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山西麓,綠樹掩映下有一群紅色老樓。如今這裡被命名為「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院部舊址,是我國繼青海之後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總部。在我國總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這裡指揮完成了其中22次,「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等傑出科學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兩彈城」至今仍完整保存著大禮堂、辦公樓、檔案館、模型廳、情報中心、鄧稼先舊居、將軍樓等167棟60年代建築物及防空洞、國魂碑林等眾多紀念實物。這些紀念實物2018年被納入「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它們不僅是偉大功勳的見證,也成為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載體。
無私奉獻鑄下國防基石
20世紀50年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打破核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安全,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黨中央高瞻遠矚,果斷作出了研製核武器的戰略決策。大批歸國精英與國內科技骨幹,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奔赴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製的第一線。
「兩彈城」真實再現了眾多科學家在此工作生活的場景。在鄧稼先舊居辦公室,一對沙發、一張辦公桌、一部電話、一臺手搖計算器幾乎就是全部陳設,他的幾份親筆信手稿複印件總能吸引遊客駐足。
「明天我要做一個小手術」,在一封書信手稿中,鄧稼先少有地提了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手稿可以看出,那個「小」字是他後來加上的。講解員告訴記者,寫這封信時的鄧稼先已經是直腸癌晚期,體內不停出血,但他不想讓大家擔心,很少說自己的病情,說得更多的往往都是工作。
鄧稼先1950年獲得了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在投身核武器研製前,他對妻子許鹿希說:「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為了推動我國核武器事業,國家調集了大批精英人才進行核武器研究。他們當中既有鄧稼先、王淦昌等著名科學家,也有很多「將名字帶進棺材」的科研工作者。他們隱姓埋名,把青春、智慧甚至生命獻給祖國,終於成功研製原子彈和氫彈,鑄下了國防基石,挺起了民族脊梁。
「老一輩科學家為國家、為民族付出了巨大犧牲,要讓孩子們學習他們這種精神,為我們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江油市雙河初中校務監督委員會主任郭天茂帶領300多名學生參觀了「兩彈城」,孩子們很受觸動,他們紛紛表示要努力學習、增強本領、報效祖國。
艱難險阻難不倒科學家
「兩彈城」是核武器研製基地指揮部,另外還有若干研究所按照「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分散布置在川北山區中。如今從「兩彈城」出發,乘車一個多小時可到其中一個比較近的研究所舊址。而在三線建設時期,交通條件比較差,「開會兩小時、汽車跑兩三天」是常態,生活和科研工作都面臨各種困難。
「中物院」某研究所原常務副所長陳俊祥在劍門西溝的叢林裡度過了整整20個春秋。多年後,陳俊祥回憶,這裡是「山清水不秀,人傑地不靈」。在山溝裡,陳俊祥和同事們過著一邊做研究一邊種菜挑糞的日子:他們劈荊開路,包沙壘牆,才搭起了一座座隱蔽的工號;他們打井引泉、掏河築堰,才讓職工喝上了清涼的水;他們挖魚塘、修豬圈,辦起「五七」農場,才讓科技人員能在節日裡吃上一頓美餐。
「兩彈城」在不改變原有建築格局的前提下,將原模型廳、職工活動室、印刷車間改建成「兩彈歷程館」,全面展示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發歷程。1969年遷入梓潼,1992年遷去綿陽,23年間,科學家們克服萬般困難,在這裡完成了原子彈、氫彈的武器化研製和小型化,形成了有效的核威懾力量,同時,新一代核武器研究取得突破。
在「兩彈城」接受拓展培訓的東美裝飾公司總經理胡林研說:「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老一輩科學家默默付出的巨大犧牲是其他人看不見的。今天,我們也要繼承這種精神,腳踏實地、努力奮鬥,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去爭取成功。」
讓集體爆發出最大的力量
1985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這一名稱開始對外使用。調研中,「中物院」很多科學家告訴記者,他們的研究領域是「工程尺度的物理」和「物理層面的工程」,這是一項需要多方面協同的工作,而協同攻關,也是「中物院」傳承60多年的優良傳統。
在「中物院」當了多年辦公室主任的胡幹達說,院裡的工作任務,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夠完成的,必須是所有人在一起配合,向同一個目標努力。「學術民主、集體攻關」是院裡每一個人的工作傳統,專家有專家的作用,工人有工人的作用,一般技術人員有技術人員的作用,大家各司其職、默契配合才能取得成功。
「中物院」在梓潼開展工作期間,得到了梓潼群眾的大力支持,他們作為集體的一部分,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全縣撥土地、騰住房、修道路、建磚廠,很多群眾投入到了基地建設中去。據統計,梓潼先後建立了25個專業蔬菜社,潼江河沿岸採沙的民工,高峰時期每天多達2000餘人。
協同攻關不僅體現在「中物院」系統內部和院地之間,也體現在院軍之間、院所之間、院校之間、院廠之間。據統計,全國先後有26個部(院),20個省(市、自治區),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參加了第一顆原子彈的攻關會戰。陳俊祥說,正是這種高度的團結協作,讓集體爆發出最大的力量,才使得我國核武器科技事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
1982年,「中物院」申報的一個項目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彭桓武為第一完成人。當獎章送到彭先生手裡後,他把它送給了院裡全體同志,並題字:「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中物院」一位年輕科學家說,這幅字作為「兩彈一星」精神的集中凝練和概括,激勵著無數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攻關、再創輝煌。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09日 03版)
[ 責編: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