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北京公示首批歷史建築,首批歷史建築以具有一定時代特徵和保護價值、承載了真實和相對完整歷史信息的建築為主,體現了北京作為國家首都豐富的歷史遺存和建築物類型。海澱區科源社區13、14、15號樓位列其中。
它還有個別名叫做特樓
這三座灰磚黑瓦,朱紅色木窗格的小樓就是現代科園社區的13 、14 、15號樓
這原本是安排高級知識分子居住,於是在1954年在今天的中關村東區建起的。
著名的元勳錢學森就在14號樓201室,於1955年11月入住。
他就在這這樣的地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打地基,1956年制定的"12年科技規劃",確定了我國重點發展的學科和項目。錢學森作為綜合組組長的遠見卓識,把當時在發達國家都很神秘的計算機,飛彈,原子能都列入其中。在當時都得到了規劃,並為以後打下了基礎。
錢學森回國之後就立馬給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郭永懷智信邀請他到中科院力學所工作,信中就提到拉特樓的住房。
「我們已經為你在所裡準備好了辦公室,是一間朝南的二層房間淡綠色的窗簾,望出去是一排松樹,希望你能滿意這個環境。」
郭永懷為了順利回國,燒掉了自己心血的論文和筆記。
特樓裡頭的科學家為了祖國科學事業,棄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和很多優厚的待遇。
汪德昭在巴黎的據說有大的可以開音樂會的客廳和飄著玫瑰香的花園。郭永懷的妻子李佩在康奈爾大學旁邊的家,風景絕佳,是一幢維多利亞風格的獨特別墅。張文宇和王成書有兩輛私家車,因為都歸心似箭,來不及變賣就送了人了。楊忠誠回國之前拒絕了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中心年薪55.5萬法郎的聘書。
這些當時祖國最強大腦聚在一處,隨時隨地都可以觸發一場頭腦風暴。不同方向的,科學家互相交流,從其他學科中找到突破的方法。
爆炸當時核武功塵揚承宗卻在家裡頭睡大覺,原來領導怕這些專家長期超負荷工作,承受不了突如其來的歡樂,就在前一天晚上拉他們看電影,電影放了一部又一部,直到半夜才把他們送回家,算是緩衝了一下。
1999年國慶節前夕,兩彈一星功勳獎頒獎在特樓裡頭住過的六位科學家獲獎,但是做出重大貢獻的揚承宗卻不是獲獎者。
有人為楊老感到不公,可是他只是帶著爽朗的笑聲達到事情做出來就好。
特樓裡的逸事
聲學研究所所長汪德昭有一次淪落到被安排掃廁所,在這種情況下他仍有開心玩笑,還寫了"請垂直入射」的紙條貼在馬桶上。
即使在打掃廁所的時候,當她得知某部的水聲設施發生故障後,他和前去維修的人約定暗號,如果修好了就發電報「母病已愈」,否則就是「母病危」。
時光飛逝,當往日光輝已是過眼雲煙。特樓的住戶走的走搬的搬。但無論中科勸了多少次,錢三強和何澤惠都執意不搬。還有「壽星院士」貝時璋。
隨著100歲的楊承宗,106歲的貝時璋,97歲的何澤惠相繼離去。這棟傳奇建築就只剩下了李佩。
可是特樓又遇到了危機,寸土寸金的中關村大興土木,許多雄偉嶄新的建築拔地而起,夾在中間殘破的特樓顯得「相形見絀」拆樓的傳聞不停。
但李佩哪捨得走,這裡有她的花,有她的老友,有她的鋼琴,有她的記憶。
2017年1月。李佩離世,享年99歲。
但她走後,城市規劃的人不僅沒有拆,而且被人們好得保護起來。作為以後對過往的回憶。
如今,特樓被當作一代為祖國甘願犧牲一切的老科學家的精神象徵,入選了北京首批歷史建築。為的是讓後到年輕人在高樓之中,仍能記起祖輩的艱苦奮鬥,物力維艱,去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