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超過一半都曾受業於這位大師,老了被冤枉

2020-08-27 同方視鑑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

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超過一半都曾受業於同一位大師

如今人們仍在津津樂道於兩彈一星的輝煌過往。然而賢有人知道包括著名的王淦昌、趙九章、秦三強、錢學森、鄧稼先、王大珩等在內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超過一半都曾受業於同一位大師,而這位大師卻被歷史遺忘了近半個世紀之久。

中國科學界鼻祖——葉企孫

事實上,中國電子技術、地震預報、氣象預測、國防工業等諸多重要學科的兆示亦離不開這個名字。而他就是中國科學界鼻祖——葉企孫。早期教導出多名著名科學家!晚年狀態如同乞丐被冤通敵,可見一生坎坷。

葉企孫,名鴻眷,字企孫。

1898年也就是康梁等人戊戌變法的那一年,葉企孫出生在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葉景澐終身從事教育事業。

然而,優越的家庭環境並未給葉企孫一個完美的童年。在他7歲那年,母親因病離世,父親在悲痛交加中也身染沉痾。

惜光陰,慎擇友。節嗜欲戒菸酒,勿貪財。

在病中留下惜光陰,慎擇友。節嗜欲戒菸酒,勿貪財的遺囑。一切能夠為葉企孫等兄弟姐妹幾個提供修身的準則。

而葉企孫在往後的幾十年的生涯中,也確實做到了他父親所希冀的品格和情操。

基於兒時父親的影響,在少年時期,葉企孫並對民族的危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認識。

他在當時的日記就曾記道「想要洗刷民族的恥辱,要祖國強盛。必須加強自身的學識和修養,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15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

就在他15歲那年,葉企孫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

進入清華大學後,他的才氣與能力就已經有了突出表現。

在校期間已有多篇學術著作發表在學校的校刊上,引起了全校師生的廣泛關注。

他還利用課餘時間與同學建立了,清華校史上第一個學生科學團體「科學會」。

考取了庚款的留美公費生,留美學習

1918年,葉企孫從清華學校畢業,考取了庚款的留美公費生。

這一年他和其他200多名學子踏上了開往大洋彼岸的輪船。到美國後,葉企孫進入芝加哥大學的物理系就讀,師從實驗物理學大師諾獎得主布裡奇曼教授。

1920年葉企孫獲理學學士學位,並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

20世紀初年,自然科學進入了新紀元。量子論、相對論相繼而生。對宇宙物質的認識也超越了人類的直觀。近代物理學的飛速發展和祖國的薄弱現狀,同時存在於葉企孫的認知當中,這使他努力的在物理學領域研究探索。在老師的指引下,23歲他完成了對「普朗克常數」的精確測量。

這一數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長達16年之久,中國人的名字首次被載入現代自然科學學術著作中。

在美國的這幾年是葉企孫奠定學術基本素養,並在物理學界開始嶄露頭角的幾年。

在這幾年裡,他夯實了自己物理學基礎理論和知識,逐漸在物理學領域裡聲名鵲起,已經是一名小有成就的實驗物理學家了。

1923年,他告別了生活了5年之久的美洲大陸。懷著科學救國的信念,取道歐洲,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

葉企孫回國任教

回國伊始,葉企孫先在南京的國立東南大學任教。但為期不久,東南大學發生學潮。

葉企孫不願牽涉其中,便離開東南大學。應聘前往北平國立清華大學任教。

在葉企孫初任教職時,當時校內並無多少民主和學術自由的風氣。最初的幾任校長也多出自官僚黨棍,對學校實行專制式的治理。

清華的學術地位已經有大幅提升,躋身於國內頂級學府之列

葉企孫作為曾長期留學西方的學者,對於國內這種專制時期的殘餘風氣很不適應。他和陳岱孫、錢端升等其他一批年輕學者勇敢的對這種官僚質效的體制表達了不滿。並一同為建設清華的學術自由校園民主一起努力。

他們反對官僚政客控制學校,要求實行教授治校。並在1928年共同成立了「清華教授會」。自此,清華進入史上的黃金時期。

這時的清華積極創辦學術出版物,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並且收納了一大批思想開放水平卓越的教授。

不過幾年的時間,清華的學術地位已經有大幅提升,躋身於國內頂級學府之列。

日本在華北頻頻製造事端

但是好景並不長,日本在華北頻頻製造事端。華北局勢急轉直下,日軍進攻天津後,炮轟天津的南開大學校園。

偌大的華北,已經容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中華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為了保存中國的文化火種。

南京國民政府組織北平和天津等地的多所大學以及故宮博物院的國寶文物內遷。

鼓勵清華大學從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一同遷到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但隨之而來的是日軍在淞滬戰場上的肆虐,首都南京也隨而淪陷,長沙岌岌可危,長沙臨時大學的師生們更千裡迢迢遷到長沙。

