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一生未娶,晚年淪為乞丐

2020-12-06 騰訊網

在上個世紀,有很多人才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錢學森、錢偉長等,而他們背後一個共同的老師名叫葉企孫,他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一名乞丐,那麼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天才少年,13歲上清華

葉企孫出生於1898年,上海人,從小他就非常聰明,他的爺爺是清朝國子監的主事,父親在科舉中取得優異成績,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是上海新式學堂的校長,在這樣家庭環境成長的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191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學習,那一年他只有13歲,同時,他還是清華第一屆學生,這位少年天才在一步步成長。

當時清華大學名叫清華學堂,後來改名為清華大學,因為這個原因葉企孫又再次報考了清華大學,並順利考上。

在大學中,葉企孫就有很大的名氣,他同學曾經這樣描述他:年齡小,有很大的天賦,每次考試,交卷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他的多部學術作品發表在校刊上。

在學習之餘,他還成立了清華歷史上第一個學生會,在學生會中,他會帶領成員做科學報告,報告的內容涉及很多的方面,除此之外,他還設定了規範的制度,這些制度對後來產生了很大的借鑑作用。

清華的學業結束後,葉企孫來到美國留學,之後,他來到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讀書,受環境的影響,他開始走上實驗物理學的道路,在這裡,他潛心學習物理,和當時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裡奇曼教授學習。

1921年,葉企孫將自己的成果《用射線方法測定普朗克常數》展示出來,這個成果一經發表就引起了科學界的震動,而這個數值被國際物理學沿用了16年,那一年他只有23歲。

這位來自東方的人士用自己的成果刷新著人們的認識,在物理學領域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讓全世界認識了他,對於他的成果,當時報紙的報紙評論道:「是一個偉大的進步。」

回國教書,桃李滿天下

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後,葉企孫決定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然後在東南大學教書,在回國前,葉企孫沒有選擇直接回國,而是到歐洲多個國家進行考察,參觀圖書館,美術館,和物理研究所,而這些考察也是他所做的準備。

一年後,他來到自己的母校成為教授,並成立清華物理學,擔任系主任的職務,3年後,清華大學物理學院成立,他擔任院長職務。同時他也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重要人物。

大學教書最開始的時間中,招收的物理系學生很少,而要想發展起來,優秀的老師團隊是非常重要的,葉企孫也深刻認識到了這樣這一點,他招聘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來教學,對於人才,他也非常珍惜,會給他們很好的待遇。

在葉企孫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優秀學子進入物理學領域,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楊振寧、李政道等這些大名鼎鼎的科學家中有很多是他的學生,或者是受到他的影響。

其中,吳有訓是葉企孫請來的第一位教授,在葉企孫讀博的時候就對他有所了解,他聰明努力,一直致力於實驗物理學的研究,吳有訓曾和自己的導師發表了很多重量級別的論文,成功研究康普頓理論。

1928年,在葉企孫的邀請下,吳有訓進入清華大學,為了表示對人才的重視,他將吳有訓的工資定得比自己還高。

此外,葉企孫也非常愛護自己的學生,和學生有著良好的關係,他會給學生買點心,在學生沒有住處的時候,帶他們回到自己的家裡居住。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曾經表示是葉企孫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當初,葉企孫力排眾議,將李政道送出去留學。

23個兩彈元勳的獲得者,79名科學院的院士都是他的學生,在他的手下,湧現出很多優秀的人才,他也因此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除了培養很多科學領域的人才外,葉企孫在抗戰期間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抗戰開始後,他為冀中地區購買各種軍需物資,其中包括各種各樣的相關材料,而他的學生在他的幫助下,得到了所需的物資,成功研製出符合戰爭的彈藥。

晚年淪為乞丐

在晚年的時候,葉企孫得了很重的病,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並開始出現了幻覺,之後,因為沒有固定的收入,他淪為乞丐,穿著破舊的衣服,開裂的鞋子,在大街上向周圍的商販討要已經腐爛的食物。

有一次,他的學生錢三強在大街上看到了他,然後上前詢問情況,但是葉企孫看到他後馬他離開,不要理他,要躲得遠遠的。

這句話讓現在的我們聽來是非常辛酸的,物理學的奠基人,培養出如此多人才的他晚年竟然如此悲慘,自己默默承受著一切。

葉企孫一生沒有娶妻生子,在晚年最困難的時期,他一直孤獨地生活著,獨自忍受著生活的痛苦。

1977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結束了自己輝煌的一生,1992年,屬於他的雕像在清華大學樓前建起。

