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2020-12-05 冷絲說人文教育
本文全網版權保護,違規轉載洗稿必究!

策劃|冷絲欄目|絲說大學人物

從學歷學位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中,本科學歷3人,約佔13%;碩士研究生6人,約佔26%;博士研究生14人,約佔61%。他們全部畢業於國內外名牌大學。

按照學校來看,多個「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的清華大學,緊接著就是西南聯合大學、現在的南京大學(當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現在的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

兩彈一星元勳畢業的大學和學科

「兩彈一星」元勳就讀的大學和取得的學歷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

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

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此後,他們中的20人,或在國內,或在國外名牌大學繼續深造。

清華大學

元勳們就讀的名牌大學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不僅是名校,而且名師薈萃。

一是名師薈萃,群星燦爛。

如清華大學,抗戰之前,僅物理系就集中了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任之恭、趙忠堯、薩本棟、顧毓琇、莊前鼎、劉仙洲等一批師從於世界大師的海歸學者。

國外如柏林大學、巴黎大學、愛丁堡大學、哈佛大學、加州理工等名校無一不是靠名師支撐,而且這些大學往往是諾貝獎獲得者的聚集地。

北京大學內的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二是名校文化底蘊深厚,為學生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清華大學老校歌這麼唱:「東西文化,薈萃一堂」,這既是清華的辦學特色,又是清華的文化底蘊。這樣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兩彈一星」元勳奠定了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和西方科學精神的根基。名師傳承和文化浸染,名校不但成了「兩彈一星」元勳當年嚮往的聖地,而且也成了培養和造就他們的搖籃。

高等教育對科技英才的成長至關重要,研究生教育是培養傑出科技人才的有效方式,留學培養也很重要。

由於有這樣一批學歷高、理論基礎紮實、掌握最前沿知識和尖端科學的科技英才,不但使我國研製「兩彈一星」處在一個高起點,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成功,而且在他們的努力下,建立起了我國國防科技人才高地。

兩彈一星追憶啟動儀式

比如,當時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在重慶招收大學二年級插班生,在幾位南開校友的關心和幫助下,朱光亞報名應試,順利地轉學西南聯大,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

從研究生導師情況看,23位「兩彈一星」元勳師承的特點非常鮮明。

一是他們的導師全為國內外科技頂尖大師。如國內帶教他們的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饒毓泰、周培源、竺可楨等名師,都是留學歐美的海歸學者和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兩彈一星」元勳留學歐美時的導師,也幾乎都是當時科技領域的權威或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如錢三強的導師伊麗娜·居裡,彭桓武和程開甲的導師馬克思·玻恩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錢學森、郭永懷的導師馮·卡門是世界空氣動力學權威。

交通大學

二是科研團隊——元勳們或多人師從同一個導師,或師生共同研製「兩彈一星」。如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吳大猷等被稱為「兩彈一星」的鼻祖,23位元勳早期的成長經歷幾乎都與他們密切相關。

在科學救國、科學強國夢想的牽引下,元勳們不惜離別親人,遠涉重洋,留學歐美,追逐科學。而當他們獲得科學知識和學位之後,毅然放棄國外優厚的工作生活待遇,甚至突破艱險,成群結隊,回歸祖國。

無論是學歷還是個人經歷,「兩彈一星」元勳的成長、成功之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本文全網版權保護,違規轉載洗稿必究!

敬告|冷絲所有文章首發『百家號』,如有錯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將在評論版塊及時更正和補充,也請網友批評指正,謝謝您!同時嚴正聲明『非法轉載必究』。

