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北京海澱塔院5號樓的故事

2021-01-21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塔院5號樓的故事

這是一個「驚雷出自無聲處」之地

其中的5號樓更是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

2018年,塔院子弟去青海221廠尋訪父輩足跡,在原子城紀念館裡的紀念牆前合影。紀念牆上刻著的6500位核工業創業者的名字,已經模糊難辨。圖/受訪者提供

塔院5號樓的故事

本刊記者/鮑安琪

發於2020.11.16總第972期《中國新聞周刊》

「搞原子彈,就是反覆試驗。試驗回來了分析,分析了再試驗。你只要不怕困難,一次比一次成功,完全成功了,原子彈就出來了。」

原核工業部副部長刁筠壽反覆強調著這一點。《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面前的這位老人,今年105歲,坐在輪椅上,眼睛已看不見,聽力也有困難。他作為「九院」黨委第二書記,參加了青海221基地和四川902基地的創業建設,可謂碩果僅存的核工業元老級人物之一,但或許由於工作性質,名字卻幾乎不為公眾所知。

即便他們的孩子,也是要到多年以後,才逐漸了解父輩的工作,了解到自己從小生活的「塔院」,是個「驚雷出自無聲處」之地。

而其中的塔院5號樓,更是出了王淦昌、程開甲、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于敏6位「兩彈一星」元勳。

金色時期

塔院位於海澱區花園路北端。當年這裡因人煙稀少、又離蘇聯答應提供的原子彈樣品(後來並未提供)預定卸貨的西直門火車站不遠而被選中。作為辦公區的花園路3號院,和作為生活區的塔院1號院,於1958年下半年同時開工建設。

塔院1號院是一座布局規整的長方形院落,因其南邊有一座建於明朝的七層八角磚塔而得名。塔院裡建起了8棟單元住宅樓,兩棟樓一排,共4排,從北至南為1-8號樓。

先蓋起來的1至4號樓的外牆都是黃色的,周圍老百姓不知道這裡是什麼單位的宿舍,習慣稱這裡為「黃樓」。黃樓有大陽臺和獨立衛生間,因為是按蘇聯圖紙修的,甚至還有浴缸。

1962年左右,又建起了5號樓。5號樓是塔院中裝修檔次最高的,地面鋪實木地板,衛生間裡有抽水馬桶。這棟樓本來是要給蘇聯專家住的,因蘇聯撕毀協議、撤走專家,這棟樓就主要分配給院領導和專家居住。

刁筠壽家住5號樓1單元301室,對面的302是副院長馬祥家。樓下的201住著第一副院長吳際霖,202是副院長郭英會家。101住的是副院長兼理論部黨委書記彭非,對面是理論部第一副主任周光召。理論部副主任何桂蓮住401,對面是兩航起義的骨幹、從香港回來的李啟廉。程開甲、朱光亞、俞大光等住在二單元,鄧稼先、秦元勳、龍文光等住三單元。

吳際霖的女婿唐信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塔院建成後,甚至一直到80年代,住5號樓都是某種身份的象徵。其中,最東邊的一單元位置最好,總共四層的樓房中,二樓又被認為是最佳樓層。

住在二樓的吳際霖和郭英會都是九院元老。1957年,中央決定在二機部成立專門研製核武器的機構,即核武器局,對外稱「九局」,不久後又在九局下面成立了一個核武器研究所,對外稱「九所」。籌建時,最初只有三個人——局長兼所長李覺將軍、分管科研的吳際霖和分管行政的郭英會,白手起家。

1964年3月,實為三位一體的九局、九所和青海221更名為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李覺任院長兼黨委第一書記,刁筠壽任第二書記。後來機構和名稱雖屢經變化,「九院」卻成為一直沿用下來的習稱。

塔院就像一個小社會,有自己子弟小學和幼兒園。當時北京已有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小學,因此塔院子弟校就叫九一小學和九一幼兒園,正好機關也叫九所。

