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兩彈一星」文化傳承永遠

2021-01-21 人民網

原標題:將「兩彈一星」文化傳承永遠

在「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在隆重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回顧「兩彈一星」偉大功績,重溫「兩彈一星」偉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0世紀下半葉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儘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經過無數人的不懈奮鬥,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對地飛彈飛行爆炸成功,1966年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的前身第二炮兵正式成立,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太平洋成功發射第一枚洲際飛彈……中國人以超人的膽識和智慧,完成了人類文明史上勇攀科技高峰、建設強大國防的壯舉。

「兩彈一星」實踐的現實意義

「兩彈一星」鑄就了共和國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國國防安全體系的基石。新中國成立後,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全面的封鎖和打壓,多次對我實施核威脅。「兩彈一星」為我國戰略核力量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裝備保障,促進了我國戰略威懾體系的形成。我軍核反擊能力的建立和發展,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防實力。

「兩彈一星」深刻影響國際戰略格局演變,塑造了中國嶄新的大國形象。「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使中國的戰略能力顯著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明顯加大,國際地位顯著改觀。中國重返聯合國、中美蘇三角關係的形成、與美國、蘇聯等大國關係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進展得以實現。

「兩彈一星」對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向科技創新型國家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彈一星」等重大國防工程的實施,使我國建立起現代意義的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電子等工業部門,開闢了相關高新技術產業,使冶金、機械、化工、材料等一批傳統工業部門取得較大程度的技術進步,促進了國民經濟由農業國向工農業大國的邁進。同時,依靠自力更生發展起來的「兩彈一星」事業,也為我國進一步向科技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兩彈一星」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制度優越性,也為我們富國強軍留下了寶貴經驗。「兩彈一星」作為新中國最尖端的國防戰略工程,所取得的每一個重大進展,都是依託全黨、全國、全軍之力取得的。在統一領導、統一規劃下,組織國防科技工業和全國有關科研、工業部門的力量,互相協作,聯合攻關,凝練出富國強軍的寶貴經驗,是自力更生發展國防科技事業的必由之路,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新發展

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改變著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面貌,也正在深刻改變著軍事鬥爭的面貌,並引發了軍事領域一系列革命性變化。武器裝備呈現信息化、智能化、一體化的趨勢,各種武器裝備聯結為一個有機體系,遠程攻擊能力大大增強,打擊精度空前提高,殺傷力成倍增長。世界新軍事變革發展的強勁勢頭,對我軍質量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提出了嚴峻挑戰。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堅持從國家戰略利益出發,主動順應世界發展大勢,把中國特色新軍事變革的戰略取向與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和「能打仗、打勝仗」的根本要求有機融合,才能在未來的博弈中立於不敗之地。

2015年9月3日,我們記憶猶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閱兵盛典上展示的武器裝備,是「兩彈一星」高新尖端武器的延承和發展。這些按照作戰體系模塊化編組的受閱裝備均由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研製生產,再度彰顯涵蓋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電子的國防科技工業是國家戰略性產業,是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的脊梁。

這些裝備的亮相,極大地振奮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眾多機械化信息化的先進武器裝備列裝部隊,滿足了體系化作戰需求;國防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成果,基礎前沿領域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優化;軍工核心能力建設取得新成效;緊緊圍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等重點任務,正在努力形成軍民深度融合的先進武器裝備研發、供給和保障能力。

從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創新研發的層面出發,過去五年間,中國第一艘按信息化標準改裝的航母正式服役,艦載機戰鬥力的形成也進入了最後階段。以新型驅逐艦和護衛艦為基幹的護航編隊多次駛往亞丁灣執行國際反海盜任務,提升了訓練水平和遠洋活動能力;新型攻擊型潛艇和戰略核潛艇進入常年戰備巡航。完全自主創新開發的第三代戰鬥機大批交付部隊,以兩款型號研發的全新的第四代戰鬥機也進入了試飛和技術攻關階段。新型戰略飛彈和多用途中程飛彈在提升防禦戰略靈活性的同時,和戰略核潛艇一起,使中國的二次核打擊力量獲得了更穩妥的保證。中段反導、反衛星和高超聲速動能武器研發進入新階段。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我們面臨的國內外環境而言,國家領土主權安全與國家戰略利益拓展相互交織,國防安全與國內安全穩定相互交織,傳統領域安全與新興領域安全相互交織,軍事安全與其他安全相互交織,現實安全與潛在安全相互交織,包括最新版的國防白皮書中首次明確提出「海外利益攸關區」的概念。這些都要求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必須要有一個跟蹤—追趕—跨越式的大發展,這樣才能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國際競爭中真正確保維護國家安全。

