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兩彈一星」精神的傳人,如何在貫徹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中樹立起新一代軍事科研人的好樣子?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官兵的思考是——
讓精神火炬引領長劍飛天
■邢 勇 周 明 本報特約記者 張常偉

該院把「兩彈一星」精神融入主題文藝晚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王 秦攝
時間:2015年9月30日(國家烈士紀念日)
地點:第二炮兵軍史館
目的:緬懷「兩彈一星」英烈,堅定對黨忠誠信念,結合科研工作實際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方法:現場參觀、組織討論交流和心得體會展評
這是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開展學習「兩彈一星」精神專題教育的記錄,也是他們持續用「兩彈一星」精神培塑科研幹部好樣子的一個縮影。在貫徹落實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中,該院黨委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老一輩科學家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本色融入使命擔當,激勵官兵在強軍興軍中書寫新的答卷。
答題一:用「兩彈一星」精神培育科研幹部的關鍵是什麼?
回答:關鍵在於「忠誠」二字。忠誠於黨、科研報國永遠是軍事科研人的精神坐標
都說科研幹部是冷靜理性的,可是在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這樣感性的場面卻並不鮮見:當白髮蒼蒼的老專家深情朗誦的時候,臺下觀眾淚水漣漣;當年輕科研幹部慷慨演講的時候,全場聽眾掌聲雷鳴;當新老科研幹部促膝交流的時候,討論氛圍異常熱烈……
該院政委卓凌告訴記者,軍事科研使命責任大、政治要求高,用「兩彈一星」精神培育科研幹部,關鍵在於「忠誠」二字,就是要求科研幹部絕對忠誠於黨,絕對忠於黨的科研事業。為此,他們把「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爭做『兩彈一星』傳人」專題教育作為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載體,重點突出抓好經常性、持久性忠誠教育,讓官兵時刻銘記,忠誠於黨、科研報國永遠是軍事科研人的精神坐標。
辦公樓以「國」字布局,寓意「兩彈一星」是國之重器;辦公樓大廳內題為《忠誠於黨》的浮雕,寓意秉承「兩彈一星」精神,忠誠黨的科研事業;院徽上3條昂首問天的軌跡線,代表「兩彈」和「一星」,寓意秉承精神、面向未來、創新發展……走在營院裡,記者處處感受到用「兩彈一星」精神精心營造的濃厚文化氛圍。不僅如此,院歌譜寫、院訓制定、院史編寫、「傳承紅色好傳統、培塑忠誠好樣子」主題活動……無一不體現著「兩彈一星」這個重要的精神元素,不斷強化著官兵忠誠黨的科研事業的自覺性。
答題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應該秉承什麼樣的擔當?
回答:說一千道一萬,「研究打仗、服務打仗、參戰打仗」是軍事科研人真正的「金剛鑽」
作為一名頗有建樹、碩果等身的軍事科研人,該院總工程師肖龍旭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當年,老一輩科學家在那麼艱苦的情況下,完成了『兩彈一星』的英雄壯舉。如果我們無所作為,怎麼對得起『兩彈一星』傳人這個稱呼……」
院長成躍對此頗為贊同。他認為,無論是弘揚還是踐行「兩彈一星」精神,說一千道一萬,就是要把「研究打仗、服務打仗、參戰打仗」當作軍事科研人真正的「金剛鑽」。基於這樣的思考,該院黨委大力引導科研幹部,圍繞使命任務激發追求擔當。
該院副總工程師杜曉春,擔任某新型飛彈武器技術負責人,帶領年輕的科研團隊十年磨一劍,接連攻破一系列技術難題,使該型飛彈順利列裝部隊,形成戰鬥力。該項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他本人被中央軍委記一等功。
杜曉春及其團隊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如今,這個研究院已擁有全國全軍科技領軍人才和學科拔尖人才60餘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300餘項,為第二炮兵核心軍事能力提升做出了突出貢獻。
答題三:「兩彈一星」精神的背後,彰顯著什麼樣的優良作風?
回答: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執著追求的實戰標準就是軍事科研人特有的血性
「學『兩彈』,憶『一星』,堅定信念;昨棉襖,今薄衫,南北輾轉;劈荊棘,斬萬難,歷盡艱險;責所系,情所在,苦中有甜;礪血性,堅決心,首戰驚天。」這首詩,是該院某科研隊伍在圓滿完成一項重大科研任務後集體創作的。
在「新一代革命軍人樣子」大討論中,他們結合學習「兩彈一星」精神,把科研人的血性凝練成一句話: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執著追求的實戰標準。
在該院,「兩彈一星」精神時時處處培塑著科研幹部的血性和作風,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10分鐘準備!」在某飛彈發射場,發射倒計時的最後瞬間,一個技術數據突然出現異常,此時飛彈已經通電,燃料已經加滿。到底出現什麼問題?能否發射?現場氣氛幾近凝固。危急時刻該院科研人員聞令而動,測試、分析、排障,3分鐘後,向指揮員果斷報告:「可以發射!」隨後,飛彈按時點火,直擊長空,命中目標。
某型飛彈經過多年研製,即將進行第一次發射試驗。儘管都知道危險,但該院十幾名科研人員紛紛遞交請戰書和遺書,請求留在地下掩體中收集第一手實驗數據。
答題四:如何把「兩彈一星」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形?
回答:使命在肩、劍膽琴心,用無私奉獻燃燒事業激情是軍事科研人的獨特品質
「我人生最大的幸運,就是兩件事,一是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作為一名普通科研人員,直接參與過『兩彈』的研製。二是我50歲的時候,穿上軍裝,成為一名軍隊科研幹部……」這是已經77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該院研究員唐西生撰寫的回憶文章。
1961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後,唐西生曾在鄧稼先、周光召、于敏等直接領導下,親歷並參與了「兩彈一星」的輝煌跨越;1988年,50歲的唐西生穿上軍裝,特招入伍,成為飛彈科研戰線的一名「新兵」。
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依然堅持到高海拔地區參加重大科研任務,身體力行踐行「兩彈一星」精神,他所帶領的科研團隊被總部評為「全軍科研創新群體」。
「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新聞人物」邱成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李賢玉、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袁再江……一批批新一代軍事科研人秉承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矢志礪劍,薪火相傳,用實際行動譜寫創建打仗型創新型實幹型研究院所的嶄新篇章。
(《解放軍報》2015年10月2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