13歲進入清華,23歲取得震驚學界的成績,再到歸國成立物理學系,葉企孫的前半生是非常輝煌燦爛的,在物理學領域他播下的種子發芽、開花,在那片屬於他的星空中閃閃發光,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在那個風雲變化的年代,他是一個學界的英雄,在教育上,他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科學人才,在愛國上,他積極投身抗戰事業,他的一生都在燃燒奉獻。

但讓人遺憾的是,晚年因為種種原因,他過得非常悲涼,這也是讓人非常唏噓的。雖然,他已經逝去,但是他的思想一直還存在著,也在深刻的影響著我們,激勵著我們,讓我們一直前進著。

相關焦點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世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討飯
    有這麼一位學者叫葉企孫,當時他十分的有名,是中國科學宗師,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是優秀的人才,例如:上個世紀23個兩彈元勳,其中就有9個是他的學生。葉企孫23歲就享譽科學界,是大師中的大師,但他一生坎坷,飽經滄桑,那麼優秀的偉人最終卻淪為街頭的乞丐。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可在上個世紀,他可是國人們的驕傲,是眾多科學家們心中的偉人代表。可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人,在後半生歷經了滄桑,從一個馳名中外的優秀學者變成了不見經傳的街頭乞丐。圖 | 民國元年2月5日,不滿13歲的葉企孫投考清華學堂,在豫園留影
  • 大師葉企孫:培養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他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科學界的「鼻祖」,他就是著名的物理學家葉企孫。葉老前輩默默無聞,卻桃李滿天下,他為中國科學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終身未娶,晚景卻很悽涼。今天給大家聊聊他鮮為人知的故事。在1907年,9歲的葉企孫被父親送到上海敬業學堂讀書,開始他的「學霸」之路。在1911年,天資聰慧、不滿13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學堂(今天的清華大學),他是第一批學生。不過這時的他,在清華學堂沒讀多久,就爆發了辛亥革命,學校被迫停課,他也輟學回家。直到1913年,清華學堂在上海恢復招生,葉企孫再次考上清華大學。
  • 葉企孫:三入清華,為國培養出百餘位院士,晚年卻精神失常成乞丐
    >晚年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他的名字是葉企孫。  13歲上清華  葉企孫,別名葉鴻眷,1898年7月出生於一個上海一個書香世家。父親葉景謙謙,曾擔任上海教育會會長一職。葉景謙寵愛孩子卻不寵溺孩子,一直都嚴格教養葉企孫,使其小小年紀就已氣宇非凡。
  • 15歲上清華,23歲登上物理學巔峰,晚年為何淪落到到乞討?
    在上個世紀,他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整個中國人的驕傲,可惜上天不公,這樣優秀的人為了一口吃的,晚年竟佝僂著腰,上街乞討,令人唏噓不已。因此,等到四年學業結束後,父親鼓勵他報考清華學堂,沒想到,一向聰慧地葉企孫竟然輕輕鬆鬆就考上了,成為最早一批進入清華學堂求學的學子。可惜,因為辛亥革命的爆發,他們才上了幾個月就輟學了。對知識一向渴望的葉企孫無法容忍在家中虛度光陰,所以便就近入讀了上海當地的學校。
  • 他是9位「兩彈一星」功臣的老師,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只是這麼優秀的人才,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一、神童葉企孫光緒二十四(1898年)7月16日,葉企孫出生於上海書香門第家庭,原名葉鴻眷。1911年,剛滿13歲的他在父親創辦的上海縣立敬業學校順利畢業,並投考上了清華學堂,成為了該學堂的第一批學生。只可惜,才上清華沒多久,辛亥革命就爆發,學校被迫停課。雖然很可惜,葉企孫不得不回到上海避難。
  • 葉企孫:國士無雙清華教授,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為了國家的未來終身未娶,晚年因學生被打成"特務"為了更好的為我國教增磚添瓦,葉企孫選擇犧牲自己的婚姻,所以他終身未娶,到晚年都是一個人。葉企孫本以為可以在這樣的生活中度過晚年,但是他另一個心愛的學生趙九章的死,給他的精神上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 「大師的大師」葉企孫:13歲考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
    科學研究成就卓著  葉企孫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穎過人,1911年13歲時報考清華學堂,被錄取為第一批學生,但只讀了幾個月,就因辛亥革命回家。兩年後,重新報考,又被錄取。  1918年,葉企孫從清華學校畢業,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除了專業外,他把生活細節與學習聯繫起來。
  • 他13歲上清華,23歲聞名科學界,晚年成為乞丐
    這個人名叫葉企孫,他的一生為中國培養出79位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眾所周知,可以榮獲科學院院士的職稱是多麼的不容易,而葉企孫一輩子竟然培養了79名。可以說,中國一大半的科研江山都是在這個人的培養之後打下的。
  • 哈佛博士放棄優厚待遇回國,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然而你可知道,他們都是葉企孫的學生。葉企孫一生為國家培養出的科學院士整整有79名,可以說,中國科學事業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神童葉企孫在父親的嚴格教養下,資質聰穎的葉企孤進步神速,小小年紀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氣質。
