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強大!這三棟樓出了6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20-12-02 史學評論

2019年底,北京公示首批歷史建築,首批歷史建築以具有一定時代特徵和保護價值、承載了真實和相對完整歷史信息的建築為主,體現了北京作為國家首都豐富的歷史遺存和建築物類型。海澱區科源社區13、14、15號樓位列其中。

它還有個別名叫做特樓

今天的特樓風採

這三座灰磚黑瓦,朱紅色木窗格的小樓就是現代科園社區的13 、14 、15號樓

這原本是安排高級知識分子居住,於是在1954年在今天的中關村東區建起的。

錢學森於美國

著名的元勳錢學森就在14號樓201室,於1955年11月入住。

他就在這這樣的地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打地基,1956年制定的"12年科技規劃",確定了我國重點發展的學科和項目。錢學森作為綜合組組長的遠見卓識,把當時在發達國家都很神秘的計算機,飛彈,原子能都列入其中。在當時都得到了規劃,並為以後打下了基礎。

1952年8月郭永懷,李佩和郭琴合影

錢學森回國之後就立馬給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郭永懷智信邀請他到中科院力學所工作,信中就提到拉特樓的住房。

「我們已經為你在所裡準備好了辦公室,是一間朝南的二層房間淡綠色的窗簾,望出去是一排松樹,希望你能滿意這個環境。」

郭永懷為了順利回國,燒掉了自己心血的論文和筆記。

特樓裡頭的科學家為了祖國科學事業,棄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和很多優厚的待遇。

汪德昭在巴黎的據說有大的可以開音樂會的客廳和飄著玫瑰香的花園。郭永懷的妻子李佩在康奈爾大學旁邊的家,風景絕佳,是一幢維多利亞風格的獨特別墅。張文宇和王成書有兩輛私家車,因為都歸心似箭,來不及變賣就送了人了。楊忠誠回國之前拒絕了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中心年薪55.5萬法郎的聘書。

這些當時祖國最強大腦聚在一處,隨時隨地都可以觸發一場頭腦風暴。不同方向的,科學家互相交流,從其他學科中找到突破的方法。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

爆炸當時核武功塵揚承宗卻在家裡頭睡大覺,原來領導怕這些專家長期超負荷工作,承受不了突如其來的歡樂,就在前一天晚上拉他們看電影,電影放了一部又一部,直到半夜才把他們送回家,算是緩衝了一下。

1999年國慶節前夕,兩彈一星功勳獎頒獎在特樓裡頭住過的六位科學家獲獎,但是做出重大貢獻的揚承宗卻不是獲獎者。

有人為楊老感到不公,可是他只是帶著爽朗的笑聲達到事情做出來就好。

楊承宗的笑

特樓裡的逸事

聲學研究所所長汪德昭有一次淪落到被安排掃廁所,在這種情況下他仍有開心玩笑,還寫了"請垂直入射」的紙條貼在馬桶上。

汪德昭

即使在打掃廁所的時候,當她得知某部的水聲設施發生故障後,他和前去維修的人約定暗號,如果修好了就發電報「母病已愈」,否則就是「母病危」。

時光飛逝,當往日光輝已是過眼雲煙。特樓的住戶走的走搬的搬。但無論中科勸了多少次,錢三強和何澤惠都執意不搬。還有「壽星院士」貝時璋。

隨著100歲的楊承宗,106歲的貝時璋,97歲的何澤惠相繼離去。這棟傳奇建築就只剩下了李佩。

可是特樓又遇到了危機,寸土寸金的中關村大興土木,許多雄偉嶄新的建築拔地而起,夾在中間殘破的特樓顯得「相形見絀」拆樓的傳聞不停。

但李佩哪捨得走,這裡有她的花,有她的老友,有她的鋼琴,有她的記憶。

2017年1月。李佩離世,享年99歲。

但她走後,城市規劃的人不僅沒有拆,而且被人們好得保護起來。作為以後對過往的回憶。

如今,特樓被當作一代為祖國甘願犧牲一切的老科學家的精神象徵,入選了北京首批歷史建築。為的是讓後到年輕人在高樓之中,仍能記起祖輩的艱苦奮鬥,物力維艱,去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

