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探尋精神源頭 彰顯時代價值·第十四期主題:「兩彈一星」精神】

  【光明日報社主辦 上海市委宣傳部、浙江省委宣傳部協辦】

  1964年10月16日15時,巨大的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荒漠騰空而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聲震天巨響,也是面向世界的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

  兩年零八個月後的一天,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邁出這一步,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

  1970年4月24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發出轟鳴,「東方紅一號」衛星飛向廣袤太空。中國人自此叩開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門。

  這是在新中國最艱苦的時期,我國科技工作者從「一窮二白」起步,創造的「兩彈一星」偉業。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不過10餘年。在這一過程中,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持續接力,用智慧、青春、熱血乃至生命,在祖國的大地上鍛造科技創新的豐碑,鑄就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

  時至今日,誕生於艱難困厄之中的「兩彈一星」精神,依然熠熠生輝,並且處於不斷充實、更新,再創造、再創新的過程——這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鮮活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在「卡脖子」技術領域取得更多突破,在新時代,「兩彈一星」精神愈加彰顯重要的現實意義。

  1.愛國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底色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回想當年,「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這樣說。二十八載隱姓埋名,他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1961年,接到核武器研製任務,只一句「我願以身報國」,在世界物理學界聲名正盛的王淦昌便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他更名「王京」,放棄了本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基本粒子研究方向,投身戈壁荒漠,成為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軍人物。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在「兩彈一星」的事業裡,有太多人的奉獻和犧牲。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克服重重困難,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國,錢學森興奮不已。多年後,憶起那一刻,他寫道:「是的,這是我們的紅旗,如此鮮豔。在中午太陽的光照下熠熠閃光。我們所有人突然沉靜下來,很多人眼裡噙著淚花。我們跨過了橋,我們來到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祖國,我們引以為豪的國度——一塊五千年文明從未間斷的土地。」

  2020年1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當94歲的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院士和85歲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獎章和證書時,北京人民大會堂掌聲雷動。

  這掌聲,是對兩位老人為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感謝,更是對他們身上閃耀的至誠報國精神的感佩。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是科技工作者們一以貫之的崇高信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流淌在他們的血液中,他們用一脈相承的堅定信念,執如椽大筆,在祖國大地上寫下忠誠和熱愛。

  「愛國和創新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內涵,隨著時代的行進,『兩彈一星』精神也在不斷延伸和發展。」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副館長盛懿看來,愛國是「兩彈一星」精神最深沉的底色,也是科技工作者們共同的價值坐標和精神源泉。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錢三強、郭永懷、趙九章、鄧稼先、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程開甲……一串閃亮的名字,鐫刻在歷史的天空。

  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高鐵、北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觀察大勢,謀劃全局,深化改革,全面發力,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如一滴水,融入大海。當全身心投入為祖國奮鬥的事業,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時,才能有所作為,彰顯價值。

  2.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不能丟

  在上海浦東新區,有一個特別的黨支部——成立於2005年的上鋼新村街道「兩彈一星」黨支部。這個黨支部由82位從青海221工廠退役的核工業者組成,籌建了全國第一個由社區主辦的「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今年80歲的陳福良是支部的一員,曾任221廠二分廠黨委副書記的他,故事匣子裡滿是金銀灘草原的往事。「別看金銀灘的名字好聽,這裡地處青海西部海北地區,平均海拔3500米,高寒缺氧,手腳龜裂是常事,走平地稍快點就氣喘。我們的221廠,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就在這裡。」「沒有電腦,沒有電子計算器,用的是算盤和計算尺,常常是上完夜班,下樓洗臉,請人帶個饅頭,又回實驗室算數據……」給社區黨員和到訪的市民講述「兩彈一星」研製的崢嶸歲月,陳福良的眼睛裡閃耀著光芒。

  在「兩彈一星」的事業裡,有成千上萬像陳福良一樣的建設者。他們在草原荒漠、密林深山揮灑汗水,只為追逐一個夢想:造出中國自己的「兩彈一星」。

  鄧小平同志曾這樣評價「兩彈一星」的重要意義:「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四川綿陽,梓潼縣長卿山的「兩彈城」曾經很神秘。如今,天南海北的人們來到這裡,感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門柱上刻著的,是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試驗取得成功後,時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的鄧稼先滿懷豪情寫下的詩句。

  老一輩科學家們深知,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上,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多人記得一張老照片:1970年,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實現滿功率運行。在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壓力容器外面,寫著幾行字:「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內容。我們的航天事業要發展、要壯大,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當年初創期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如是說。

  2020年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23日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信中說:「當年,你們發憤圖強、埋頭苦幹,創造了令全國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勳已經牢牢銘刻在新中國史冊上。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不能丟。」

  在戚發軔眼中,與50年前相比,今天的基礎更加堅實、人才隊伍更加壯大,外部條件好了很多,但也面臨新的挑戰:從解決「有無問題」,到解決「別人有的我們要做得比他們好,他們沒有的我們也要有」的問題。只要大力傳承弘揚和踐行「兩彈一星」精神,激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不斷推進技術創新,航天強國的目標就一定會早日實現。

