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仍在津津樂道於兩彈一星的輝煌過往。然而賢有人知道包括著名的王淦昌、趙九章、秦三強、錢學森、鄧稼先、王大珩等在內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超過一半都曾受業於同一位大師,而這位大師卻被歷史遺忘了近半個世紀之久。
事實上,中國電子技術、地震預報、氣象預測、國防工業等諸多重要學科的兆示亦離不開這個名字。而他就是中國科學界鼻祖——葉企孫。早期教導出多名著名科學家!晚年狀態如同乞丐被冤通敵,可見一生坎坷。
葉企孫,名鴻眷,字企孫。
1898年也就是康梁等人戊戌變法的那一年,葉企孫出生在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葉景澐終身從事教育事業。
然而,優越的家庭環境並未給葉企孫一個完美的童年。在他7歲那年,母親因病離世,父親在悲痛交加中也身染沉痾。
在病中留下惜光陰,慎擇友。節嗜欲戒菸酒,勿貪財的遺囑。一切能夠為葉企孫等兄弟姐妹幾個提供修身的準則。
而葉企孫在往後的幾十年的生涯中,也確實做到了他父親所希冀的品格和情操。
基於兒時父親的影響,在少年時期,葉企孫並對民族的危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認識。
他在當時的日記就曾記道「想要洗刷民族的恥辱,要祖國強盛。必須加強自身的學識和修養,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就在他15歲那年,葉企孫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
進入清華大學後,他的才氣與能力就已經有了突出表現。
在校期間已有多篇學術著作發表在學校的校刊上,引起了全校師生的廣泛關注。
他還利用課餘時間與同學建立了,清華校史上第一個學生科學團體「科學會」。
1918年,葉企孫從清華學校畢業,考取了庚款的留美公費生。
這一年他和其他200多名學子踏上了開往大洋彼岸的輪船。到美國後,葉企孫進入芝加哥大學的物理系就讀,師從實驗物理學大師諾獎得主布裡奇曼教授。
1920年葉企孫獲理學學士學位,並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
20世紀初年,自然科學進入了新紀元。量子論、相對論相繼而生。對宇宙物質的認識也超越了人類的直觀。近代物理學的飛速發展和祖國的薄弱現狀,同時存在於葉企孫的認知當中,這使他努力的在物理學領域研究探索。在老師的指引下,23歲他完成了對「普朗克常數」的精確測量。
這一數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長達16年之久,中國人的名字首次被載入現代自然科學學術著作中。
在美國的這幾年是葉企孫奠定學術基本素養,並在物理學界開始嶄露頭角的幾年。
在這幾年裡,他夯實了自己物理學基礎理論和知識,逐漸在物理學領域裡聲名鵲起,已經是一名小有成就的實驗物理學家了。
1923年,他告別了生活了5年之久的美洲大陸。懷著科學救國的信念,取道歐洲,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
回國伊始,葉企孫先在南京的國立東南大學任教。但為期不久,東南大學發生學潮。
葉企孫不願牽涉其中,便離開東南大學。應聘前往北平國立清華大學任教。
在葉企孫初任教職時,當時校內並無多少民主和學術自由的風氣。最初的幾任校長也多出自官僚黨棍,對學校實行專制式的治理。
葉企孫作為曾長期留學西方的學者,對於國內這種專制時期的殘餘風氣很不適應。他和陳岱孫、錢端升等其他一批年輕學者勇敢的對這種官僚質效的體制表達了不滿。並一同為建設清華的學術自由校園民主一起努力。
他們反對官僚政客控制學校,要求實行教授治校。並在1928年共同成立了「清華教授會」。自此,清華進入史上的黃金時期。
這時的清華積極創辦學術出版物,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並且收納了一大批思想開放水平卓越的教授。
不過幾年的時間,清華的學術地位已經有大幅提升,躋身於國內頂級學府之列。
但是好景並不長,日本在華北頻頻製造事端。華北局勢急轉直下,日軍進攻天津後,炮轟天津的南開大學校園。
偌大的華北,已經容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中華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為了保存中國的文化火種。
南京國民政府組織北平和天津等地的多所大學以及故宮博物院的國寶文物內遷。
鼓勵清華大學從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一同遷到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但隨之而來的是日軍在淞滬戰場上的肆虐,首都南京也隨而淪陷,長沙岌岌可危,長沙臨時大學的師生們更千裡迢迢遷到長沙。
便又要跋山涉水前往內地昆明,在當時的民族危機下,分校的教授學生能做的只有在象牙塔裡奮發努力為國保留一份文化和科學的火種。
在當時,戰事最焦灼的時候,葉企孫仍然堅持留在了清華,要守住自己熱愛的崗位。
後來他的學生熊大縝被冤通敵,他也為此四處奔走,心力交瘁的葉企孫後來也被懷疑遭到了囚禁。那時的葉企孫已經年老,精神也大不如前,狀態如同乞丐一般。
七十年代末,葉企孫沒能熬過那段黑暗的時期最終離世。
十年後他們師生二人的事才被平反,葉企孫的學生們決定為他塑像。就這樣,葉企孫的故事才為人所知,他的精神感動了萬千人民。
內容到這邊就結束了,大家對於,中國科學界鼻祖——葉企孫。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點讚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