「兩彈一星」的文化傳承

「兩彈一星」偉業,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奮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防科技工業的偉大實踐,發展和形成為富有特質的「兩彈一星」文化事業。發展「兩彈一星」的戰略指導思想以及由此而創立的系統工程理論,作為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至今仍是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創新的戰略指導方針,仍在主導著國防科技重大工程和武器裝備建設發展的每個環節。推動「兩彈一星」文化建設,要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要深刻認識實施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創新與推進創新型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聯繫。切實提高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能力,用科學理論指引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創新,使「兩彈一星」文化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中最為活躍的元素符號。

現實告誡我們,要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應該有一大批青年才俊來從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發展研究。人類知識具有不可間斷的連貫性,技術研發更有其繼承與延續等諸多特性。我們的事業需要更多的青少年懷著熱愛國防、獻身國防的無私情懷,將發展國防科技事業視為祖國的需要和責任的擔當,樹立居安思危、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克服和平麻痺思想,形成強大的文化動力與憂患意識,積極地投身於這個偉大的事業之中。

相關焦點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安吉龍山源打造「院士將軍林」
    傳承  坐落於安吉古城遺址旁的安吉龍山源,是一座佔地7000畝、集人文紀念與文化旅遊為一體的大型園區。在規劃建設中,安吉龍山源一直秉持「生態化、藝術化、人文化、公園化」的理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孝道文化,打造文化傳承的新高地。  據浙江綠郡公司總經理池西坪介紹,「國家使命」主題園,佔地65畝,以弘揚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為主旨。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周光召將勳章捐贈寧鄉一中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周光召將勳章捐贈寧鄉一中」工程作出傑出貢獻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技界泰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攜帶代表他一生功績和榮譽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回到了家鄉寧鄉,並將其捐贈給寧鄉一中。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助力英才「騰飛夢」
    2020年9月8日,由中共青海省委組織部主辦的「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在美麗的青海召開,我會周秉德會長、沈清理事長與來自全國220多名「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親歷者、兩院院士代表、青年專家學者、高校師生一起,共同出席了這次盛大的活動。
  • 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永久會址將落地綿陽市「兩彈一星」幹部學院
    綿陽市委副書記胥錦成,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院長王華蓉陪同調研,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張幼亮,梓潼縣委書記、「兩彈一星」幹部學院第一副院長周琳,「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羅盛軍等參加調研。在綿陽市「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專家和委員們參觀了中國兩彈城兩彈歷程館、鄧稼先舊居和三防教育體驗館,親身感悟「兩彈一星」精神。
  • 上海浦東上鋼新村街道「兩彈一星」黨支部——講述動人故事 傳承...
    如今雖步入晚年,老黨員們依舊不忘初心,用各種形式講述動人故事,傳承奉獻精神。創辦教育基地他們深情講述上世紀末,「兩彈一星」的老黨員們陸續從221廠退休,原籍在上海的部分同志,黨組織關係轉入上鋼新村街道,成立了社區居民耳熟能詳的「兩彈一星」黨支部。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之女黃道群講述「我的父親
    10月20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主辦、內蒙古科協承辦的「中國科協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內蒙古行」活動在內蒙古科技館舉行報告會,中國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緯祿之女黃道群女士作題為《我的父親黃緯祿》專題報告。
  • 第二炮兵官兵關於「兩彈一星」精神的四問四答
    」精神融入主題文藝晚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王 秦攝 時間:2015年9月30日(國家烈士紀念日)地點:第二炮兵軍史館目的:緬懷「兩彈一星」英烈,堅定對黨忠誠信念,結合科研工作實際傳承「兩彈一星」精神為此,他們把「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爭做『兩彈一星』傳人」專題教育作為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載體,重點突出抓好經常性、持久性忠誠教育,讓官兵時刻銘記,忠誠於黨、科研報國永遠是軍事科研人的精神坐標。
  • 「兩彈城」:見證偉大功勳,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這些紀念實物2018年被納入「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它們不僅是偉大功勳的見證,也成為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載體。他們當中既有鄧稼先、王淦昌等著名科學家,也有很多「將名字帶進棺材」的科研工作者。他們隱姓埋名,把青春、智慧甚至生命獻給祖國,終於成功研製原子彈和氫彈,鑄下了國防基石,挺起了民族脊梁。  「老一輩科學家為國家、為民族付出了巨大犧牲,要讓孩子們學習他們這種精神,為我們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全息能源與中物院老科協攜手「追風逐日」