  3.用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法寶

  「兩彈一星」這項偉大的工程,是我國在非常艱苦、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創造的科技奇蹟。在「兩彈一星」的研製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寶貴的科研管理、科技工程管理理論和經驗。

  沒有隊伍,拉起一支隊伍。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在黨中央統一部署、統一領導下,從26個部委、20多個省區市、1000多家單位抽調精兵強將參與「兩彈一星」研製,集中攻關,形成了全國一盤棋幹事創業的強大合力。

  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短短10餘年時間,「兩彈一星」從構想變成現實,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科技高峰徵途中創造的壯舉,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自「兩彈一星」工程建立起的「兩總系統」至今仍在航天航空科研領域廣泛應用。所謂「兩總系統」,就是負責技術協調的「技術指揮系統」和負責計劃協調的「行政指揮系統」。重大科學工程的實施是多學科、多專業技術的有機結合和系統集成,既是現代最新科技成果的高度綜合與運用,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行政能力。在重大科學工程中採取「兩總系統」的管理模式,使行政領導和技術領導共同發力,技術資源、科技人才、後勤保障等各方面才能做到群策群力。

  系統工程理論也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項。錢學森認為,從事科學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這個特點決定了從事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的人員不能各自為戰,而是要相互合作,協同前進。1978年,錢學森、許國志、王壽雲聯名發表了題為《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的文章。這篇文章提出,「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系統」的規劃、研究、設計、製造、試驗和使用的科學方法,是一種對所有「系統」都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幾十年來,對系統工程理論的研究仍在持續深入、不斷豐富,開創了系統工程中國學派。

  可以說,「兩彈一星」不僅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留給我們協同創新的優良傳統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法寶。

  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領域「863計劃」「973計劃」等相繼實施。這些計劃遴選的科技項目,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工程技術,都經過充分考量與討論,旨在找準關鍵的科技問題,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協同攻關,並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實現科技的全面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這樣評價「863計劃」:「863計劃」也傳承了「兩彈一星」的成功之道,以實現國家目標作為共同的精神支柱;全國一盤棋,建設「國家隊」,大力協同;學術民主、建設糾錯機制,理論與實驗相結合,重視基礎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

  如今,我國的綜合實力有了長足進步,但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這個基本事實沒有改變。在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時刻發生變化的當下,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這就決定了在發展中,我們仍然要做選擇題,更加需要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堅持用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法寶,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各行各業,都要找到那些事關國計民生的核心問題,集中優勢力量攻堅克難,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寶,今天我們推進科技創新跨越也要依靠這一法寶,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

  4.用「兩彈一星」精神突破「卡脖子」問題

  「兩彈一星」對中國的安全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兩彈一星」元勳們解決了那一代人面臨的最大「卡脖子」問題,讓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

  今天,我國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科技成果世界矚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航天過去一年裡取得的非凡成就「點讚」:「嫦娥四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鬥導航全球組網進入衝刺期,5G商用加速推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翅』……這些成就凝結著新時代奮鬥者的心血和汗水,彰顯了不同凡響的中國風採、中國力量。」

  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在事關國計民生的多個領域,我國依然面臨很多科技瓶頸。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更讓我們清醒認識到,涉及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科學突破和關鍵技術是等不來、靠不了的,只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在風雲變幻的激烈競爭中佔據不敗之地。因此,「兩彈一星」的精神更加不能丟,更須淬鍊能力和本領,拿出勇氣和行動,加快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卡脖子」難題。

  以國家需求為首要目標,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已成為大多數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的自覺選擇。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未來10年,中國科學院將「針對一些『卡脖子』的關鍵問題做一些新的部署」,包括超算系統、高端軸承等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的研發等,將「卡脖子」的問題和國外出口管制的清單轉化為科學研究的任務清單。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北鬥自信開啟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從1994年北鬥一號工程立項起,26年來,科技工作者接續奮鬥,為世界貢獻全球衛星導航的「中國方案」。

  迎難而上、敢打硬仗,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這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揚。當前,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科技體制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有序實施,國家實驗室建設方興未艾,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逐步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穩步向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上,「兩彈一星」精神從未過時,它如旗幟、似號角,引領著人們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向著科學的高峰奮力攀登。

