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大師」葉企孫:13歲考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

2020-08-27 團結報黨派e家

葉企孫

  在中國學術界,葉企孫被譽為「大師的大師」,其擁有高尚人格和獨立精神,更以桃李天下著稱於世。

  科學研究成就卓著

  葉企孫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穎過人,1911年13歲時報考清華學堂,被錄取為第一批學生,但只讀了幾個月,就因辛亥革命回家。兩年後,重新報考,又被錄取。

  1918年,葉企孫從清華學校畢業,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除了專業外,他把生活細節與學習聯繫起來。他說:「祖國以巨萬金錢供給我等,當刻苦以讀,不可揮而廢之,唯求他日歸國以報也。」1920年,他獲物理學學士學位,9月進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次年,他準確測定出普朗克常數,在美國物理年會華盛頓會議上宣讀論文《用射線方法重新測定普朗克常數》,引起世界物理學界轟動,美國科學院院報和美國光學學會學報爭相發表這篇論文,這時他23歲。1922年,葉企孫把觸角伸向磁學研究。1923年,博士論文《流體靜壓對鐵、鈷、鎳導率的影響》再一次受到世人矚目,並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葉企孫1924年歸國後,始終未放棄追蹤和探討物理學最新研究成果。1941年9月至1943年8月,他擔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是當時中國科學界實際的領導人。他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並幾度出任理事長、副理事長。1948年,被推舉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時,葉企孫當選為學部委員,並擔任中科院數理化學部常委。

  投身教育影響巨大

  1924年3月,葉企孫被聘為東南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在三個學期裡講授力學、電子論和近代物理,立志做教育家,為國家培養科技人才。

  1925年5月,清華學校大學部正式成立,開始招生。8月,葉企孫被聘為物理科副教授。1928年,清華學校易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第二年,成立理學院、文學院、法學院。經教授會選舉、校長聘任,葉企孫任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後還曾兩次代理校長。

  在清華期間,葉企孫助力教授治校,與梅貽琦校長一起推行民主管理。他在引進師資、招收學生、日常教學中,踐行「重質不重量」的指導思想,以遠見卓識,聘請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等一批年輕有為的科學家來校任教,並親力親為,開設、講授多門課程,既重視理論,又重視實驗。不到10年時間,清華理學院和物理系均成為全國第一。

  尊師愛生傳佳話

  葉企孫尊重教師,關愛學生。清華物理系成立後聘請的第一位教授是吳有訓,為表達對他的敬重,葉企孫將其月薪定為物理系最高。1934年,葉企孫把系主任揖讓給吳有訓,1937年,又把理學院院長揖讓給吳有訓。正是葉企舉賢讓能,使吳有訓脫穎而出,成為以後的中央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後又成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副院長。

  1931年,葉企孫力排眾議,讓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且身有殘疾的華羅庚擔任算學系助理員。當他看到華羅庚的論文被日本一家學術雜誌刊用後,立即找來熊慶來、楊武之等算學系領導商議,決定破格提升華羅庚為教員。以後,更打破常規,送華羅庚到英國深造,使他躍進世界一流數學家隊伍。

  葉企孫視學生如子女,他熟知每位學生的潛質和秉性,採取個性化培養模式。他幾乎沒有出過統一試題,常因人而異,考試時每人領到的考題都不相同。考統計物理學時,他給王大珩的題目是,閱讀一本德文版的專著,根據其中論點寫出自己的見解。王大珩硬著頭皮啃完原著,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提高了德語水平,為以後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葉企孫喜歡邀約學生、青年教師到家裡聚餐或吃茶點,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交流學術,探討教學。對困難學生,他總是無私援助。給患病和體質不佳的學生訂牛奶的習慣,就堅持了幾十年,直到20世紀60年代,特別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他省下自己的特供牛奶,接濟了很多學生。葉企孫一生未婚,住房比較寬裕,有時就讓學生住到家裡。

  科技救國默默奉獻

  日本侵華期間,葉企孫主張青年學生要有組織地參加救國運動。1938年4月,他介紹擔任自己秘書的學生熊大縝到冀中抗日。隨後,他親自參加抗日活動,秘密組織了一支以清華師生和京津大學生為主的「葉家軍」,成員有熊大縝、閻裕昌、汪德熙等,為冀中軍區購買輸送大批醫藥、器械、電臺原件和各種軍需物資。西南聯大成立後,葉企孫就任清華大學特種事業研究所委員會主席,領導航空研究所、無線電研究所、金屬研究所、農業研究所和國情普查研究所,關注國家最需要的學科研究,在諸多領域完成了前無古人後有來者的開創性和發展性工作,為國防事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1977年1月13日,葉企孫去世。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深切懷念葉企孫教授》,高度評價他在清華大學的貢獻和愛國精神,稱他「不但是偉大的科學家、教育家,同時又是滿腔熱情的愛國主義者」。(馬玉順)

