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九十歲生日,楊振寧李政道為他賀壽

2020-12-05 西部網

2019年5月15日,是「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院士周光召九十壽誕,也是他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召開周光召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討會,數百位周光召先生的同事、同學、朋友及學生共聚一堂,一起探討周老的學術精神。

本文圖片均來自「科學網」微信公號

97歲高齡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親臨現場,回憶了他與周光召半個多世紀的交往史。

下面是楊振寧先生的簡明講話實錄:

第一次聽到周光召的名字是在上世紀50年代。

50年代是高能物理火紅的時代。50年代後期,大家看得很清楚,當時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最重要的兩個年輕物理學家之一就是周光召。後來就繼續注意他的學術工作。

第一次見到周光召是1972年。

1971年訪問新中國的時候,招待的人讓我列一個名單,想要見哪些人。那個名單上沒有周光召,因為我不認識他。

周總理請吃飯的時候,我講起來,現在年輕的中國理論物理學家中最傑出的一位叫做周光召,總理你曉得不曉得?總理說,當然曉得。

於是在第二年我再來的時候,我就見到了周光召很多次,不過我不記得有學術上的交流。他那時候常常是跟鄧稼先一起跟我談的。

印象很深的一次,1978年,鄧小平和方毅找到我,想找我談關於中國高能物理發展的意見。

我是有些意見的,但不知道該不該講。所以那天早晨,我就約了鄧稼先和周光召吃早飯。

我記得很清楚,周光召對我說,不管你有什麼意見,都應該直說出來。後來我就把想法講了出來。

我跟周光召的交往到了70年代、80年代初,周光召到歐美訪問,見面機會多了起來。

他是個絕頂聰明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對理論物理的看法既能從大處看,又能在小的地方想出新的辦法來。

這就跟下圍棋一樣,既要有布局的能力,又要有思法的能力,周光召在這兩方面都做的很成功。

他的這種本領已經超出了理論物理。

他回國後,先後擔任中科院副院長、院長。期間正值中國「下海」的浪潮,他在這方面給中國做了巨大的貢獻。

之後,我與周光召私人的接觸更多了起來。

周光召做人、做事都是一個非常容易使人喜歡、尊敬的人。周光召一生在做人、做事、做學問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

今天,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也為此寫來了親筆賀信:

能讓楊振寧和李政道同時表示佩服的人,究竟有多厲害?

周光召生於1929年5月15日,是蜚聲海內外的物理學家,致力於理論物理、基本粒子物理和量子場論、核武器理論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突出成就。

周光召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做了大量重要工作,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建立極化粒子反應的相對論性理論,完善涉及時間反演和電荷共軛破缺的一個重要定理,國際公認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者之一,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等獎項;

擔任中科院院長後,周光召推出了研究所所長任期目標責任制、設立開放實驗室(所)、興辦高新技術企業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使中科院成為科技體制改革的先行者;

擔任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期間,周光召主持制訂了《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章程(試行)》,這是中科院學部成立以來第一個全面指導學部工作的基本文件,學部制度體系自此建立並不斷完善。推動我國學部委員制向院士制度轉變,實現了我國院士增選的制度化;

作為我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周光召先後任中國科協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務,是12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外籍院士……

名言:

科學的事業是集體的事業。製造原子彈,好比寫一篇驚心動魄的文章。這文章,是工人、解放軍戰士、工程和科學技術人員不下十萬人譜寫出來的!我只不過是十萬分之一而已。

周光召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供圖

其實,在我國全部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目前健在的僅剩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三人,而核武器研發領域,只剩下周光召一人……

時間不等人,但有些東西會永遠傳承下去的。

讓我們為這位「十萬分之一」的科學大師送上崇高的敬意,並祝願周老福壽綿長!