  (本報記者 顏維琦 齊芳)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在「卡脖子」技術領域取得更多突破,在新時代,「兩彈一星」精神愈加彰顯重要的現實意義。1.愛國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底色「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回想當年,「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這樣說。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新時代傳人
    大家一致認為,此次論壇雖然時間不長,但意義重大,收穫滿滿。紛紛表示,深深地被兩彈元勳的事跡所感動,被「兩彈一星」精神所感染,一定要做「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者和踐行者,在愛國奉獻中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在砥礪奮鬥中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在自強自信中爭創一流業績,在協同創新中勇攀科技高峰。
  • 「兩彈一星」精神「花甲又青春」:做隱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
    圖為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開幕式現場。 張添福 攝中新網西寧9月7日電 (記者 張添福)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7日在青海西寧開幕。期間,與會者考察「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觀看話劇《永懷之歌》、聆聽理想信念教育報告《「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同時,參加「兩彈一星」的時代價值、「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與踐行、「兩彈一星」紅色資源的有效運用三個邊會。圖為青海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宇燕致辭。
  • 讓科學家精神 成為愛國奮鬥底色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必將進一步鼓舞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 【央視快評】讓愛國奉獻精神成為新時代的價值追求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王繼才同志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原標題: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徵途中創造的奇蹟。
  • 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在川舉行
    本報綿陽11月5日電(記者李曉東、周洪雙)「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11月5日,在四川綿陽市梓潼縣「兩彈城」舉辦的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上,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多名院士通過主旨演講,與社科理論界的多位專家學者一道,感悟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挖掘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價值。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助力英才「騰飛夢」
    論壇開幕式上,大家圍繞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這一主題作了精彩紛呈的主旨演講,多層次、多角度展現了對「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詮釋。周秉德會長、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原主任張偉星等15位老同志,被聘為「兩彈一星」精神傳承特邀顧問。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趙理曾和王赤共同為捐贈的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揭幕。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  白春禮在書面致辭中指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社會的序幕。追溯半個世紀前的激情歲月,正是以趙九章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對空間科學的求真執著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才使得「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
  • 趙九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中科院空間中心—新聞—科學網
    捐贈儀式現場 中科院空間中心供圖 10月15日,我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捐贈儀式上,趙九章先生女兒趙理曾代表姐姐趙燕曾及家人,將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空間中心。 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琪宣讀了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的書面致辭。白春禮在書面致辭中表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社會的序幕。
  • 讓「北鬥精神」為我們勇攀高峰指引方向
    我們背水一戰,而直到2007年4月16日晚上8點多,北京才終於清晰接收到來自第一顆北鬥導航衛星的信號,這一刻,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頻率申請失效最後期限不到4個小時……從北鬥一號見證從無到有偉大跨越裡程碑,到北鬥二號實現頻率失效前成功搶發任務,到北鬥三號邁向星間鏈路覆蓋全球的徵程,北鬥系統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歷程,凝結了航天工作者夜以繼日、刻苦攻關的辛勤汗水,也展現了中國人勇攀高峰、趕超一流的不懈追求。
  • 趙九章先生女兒向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捐贈「兩彈一星...
    捐贈儀式上,趙九章先生的女兒趙理曾代表姐姐趙燕曾及家人,將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贈與空間中心。衷心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能夠深入具體了解和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繼承和弘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 讓「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50多年前,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廣大科研工作者培育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創造了成功發射「兩彈一星」的科技奇蹟。「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50多年前,廣大科研工作者之所以能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培育和發揚了「兩彈一星」精神,就是因為他們始終將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把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轉化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實際行動之中。「計利當計天下利。」愛國主義既是一種真實的情感,也是一種具體的行動。
  • 致敬偉大的科學家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劇圍繞「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及妻子李佩的生平事跡,講述了兩人深厚的家國情懷,歌頌了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求實創新、團結協作、培育人才的精神。深入挖掘了中國科技強國建設背後的精神邏輯,為科學家精神的藝術表達提供了新經驗。
  • 「兩彈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蘊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形成於20世紀50至70年代,是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在自主完成原子彈和氫彈爆炸、飛彈飛行和人造衛星發射的過程中,自覺培育踐行的一種崇高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突出體現,是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中華民族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 ...主題教育蓋達組織開展弘揚老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活動
    為推動老一輩科學家對黨忠誠、不計名利、甘於奉獻的精神品質及其培育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繼續在新時代,特別是在當前疫情防控背景下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攻堅克難 愛國奮鬥」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在中國共產黨第99個生日來臨之際,系統梳理17位曾在中國科學院工作過的「兩彈一星」元勳人物簡介,設計製作學習素材在官網、官網發布。
  • 踐行「兩彈一星」精神 展現科技報國情懷話劇《今夜星辰》公演
    話劇《今夜星辰》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11月24日晚,由安徽省話劇院創排的話劇《今夜星辰》在安徽大劇院首次公演,該劇圍繞「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及妻子李佩的生平事跡,講述了兩人深厚的家國情懷,歌頌了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
  • 市婦聯集中學習觀看情景式黨課之《兩彈一星奉獻精神》《幕生忠...
    ---西寧市婦聯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為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開展,根據集中學習計劃安排,9月18日,市婦聯組織全體黨員幹部集中學習觀看情景式黨課《初心與使命》之《兩彈一星奉獻精神
  • 接過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火炬接續奮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
    朗誦完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師黃旭華的自述文章《此生屬於祖國 因而無怨無悔》,科研工作者楊清閣說:「我們要接過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火炬,拼搏奉獻,為國家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楊清閣是國家天文臺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參與了「中國天眼」的研發、建造和調試運行過程。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及核工業精神巡迴宣講報告會在太原舉辦
    4月10日,在中輻院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之際,由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核工業科技館承辦的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及核工業精神宣講團巡迴宣講(太原片區)報告會在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國際報告廳隆重舉行。報告會分英明決策、發展原子能事業,艱苦創業、「兩彈一艇」驚天地,兩彈元勳、以身許國,不忘初心、核鑄強國夢四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