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企孫(1898-1977),名鴻眷,字企孫,哈佛大學博士,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著有《初等物理實驗》《普朗克常數h的測定》等。
——————————————————
如果在中國高教史上評選最佳教學成果獎,首名非清華大學葉企孫莫屬。他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兩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他的學生中有79人成為院士;在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人是他的學生,2人是他學生的學生,另有兩人也與他的事業有聯繫……這樣的成就被稱為「中國高教史上不朽的傳說」,被曾昭奮教授贊為「神話般的成績」,而葉企孫也被後人譽為「大師的大師」。
葉企孫1898年生於上海,幼年熟讀古書,對中國古代算學名著和天文、曆法知識均有涉獵。1918年,他從清華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1924年,葉企孫回國執教,曾三度出任清華物理系系主任,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中國教育及科學事業。
在育人方面,葉企孫堅持因材施教,因愛施教。為了「擇材」,他說:「每班專修物理學者,其人數務求限制之,使不超過約14人,其用意在不使青年徒廢其光陰於彼所不能學者。」建設一流的學科,培養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學生。因此,清華物理系學生入學後還要面臨不斷考核,「通過習題、考試等篩選出力有不及的學生,系方即勸其轉系」。對於符合要求的學生,系方規定「本系學生應選修之學程及其在各學年分配之分量,依各人之需要及趨向而定。入本系者應先與本系主任面商,以便擬定將來選修之程序」。因材施教的根源是因愛施教。葉企孫對學生可謂關愛有加。以錢學森為例,葉企孫將他留在清華補習時,因他是外校生,便讓他住在自己家裡,還引導他從鐵道轉向航空製造專業,推薦到好友馮·卡門的門下攻讀博士。
在教學隊伍建設方面,葉企孫廣聘名師,尊重人才。對於清華物理系在20世紀30年代快速成為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的經驗,葉企孫曾總結道:「本系成立於民國十五年,十七年秋吳正之、薩本棟兩教授先後到校,十八年秋周培源教授到校。數年來賴全系教師及研究院諸生努力於研究工作,本系幸成為全國學術中心之一。」此外,葉企孫一向尊重愛護人才,沒有門戶之見,不搞近親繁殖,對學術超群的教師總是千方百計攬聘。為使學生得到賢德的教師,他總是謙虛誠懇,在聘請的教師面前從不擺架子。當然,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對不負責任的教師,葉企孫毫不留情,堅決辭退。
在課程設置方面,葉企孫重視通識、注重實踐。他曾規定,物理系的學生除物理課程外,還必須選其他學科的課程,要重視學習文科和工科知識,各人按自己的特點進行選擇,求得均衡發展。據清華弟子回憶:「葉先生說,你們不要只選物理方面的課程,要選一些文學、藝術方面的課程,這樣可以提高全面的修養。」此外,葉企孫還特別重視課程質量,他建立起一套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注重基礎和質量,注重啟發不重灌輸,注重理論與實踐並行。他編寫的《初等物理實驗》,完全為學生著想,實驗材料簡單有效,實驗分配均勻完整,文字簡潔易懂,書末還述及各類實驗儀器的價格及採購地點等實用內容。
在教學方面,葉企孫嚴抓基礎、注重前沿。他的授課內容多注重基本知識,如大學普通物理,「本學程目的,在使學者了解物理學之基本概念並發展其運用之本能」;又如中級熱學,「本學程在使學者明了熱學之基本事實及原理、熱力學定律及分子運動論,亦作初步討論」。此外,在宵衣旰食的忙碌中,葉企孫始終站在教學第一線,他教過的課程有普通物理、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分子運動論等,他對學生所需打基礎的內容十分了解。所以,清華物理系課程不多,但都是精選的重點課。此外,他關注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前沿,吸收、消化最新鮮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在學生的回憶裡:「凡是系裡當時排不出教師的課,他就自己教,學生普遍反映『教得好』,有時課堂上還介紹一些昨天夜裡他剛看到的雜誌上新發表的內容,由此可見他講課內容豐富,備課認真。」
如果說以上是眾人皆知的故事,那麼葉企孫言傳身教、愛國抗日的事情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據《葉企孫文存》記載,在1937年6月至1938年9月的一年多時間裡,葉企孫和他的學生放棄出國機會,潛入天津,躲避敵偽漢奸的跟蹤,以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投身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中。可見,愛國教育在葉氏一門那裡從來不是掛在口頭上的。
葉企孫曾說:「讀史徒知事實,無補也,善讀史者觀已往之得失,謀將來之進步。」我們後人研究葉企孫的思想,探究他的個人經歷,琢磨他的教學經驗,不僅是感念他對中國教育的貢獻,更是為了鑑往知來、借古開今,冀望中國教育少走彎路、本固枝榮。
(作者單位系北京敬德書院)
《中國教師報》2020年09月16日第13版
作者:楊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