九一小學是一座T形的紅色磚混三層樓。那時的中小學都是木頭黑板、電燈泡,這裡卻是當時少見的玻璃黑板,日光燈明如白晝。1960年蘇聯專家撤走後,很多大學畢業的俄文翻譯工作量驟減,有幾位就調來子弟校當老師。刁力的班主任就是位俄文翻譯。班上才三十幾個人,程開甲和朱光亞的女兒都在這個班上。

塔院很奇特。家家戶戶幾乎都是母親帶著幾個孩子生活,父親多半都在青海。外邊人對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院子充滿好奇,有人戲稱為「寡婦院」。副院長彭非的女兒彭康康(後隨母姓改名為李康)記得,院子裡的每個孩子脖子上都掛著鑰匙,而這個鑰匙能打開數家的門!忘了帶鑰匙就找別家孩子幫忙,只要試幾把,就一定能打開。

在很多塔院孩子的回憶中,關於60年代上半期的記憶都是金色的。那時候的天氣比現在冷,冬天總是下大雪,春天不化。北土城有很多大樹,像個森林。周圍被農田包圍,夏日蛙鳴此起彼伏,間雜著蛐蛐和蟈蟈的叫聲,院牆外的大片玉米地被風吹得譁譁作響,偶見農家的炊煙嫋嫋。

九院的工作人員都是從各地來的頂尖人員,九院人拿著鄧小平籤發的命令去全國各地,需要什麼人,就調什麼人。食堂的師傅於阿根曾是錦江飯店的大廚、一級勞動模範。除了科研人員,還有很多高級技工。周志興的父親是八級電焊工,被調進九院後,全家都獲得了北京戶口,還在塔院分到了一套兩居室的住宅。

足球是塔院的傳統運動。5號樓的孩子們足球踢得最好,各樓聯隊不是他們的對手,在外面約球也無敗績。戰績如此顯赫,主要是因為球隊主力——李啟廉的雙胞胎兒子李惟淼、李惟霄兄弟,兄弟倆後來踢進了北京隊。

塔院裡的孩子還興下圍棋,而且興和大人下。刁銳聽說樓上的何桂蓮叔叔圍棋下得好,就上門去請教,每次都是大敗而歸。小夥伴谷曉雲常找鄧稼先下棋,推薦他也去。一天,他敲門去挑戰,鄧稼先為人寬厚,來者不拒。下過幾盤,互有勝負。他記得,鄧稼先不管輸贏,都是笑呵呵的。

塔院很多孩子都有和鄧稼先下圍棋的記憶。有人回憶,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大家都到院裡的九一幼兒園去躲地震,鄧稼先在過道上就擺下戰場,一手拿煙一手拿著一杯茶,笑迎所有對手。贏了棋之後他會開心地笑著看對手,透著一種捨我其誰的神態。

刁銳的母親是理論部支部書記,家裡常有理論部的年輕人來,與她談工作、談心,也說家裡的困難、婚姻戀愛的困惑等等。刁銳說,當時的黨務工作就是這樣的。

九院理論部是真正的藏龍臥虎之地。時任二機部部長劉傑曾說,核武器的龍頭在二機部,二機部的龍頭在九院,九院的龍頭在理論部。

理論部有著名的「八大主任」。主任鄧稼先,副主任周光召、黃祖洽、秦元勳、周毓麟、江澤培、何桂蓮、于敏。知識分子想法比較多,科學大家們各有各的專業和理論,每個人的個性也都很強,爭論起問題來甚至會臉紅脖子粗,但是在工作方案確定之後會放棄自己的見解,齊心協力完成任務。

刁銳說,當時原子彈攻關強調集體的力量,叫「多路探索」。「你證明了一條路是錯誤的,也是成績,因為就避免了別人再走這條路。現在做科研,這種情況就很難出現,有人會說你沒幹活沒幹成。但是在當年,這種失敗的探索也叫成績。」

在九院人心中,在氫彈理論攻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黃祖洽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探索者。雖然後來他沒有被授予兩彈元勳稱號,但九院人都無比敬重他。

