學生們營養跟不上。為此,他私下多次為學生們買點心加餐,補充營養。

待入冬後,他便是將學生們整個吃穿用度都攬在自己身上。若是有學生衣服不夠穿,他便將自己的衣服給他們;若是有學生沒地方住,那他就會將對方帶到自己家裡來住。

在他的學生們看來,葉企孫簡直就是第二個父親。不光是在意他們的日常起居,還會在戰亂時,擔憂著他們的命。

那時,葉企孫的學生王淦金為了效應愛國熱潮,積極主動地跑去參加學生運動,差點被持槍軍警傷到。葉企孫在得知這事後,害怕得眼淚在眼眶裡打轉,生怕自己的學生出事,還在後來對學生們吼道:「誰讓你們去的,你們明白自己的使命嗎?」

葉企孫的學生當然知道他們身上肩負的使命是什麼:是獻身科學!振興科學!扛起科學大旗救祖國於危難!

可同時,看著國家硝煙四起,兵荒馬亂,他們也難以按捺住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

在葉企孫的學生中,有一個人叫熊大縝,他便是那按捺不住捨身救國之人。

圖 | 學生熊大縝

1938年,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之際,熊大縝看不下去國家受難,主動向葉企孫提議要去參戰。雖然葉企孫不舍也不忍,但熊大縝既已下定決心,那他便只能支持。他曾說:「事關抗日,事關民族救亡,我無法阻止,也沒有什麼理由可以阻止他」 .

據說,在送走熊大縝後,葉企孫曾「約有十餘天,神思鬱郁,心緒茫然,每日只能靜坐室中,讀些英文小說,自求鎮定下來。」

在他心裡,學生就是自己的親骨肉,骨肉分別之痛,一時之間是難以緩解的。而若是與他們陰陽相隔,那更是讓葉企孫痛不欲生。

1939年,熊大縝因為被懷疑是特務,遭到秘密逮捕。在押送途中,不幸被石塊砸死。葉企孫聽聞這消息後,久久不能回神,仿佛陷入了噩夢中一樣。

也是自這之後,葉企孫便不怎麼笑了,反而是經常發呆,沉浸在悲傷裡。

圖 | 1935年,葉企孫與親戚及學生熊大縝合影 葉企孫左二

誅心之痛

都說時間可以撫平傷痛,可不管是十年,幾十年,時間都沒有撫平過葉企孫失去學生的痛苦。

1947年6月23日,葉企孫在日記上曾寫道:「今日是舊曆端午節。每逢端午,吾想到大縝。九年前的端午,他從內地回到天津,那是一個surprise。誰知道以後的事多麼可悲……

整整過去八年,葉企孫從未忘記過自己的學生冤死一事,他一直都在等待能為熊大縝鳴冤的時機。

1949年建國後,葉企孫便開始奔走在為熊大縝平反的路上。那時的他並沒有預料到,在未來的某一天,他會因為這件事而把自己的生命也給搭進去了。

圖 | 熊大縝

1967年6月,葉企孫因為科學家兼教育家身份,被人強行帶走批評,隨後遭到關押。等到被釋放時,葉企孫才知道自己工作停了,工資沒了,就連自己的家也被人搞得亂七八糟。

次年,已至古稀的葉企孫迎來了牢獄之災。由於早前為熊大縝申冤一事,葉企孫被安上了莫須有的罪名,入獄一年半,期間多次被折磨審問。

然而,就算被折磨,葉企孫在審問過程中從頭到尾就只有一句話:「我是科學家,我是老實的,我不說假話。」

可就算他再怎麼剛強不屈,也不可能熬得過一年半的拷打。在連續受到八次審問後,葉企孫肉體和精神都已承受不住了,被迫屈服的他,不得不在一份書面交代中寫道:「熊之被鎮壓,吾認為他是確有應得之罪。」

