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推薦的人,有七位是後來的「兩彈一星」元勳!

2020-12-07 騰訊網

關注《國家記憶》,一起漲知識!

1959年的一天,時任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錢三強把鄧稼先找到辦公室,說了一句幽默的話:「小鄧,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準備調你去做這項工作,你怎麼樣?」

「大炮仗?」鄧稼先立刻意識到這是指爆炸原子彈,心裡咯噔了一下,隨口便說,「我能行嗎?」

圖:錢三強、鄧稼先

1960年8月,蘇聯撤走了在中國國防科技工業部門的全部專家,這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核工業是一次重大打擊。有些外國媒體幸災樂禍地斷言:中國核工業已「處於技術真空狀態」,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

面對這一局面,中央領導人下定決心,自主研製原子彈。

為了銘記蘇聯撕毀協定的日子——1959年6月20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被確定為「596」。這個名字,見證著中國人獨立自主製造核武器的決心。而錢三強成為596計劃的擔綱人之一。

啟動人才

自主研製原子彈

為了集中力量進行原子彈攻關,二機部成立了核武器研究所,代號為九所,當務之急是找到一批重量級的科學家去頂替蘇聯專家的位置。

重任再次落在了錢三強的身上。

劉傑 時任二機部部長:

整個核武器開始研究,最重要的問題是啟動人才,人才的啟動,關鍵就是錢三強。

想要自主研製核武器,首先要突破的就是理論難關。當時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有一位核物理理論研究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鄧稼先。

圖:楊振寧(左一)鄧稼先(中)

此前,鄧稼先曾在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並且,僅用一年多的時間便修滿學分,獲得了博士學位。當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鄧稼先回到國內,投身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為新中國核物理理論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1959年,錢三強推薦鄧稼先加入核武器的研製工作,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隱姓埋名,痴心於「大炮仗」的研究。

圖:左為彭桓武 右為王淦昌

同時,錢三強又將自己的兩員大將王淦昌和彭桓武推薦去擔當重任。王淦昌接受任務時只說了一句話:「我願以身許國。」彭桓武則說:「國家需要我,我去!」

短短一年時間,錢三強便將鄧稼先、周光召、王淦昌、彭桓武等105名專家學者團結在一起研發原子彈。在後來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稱號的23人中,有7位是由錢三強直接推薦到核武器研製第一線的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極度困難的時期,吃飯都成了問題。原子能科技戰線上,許多科技人員都患上了浮腫病,還有不少人肝功能指標都不正常,錢三強擔心不已,卻也束手無策,只能尋求領導人的幫助。戳視頻,看詳情!

神秘的放射源

塵封十二年後重見天日

在錢三強不斷給核武器所推薦人才的同時,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依然承擔著原子彈研製所需要的各項材料研製工作。

畫面上這位老人名叫王方定,在核武器所成立之初,就被錢三強推薦到那裡,那時他還只是一個30歲的助理研究員。

1960年,核武器研究所將原子彈點火中子源的研製任務交給他,讓他回到原子能所完成這項任務。

對原子彈來說,點火中子源就相當於點燃炸彈的雷管。當時點火中子源的研製方案設計了三條路徑,為了保證進度,錢三強讓王方定負責其中之一。

然而正式開始工作後,王方定就遇到了難題,做實驗要有放射源,而且需要的量不小,找不到怎麼辦?王方定只好去找錢三強。

王方定 中國科學院院士:

錢三強想一想,他說我有。他就從他辦公室的鐵皮櫃裡拿出東西。他也真不怕放射性,就把十幾個瓶子拿出來,他說我這個裡頭有你要的東西。

錢三強拿出的小瓶子裡裝著10克碳酸鋇鐳標準源。

這麼珍貴的材料,是從哪裡得到的呢?

這還要從1947年說起。

當時,錢三強正準備從法國回到中國。臨行前,他來到小居裡夫婦家中,向老師道別。

小居裡夫婦既為錢三強的研究生涯感到惋惜,又佩服他報效祖國的決心。約裡奧先生告訴他一些關鍵的試驗數據,小居裡夫人則拿出了一些放射源,讓錢三強帶回國,說將來或許有用。

一語成真,12年後,在中國核武器事業研製的緊要關頭,正是這瓶來自法國的、封存多年的碳酸鋇鐳標準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經歷了三個寒暑的反覆試驗,經歷了多次失敗,王方定的團隊終於在1963年底,製成了4個合格的點火中子源,送到了西北核武器試驗基地。

西方媒體曾說「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但在錢三強的部署下,中國原子彈研製的各個難關被逐個擊破。

與此同時,核武器研製的其他相關產業也捷報頻傳:

1962年12月 包頭核燃料元件廠投產;

1963年8月,衡陽鈾水冶廠投產;

1964年1月,蘭州濃縮鈾廠生產出合格產品;

1964年春節期間,酒泉原子能聯合企業解決了核部件鑄造中消除氣孔的問題。

重新出發的中國核武器工程,在周恩來、聶榮臻等領導下,在錢三強等科學家的主持下,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原子核武器工業都有了長足發展,中國核工業戰線的廣大科技人員、工人,為此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至此,萬事俱備。

敬請收看今晚(10月7日)20:00檔

CCTV-4《國家記憶》

《「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披荊斬棘

全網獨家首發盡在央視頻APP!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節目

掃描下方海報中的二維碼搶鮮看!