「文革」歲月

世外桃源般的塔院生活結束在1966年。

「文革」開始後,仿佛一夜之間,一切都變了。在塔院生活、工作了一輩子的許金鴿記得,有一天,小賣部外面貼出一張通告,上面是塔院有地主資本家成分的住戶的名單,她的爺爺奶奶也在其中。她的爺爺受不了紅衛兵的凌辱,割喉自殺未遂,被遣返回老家。他們姐弟三人被父母接到青海221基地,離開了塔院。

彭康康記得,對門的周光召家被抄了,她的玩伴周瑩一個人在大門敞開的亂七八糟的家裡哭。樓上的吳際霖家也是一片狼藉。他的母親自殺身亡,妻子受刺激太大,精神變得不正常,彭康康經常看到院裡的小孩欺負她。吳家和彭家都被趕出了5號樓,趕到西平房居住。

1968年,九院從二機部劃歸國防科委,整建制進入軍隊系列。大院開始軍事化管理,每天早晨6點、下午2點、晚上10點,會響徹起床、上班和熄燈的軍號聲。

1969年,塔院的人家大多去了河南駐馬店上蔡縣的五七幹校,或是四川新建的902基地。院裡變得空蕩蕩的。塔院之「塔」也在這一年被拆了,因為塔院生產大隊要蓋豬圈,沒有磚頭。

整個塔院的人都在搬家,一輛小卡車在塔院轉來轉去收廢品,收的全是書。陳昌浩編的厚厚幾百頁、大開本的《俄華辭典》,五毛錢一本。

刁家兄弟都去插隊,年底回京幫母親收拾東西去五七幹校,臨行前去看望舅舅彭非。彭非抗戰時期參加山西新軍「抗敵決死隊」,被認為有歷史問題,受到隔離審查,後來染病高燒不退,才被放回家,已是肺癌晚期。舅舅囑咐他們,要好好工作,聽黨的話跟黨走。到幹校的第二天,就傳來他去世的消息。

理論部副主任黃祖洽和秦元勳都被發配去了幹校。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時,秦元勳活躍地向村裡的鄉親講解人造衛星的知識,他的大兒子秦朝斌還用數隻二踢腳炮仗做了一個「三級火箭」,在水塘邊進行發射演示。秦元勳說,自己也會設計人造衛星。

當時,黃祖洽的兒子黃碩聽了心想,這個人真會說大話。人造衛星是國家的高端技術,我們幹校的這些普通人怎麼能比呢?多年後他才知道,這些人還真不是普通人。直到「文革」快結束,他才從母親那得知,「搞物理」的父親是搞原子彈、氫彈研究的,秦元勳叔叔是數學奇才。

1972年,黃祖洽結束了幹校生活,先去了四川,後回京,搬進了塔院6號樓,與人合住一套單元。1975年,鄧小平主持工作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黃家搬到了5號樓1單元三樓。

王淦昌原來住科學院的專家樓,去四川工作再回北京後,原來在科學院的房子沒有了,搬到塔院5號樓。後來當了二機部副部長後,又搬去了木樨地22號樓。22號樓的院子很小,他每天早鍛鍊圍著院牆走,一天被一個騎自行車的人撞倒,腿斷了,臥床不起。本來身體不錯的他,沒多久就去世了。「貢獻如此大的一位老科學家,最後遭到這樣的意外,真是非常令人悲傷。」刁銳說。

1976年,吳際霖病危,女婿唐信青從外地趕回塔院。

唐信青1961年從北京航空學院自動控制系畢業,分配到九所「五室」做自動化控制工作。青海221廠建好後,他隨九局和九所(除理論部外)遷去了青海。他每周都會去廠圖書館,久而久之,與吳際霖長女、在圖書館管理內部資料的吳昌久相熟,1966年結婚。婚後好景不長,1969年,221廠進入「二趙」(軍管組長趙啟民、副組長趙登程)軍管時期,吳際霖、彭非、袁冠卿等廠領導和俞大光、陳學曾等專家都被關押審查,唐信青也被關了一年。1972年9月,吳際霖獲準回京治病。