這句話,不是他心甘情願寫出來的,完全不可以當真。

1969年,由於沒有正當理由繼續關押葉企孫,他得以釋放,但卻不能回家,而是要回北大接受監督改造。

換句話說便是,葉企孫換了一個「監獄」,繼續過著被監視且沒有自由的生活。

活在這樣的壓迫下,葉企孫的身心都遭到了極大摧殘,他的精神已在崩潰邊緣。

由於被監視久了,葉企孫開始出現了幻聽,他覺得有電臺在監視自己,不管是自己在喝茶,還是出門,都會有聲音告訴他這樣不對,那樣不行。

他的侄子為了消除他這種心理,還說道:「你是學物理的,你知道電波透不過牆,根本沒有這種事,是幻覺。」

可葉企孫卻反駁道:「有,是你耳朵聾,聽不見。」

想當年,他可是西方物理學界的中國第一人。可如今,卻連基礎的科學知識都沒能記著。

圖 | 葉企孫等在清華大學住宅(北院7號)前合影

悲慘晚年

禍不單行,喝涼水也能塞牙,躺著也能中槍,葉企孫的後半生便是如此。

在被安排到北大後不久,葉企孫又再一次被逮捕入獄。這一次入獄再出來,葉企孫的精神已經完全崩潰了,他原來的幻想症已經加重成了精神分裂。

而他的身體更是被摧殘得不成樣子,重病在身的葉企孫出獄後「前列腺肥大,小便失禁,兩腿腫脹得難以站立,偶爾走動,腰彎成九十度,似一根彎曲的枯木在風雨中搖晃」。

那一刻起,葉企孫不再是昔日德高望重的物理學家了,而是旁人避之不及,只剩半條命的瘋子。

圖 | 1962年,這是葉企孫畢生少有的一張含笑的照片

雖然神志不清,但葉企孫尚且還懂得一日三食之理,可無兒無女的他上哪吃飯?

除了乞討要飯,別無他法。

於是,在那時的北京中關村大街上,人們總能看到一個身子彎成九十度,雙腿腫脹不穩的邋遢乞丐,他渾身上下的衣服又舊又破,就連鞋子,也是破爛不堪的。

若是無人理睬他,他便只能向路邊攤攤主伸手要吃的。運氣好的話,能得到一兩個蘋果;運氣差的話,那只能餓著度日。若是剛好遇到學生樣的人,他就會伸手乞求道「你有錢給我幾個」。

