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湘贛行活動走進衡陽。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彭鵬 攝
紅網時刻衡陽9月24日訊(記者 譚倩 通訊員 邱霞 夏文輝)9月23日晚,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湘贛行活動走進衡陽,「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走進南華大學,以現場報告形式與800餘名師生分享父親黃緯祿的感人故事,動情追憶父親用畢生心血鑄就的飛彈人生。
黃緯祿,1916年生於安徽蕪湖,中國著名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首枚潛地飛彈總設計師,中國第一艘固體潛地戰略飛彈總設計師,中國陸上發射井液體戰略飛彈副總工程師,水下核潛艇固體潛地戰略飛彈總設計師,陸上機動車固體戰略飛彈總設計師和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知名飛彈專家,被譽為「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航天老總」。
黃緯祿院士從幼時起就對飛彈產生了初步熱情,經過不懈努力於1936年考入中央大學電機系。在動蕩的社會現狀以及惡劣的生活環境下,黃緯祿仍堅持不懈學習科學知識,為之後的飛彈研究打下堅實基礎。1957年底,黃緯祿調入國防部五院二分院,負責飛彈控制系統的設計工作。經過日日夜夜的艱苦奮鬥,1960年11月5日,我國自製的第一枚飛彈成功研製。1970年,黃緯祿臨危受命,擔任潛地飛彈巨浪一號技術總負責人。潛地飛彈具有機動性大、隱蔽性好、生存能力強、隨時可實施攻擊等優點。作為總設計師,黃緯祿在關鍵時刻,果斷排除隱患,實現了發射的圓滿成功。而黃緯祿為此付出了體重下降整整11公斤的代價。2011年11月,黃緯祿院士過世,他臨終前的一句話「假如有來生,我還要搞飛彈」感動了無數人。
作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黃緯祿院士把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傾注於中國的飛彈事業,他身上所體現的獻身航天、忠誠報國的赤子情懷,發揚民主、大力協同的優良作風,嚴己寬人、默默奉獻的高貴品質,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闡釋。本次報告會對於南華師生來說,無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與升華。
在互動環節,關於該校核科學技術學院青年教師趙鵬程博士及「兩彈一星」精神研究會學生代表薛海宇提問的科學精神傳承問題和對青年一代的期許,黃道群表示以身作則,端正自身言行思想,加強青年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潛移默化浸潤、滋養下一代的身心,是科學精神傳承的重要途徑,也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據悉,自2018年,中國科協成立了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報告團由近代中國科技事業啟蒙者、中國科技事業領導者、「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數理化天地生各學科奠基人等科學家的後人、學生及學者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