(原題為《 今天,楊振寧和李政道同時為這位「兩彈一星」元勳點讚》)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研討會舉行 楊振寧李政道致賀
    當天正值周光召院士90華誕,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親臨會場致賀,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專門發來賀信。  楊振寧表示,周光召在做人、做事、做學問上面都做得非常成功。自己同周光召初次認識於1972年,之後交往交流比較多,知道周光召是一個絕頂聰明的理論物理學家,對理論物理的看法既能從大處看,又能在小的地方想出新的辦法來。諾貝爾物理學獲得者楊振寧在研討會上發言。
  • 【中國新聞網】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研討會舉行 楊振寧李政道...
    他本人2003年回國以後,同周光召有了更多接觸,兩人都是香港求是基金會的成員,基金會每年要開兩次會,每次會常常開兩天,在這個過程中,感到周光召做人、做事都是一個使人非常喜歡、尊敬的人。  李政道在「祝賀光召兄九十華誕」的信中說:「光召兄和我相識已久,相交甚歡。
  • 楊振寧談周光召:絕頂聰明的物理學家 讓人喜歡和尊敬
    &nbsp&nbsp&nbsp&nbsp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著名物理學家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討會,5月15日在北京舉行。當天正值周光召院士90華誕,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親臨會場致賀,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專門發來賀信。
  •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用紙筆描繪出核彈的模樣
    今天我們邀請軍史專家董保存繼續為您講述「兩彈一星」元勳的故事。周光召,理論物理和粒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和核武器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卓著成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和戰略核武器的研究設計作出突出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董保存:我們今天講「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周光召。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有一半是他的弟子,他卻幾乎不為人知
    1999年9月18日,23位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這23位科學家也因此被人們尊稱為「兩彈一星」元勳。不過,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想不到,在這23位來自天南海北的科學家中,有一半人師出同門。
  • 比錢學森還牛,兩彈一星元勳有一半都是其學生,中國核物理先驅
    今日家國強盛,不忘鑿井英雄新中國成立之後,最令人自豪的事情之一,就是我們終於研發出了我們的兩彈一星,時至今日都要感謝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們。然而我們看到的,我們知道的,不過寥寥二十幾人,很多同樣優秀的科學家們卻沒有在名單裡,比如趙忠堯。
  • 楊振寧、李政道決裂40年
    而江才健也在作者後記指出,他曾去信給李政道希望能採訪他,李政道沒有回信,而過去香港電視臺製作楊振寧電視專輯時,李政道也拒絕了接受訪問。為什麼頭一篇楊振寧的排名在前,李在後,而第二篇是李政道在前。  李政道自己在六十歲出版《李政道論文選集》一篇〈破壞了的宇稱〉指出,第一篇論文當中有兩個定理,「大部分是我證明的」。寫完那篇論文,楊振寧問他是否介意把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前面,李寫道,「因為他比我年長几歲。我對於這個要求感到驚訝。但是由於中國尊敬長者的傳統,我同意了。」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周光召將勳章捐贈寧鄉一中
    「兩彈一星」工程作出傑出貢獻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技界泰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攜帶代表他一生功績和榮譽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回到了家鄉寧鄉,並將其捐贈給寧鄉一中。  周光召在理論物理的各主要領域都有過傑出的創造性成果,在國際物理學界享有盛譽。因其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對家鄉的建設和發展也十分關心,去年還為寧鄉一中九十華誕題詞。  周光召說,「兩彈一星」勳章是幾十萬人為了一個共同目標長期奮鬥而獲得的榮譽。
  • 他推薦的人,有七位是後來的「兩彈一星」元勳!
    當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鄧稼先回到國內,投身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為新中國核物理理論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1959年,錢三強推薦鄧稼先加入核武器的研製工作,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隱姓埋名,痴心於「大炮仗」的研究。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由於工作職責的變化,他的科研工作也發生變化。一方面,他在抗輻射加固和高功率微波領域努力;另一方面,他為材料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與方法。他的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1999年,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為他頒發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
  • 楊振寧獲「求是終身成就獎」,對於他的科學貢獻,丁肇中等人曾經...
    97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9月21日晚獲頒「求是終身成就獎」,成為25年來第二位獲此獎項的科學家,此前僅有「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獲此獎項。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由著名愛國實業家查濟民1994年創立。有關楊振寧的科學貢獻,坊間議論從未間斷。
  • 楊振寧90歲生日,清華送禮物,楊老:不喜歡,不符合我工作特點
    82歲高齡迎娶嬌妻的決定,也是他備受爭議的關鍵點。2012年6月30日,是楊振寧教授九十歲生日,對於楊振寧而言,這次生日只不過是眾多生日中的一次,但對於世人而言,楊振寧教授這一次生日有著非凡的意義。緊接著,楊振寧在妻子翁帆的陪伴下開心快樂的度過了自己九十歲的生日。當時的他面對前來祝賀的研究院師生,不禁回想過往,感慨萬千。
  • 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由於工作職責的變化,他的科研工作也發生變化。一方面,他在抗輻射加固和高功率微波領域努力;另一方面,他為材料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與方法。
  • 楊振寧獲終身成就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獲頒「求是終身成就獎」,成為第二位獲此獎項的科學家。在求是科技基金會創立25周年之際,今年的「求是終身成就獎」授予97歲的楊振寧。此前僅有「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獲此獎項。楊振寧表示,他還記得1993年在查懋聲先生的家中與陳省身等幾位科學家商量設立這一獎項的情形。他參加過歷次求是獎的頒獎,對1996年屠呦呦獲獎、2011年張首晟獲獎印象深刻。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李政道只有31歲。第1篇論文《凝聚理論》的署名是依照國際慣例按照作者姓氏第一個字母的英文順序排列,寫的是李政道和楊振寧。楊卻以自己比李大4歲的理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李政道名字前面,李聽後錯愕不已,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而第2篇論文《格氣和伊辛模型》中的署名問題由於李政道的堅持,他的名字排到了前面,自然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給鄧稼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