相關焦點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健在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天津市寧河縣。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曾任該院副院長。
  • 23位「兩彈一星」都畢業於哪所學校,其中5所高校如今不復存在!
    「兩彈一星」是指核彈、飛彈、人造衛星,1999年我國對23位在研製「兩彈一星」上面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進行了表彰。「兩彈一星」這23位大牛也奠定了我國建國以來的科技水平,可以說這23個大家為我國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共和國和中國民族能夠立於世界之林做出了關鍵的貢獻!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超過一半都曾受業於這位大師,老了被冤枉
    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超過一半都曾受業於同一位大師如今人們仍在津津樂道於兩彈一星的輝煌過往。然而賢有人知道包括著名的王淦昌、趙九章、秦三強、錢學森、鄧稼先、王大珩等在內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超過一半都曾受業於同一位大師,而這位大師卻被歷史遺忘了近半個世紀之久。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到底有多偉大?
    清明節,寫字紀念下偉大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兩彈一星是指核彈、飛彈和衛星,它們對新中國的意義恐怕無需贅述,這23位偉人就是背後的國之棟梁。這23位,即便放在國際上,又是個什麼地位呢?事實上,23位元勳中有21位都有留學經歷,16位是博士,最終學歷大都是國外頂級院校研究所。在那個年代,從航空航天、核物理、高新材料、力學等專業優秀畢業,世界頂級學校和頂級專業,這23位本身已經是世界頂級的人才。例如錢學森,1938-1947年發表了幾十篇在該領域內舉足輕重的文章,可以說有劃時代的意義,他在超高速空氣動力學方向和他導師馮卡門共同是鼻祖級存在。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   其實,在走上核武器研製之路之前,程開甲就已小有名氣,其學術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出身名門,受過前沿的學術訓練。   1946年,程開甲來到愛丁堡大學,成為被稱作「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M·玻恩的學生。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原標題: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記者/李洪鵬 據央視報導,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 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1946年,程開甲來到愛丁堡大學,成為被稱作「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M·玻恩的學生。玻恩共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黃昆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物理大師葉企孫:23位兩彈一星元勳 有13位師承
    平生在懷,猶可尋,不悉知  中國科學界,有一個曾經被遺忘,但值得被銘記的名字——葉企孫。  李政道稱他為「中國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  周光召說他是「我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國物理學界最早的組織者之一」。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 23位「兩彈一星」功勳,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時代?
    曾經的「美軍上校」錢學森,右四23位「兩彈一星」功勳包括:王淦昌,趙九章,郭永懷,錢學森,錢三強,王大珩,吳自良,陳能寬,鄧稼先,朱光亞,彭桓武,錢驥,姚桐斌,任新民,陳芳允,黃緯祿,屠守鍔,程開甲,楊嘉墀,王希季,于敏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本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陰差陽錯成就了別人
    截止2019年,中國所獲諾貝爾獎的只有兩人,分別是獲得文學獎的莫言以及獲得生理醫學獎的屠呦呦,而美國已經有381人獲獎,而我們的鄰國日本,從2000以來,累計獲得了19次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個,與之對比,差距明顯。諾貝爾獎不僅是個人的榮譽,還能體現一個國家影響力以及綜合實力,但多年以來,中國人都是極難獲獎的。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
  • 23名「兩彈一星元勳」照片,你認識幾個?
    是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勳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彭桓武,物理學家。從事原子核、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的研究。吳自良,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 他推薦的人,有七位是後來的「兩彈一星」元勳!
    當時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有一位核物理理論研究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鄧稼先。 圖:楊振寧(左一)鄧稼先(中) 此前,鄧稼先曾在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烈士,犧牲姿態感動救援隊
    他們用智慧和血汗創造出"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蹟。1999年9月18日,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在這23位科技專家中,有一個名字叫「郭永懷」,他就是《激情的歲月》中「鍾培林」的原型。在電視劇中,鍾培林原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教,是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應用數學家,A所副所長,青年科學年鍾心的父親。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第一點依賴於江南的經濟發展。畢竟只有在經濟足夠強盛時,才有機會去完善教育。想讀好書,就要儘可能的保證不餓肚子,倘若溫飽都不能解決,那讀書這件事就顯得困難許多。第二點就是上面提到過的人口遷移。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
    6月2日,「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 張炎良 黃昂瑾 見習記者 嶽巍)6月2日上午10時許,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逝世後肇事者至今在逃
    只要一提起錢學森、錢三強、亦或是鄧稼先,相信大家第一時間就能想到他們的身份——兩彈一星元勳。不錯,在那個危急關頭,正是他們一手製造出了足以震撼世界的核武,他們不僅是祖國的英雄,還是中國歷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