唐信青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從他結婚到吳際霖去世,10年裡家人總不在一處,全家人從未在一起吃過一次年飯,因此他與吳際霖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吳際霖去世後,他留在了北京。由於九所安排不了那麼多人的工作,他去了二機部核武器情報室工作。他記著嶽父臨終前的囑託,一直跟妻子和兩個孩子住在塔院,照顧有病的嶽母。

當時,吳家已從201搬到對門的202,和郭英會家對調。唐信青聽妻子說,這是因為吳際霖的母親在家裡自殺,家人不能再承受刺激。

不久,郭英會調到國防科工委,搬離了塔院。鄧稼先一家從三單元301搬了過來,住進這套房子。

1979年4月,九院為吳際霖、彭非和袁冠卿舉行了平反昭雪大會。

袁冠卿也是九院建院早期的副院長,「文革」中受到迫害和關押,1973年含冤去世。袁冠卿去世後,老領導李覺告訴他家人,其實5號樓建好後,專門給袁冠卿留了一套,被他謝絕了,說還是留給專家和科技人員住吧。袁家一直住在2號樓。

最後的老住戶

80年代初,于敏家搬到了5號樓3單元201。這套房子原來合住的兩家被調到了塔院別的樓裡,房子分給了他家。

1965年初,為突破氫彈理論,黃祖洽任組長、于敏任副組長的原子能研究所「輕核理論組」31人調入九院。由此,赫赫有名的「八大主任」齊聚理論部。不過,那時5號樓已住滿了,黃祖洽和于敏都沒能住進去。

于敏家剛搬進塔院時,住在7號樓,與另一家合住。1969年于敏和家人去了四川902基地,70年代初回北京後,搬到3號樓。這是一套兩居室,帶一個很小的客廳,六十多平方米。

於辛小時候對父親工作的印象,就是家裡常常來人。開始他總想湊上去聽,父親就把他趕出去,但院裡孩子也沒什麼人跟他玩,他只能在樓外待著,所以他小時候特別不喜歡家裡來人。

於辛印象最深的是鄧稼先伯伯,覺得他特別和藹可親。「他的壓力很大。他的特點是學術水平很高,又很民主,因此能把所有人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於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塔院子弟何為曾回憶,「文革」時他正上小學二年級,老師經常給他們講階級鬥爭的故事。一次上樓找小朋友玩,路過于敏家,看到于敏和鄧稼先兩位叔叔正在樓道裡嘀嘀咕咕,看到他立刻警覺地往樓下走。等他下樓回家時,兩個人還站在總是烏煙瘴氣塵土飛揚的垃圾道跟前嘀嘀咕咕,他就從樓門洞裡悄悄監視他們,可惜很快被發現了,嚇得撒腿就跑了。

「文革」後,九院的領導層開始離散。

1968年副院長郭永懷飛機失事殉職,1972年副院長彭桓武調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長,1978年王淦昌調任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所所長。

八大主任裡面,鄧稼先調到院裡當院長,周光召調到中科院,黃祖洽調到北師大,秦元勳、江澤培也先後離開。原先八大主任裡四個搞物理的,四個搞數學的,留下來的只有于敏、周毓麟、何桂蓮三人,搞物理的只有于敏一人。

「很多能幹的人都離開了理論部,『上面的人』也走了。那時候社會上說『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雞蛋的』,這是真事。」於辛說。

改革開放初期,四川九院的八級工自己做電扇搞創收。這些電扇運行起來一點聲音都沒有,不像市場上賣的電扇轉起來嗡嗡響。

80年代,于敏本也有機會走。那時錢三強去中科院了,跟他談了幾次,希望他去,但于敏考慮到還要做新一代核武器,在國家利益和個人興趣之間,他再一次選擇了留下。

「二趙」時期,炸藥冷試驗出了問題,軍管人員懷疑有人搞破壞,鄧稼先和于敏都進了「學習班」。軍管組告訴于敏,你只要承認這不是技術問題就行,其他話不用說;後來又退一步說,不用承認,你只要不說話就算過關。