    隨著56年前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彈一星」精神逐漸成為指引一代代國防人為國防事業崛起而前赴後繼的精神力量。「兩彈一星」精神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寶貴品格,也是所有人做大事必備的一種精神信仰。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無論對於新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是各個行業領域的創新創業發展,都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 爭做「兩彈一星」精神的新時代傳人
    在中組部高層次人才國情研修班期間,舉辦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重要論述的具體行動,是弘揚黨的優良傳統、鑄就新青海精神高地的現實需要,是進一步加強對青年人才思想政治引領的重要載體。  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宇燕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她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應國家使命而生、在歷史傳承中弘揚。
  • 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慶陽行活動舉行
    中國甘肅網9月21日訊據甘肅日報報導(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9月17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慶陽市委、市政府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慶陽行活動舉行,「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錢學森之子錢永剛等5位科學家後人組成的報告團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此後,他們中的20人,或在國內,或在國外名牌大學繼續深造。
  • 軍方公開「兩彈一星」絕密檔案 飛彈藏巨大地洞
    該片通過展現總裝老幹部在「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偉大事業中做出的歷史貢獻,在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事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宣揚以「兩彈一星」精神為血脈根源的裝備精神,反映總裝科技部隊的歷史積澱、地位作用和文化傳承。該片共分三集,每集分為上下兩部分。
  • 上海市百名將軍活動中心成立10周年暨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公益...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上海市百名將軍活動中心成立10周年暨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公益捐贈儀式」前天在西郊賓館舉行。儀式上回顧了上海市百名將軍活動中心成立10年來的點點滴滴,慰問了老將軍、「兩彈一星」功臣和中國極地科考功臣代表等。
  • 「兩彈一星」精神「花甲又青春」:做隱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
    圖為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開幕式現場。 張添福 攝中新網西寧9月7日電 (記者 張添福)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7日在青海西寧開幕。期間,與會者考察「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觀看話劇《永懷之歌》、聆聽理想信念教育報告《「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同時,參加「兩彈一星」的時代價值、「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與踐行、「兩彈一星」紅色資源的有效運用三個邊會。圖為青海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宇燕致辭。
  • 「兩彈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蘊
    新華社發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兩彈一星」事業奮鬥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在新中國尖端技術領域的集中體現。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深入骨子裡的血脈傳承,同樣深刻印記在以「兩彈一星」元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身上。
  • 表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由來『兩彈一星往事』
    會議由委員長李鵬主持,朱鎔基宣讀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決定: 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樨、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
  • 首屆「兩彈一星」精神高層論壇開幕
    中新社記者胡貴龍攝   中新網北京10月17日電 (胡貴龍潘雨潔)「『兩彈一星』精神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珍貴的時代價值,是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青海是『兩彈一星』重大成果誕生地之一,有理由、有條件弘揚和傳承好這種精神。」17日,中國新聞社原副社長、「兩彈一星」精神研究院名譽院長周秉德表示。
  • 海報時評丨讓紅色基因傳承有支點有抓手有實招
    於洪良  近日,《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正式頒布,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據悉,這是全國第一部全面規範紅色遺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級地方性法規。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用中華傳統文化涵養學生們的心靈,推進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社會活動聯動育人;促進「四史」學習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有效融合;打造城建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天津城建大學多點布局、多措並舉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打出立德樹人「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