  • 他是「大師中的大師」,曾拒絕哈佛大學邀請,晚年為何淪為乞丐?
    子淵即將提及的這位大師,12歲就考上清華大學,22歲遠赴哈佛深造,是名副其實的少年天才。他一生致力於教育,為國家培養出79名院士,終生未娶。上世紀末國家表彰的于敏、王希季、朱光亞等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十餘人是他的學生,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 他終身未娶,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他的結局如何?
    曾經就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終身未娶,獲得「兩彈一星」勳章的科學家有一大半都是他的學生,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可是他卻在晚年倍受折磨,這是怎麼回事兒呢?13歲的時候,葉企孫成為了當時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這裡的學生不不再為當時的中國而努力奮鬥,他們心中所想的變就是拯救落後的中國,使之能夠與西方列強相抗衡。1911年末,中華民國正式成立,革命的思想雖然在農村當中沒有得到普及,但是在城市裡早已人盡皆知。
  • 他培養了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悽慘以乞討為生
    有這麼一位學者叫葉企孫,當時他十分的有名,是中國科學宗師,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是優秀的人才,例如:上個世紀23個兩彈元勳,其中就有13個是他的學生,他還培養了79個院士,葉企孫23歲就享譽科學界,是大師中的大師
  • 12歲入清華,他終身未娶卻培養79名院士,晚年精神失常成乞丐
    前排左四為葉企孫。 他一生未娶、無兒無女,把學生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女看待。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和他的學生曾撐起過中國科學界的大半壁江山,但這樣一位大師級的泰鬥,你聽說過他麼?
  • 中華物理界的宗師葉企孫,晚年為何一度淪為乞丐?
    在我心中,葉企孫先生當得起真正的大師兩字,他為祖國培養了79名院士,23名兩彈一星有半數以上出自他的名下,這位老人幾乎以一己之力挑起了中國科學界的半壁江山。1911年,也是清朝的最後一年,葉企孫先生考進入清華學堂,當時他未滿13歲。
  • 一代宗師葉企孫,兩彈元勳一半是他學生,晚年卻淪為乞丐沿街乞討
    往昔中國曾有一位投身教育的科學家,他一生清貧且孑然一身,卻為中國培養了無數科學人才,甚至兩彈元勳之中一半都是他的學生。可就是如此偉大的科學教育工作者,誰曾想晚年生活卻異常悽涼,受盡折磨後淪為乞丐,沿街乞討。 為報國而求學 葉企孫於1898年出生於一個上海的官宦世家。他的祖輩曾是清朝官吏,父親當時也是享譽上海的知名教育家。早年間受到父輩感染,葉企孫早在五歲便殷切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生涯。13歲那年他便憑藉過人的聰慧才學考入清華學堂。
  • 中國物理界大師中的大師,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落為乞丐
    然而葉企孫便是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的領路人。葉企孫一生為國家培養出來的科學院士就有79名,而在兩彈一星的功臣中,有9位就是他的弟子。葉企孫從小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天資聰慧的葉企孫在13歲便考入了當時的清華學堂。
  • 葉企孫:終身未娶奉獻於教育,培養出79位院士,晚年卻流落街頭
    也許上一秒還是受人敬仰的著名國士,下一秒可能就會跌入泥潭受人欺辱。葉企孫的人生就是如此深受命運的捉弄,即使身為國士無雙的清華教授,卻在晚年流落街頭,淪為乞丐。1901年,僅僅三歲的葉企孫就已經能夠熟練地背出唐詩三百首和三字經等傳統經典,這一成就讓葉企孫贏在了同齡人的起跑線上。而後的葉企孫也沒有讓人失望,他發揮自身天賦並且不斷努力學習,在小小年紀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天才少年"。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幸運的是,葉企孫的父親也是一個非常開明的人,使得他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同時,也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思想。13歲時,葉企孫成為清華學堂第一批學生,他接觸到先進的西方科學思想。20歲時,葉企孫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的資格,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進行深造。在國外留學期間,葉企孫非常勤奮刻苦,他在兩年的時間內便已經修完所有課程,順利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幸運的是,葉企孫的父親也是一個非常開明的人,使得他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同時,也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思想。13歲時,葉企孫成為清華學堂第一批學生,他接觸到先進的西方科學思想。 20歲時,葉企孫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的資格,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進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