「當時那個環境下他能頂著壓力,還敢跟軍管會拍桌子。他說,你們就是把我抓起來,我也決不能同意你們的意見,因為你們的意見不符合科學規律,是不行的。他說如果他當時承認了,他很好過關,也沒有他任何事,但是經不起歷史的檢驗。

塔院裡人越來越多,住宅越來越緊張。小賣部、副食店所在的平房都拆了,蓋起了樓。總之能拆的都拆了,能蓋上樓的地方都蓋上。於辛小時候跟小夥伴踢球的九一小學足球場,蓋起了兩座高高的塔樓。大概從90年代中期開始,塔院從人員比較單一的單位職工宿舍,慢慢變成大雜院。

老住戶逐漸搬離塔院,搬到了萬柳地區。2000年以後,于敏家也搬了過去,算走得最晚的住戶之一了。

2012年,於辛的母親去世了。于敏以前經常出差,家庭的擔子大都落在母親一個人身上。「父親一直很內疚,由於工作忙、壓力大,他覺得虧欠了我母親。」 於辛看著父親那種傷心勁兒,擔心他一個人難以生活,就帶著一家人搬了過去。朝夕相處,他開始更深入地了解父親。以前不明白的一些事,也慢慢懂了。

在於辛的印象中,如果沒有人打擾的話,父親可以看書看一天,從早上起來一直坐到晚上。他從年輕時養成的保密習慣一直沒有改變。隨手寫個什麼東西,或者算一算,完了之後這張紙就撕碎了。

于敏愛看京劇,一直訂《中國京劇》雜誌,從1992年雜誌創刊一直訂到去世。他以前也會去戲院看戲,和鄧稼先、何祚庥等幾個人到戲院門口等退票,每個人都有等票秘訣,基本都能等到。他年輕時還愛打橋牌,有個叔叔曾告訴於辛,你爸爸打橋牌很厲害,他知道每一張牌是哪輪出的、誰出的。

于敏不願意去寫點什麼或留下些什麼。因為他一直強調,核武器是一個千千萬萬人的事業,必須要精誠團結,密切合作,如果不能做到完整準確,那就不如不寫。

于敏一直在從事國防科技工作,給相關部門當顧問。有個叔叔告訴於辛,有些人當顧問是顧而不問,你爸爸是「顧而問之」。

于敏到晚年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他一生沒做什麼原創的東西出來。從于敏的性格來說,他一直想搞基礎理論研究,並不喜歡搞應用研究,但國家需要,只能責無旁貸。當年錢三強找他談話的時候是說氫彈幹出來就可以走,他沒想到一幹就是五十多年。

2019年1月,于敏去世。於辛沒有回到塔院。

唐信青依然住在5號樓202。一到秋冬季,他的老伴的腦梗就發作得厲害,住進了老年醫院,他就一個人生活。他對面的201,鄧稼先夫人也依然住在那裡。92歲的她也是獨自生活,每天送奶員會把她訂的牛奶送到家門口。

塔院房子的外牆都新刷上了黃色塗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樓」,只有5號樓依然保持著原來的磚紅色外觀。樓房顯得殘破了,電線縱橫,防護欄凌亂。只有201的陽臺沒封,全然不設防地敞開著,當年鄧稼先上班騎的自行車,還在陽臺上。