便又要跋山涉水前往內地昆明,在當時的民族危機下,分校的教授學生能做的只有在象牙塔裡奮發努力為國保留一份文化和科學的火種。

堅持留在了清華,要守住自己熱愛的崗位,師生二人被冤通敵

在當時,戰事最焦灼的時候,葉企孫仍然堅持留在了清華,要守住自己熱愛的崗位。

後來他的學生熊大縝被冤通敵,他也為此四處奔走,心力交瘁的葉企孫後來也被懷疑遭到了囚禁。那時的葉企孫已經年老,精神也大不如前,狀態如同乞丐一般。

葉企孫離世,師生二人的事才被平反

七十年代末,葉企孫沒能熬過那段黑暗的時期最終離世。

十年後他們師生二人的事才被平反,葉企孫的學生們決定為他塑像。就這樣,葉企孫的故事才為人所知,他的精神感動了萬千人民。

內容到這邊就結束了,大家對於,中國科學界鼻祖——葉企孫。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點讚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策劃|冷絲欄目|絲說大學人物從學歷學位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中,本科學歷3人,約佔13%;碩士研究生6人,約佔26%;博士研究生14人,約佔61%。他們全部畢業於國內外名牌大學。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
  • 這位百歲院士在北京逝世!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直到離世,這位老科學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都還比較陌生。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物理大師葉企孫:23位兩彈一星元勳 有13位師承
    許多人將他稱為「大師的大師」——1999年受獎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13位與葉企孫有師承關係,其中9位是他的直系弟子;  記者柴靜在《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中這樣寫道:「我們這些知道李政道、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的人,原本都應該知道他——他是他們的老師。」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     程開甲(資料圖片)   中國「核司令」,曾「消失」20多年不發一篇論文   直到離世,這位老科學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都還比較陌生。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原標題: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記者/李洪鵬 據央視報導,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有一半是他的弟子,他卻幾乎不為人知
    1999年9月18日,23位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這23位科學家也因此被人們尊稱為「兩彈一星」元勳。不過,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想不到,在這23位來自天南海北的科學家中,有一半人師出同門。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包括于敏院士在內,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隨著于敏院士的逝世。目前「兩彈一星」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給鄧稼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
    6月2日,「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 張炎良 黃昂瑾 見習記者 嶽巍)6月2日上午10時許,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九十歲生日,楊振寧李政道為他賀壽
    2019年5月15日,是「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院士周光召九十壽誕,也是他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召開周光召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討會,數百位周光召先生的同事、同學、朋友及學生共聚一堂,一起探討周老的學術精神。
  • "兩彈一星"功臣是誰23人名單一覽:僅有5人健在
    今天上午,據央視報導,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飛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任新民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昨天15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法晚記者注意到,23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8人辭世,僅有5人健在,分別是于敏、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程開甲。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據央視新聞11月17日報導,大家或許都知道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是在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絕對是轟動全球值得紀念,也會後世的強軍夢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隱姓埋名二十年請接受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恩與敬仰之情。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7月29日,老校友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王大珩。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謝謝,謝謝……」每當前來弔唁的來賓走過她身旁,這位91歲的老人都顫巍巍地伸出雙手,用力握住。看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兩位白髮蒼蒼的老院士,顧老仰頭說:「你們也來了,謝謝。」王大珩,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在鐳射技術、遙感技術、計量科學、色度標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中國光學之父」。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23名「兩彈一星元勳」照片,你認識幾個?
    周光召,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參加領導了爆炸物理、輻射流力學、高溫高壓物理、計算力學等研究工作。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設計中作出貢獻。是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彭桓武,物理學家。從事原子核、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的研究。
  • 大師葉企孫:培養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大家都知道「兩彈一星」功勳,如王淦昌、錢偉長、錢學森、趙九章等享譽海內外的科學家,但這些科學家的背後有一位默默付出的名師。他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科學界的「鼻祖」,他就是著名的物理學家葉企孫。這一發現,使他名聲大噪,享譽科學界,這時他才23歲。
  • 他是我國物理學奠基人,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一半都是他的學生!
    在一九九年的九月十八日,曾經我為我國的「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努力的二十三位科學家被授予了相應的獎章,他們也因此被認為是這項事業的元勳,但是很少有人能夠想像,這二十三位科學家中有一半都曾經在一個老師那裡求學。
  • 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卻培養出中國一半的兩彈一星元勳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為表彰在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周光召、趙九章等23位科技專家,為他們頒發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他推薦的人,有七位是後來的「兩彈一星」元勳!
    圖:楊振寧(左一)鄧稼先(中) 此前,鄧稼先曾在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在後來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稱號的23人中,有7位是由錢三強直接推薦到核武器研製第一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