相關焦點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一生未娶,晚年淪為乞丐
    在上個世紀,有很多人才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錢學森、錢偉長等,而他們背後一個共同的老師名叫葉企孫,他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一名乞丐,那麼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 大師葉企孫:培養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在1907年,9歲的葉企孫被父親送到上海敬業學堂讀書,開始他的「學霸」之路。在1911年,天資聰慧、不滿13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學堂(今天的清華大學),他是第一批學生。不過這時的他,在清華學堂沒讀多久,就爆發了辛亥革命,學校被迫停課,他也輟學回家。直到1913年,清華學堂在上海恢復招生,葉企孫再次考上清華大學。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世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討飯
    有這麼一位學者叫葉企孫,當時他十分的有名,是中國科學宗師,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是優秀的人才,例如:上個世紀23個兩彈元勳,其中就有9個是他的學生。葉企孫23歲就享譽科學界,是大師中的大師,但他一生坎坷,飽經滄桑,那麼優秀的偉人最終卻淪為街頭的乞丐。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有23位兩彈元勳,其中,有九個是他教出來的學生。此人即是大師中的大師,中國科學宗師——葉企孫。這個名字,或許當代有許多人不曾聽過。可在上個世紀,他可是國人們的驕傲,是眾多科學家們心中的偉人代表。
  • 物理大師葉企孫:23位兩彈一星元勳 有13位師承
    許多人將他稱為「大師的大師」——1999年受獎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13位與葉企孫有師承關係,其中9位是他的直系弟子;  記者柴靜在《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中這樣寫道:「我們這些知道李政道、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的人,原本都應該知道他——他是他們的老師。」
  • 他13歲上清華,23歲聞名科學界,晚年成為乞丐
    有這麼一個人,在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當時只有23位兩彈元勳,而這些人中有9個人都是他教導出來的。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趙九章等9位元勳都是這位老師教導出來的。甚至享譽全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也是他的學生。
  • 葉企孫:三入清華,為國培養出百餘位院士,晚年卻精神失常成乞丐
    他,是清華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是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他,是「大師們的大師」,是13位「兩彈一星」功臣的直接、間接老師;他,他的名字是葉企孫。  13歲上清華  葉企孫,別名葉鴻眷,1898年7月出生於一個上海一個書香世家。父親葉景謙謙,曾擔任上海教育會會長一職。葉景謙寵愛孩子卻不寵溺孩子,一直都嚴格教養葉企孫,使其小小年紀就已氣宇非凡。
  • 中國物理界大師中的大師,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落為乞丐
    然而葉企孫便是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的領路人。葉企孫一生為國家培養出來的科學院士就有79名,而在兩彈一星的功臣中,有9位就是他的弟子。葉企孫從小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天資聰慧的葉企孫在13歲便考入了當時的清華學堂。
  •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
    ——————————————————如果在中國高教史上評選最佳教學成果獎,首名非清華大學葉企孫莫屬。他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兩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他的學生中有79人成為院士;在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人是他的學生,2人是他學生的學生,另有兩人也與他的事業有聯繫……這樣的成就被稱為「中國高教史上不朽的傳說」,被曾昭奮教授贊為「神話般的成績」,而葉企孫也被後人譽為「大師的大師」。
  •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
    ——————————————————如果在中國高教史上評選最佳教學成果獎,首名非清華大學葉企孫莫屬。他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兩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他的學生中有79人成為院士;在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人是他的學生,2人是他學生的學生,另有兩人也與他的事業有聯繫……這樣的成就被稱為「中國高教史上不朽的傳說」,被曾昭奮教授贊為「神話般的成績」,而葉企孫也被後人譽為「大師的大師」。
  •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他令無數學生敬佩,又令無數學生感傷
    但23位兩彈功勳中——有9人是他的學生,有2人是他的學生的學生,還有2人的事業也與他有著密切的關係。他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 他的學生名滿天下,他在專業領域如雷貫耳。他令無數學生敬佩,又令無數學生感傷。 他一生未娶、無兒無女,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
  • 他是「大師中的大師」,曾拒絕哈佛大學邀請,晚年為何淪為乞丐?
    子淵即將提及的這位大師,12歲就考上清華大學,22歲遠赴哈佛深造,是名副其實的少年天才。他一生致力於教育,為國家培養出79名院士,終生未娶。上世紀末國家表彰的于敏、王希季、朱光亞等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十餘人是他的學生,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 23歲發表一篇論文享譽學界,3年後回國,79位科學院院士是他學生
    三歲時就被送到私塾啟蒙了,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學習的也都是傳統文化。1911年考入了清華學堂,這個學堂因為一些歷史原因,重整一番,改成清華學校,1913年葉企孫又報考這個學校,不過卡在了體檢上,不符合報考資格。
  • 葉企孫創立清華物理系,培養了錢學森、楊振寧,晚年卻要飯度日
    在這些物理大師背後有一個名叫葉企孫的人曾經默默守護著他們。培養79名院士,中國科學事業的基礎,葉企孫是桃李遍天下的師長,更是大師中的大師。 1907年,葉企孫進入上海的學校讀書,自入學開始,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4年之後,葉企孫13歲,他參加了清華學堂的考試並成功通過。沒有人想到,這個13歲的少年進入了無數人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
  • 《最後的大師:葉企孫和他的時代》出版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作家邢軍紀長篇報告文學《最後的大師
  • 他培養了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悽慘以乞討為生
    有這麼一位學者叫葉企孫,當時他十分的有名,是中國科學宗師,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是優秀的人才,例如:上個世紀23個兩彈元勳,其中就有13個是他的學生,他還培養了79個院士,葉企孫23歲就享譽科學界,是大師中的大師
  • 他13歲上清華,26歲成哈佛博士 晚年卻因學生流落街頭落寞而死
    他被後人稱為是最後的大師。但卻很少有人認識他,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價值。他就是大師們的老師,葉企孫。在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中大部分是他的學生。他還培養了5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而父親的這份遺囑,葉企孫遵守了一輩子。1911年的2月,他考入清華學堂,成為第一批學生。但幾個月過後,辛亥革命爆發,學校停了課。回到家的葉企孫便進入上海兵工中學重新讀書。兩年後,葉企孫決定再一次報考清華。
  • 他是大師的大師,培養出了9位兩彈一星元勳,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我國23位「兩彈一星」科學家中,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等9人,都是他的學生。他參與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在該校工作了二十餘年,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科學家,除了上述的幾人外,還有四十餘名物理學家。所以,有人稱他「大師的大師」。另外,他還是我國國內第一個研究磁學的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