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發展「兩彈一星」

2021-01-21 新華網客戶端

  日前,「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院士陳能寬逝世。斯人已去,但「兩彈一星」的意義我們始終應該銘記。近日,全國政協委員、第二炮兵前副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研究會兩彈分會會長張翔將軍來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講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鮮為人知的故事。以下是演講內容精粹。

  偉大的事業必然產生偉大的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已經成為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詮釋這個時代的獨特內涵。

  ——張翔

  我們現在研究「兩彈一星」的歷史,不僅僅是研究「兩彈一星」事業自身的發展、它取得的成果和研製的過程,而且我們還想要回答這樣一個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問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發展「兩彈一星」?當年國家那麼窮,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卻要拿出那麼多錢、投入這麼大力量來發展「兩彈一星」,這究竟是為什麼?它研製出來以後到底又起到了什麼作用?

  我今天主要來回答這些問題。

  首先要安全,沒有安全就不能發展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中華民族百年來被世界列強侵略和奴役的悲慘歷史,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版圖,我想這點大家都很了解。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對新中國十分仇視,他們依託在二戰中快速增長起來的軍事、經濟實力,夥同周邊的敵對國家和臺灣地區的反共勢力在政治上孤立中國大陸,阻撓各國和我國建交,在經濟上封鎖、禁運,在軍事上包圍,企圖把年輕的共和國扼殺在搖籃裡。

  對一個國家而言,現在很多學者都在談這個問題:國家的職能是什麼?我比較同意有的學者提出的觀點,國家的職能主要是兩個:第一個是國家的發展; 第二個是國家的安全。首先是要安全,沒有安全你就不能發展,所以當時我們國家的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

  當時,黨中央毛主席採取了什麼方針呢?就是和前蘇聯建立了戰略同盟,拓展國家的安全與發展空間。

  緊接著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了。這場戰爭對我國的國防現代化意義深遠。我們是以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為對手,經歷了一場嚴酷的現代化戰爭,與此同時,中蘇戰略同盟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後盾。戰爭期間,我軍的武器裝備由初期使用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繳獲的「萬國牌」舊裝備,到後期承建制地更新為蘇式裝備,陸海空武器裝備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軍隊戰鬥力得到了整體性的飛躍。

  上世紀50年代,我們基本上實現了這些裝備的國產化。也就是說,解放後的十年時間,中國建成了包括兵器工業、航空工業、船舶工業、電子工業等一大批軍工骨幹企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並啟動了飛彈、原子彈、人造衛星等尖端武器的研製。

  咱們國家能夠直接從一個農業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這在世界史上都是非常少見的。

  飛彈發射成功,張愛萍跟錢學森擁抱在了一起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國際形勢出現了重大變化。史達林逝世以後,蘇共的內外政策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同時,核武器的威力進一步提高,它已經不是廣島、長崎使用的一萬噸、兩萬噸彈量的核武器了。當時已經發展出了氫彈。大家知道,氫彈的威力是原子彈的上千倍,如果在一個地區採取空爆的方式,也就是在地面上空1公裡左右發生爆炸,那麼它的輻射面是非常大的,殺傷威力也是很大的。

  建國以後,由於我們一直面臨著美國嚴重的核威脅,所以黨中央毛主席就下決心,一定要發展我們的「兩彈一星」事業,我們要造出原子彈。

  原來毛主席對外講的時候一直說「原子彈是紙老虎」,這是為了在戰略上藐視它,鼓舞士氣。原二機部部長劉傑回憶說,1955年中央政治局聽取核物理專家的匯報後,毛主席曾對他說,「你們這個事情要抓緊,這是決定命運的。」這句話和他原來聽到的「原子彈是紙老虎」反差極大。所以在劉部長回機關後,「決定命運的」這句話就沒敢往下傳達,他當時懷疑是不是自己聽得不準確。

  從那以後,由周總理親自主持成立了中央專委,由15個國家高層領導組成,包括財政部長、科學家、軍隊的高級將領等,集中全黨、全軍、全國之力抓這件事情。

  1964年,我們的第一枚中近程飛彈發射成功。我的「老爹」張愛萍跟錢學森擁抱在一起,慶祝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周總理問毛主席我們是不是要公布原子彈爆炸成功,毛主席說等等,看看美國人怎麼說。很快美國人就報導了,他們偵測到中國爆炸了一顆原子彈,從抽樣來看比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水平要高,毛主席這才同意公布。

  在自己本土發射,又在自己本土上爆炸

  1966年7月,我們的戰略飛彈部隊正式成立,也就是現在的火箭軍。因為你光有原子彈還不行,原子彈怎麼扔出去呢?要把原子彈放在飛彈上發射出去。當時的第一枚飛彈試驗,就是在我們國家本土,從甘肅一直發射到新疆的原子彈試驗場,全世界沒人敢這麼幹,在自己本土發射,又在自己本土上爆炸。