許是腦海深處還殘留著愛護學生的想法,葉企孫就算要了錢也不敢多拿,一般都是三五塊。

如此師者,世間著實少有。

圖 | 葉企孫與清華物理系師生合影

1977年1月10日,葉企孫陷入昏迷,在醫院搶救過程中,他一直喃喃自語:「回清華……回清華……

縱使病入膏肓,命不久矣,葉企孫還是想回清華,他或許想再次踏上那講堂執教,傳授科學知識;或許僅僅只是想再看幾眼學生,看看他們是否安好,是否順利。

可惜,他的身體無法支撐他再次回到清華,於1月13日,葉企孫因搶救無效逝世,享年79歲。

1月19日,葉企孫追悼會在八寶山公墓舉行。然而,會上悼詞完全沒有提到他在科學事業所做的貢獻,也沒有洗刷他生前所受到的不白冤屈。

直到1986年8月,葉企孫的所有「歷史問題」才被洗刷掉,而熊大縝的冤屈也得以平反。

苦心人,天不負。葉企孫這一生,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命運多舛。

他曾看見過巔峰之景,也曾感受過深淵之苦。可不管是活在榮耀中還是屈辱裡,葉企孫始終未曾改變過自己那滿腔的愛國情懷,以及對學生們的關愛。

相關焦點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一生未娶,晚年淪為乞丐
    在上個世紀,有很多人才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錢學森、錢偉長等,而他們背後一個共同的老師名叫葉企孫,他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一名乞丐,那麼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世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討飯
    有這麼一位學者叫葉企孫,當時他十分的有名,是中國科學宗師,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是優秀的人才,例如:上個世紀23個兩彈元勳,其中就有9個是他的學生。葉企孫23歲就享譽科學界,是大師中的大師,但他一生坎坷,飽經滄桑,那麼優秀的偉人最終卻淪為街頭的乞丐。
  • 他是9位「兩彈一星」功臣的老師,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只是這麼優秀的人才,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一、神童葉企孫光緒二十四(1898年)7月16日,葉企孫出生於上海書香門第家庭,原名葉鴻眷。1911年,剛滿13歲的他在父親創辦的上海縣立敬業學校順利畢業,並投考上了清華學堂,成為了該學堂的第一批學生。只可惜,才上清華沒多久,辛亥革命就爆發,學校被迫停課。雖然很可惜,葉企孫不得不回到上海避難。
  • 葉企孫:三入清華,為國培養出百餘位院士,晚年卻精神失常成乞丐
    >晚年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他的名字是葉企孫。  13歲上清華  葉企孫,別名葉鴻眷,1898年7月出生於一個上海一個書香世家。父親葉景謙謙,曾擔任上海教育會會長一職。葉景謙寵愛孩子卻不寵溺孩子,一直都嚴格教養葉企孫,使其小小年紀就已氣宇非凡。
  • 大師葉企孫:培養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在1907年,9歲的葉企孫被父親送到上海敬業學堂讀書,開始他的「學霸」之路。在1911年,天資聰慧、不滿13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學堂(今天的清華大學),他是第一批學生。不過這時的他,在清華學堂沒讀多久,就爆發了辛亥革命,學校被迫停課,他也輟學回家。直到1913年,清華學堂在上海恢復招生,葉企孫再次考上清華大學。
  • 曾拒絕美國邀請,一手創辦清華物理系,晚年卻淪為乞丐和學生要飯
    葉企孫一生為國家培養出來的科學院士就有79名,而在兩彈一星的功臣中,有9位就是他的弟子。這麼一個偉大的人本來是受人愛戴,一生衣食無憂,可是在他的晚年時候,卻淪落為了乞丐,成為向自己的學生要飯的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而葉企孫又是怎樣一個人物呢?
  • 哈佛博士放棄優厚待遇回國,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然而你可知道,他們都是葉企孫的學生。葉企孫一生為國家培養出的科學院士整整有79名,可以說,中國科學事業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神童葉企孫在父親的嚴格教養下,資質聰穎的葉企孤進步神速,小小年紀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氣質。
  • 他13歲上清華,23歲聞名科學界,晚年成為乞丐
    有這麼一個人,在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當時只有23位兩彈元勳,而這些人中有9個人都是他教導出來的。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趙九章等9位元勳都是這位老師教導出來的。甚至享譽全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也是他的學生。
  • 「大師的大師」葉企孫:13歲考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
    科學研究成就卓著  葉企孫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穎過人,1911年13歲時報考清華學堂,被錄取為第一批學生,但只讀了幾個月,就因辛亥革命回家。兩年後,重新報考,又被錄取。  1918年,葉企孫從清華學校畢業,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除了專業外,他把生活細節與學習聯繫起來。
  • 15歲上清華,23歲登上物理學巔峰,晚年為何淪落到到乞討?
