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企孫
在中國學術界,葉企孫被譽為「大師的大師」,其擁有高尚人格和獨立精神,更以桃李天下著稱於世。
科學研究成就卓著
葉企孫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穎過人,1911年13歲時報考清華學堂,被錄取為第一批學生,但只讀了幾個月,就因辛亥革命回家。兩年後,重新報考,又被錄取。
1918年,葉企孫從清華學校畢業,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除了專業外,他把生活細節與學習聯繫起來。他說:「祖國以巨萬金錢供給我等,當刻苦以讀,不可揮而廢之,唯求他日歸國以報也。」1920年,他獲物理學學士學位,9月進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次年,他準確測定出普朗克常數,在美國物理年會華盛頓會議上宣讀論文《用射線方法重新測定普朗克常數》,引起世界物理學界轟動,美國科學院院報和美國光學學會學報爭相發表這篇論文,這時他23歲。1922年,葉企孫把觸角伸向磁學研究。1923年,博士論文《流體靜壓對鐵、鈷、鎳導率的影響》再一次受到世人矚目,並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葉企孫1924年歸國後,始終未放棄追蹤和探討物理學最新研究成果。1941年9月至1943年8月,他擔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是當時中國科學界實際的領導人。他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並幾度出任理事長、副理事長。1948年,被推舉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時,葉企孫當選為學部委員,並擔任中科院數理化學部常委。
投身教育影響巨大
1924年3月,葉企孫被聘為東南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在三個學期裡講授力學、電子論和近代物理,立志做教育家,為國家培養科技人才。
1925年5月,清華學校大學部正式成立,開始招生。8月,葉企孫被聘為物理科副教授。1928年,清華學校易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第二年,成立理學院、文學院、法學院。經教授會選舉、校長聘任,葉企孫任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後還曾兩次代理校長。
在清華期間,葉企孫助力教授治校,與梅貽琦校長一起推行民主管理。他在引進師資、招收學生、日常教學中,踐行「重質不重量」的指導思想,以遠見卓識,聘請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等一批年輕有為的科學家來校任教,並親力親為,開設、講授多門課程,既重視理論,又重視實驗。不到10年時間,清華理學院和物理系均成為全國第一。
尊師愛生傳佳話
葉企孫尊重教師,關愛學生。清華物理系成立後聘請的第一位教授是吳有訓,為表達對他的敬重,葉企孫將其月薪定為物理系最高。1934年,葉企孫把系主任揖讓給吳有訓,1937年,又把理學院院長揖讓給吳有訓。正是葉企舉賢讓能,使吳有訓脫穎而出,成為以後的中央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後又成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副院長。
1931年,葉企孫力排眾議,讓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且身有殘疾的華羅庚擔任算學系助理員。當他看到華羅庚的論文被日本一家學術雜誌刊用後,立即找來熊慶來、楊武之等算學系領導商議,決定破格提升華羅庚為教員。以後,更打破常規,送華羅庚到英國深造,使他躍進世界一流數學家隊伍。
葉企孫視學生如子女,他熟知每位學生的潛質和秉性,採取個性化培養模式。他幾乎沒有出過統一試題,常因人而異,考試時每人領到的考題都不相同。考統計物理學時,他給王大珩的題目是,閱讀一本德文版的專著,根據其中論點寫出自己的見解。王大珩硬著頭皮啃完原著,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提高了德語水平,為以後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葉企孫喜歡邀約學生、青年教師到家裡聚餐或吃茶點,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交流學術,探討教學。對困難學生,他總是無私援助。給患病和體質不佳的學生訂牛奶的習慣,就堅持了幾十年,直到20世紀60年代,特別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他省下自己的特供牛奶,接濟了很多學生。葉企孫一生未婚,住房比較寬裕,有時就讓學生住到家裡。
科技救國默默奉獻
日本侵華期間,葉企孫主張青年學生要有組織地參加救國運動。1938年4月,他介紹擔任自己秘書的學生熊大縝到冀中抗日。隨後,他親自參加抗日活動,秘密組織了一支以清華師生和京津大學生為主的「葉家軍」,成員有熊大縝、閻裕昌、汪德熙等,為冀中軍區購買輸送大批醫藥、器械、電臺原件和各種軍需物資。西南聯大成立後,葉企孫就任清華大學特種事業研究所委員會主席,領導航空研究所、無線電研究所、金屬研究所、農業研究所和國情普查研究所,關注國家最需要的學科研究,在諸多領域完成了前無古人後有來者的開創性和發展性工作,為國防事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1977年1月13日,葉企孫去世。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深切懷念葉企孫教授》,高度評價他在清華大學的貢獻和愛國精神,稱他「不但是偉大的科學家、教育家,同時又是滿腔熱情的愛國主義者」。(馬玉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