值班編輯:薛夢昭

相關焦點

  • 這位百歲院士在北京逝世!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此後,程開甲雖未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卻參與締造了一個核試驗基地,成為我國核事業人才的搖籃之一,這裡先後走出了10位院士、幾十位技術將軍,獲得2000多項科技成果獎,許多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   此後,程開甲雖未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卻參與締造了一個核試驗基地,成為我國核事業人才的搖籃之一,這裡先後走出了10位院士、幾十位技術將軍,獲得2000多項科技成果獎,許多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1964年10月1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策劃|冷絲欄目|絲說大學人物從學歷學位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中,本科學歷3人,約佔13%;碩士研究生6人,約佔26%;博士研究生14人,約佔61%。他們全部畢業於國內外名牌大學。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
  • 這三棟樓出了6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9年底,北京公示首批歷史建築,首批歷史建築以具有一定時代特徵和保護價值、承載了真實和相對完整歷史信息的建築為主,體現了北京作為國家首都豐富的歷史遺存和建築物類型。海澱區科源社區13、14、15號樓位列其中。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
    6月2日,「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 張炎良 黃昂瑾 見習記者 嶽巍)6月2日上午10時許,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原標題: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記者/李洪鵬 據央視報導,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之子回憶:父親一輩子低調、一絲不苟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之子回憶:父親一輩子低調、一絲不苟 2020-11-01 15:32:28(鄭瑩瑩 攝) 鄭瑩瑩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1日電(鄭瑩瑩)歷經一年多的巡展,「光輝典範 永耀蒼穹——朱光亞生平事跡展」1日在上海科技館開啟全國巡展的最後一站,將持續至12月30日,向公眾講述中國「兩彈一星」元勳、核科技事業的重要開拓者、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攻關技術總負責人、國防科技領域的卓越組織領導者朱光亞的生平事跡。
  •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用紙筆描繪出核彈的模樣
    今天我們邀請軍史專家董保存繼續為您講述「兩彈一星」元勳的故事。周光召,理論物理和粒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和核武器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卓著成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和戰略核武器的研究設計作出突出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董保存:我們今天講「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周光召。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包括于敏院士在內,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隨著于敏院士的逝世。目前「兩彈一星」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烈士,犧牲姿態感動救援隊
    隨著電視劇《激情的歲月》的熱播,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線當中。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裡,一大批滿懷愛國熱忱的科技專家及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投入「兩彈一星」事業。1960年11月5日,我國第一枚飛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我研究核彈是為了世界和平
    聽眾朋友,我是央廣記者王銳濤,今天我們邀請軍史專家董保存繼續為您講述兩彈一星元勳的故事。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兩彈一星」是指我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時為了抵制帝國主義的侵害與核訛詐所採取的科研決策。這一決策旨在通過我國無數科研家的科研手段打造出屬於我國的核彈、飛彈與人造衛星,提升我國的國力。在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飛彈成功發射,緊隨其後的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至此,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兩彈一星」,全部研究成功。
  • 佔地5000餘畝,走出3位「兩彈一星」元勳,此高校憑實力「出圈」
    鬥轉星移,百年時光眨眼而過;俊採星馳,從這裡走出3位「兩彈一星」元勳,62位海內外院士,無論他們去到哪裡,身上都有交大人獨有的「香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纏繞西南交大百年而不減的「香味」之謎吧——眾芳搖落獨暄妍,暗「香」盈袖百餘年1896年,為解國之所需,培育鐵道人才,由北洋官鐵路局所創辦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應運而生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飛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在世「兩彈一星」元勳(3位)  王希季(1921.7.26-)火箭、衛星  孫家棟(1929.4.8-)飛彈、衛星  周光召(1929.5.15-)原子彈、氫彈  已故「兩彈一星」元勳(20位)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
  •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 「為了保密,他20多年未公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 引用兩彈元勳程開甲的故事南大校長鼓勵新生奉獻求真   「程開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兩彈一星
  • 天空FM|| 他追尋「蘑菇雲」的路程——紀念「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
    >求學時的錢三強除了學習本專業外,還涉獵其他領域知識,他說:「我比不得你們(同實驗室的同學),你們這裡這麼多人,個人幹個人的事,我回國以後只有我一個人,所以我必須得什麼都學會才行>1992年6月28日,錢三強先生去世,享年79歲。2011年6月20日,何澤慧院士去世,享年9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