相關焦點

  •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今天,致敬「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9-09-18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表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由來『兩彈一星往事』
    會議由委員長李鵬主持,朱鎔基宣讀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決定: 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樨、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
  • 23位「兩彈一星」功勳,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時代?
    曾經的「美軍上校」錢學森,右四23位「兩彈一星」功勳包括:王淦昌,趙九章,郭永懷,錢學森,錢三強,王大珩,吳自良,陳能寬,鄧稼先,朱光亞,彭桓武,錢驥,姚桐斌,任新民,陳芳允,黃緯祿,屠守鍔,程開甲,楊嘉墀,王希季,于敏
  • 山東倡議向「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學習
    在6月17日舉行的2019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院士懇談會上,中國工程院王恩東院士向廣大院士、專家宣讀「學習郭永懷、建功新時代」的倡議書,倡議學習郭永懷心繫祖國、以身許國的愛國精神,艱苦創業、銳意進取的奮鬥精神,追求真理、勇於登攀的科學精神,一心為公、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2020年第34期內蒙古科普大講堂—「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活動時間10月19日下午15:30-17:00活動地點內蒙古科技館一層報告廳活動主題「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 「兩彈城」:見證偉大功勳,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在我國總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這裡指揮完成了其中22次,「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等傑出科學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兩彈城」至今仍完整保存著大禮堂、辦公樓、檔案館、模型廳、情報中心、鄧稼先舊居、將軍樓等167棟60年代建築物及防空洞、國魂碑林等眾多紀念實物。
  • 趙九章家人捐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空間科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趙九章先生誕辰113周年紀念日。趙九章先生女兒趙理曾代表姐姐趙燕曾及家人,將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的家國情懷
    」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1999年,郭永懷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講解員飽含深情的敘述中,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傳奇人生路徐徐展開。
  • 陳芳允:中國北鬥系統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這是陳芳允院士筆下的詩句,透過這樸實的文字,在他離世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依舊可以體會到這位愛國科學家的拳拳之心。01陳芳允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同時也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來衡講述「我的父親」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彭鵬 攝紅網時刻衡陽9月24日訊(記者 譚倩 通訊員 邱霞 夏文輝)9月23日晚,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湘贛行活動走進衡陽,「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動情追憶父親用畢生心血鑄就的飛彈人生。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來衡講述 「我的父親」
    9月23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湘贛行活動走進衡陽。「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
  •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氫彈之父于敏去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3人健在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19-01-16 16:04 來源:澎湃新聞
  • 張愛萍:兩彈一星最大的功勳者
    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應該是兩彈一星。今天繼續講解張勝的《從戰爭中走來 兩代軍人的對話》一書。今天還是介紹張愛萍父子兩個這本書,這本書有很多內容,其中一個內容就是剛剛大家看到有一個消息說,中國反導中斷成功,這是了不起的,然後還有一消息說,潛射飛彈潛射失敗,這些其實都是張愛萍手裡幹的活。別看張愛萍當過海軍司令,別看張愛萍也指揮過立體的奪島戰爭。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應該是兩彈一星。兩彈是什麼呢?原子彈、飛彈,星是衛星,這三樣東西在中國國防工業裡邊是佔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位置。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紀實—以身許國,中國核物理宗師王淦昌。
    導讀:本文主要取材與中央電視臺CGTV拍攝的專題紀錄片《功勳科學家》。小編 在認真看完紀錄片後在結合自己的一些想法,觀後感整理寫作而成。可是很多設備真的是太沉重了,再加上轉移時期車輛有限,大多數都用來轉移國家文物和學校教職工了。
  • 「兩彈一星」功勳中的南大人 - 新華網--江蘇頻道
    「兩彈一星」功勳中的南大人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5月14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分別被授予或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北京海澱塔院5號樓的故事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塔院5號樓的故事這是一個「驚雷出自無聲處」之地其中的5號樓更是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2018年,塔院子弟去青海221廠尋訪父輩足跡,在原子城紀念館裡的紀念牆前合影。紀念牆上刻著的6500位核工業創業者的名字,已經模糊難辨。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包括于敏院士在內,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隨著于敏院士的逝世。目前「兩彈一星」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 中國航天日|這13位科學家為中國航天立下不朽功勳,請銘記!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他於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後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功勳獎章捐贈儀式15日在北京舉行。趙理曾和王赤共同為捐贈的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揭幕。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  白春禮在書面致辭中指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社會的序幕。追溯半個世紀前的激情歲月,正是以趙九章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對空間科學的求真執著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才使得「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