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院士陳能寬逝世。斯人已去,但「兩彈一星」的意義我們始終應該銘記。近日,全國政協委員、第二炮兵前副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研究會兩彈分會會長張翔將軍來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講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鮮為人知的故事。以下是演講內容精粹。
偉大的事業必然產生偉大的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已經成為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詮釋這個時代的獨特內涵。
——張翔
我們現在研究「兩彈一星」的歷史,不僅僅是研究「兩彈一星」事業自身的發展、它取得的成果和研製的過程,而且我們還想要回答這樣一個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問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發展「兩彈一星」?當年國家那麼窮,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卻要拿出那麼多錢、投入這麼大力量來發展「兩彈一星」,這究竟是為什麼?它研製出來以後到底又起到了什麼作用?
我今天主要來回答這些問題。
首先要安全,沒有安全就不能發展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中華民族百年來被世界列強侵略和奴役的悲慘歷史,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版圖,我想這點大家都很了解。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對新中國十分仇視,他們依託在二戰中快速增長起來的軍事、經濟實力,夥同周邊的敵對國家和臺灣地區的反共勢力在政治上孤立中國大陸,阻撓各國和我國建交,在經濟上封鎖、禁運,在軍事上包圍,企圖把年輕的共和國扼殺在搖籃裡。
對一個國家而言,現在很多學者都在談這個問題:國家的職能是什麼?我比較同意有的學者提出的觀點,國家的職能主要是兩個:第一個是國家的發展; 第二個是國家的安全。首先是要安全,沒有安全你就不能發展,所以當時我們國家的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
當時,黨中央毛主席採取了什麼方針呢?就是和前蘇聯建立了戰略同盟,拓展國家的安全與發展空間。
緊接著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了。這場戰爭對我國的國防現代化意義深遠。我們是以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為對手,經歷了一場嚴酷的現代化戰爭,與此同時,中蘇戰略同盟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後盾。戰爭期間,我軍的武器裝備由初期使用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繳獲的「萬國牌」舊裝備,到後期承建制地更新為蘇式裝備,陸海空武器裝備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軍隊戰鬥力得到了整體性的飛躍。
上世紀50年代,我們基本上實現了這些裝備的國產化。也就是說,解放後的十年時間,中國建成了包括兵器工業、航空工業、船舶工業、電子工業等一大批軍工骨幹企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並啟動了飛彈、原子彈、人造衛星等尖端武器的研製。
咱們國家能夠直接從一個農業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這在世界史上都是非常少見的。
飛彈發射成功,張愛萍跟錢學森擁抱在了一起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國際形勢出現了重大變化。史達林逝世以後,蘇共的內外政策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同時,核武器的威力進一步提高,它已經不是廣島、長崎使用的一萬噸、兩萬噸彈量的核武器了。當時已經發展出了氫彈。大家知道,氫彈的威力是原子彈的上千倍,如果在一個地區採取空爆的方式,也就是在地面上空1公裡左右發生爆炸,那麼它的輻射面是非常大的,殺傷威力也是很大的。
建國以後,由於我們一直面臨著美國嚴重的核威脅,所以黨中央毛主席就下決心,一定要發展我們的「兩彈一星」事業,我們要造出原子彈。
原來毛主席對外講的時候一直說「原子彈是紙老虎」,這是為了在戰略上藐視它,鼓舞士氣。原二機部部長劉傑回憶說,1955年中央政治局聽取核物理專家的匯報後,毛主席曾對他說,「你們這個事情要抓緊,這是決定命運的。」這句話和他原來聽到的「原子彈是紙老虎」反差極大。所以在劉部長回機關後,「決定命運的」這句話就沒敢往下傳達,他當時懷疑是不是自己聽得不準確。
從那以後,由周總理親自主持成立了中央專委,由15個國家高層領導組成,包括財政部長、科學家、軍隊的高級將領等,集中全黨、全軍、全國之力抓這件事情。
1964年,我們的第一枚中近程飛彈發射成功。我的「老爹」張愛萍跟錢學森擁抱在一起,慶祝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周總理問毛主席我們是不是要公布原子彈爆炸成功,毛主席說等等,看看美國人怎麼說。很快美國人就報導了,他們偵測到中國爆炸了一顆原子彈,從抽樣來看比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水平要高,毛主席這才同意公布。
在自己本土發射,又在自己本土上爆炸
1966年7月,我們的戰略飛彈部隊正式成立,也就是現在的火箭軍。因為你光有原子彈還不行,原子彈怎麼扔出去呢?要把原子彈放在飛彈上發射出去。當時的第一枚飛彈試驗,就是在我們國家本土,從甘肅一直發射到新疆的原子彈試驗場,全世界沒人敢這麼幹,在自己本土發射,又在自己本土上爆炸。
原子彈之後是氫彈和洲際飛彈。當時氫彈的研究比較順利,基本上原子彈發射後兩年多的時間氫彈就研製出來了。1966年7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但洲際飛彈研製的過程就比較艱難,洲際飛彈是一種高度複雜的武器,要打到8000公裡以上,而且要具備突防能力。所謂突防能力,就是突破對方防禦的能力。
洲際飛彈的研發是個大協作的產物,不是一兩個小單位就能搞出來的,而且當時正好是「文化大革命」,所以一直到1980年,洲際飛彈才正式實驗成功。那時毛主席已經去世了,但終於實現了他的這一夙願。
毛主席還提出我們要搞人造衛星,1970年4月,我們就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衛星,以後在1975年又發射了一個回收式衛星。回收式衛星是幹什麼用的呢?它實際上是一顆偵察衛星,比如說飛彈打到上萬公裡以外,你到底打中了目標沒有,打得怎麼樣,這都需要靠衛星來偵查。到目前為止,這仍是世界各國都在採用的一個辦法。
「兩彈一星」就好比一桿槍
「兩彈一星」這個詞最早是從鄧小平同志的講話中延伸出來的。他在1988年時講過:「如果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1999年中央舉行了表彰「兩彈一星」元勳的大會,「兩彈一星」提法正式面世。
所謂「兩彈一星」,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兩彈」,一個是核彈,核彈包括原子彈和氫彈,還有一個是飛彈。「一星」就是人造衛星,同時應該包括其他配套武器,比如核潛艇。
我記得「兩彈一星」元勳、衛星專家王希季講過一個很通俗的說法。他說:「兩彈一星」就好比一桿槍,這個槍的槍桿就是飛彈,子彈就是核彈,衛星是瞄準器,所以「兩彈一星」整體來說就是我們國家的戰略核力量。
1984年我們又成功發射了同步衛星。1974年8月,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1988年核潛艇在水下成功發射了飛彈,國際上稱之為「第二次核打擊力量」。所謂「第二次核打擊力量」,就是如果你先打我,你把我消滅不了,我的核力量還能回過頭來再打你。具備了二次核打擊能力,別人就不敢輕易向你開火。
說起「兩彈一星」對新中國的貢獻,首先,「兩彈一星」鑄就了共和國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國國防安全的基石,給新中國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相對和平、有利的國際戰略環境;其次,「兩彈一星」深刻影響著國際戰略格局演變,塑造了中國嶄新的大國形象;此外,「兩彈一星」對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對于振奮中華民族的拼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偉大的事業必然產生偉大的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已經成為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詮釋這個時代的獨特內涵。(徐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