  原子彈之後是氫彈和洲際飛彈。當時氫彈的研究比較順利,基本上原子彈發射後兩年多的時間氫彈就研製出來了。1966年7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但洲際飛彈研製的過程就比較艱難,洲際飛彈是一種高度複雜的武器,要打到8000公裡以上,而且要具備突防能力。所謂突防能力,就是突破對方防禦的能力。

  洲際飛彈的研發是個大協作的產物,不是一兩個小單位就能搞出來的,而且當時正好是「文化大革命」,所以一直到1980年,洲際飛彈才正式實驗成功。那時毛主席已經去世了,但終於實現了他的這一夙願。

  毛主席還提出我們要搞人造衛星,1970年4月,我們就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衛星,以後在1975年又發射了一個回收式衛星。回收式衛星是幹什麼用的呢?它實際上是一顆偵察衛星,比如說飛彈打到上萬公裡以外,你到底打中了目標沒有,打得怎麼樣,這都需要靠衛星來偵查。到目前為止,這仍是世界各國都在採用的一個辦法。

  「兩彈一星」就好比一桿槍

  「兩彈一星」這個詞最早是從鄧小平同志的講話中延伸出來的。他在1988年時講過:「如果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1999年中央舉行了表彰「兩彈一星」元勳的大會,「兩彈一星」提法正式面世。

  所謂「兩彈一星」,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兩彈」,一個是核彈,核彈包括原子彈和氫彈,還有一個是飛彈。「一星」就是人造衛星,同時應該包括其他配套武器,比如核潛艇。

  我記得「兩彈一星」元勳、衛星專家王希季講過一個很通俗的說法。他說:「兩彈一星」就好比一桿槍,這個槍的槍桿就是飛彈,子彈就是核彈,衛星是瞄準器,所以「兩彈一星」整體來說就是我們國家的戰略核力量。

  1984年我們又成功發射了同步衛星。1974年8月,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1988年核潛艇在水下成功發射了飛彈,國際上稱之為「第二次核打擊力量」。所謂「第二次核打擊力量」,就是如果你先打我,你把我消滅不了,我的核力量還能回過頭來再打你。具備了二次核打擊能力,別人就不敢輕易向你開火。

  說起「兩彈一星」對新中國的貢獻,首先,「兩彈一星」鑄就了共和國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國國防安全的基石,給新中國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相對和平、有利的國際戰略環境;其次,「兩彈一星」深刻影響著國際戰略格局演變,塑造了中國嶄新的大國形象;此外,「兩彈一星」對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對于振奮中華民族的拼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偉大的事業必然產生偉大的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已經成為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詮釋這個時代的獨特內涵。(徐蓓)

