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徵途中創造的奇蹟。研製「兩彈一星」是在我國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進行的,廣大研製工作者在「兩彈一星」事業的奮鬥進程中,把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永久地鐫刻在中國大地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加強對廣大青年的政治引領,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發展的迫切需要。中組部、團中央開展博士服務團工作20年來,共有256名博士響應黨中央號召,到青海基層一線服務鍛鍊,接受「兩彈一星」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和洗禮,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努力為實現中國夢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走進原子城,回望那段歷史,感悟「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的豐富內涵,越發能感受到巍峨精神的豐碑、永不磨滅的時代光芒、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爭做愛國奉獻的青年一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青年博士服務團成員,有幸成為「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參與者和貢獻者,是最大的人生際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驗。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新時代的青年知識分子,要把保持與黨的歷史使命同心同向作為正確政治選擇,作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追求人生價值。
爭做砥礪奮鬥的青年一代
在研製基地建設之初,成百上千的科技人員離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隻身來到遙遠的地方,投身研製會戰。在這些開創者中,有領導幹部、知名科學家,有不同領域的知識分子。他們以帳篷為家,以戈壁黃沙為伴,與篳路藍縷、自強自立同行,最終建成了中國的「原子城」,無論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書寫了一部艱苦卓絕、不懈奮鬥的壯麗史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與研製「兩彈一星」所處的時代相比,今天我國具有了較為雄厚的經濟與科技實力,國防科研生產條件獲得很大改善,艱苦奮鬥也有了新的時代內涵。但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發展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新時代的知識青年,要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需要的地方,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成就出彩人生。
爭做自強自信的青年一代
「兩彈一星」基地創建時期面臨重重考驗,而科技工作者的創舉向世界莊嚴宣告:社會主義新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他們敢於迎難而上、敢於贏得勝利的大無畏精神製造出「爭氣彈」「爭氣星」,給我們留下自強自信的寶貴精神財富。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如今,國家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青年一代要把學習、觀察、思考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磨礪黨性心性,提高黨性修養。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知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大問題,勇於實踐,不斷奮鬥。
爭做協同創新的青年一代
沒有任何資料,沒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幫助,以驚人的速度完成「兩彈一星」實驗,這是一個奇蹟。核武器研製與試驗是一項規模大、技術複雜、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關涉研究、生產、試驗、使用各個部門。當看到「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彭桓武院士「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的毛筆字手跡,我們真切感受到集體和創新發揮的巨大能量。
今天,我國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科研條件已今非昔比,但大力協同、勇於創新的好傳統不能丟。無論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還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建設「健康中國」「美麗中國」,都離不開科技創新。
在黨、國家、人民最需要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支撐作用的緊要關頭,青年一代知識分子,要把勇立潮頭、引領創新作為必備品格,敢走「華山一條路」,瞄準關鍵領域,潛心鑽研、協同創新、聚力攻關,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化「兩彈一星」精神為不斷進取的強大動力。
(作者:屈國棟,系浙江大學博士,中組部、團中央第19批赴青博士服務團援青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