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有很多人才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錢學森、錢偉長等,而他們背後一個共同的老師名叫葉企孫,他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一名乞丐,那麼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天才少年,13歲上清華
葉企孫出生於1898年,上海人,從小他就非常聰明,他的爺爺是清朝國子監的主事,父親在科舉中取得優異成績,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是上海新式學堂的校長,在這樣家庭環境成長的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191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學習,那一年他只有13歲,同時,他還是清華第一屆學生,這位少年天才在一步步成長。
當時清華大學名叫清華學堂,後來改名為清華大學,因為這個原因葉企孫又再次報考了清華大學,並順利考上。
在大學中,葉企孫就有很大的名氣,他同學曾經這樣描述他:年齡小,有很大的天賦,每次考試,交卷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他的多部學術作品發表在校刊上。
在學習之餘,他還成立了清華歷史上第一個學生會,在學生會中,他會帶領成員做科學報告,報告的內容涉及很多的方面,除此之外,他還設定了規範的制度,這些制度對後來產生了很大的借鑑作用。
清華的學業結束後,葉企孫來到美國留學,之後,他來到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讀書,受環境的影響,他開始走上實驗物理學的道路,在這裡,他潛心學習物理,和當時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裡奇曼教授學習。
1921年,葉企孫將自己的成果《用射線方法測定普朗克常數》展示出來,這個成果一經發表就引起了科學界的震動,而這個數值被國際物理學沿用了16年,那一年他只有23歲。
這位來自東方的人士用自己的成果刷新著人們的認識,在物理學領域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讓全世界認識了他,對於他的成果,當時報紙的報紙評論道:「是一個偉大的進步。」
回國教書,桃李滿天下
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後,葉企孫決定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然後在東南大學教書,在回國前,葉企孫沒有選擇直接回國,而是到歐洲多個國家進行考察,參觀圖書館,美術館,和物理研究所,而這些考察也是他所做的準備。
一年後,他來到自己的母校成為教授,並成立清華物理學,擔任系主任的職務,3年後,清華大學物理學院成立,他擔任院長職務。同時他也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重要人物。
大學教書最開始的時間中,招收的物理系學生很少,而要想發展起來,優秀的老師團隊是非常重要的,葉企孫也深刻認識到了這樣這一點,他招聘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來教學,對於人才,他也非常珍惜,會給他們很好的待遇。
在葉企孫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優秀學子進入物理學領域,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楊振寧、李政道等這些大名鼎鼎的科學家中有很多是他的學生,或者是受到他的影響。
其中,吳有訓是葉企孫請來的第一位教授,在葉企孫讀博的時候就對他有所了解,他聰明努力,一直致力於實驗物理學的研究,吳有訓曾和自己的導師發表了很多重量級別的論文,成功研究康普頓理論。
1928年,在葉企孫的邀請下,吳有訓進入清華大學,為了表示對人才的重視,他將吳有訓的工資定得比自己還高。
此外,葉企孫也非常愛護自己的學生,和學生有著良好的關係,他會給學生買點心,在學生沒有住處的時候,帶他們回到自己的家裡居住。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曾經表示是葉企孫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當初,葉企孫力排眾議,將李政道送出去留學。
23個兩彈元勳的獲得者,79名科學院的院士都是他的學生,在他的手下,湧現出很多優秀的人才,他也因此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除了培養很多科學領域的人才外,葉企孫在抗戰期間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抗戰開始後,他為冀中地區購買各種軍需物資,其中包括各種各樣的相關材料,而他的學生在他的幫助下,得到了所需的物資,成功研製出符合戰爭的彈藥。
晚年淪為乞丐
在晚年的時候,葉企孫得了很重的病,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並開始出現了幻覺,之後,因為沒有固定的收入,他淪為乞丐,穿著破舊的衣服,開裂的鞋子,在大街上向周圍的商販討要已經腐爛的食物。
有一次,他的學生錢三強在大街上看到了他,然後上前詢問情況,但是葉企孫看到他後馬他離開,不要理他,要躲得遠遠的。
這句話讓現在的我們聽來是非常辛酸的,物理學的奠基人,培養出如此多人才的他晚年竟然如此悲慘,自己默默承受著一切。
葉企孫一生沒有娶妻生子,在晚年最困難的時期,他一直孤獨地生活著,獨自忍受著生活的痛苦。
1977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結束了自己輝煌的一生,1992年,屬於他的雕像在清華大學樓前建起。
13歲進入清華,23歲取得震驚學界的成績,再到歸國成立物理學系,葉企孫的前半生是非常輝煌燦爛的,在物理學領域他播下的種子發芽、開花,在那片屬於他的星空中閃閃發光,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在那個風雲變化的年代,他是一個學界的英雄,在教育上,他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科學人才,在愛國上,他積極投身抗戰事業,他的一生都在燃燒奉獻。
但讓人遺憾的是,晚年因為種種原因,他過得非常悲涼,這也是讓人非常唏噓的。雖然,他已經逝去,但是他的思想一直還存在著,也在深刻的影響著我們,激勵著我們,讓我們一直前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