相關焦點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傳人
    與研製「兩彈一星」所處的時代相比,今天我國具有了較為雄厚的經濟與科技實力,國防科研生產條件獲得很大改善,艱苦奮鬥也有了新的時代內涵。但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發展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 中國為什麼要搞兩彈一星項目?意義重大,堪稱收益最高的投資
    新中國建立後不久,中國就開始發展起「兩彈一星」來,所謂兩彈一星,就是核彈、飛彈以及人造衛星的並稱,雖然在這個項目中中國投入良多,但是最終結果也證明了這個投資的正確性,如果沒有「兩彈一星」項目的成功,中國有可能會再次遭受國外勢力的侵犯,如今的繁榮昌盛說不定也會不復存在。
  • 我們的榮幸和責任:為「兩彈一星」人物出書
    從汪老提供的素材中我們看到,他的前半生和我國的 「兩彈一星」事業密切相關,我們立即感到,「兩彈一星」為國之重器,王老的回憶錄承載著國防科技事業發展成就的榮光。汪老在「兩彈一星」的服務保障工作上作出了突出成績,多次立功受獎,獲得殊榮。
  • 表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由來『兩彈一星往事』
    它必將能夠進一步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父親的後半生,一直寄情於我國的科技事業,主要是抓出了「兩彈一星」。 圍繞「兩彈一星」這幾個重點,通過「任務帶學科」的途徑,自主研究,並從科學研究起步,發展成為一批新興的工業,包括核工業、航天和航空工業,以及與之相應的新型材料、電子、計算技術、儀器儀表和精密加工、遙測遙感和自動化、重型和特種設備等新技術工業部門。
  • 將「兩彈一星」文化傳承永遠
    「兩彈一星」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制度優越性,也為我們富國強軍留下了寶貴經驗。「兩彈一星」作為新中國最尖端的國防戰略工程,所取得的每一個重大進展,都是依託全黨、全國、全軍之力取得的。在統一領導、統一規劃下,組織國防科技工業和全國有關科研、工業部門的力量,互相協作,聯合攻關,凝練出富國強軍的寶貴經驗,是自力更生發展國防科技事業的必由之路,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 「兩彈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蘊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要科學把握「兩彈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蘊,使之煥發出更加燦爛的時代光芒。  「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果斷決定:我們也要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與此同時,他還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在研製尖端武器的起步階段,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就清醒地認識到外部援助是有限的,因而自「兩彈一星」事業起步就明確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堅持不搞合作、不搞共有、不受制於人。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世上沒有救世主,唯有靠自己才能撐起核保護傘。
  • 讓「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錢學森的「我活著的目的就是要為全體中國人民服務」,郭永懷的「我們要成為祖國力學事業的鋪路石子」,王淦昌的「我願以身許國」,生動詮釋了他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正是帶著這種精神投入研發工作中,創造了中國科技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
  • 揭秘「兩彈一星」在大西北營建的神秘之地 甘肅支援「兩彈一星...
    為什麼這三個地方那麼神秘呢?這要從新中國研製「兩彈一星」說起。「兩彈一星」不是書齋裡的學問搞原子彈、飛彈,發射衛星,不是書齋裡的學問。可以說,原子彈、飛彈、衛星是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工業技術和現場試驗的高度結合。
  • 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永久會址將落地綿陽市「兩彈一星」幹部學院
    人民網成都11月26日電 (王波)近日,中國國史協會顧問、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原理事長張翔及「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丁鋒、袁和平、胡木英等專家和委員一行來到四川省綿陽市「兩彈一星」幹部學院調研。
  • 「兩彈一星」工程的科學思維方法及其當下意義
    從一開始,黨中央就從當時的國際格局、中國的世界地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當時國家與政權安全的高度進行運籌,從帶動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工業體系建設和整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的角度考慮,因此「兩彈一星」工程並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工程,而是一個要以此帶動人才、科技、經濟、國防、社會等各項建設的蓬勃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大戰略。
  • 兩彈一星都造出來了,「小小的晶片」為何這麼難?
    、知名科普達人袁嵐峰老師舉行了一次關於中國晶片之「難」的演講,向大眾科普了為什麼自主生產晶片會這麼這幾年來,美國對於華為等中國高新科技企業的制裁,特別是在出口晶片上的「卡脖子」,讓我們意識到了晶片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大眾也對晶片的認識有著許多誤區。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新時代傳人
    紛紛表示,深深地被兩彈元勳的事跡所感動,被「兩彈一星」精神所感染,一定要做「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者和踐行者,在愛國奉獻中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在砥礪奮鬥中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在自強自信中爭創一流業績,在協同創新中勇攀科技高峰。
  • 除了「兩彈一星」,他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我們耳熟能詳的是他衝破阻力毅然回歸祖國;我們難以忘懷的是他攻堅克難研製「兩彈一星」。但是你知道嗎?「兩彈一星」之外,錢學森還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很多……錢學森彈道與高超音速飛行器飛行器動力系統從螺旋槳式到噴氣式,是一次重大的革命。
  • 首屆「兩彈一星」精神高層論壇開幕
    中新社記者胡貴龍攝   中新網北京10月17日電 (胡貴龍潘雨潔)「『兩彈一星』精神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珍貴的時代價值,是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青海是『兩彈一星』重大成果誕生地之一,有理由、有條件弘揚和傳承好這種精神。」17日,中國新聞社原副社長、「兩彈一星」精神研究院名譽院長周秉德表示。
  • 張愛萍:兩彈一星最大的功勳者
    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應該是兩彈一星。今天繼續講解張勝的《從戰爭中走來 兩代軍人的對話》一書。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應該是兩彈一星。兩彈是什麼呢?原子彈、飛彈,星是衛星,這三樣東西在中國國防工業裡邊是佔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位置。想當年毛澤東主席說的,原子彈不過就是那麼個東西,就那麼一點,但是這個東西要是沒有的話,我們說話就沒人聽,所以他對張愛萍,說你要去管這個兩彈一星的事情。
  • 「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必須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上,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多人記得一張老照片:1970年,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實現滿功率運行。在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壓力容器外面,寫著幾行字:「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內容。我們的航天事業要發展、要壯大,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助力英才「騰飛夢」
    第一章 追尋足跡,感悟兩彈一星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一定要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使之轉化為不可限量的物質創造力量。作為一次蕩滌心靈的尋根之旅,實景參觀、現場研討的方式讓與會代表有機會在歷史情景中學習,在現場體驗中感悟;「兩彈一星」研製者矢志不渝的愛國信念躍然於紙上,讓人仰之彌高。大家深深地被「兩彈一星」精神所感染,表示一定要做「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者和踐行者,同祖國一道前進,在砥礪奮鬥中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在在協同創新中勇攀高峰。
  • 「兩彈一星」精神:愛國奉獻是底色,勇攀高峰不停步
    必須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上,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多人記得一張老照片:1970年,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實現滿功率運行。在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壓力容器外面,寫著幾行字:「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內容。我們的航天事業要發展、要壯大,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
  • 大國重器「兩彈一星」讓中國成有影響力大國
    為抵禦帝國主義武力威脅,並打破核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黨中央果斷決定研製「兩彈一星」,作出了對國家安全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決策。1956年,國家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規劃,其中列為第一項的便是原子能的和平利用,還部署了兩個更大項目,即原子彈和飛彈。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
  • 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