    在上個世紀,他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整個中國人的驕傲,可惜上天不公,這樣優秀的人為了一口吃的,晚年竟佝僂著腰,上街乞討,令人唏噓不已。因此,等到四年學業結束後,父親鼓勵他報考清華學堂,沒想到,一向聰慧地葉企孫竟然輕輕鬆鬆就考上了,成為最早一批進入清華學堂求學的學子。可惜,因為辛亥革命的爆發,他們才上了幾個月就輟學了。對知識一向渴望的葉企孫無法容忍在家中虛度光陰,所以便就近入讀了上海當地的學校。
  • 一代宗師葉企孫,兩彈元勳一半是他學生,晚年卻淪為乞丐沿街乞討
    將知識或過往的檢驗傾囊相授固然重要,而更為可貴的還是教師以德行向學生乃至世人訴諸情理。 很多人可能會遺忘那個曾經無私給予自己的教師,即便他已經用過往一切執念奉行著教師的責任,甚至跌落塵埃之中。
  • 葉企孫創立清華物理系,培養了錢學森、楊振寧,晚年卻要飯度日
    1907年,葉企孫進入上海的學校讀書,自入學開始,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4年之後,葉企孫13歲,他參加了清華學堂的考試並成功通過。沒有人想到,這個13歲的少年進入了無數人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
  • 葉企孫:國士無雙清華教授,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不僅如此,在日後我國863計劃核心成員中,王淦昌,王大珩,朱光亞,周光召等人,都曾經是清華物理系的學生,上過葉企孫的課。但是無奈此時的葉企孫已經兩鬢斑白,沒有了昔日的意氣風發,在如暴風雨般的口誅筆伐中,昔日儒雅恬靜的大學教授竟然淪落到身無分文,在路邊乞討為生。曾經的學生不忍見他淪落至此,紛紛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心懷仁厚的葉企孫,不忍牽連學生,便拒絕了他們的幫助。
  • 他培養了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悽慘以乞討為生
    有這麼一位學者叫葉企孫,當時他十分的有名,是中國科學宗師,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是優秀的人才,例如:上個世紀23個兩彈元勳,其中就有13個是他的學生,他還培養了79個院士,葉企孫23歲就享譽科學界,是大師中的大師
  • 中國物理界大師中的大師,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落為乞丐
    然而葉企孫便是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的領路人。葉企孫一生為國家培養出來的科學院士就有79名,而在兩彈一星的功臣中,有9位就是他的弟子。葉企孫從小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天資聰慧的葉企孫在13歲便考入了當時的清華學堂。
  • 他是「大師中的大師」,曾拒絕哈佛大學邀請,晚年為何淪為乞丐?
    子淵即將提及的這位大師,12歲就考上清華大學,22歲遠赴哈佛深造,是名副其實的少年天才。他一生致力於教育,為國家培養出79名院士,終生未娶。上世紀末國家表彰的于敏、王希季、朱光亞等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十餘人是他的學生,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 中華物理界的宗師葉企孫,晚年為何一度淪為乞丐?
    在我心中,葉企孫先生當得起真正的大師兩字,他為祖國培養了79名院士,23名兩彈一星有半數以上出自他的名下,這位老人幾乎以一己之力挑起了中國科學界的半壁江山。1911年,也是清朝的最後一年,葉企孫先生考進入清華學堂,當時他未滿13歲。
  • 他13歲上清華,26歲成哈佛博士 晚年卻因學生流落街頭落寞而死
    他就是大師們的老師,葉企孫。在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中大部分是他的學生。他還培養了5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終身未娶,唯與學生親厚,數學家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而父親的這份遺囑,葉企孫遵守了一輩子。1911年的2月,他考入清華學堂,成為第一批學生。但幾個月過後,辛亥革命爆發,學校停了課。回到家的葉企孫便進入上海兵工中學重新讀書。兩年後,葉企孫決定再一次報考清華。
  • 他終身未娶,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他的結局如何?
    曾經就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終身未娶,獲得「兩彈一星」勳章的科學家有一大半都是他的學生,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可是他卻在晚年倍受折磨,這是怎麼回事兒呢?13歲的時候,葉企孫成為了當時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這裡的學生不不再為當時的中國而努力奮鬥,他們心中所想的變就是拯救落後的中國,使之能夠與西方列強相抗衡。1911年末,中華民國正式成立,革命的思想雖然在農村當中沒有得到普及,但是在城市裡早已人盡皆知。
  • 12歲入清華,他終身未娶卻培養79名院士,晚年精神失常成乞丐
    他的學生名滿天下,他在專業領域如雷貫耳。他令無數學生敬佩,又令無數學生感傷。他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23位兩彈功勳中,有一半以上是他的學生。這個回答所提到的的人,正是大師葉企孫。 讓我們先來看看他自己是怎樣的強悍: 大清朝的最後一年,葉企孫考取清華學堂的首批名額,年齡不到1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