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將「兩彈一星」文化傳承永遠
在「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在隆重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回顧「兩彈一星」偉大功績,重溫「兩彈一星」偉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0世紀下半葉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儘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經過無數人的不懈奮鬥,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對地飛彈飛行爆炸成功,1966年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的前身第二炮兵正式成立,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太平洋成功發射第一枚洲際飛彈……中國人以超人的膽識和智慧,完成了人類文明史上勇攀科技高峰、建設強大國防的壯舉。
「兩彈一星」實踐的現實意義
「兩彈一星」鑄就了共和國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國國防安全體系的基石。新中國成立後,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全面的封鎖和打壓,多次對我實施核威脅。「兩彈一星」為我國戰略核力量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裝備保障,促進了我國戰略威懾體系的形成。我軍核反擊能力的建立和發展,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防實力。
「兩彈一星」深刻影響國際戰略格局演變,塑造了中國嶄新的大國形象。「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使中國的戰略能力顯著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明顯加大,國際地位顯著改觀。中國重返聯合國、中美蘇三角關係的形成、與美國、蘇聯等大國關係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進展得以實現。
「兩彈一星」對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向科技創新型國家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彈一星」等重大國防工程的實施,使我國建立起現代意義的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電子等工業部門,開闢了相關高新技術產業,使冶金、機械、化工、材料等一批傳統工業部門取得較大程度的技術進步,促進了國民經濟由農業國向工農業大國的邁進。同時,依靠自力更生發展起來的「兩彈一星」事業,也為我國進一步向科技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兩彈一星」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制度優越性,也為我們富國強軍留下了寶貴經驗。「兩彈一星」作為新中國最尖端的國防戰略工程,所取得的每一個重大進展,都是依託全黨、全國、全軍之力取得的。在統一領導、統一規劃下,組織國防科技工業和全國有關科研、工業部門的力量,互相協作,聯合攻關,凝練出富國強軍的寶貴經驗,是自力更生發展國防科技事業的必由之路,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新發展
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改變著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面貌,也正在深刻改變著軍事鬥爭的面貌,並引發了軍事領域一系列革命性變化。武器裝備呈現信息化、智能化、一體化的趨勢,各種武器裝備聯結為一個有機體系,遠程攻擊能力大大增強,打擊精度空前提高,殺傷力成倍增長。世界新軍事變革發展的強勁勢頭,對我軍質量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提出了嚴峻挑戰。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堅持從國家戰略利益出發,主動順應世界發展大勢,把中國特色新軍事變革的戰略取向與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和「能打仗、打勝仗」的根本要求有機融合,才能在未來的博弈中立於不敗之地。
2015年9月3日,我們記憶猶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閱兵盛典上展示的武器裝備,是「兩彈一星」高新尖端武器的延承和發展。這些按照作戰體系模塊化編組的受閱裝備均由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研製生產,再度彰顯涵蓋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電子的國防科技工業是國家戰略性產業,是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的脊梁。
這些裝備的亮相,極大地振奮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眾多機械化信息化的先進武器裝備列裝部隊,滿足了體系化作戰需求;國防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成果,基礎前沿領域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優化;軍工核心能力建設取得新成效;緊緊圍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等重點任務,正在努力形成軍民深度融合的先進武器裝備研發、供給和保障能力。
從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創新研發的層面出發,過去五年間,中國第一艘按信息化標準改裝的航母正式服役,艦載機戰鬥力的形成也進入了最後階段。以新型驅逐艦和護衛艦為基幹的護航編隊多次駛往亞丁灣執行國際反海盜任務,提升了訓練水平和遠洋活動能力;新型攻擊型潛艇和戰略核潛艇進入常年戰備巡航。完全自主創新開發的第三代戰鬥機大批交付部隊,以兩款型號研發的全新的第四代戰鬥機也進入了試飛和技術攻關階段。新型戰略飛彈和多用途中程飛彈在提升防禦戰略靈活性的同時,和戰略核潛艇一起,使中國的二次核打擊力量獲得了更穩妥的保證。中段反導、反衛星和高超聲速動能武器研發進入新階段。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我們面臨的國內外環境而言,國家領土主權安全與國家戰略利益拓展相互交織,國防安全與國內安全穩定相互交織,傳統領域安全與新興領域安全相互交織,軍事安全與其他安全相互交織,現實安全與潛在安全相互交織,包括最新版的國防白皮書中首次明確提出「海外利益攸關區」的概念。這些都要求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必須要有一個跟蹤—追趕—跨越式的大發展,這樣才能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國際競爭中真正確保維護國家安全。
「兩彈一星」的文化傳承
「兩彈一星」偉業,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奮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防科技工業的偉大實踐,發展和形成為富有特質的「兩彈一星」文化事業。發展「兩彈一星」的戰略指導思想以及由此而創立的系統工程理論,作為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至今仍是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創新的戰略指導方針,仍在主導著國防科技重大工程和武器裝備建設發展的每個環節。推動「兩彈一星」文化建設,要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要深刻認識實施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創新與推進創新型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聯繫。切實提高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能力,用科學理論指引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創新,使「兩彈一星」文化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中最為活躍的元素符號。
現實告誡我們,要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應該有一大批青年才俊來從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發展研究。人類知識具有不可間斷的連貫性,技術研發更有其繼承與延續等諸多特性。我們的事業需要更多的青少年懷著熱愛國防、獻身國防的無私情懷,將發展國防科技事業視為祖國的需要和責任的擔當,樹立居安思危、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克服和平麻痺思想,形成強大的文化動力與憂患意識,積極地投身於這個偉大的事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