文字:卜亞琳

編輯:馬愛傑

主編:王依依

相關焦點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策劃|冷絲欄目|絲說大學人物從學歷學位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中,本科學歷3人,約佔13%;碩士研究生6人,約佔26%;博士研究生14人,約佔61%。他們全部畢業於國內外名牌大學。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九十歲生日,楊振寧李政道為他賀壽
    2019年5月15日,是「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院士周光召九十壽誕,也是他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召開周光召學術思想與科學精神研討會,數百位周光召先生的同事、同學、朋友及學生共聚一堂,一起探討周老的學術精神。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原標題: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記者/李洪鵬 據央視報導,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包括于敏院士在內,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隨著于敏院士的逝世。目前「兩彈一星」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有人說,他可能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公開學術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個直觀的數字是,在他參加核武器研試的20多年中,其發表論文數量為零。   其實,在走上核武器研製之路之前,程開甲就已小有名氣,其學術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出身名門,受過前沿的學術訓練。
  • 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有人說,他可能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公開學術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個直觀的數字是,在他參加核武器研試的20多年中,其發表論文數量為零。其實,在走上核武器研製之路之前,程開甲就已小有名氣,其學術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出身名門,受過前沿的學術訓練。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烈士,犧牲姿態感動救援隊
    他們用智慧和血汗創造出"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蹟。1999年9月18日,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在這23位科技專家中,有一個名字叫「郭永懷」,他就是《激情的歲月》中「鍾培林」的原型。在電視劇中,鍾培林原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教,是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應用數學家,A所副所長,青年科學年鍾心的父親。
  • 「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我研究核彈是為了世界和平
    彭桓武,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理論物理和原子能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以及第一艘核潛艇的理論設計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董保存:「說到彭桓武院士,人們都會用四個字來評價——赤子之心。為什麼說彭桓武有赤子之心呢?因為他把自己的一生和祖國緊緊聯繫在一起。1931年,他通過自學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這些人就是為「兩彈一星」研製作出重要貢獻的23位科研專家。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于敏去世後,曾於1999年獲頒「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名著名科學家,目前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少年于敏  「蕩寇平虜,重振河山」  1926年,于敏出生於天津,青少年時代的他歷經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
  • 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北京海澱塔院5號樓的故事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塔院5號樓的故事這是一個「驚雷出自無聲處」之地其中的5號樓更是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2018年,塔院子弟去青海221廠尋訪父輩足跡,在原子城紀念館裡的紀念牆前合影。紀念牆上刻著的6500位核工業創業者的名字,已經模糊難辨。
  • 天空FM|| 他追尋「蘑菇雲」的路程——紀念「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
    >求學時的錢三強除了學習本專業外,還涉獵其他領域知識,他說:「我比不得你們(同實驗室的同學),你們這裡這麼多人,個人幹個人的事,我回國以後只有我一個人,所以我必須得什麼都學會才行崢嶸歲月面對中國一窮二白的原子能研究領域,錢三強下定決心,他一定要讓原子能研究在中國紮根。錢三強回憶起中央的信任與支持,忍不住感慨:「這些美元散發著一股黴味,顯然是剛從潮溼的庫洞中取出來的,不曉得戰亂之中它有什麼經歷,而現在卻把它交給了一位普通科學工作者。」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超過一半都曾受業於這位大師,老了被冤枉
    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超過一半都曾受業於同一位大師如今人們仍在津津樂道於兩彈一星的輝煌過往。然而賢有人知道包括著名的王淦昌、趙九章、秦三強、錢學森、鄧稼先、王大珩等在內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超過一半都曾受業於同一位大師,而這位大師卻被歷史遺忘了近半個世紀之久。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物理大師葉企孫:23位兩彈一星元勳 有13位師承
    平生在懷,猶可尋,不悉知  中國科學界,有一個曾經被遺忘,但值得被銘記的名字——葉企孫。  李政道稱他為「中國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  周光召說他是「我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國物理學界最早的組織者之一」。
  • 比錢學森還牛,兩彈一星元勳有一半是他的學生,中國核物理先驅
    然,人終有惰性,能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的又有幾人呢?有這麼一位老師,他的名字鮮為人知,但他真正做到了"桃李滿天下",所教出的學生中有一半後來成為了"兩彈一星"元勳,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便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葉企孫。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
    6月2日,「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 張炎良 黃昂瑾 見習記者 嶽巍)6月2日上午10時許,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