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冷絲欄目|絲說大學人物
從學歷學位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中,本科學歷3人,約佔13%;碩士研究生6人,約佔26%;博士研究生14人,約佔61%。他們全部畢業於國內外名牌大學。
按照學校來看,多個「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的清華大學,緊接著就是西南聯合大學、現在的南京大學(當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現在的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
「兩彈一星」元勳就讀的大學和取得的學歷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
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
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此後,他們中的20人,或在國內,或在國外名牌大學繼續深造。
元勳們就讀的名牌大學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不僅是名校,而且名師薈萃。
一是名師薈萃,群星燦爛。
如清華大學,抗戰之前,僅物理系就集中了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任之恭、趙忠堯、薩本棟、顧毓琇、莊前鼎、劉仙洲等一批師從於世界大師的海歸學者。
國外如柏林大學、巴黎大學、愛丁堡大學、哈佛大學、加州理工等名校無一不是靠名師支撐,而且這些大學往往是諾貝獎獲得者的聚集地。
二是名校文化底蘊深厚,為學生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清華大學老校歌這麼唱:「東西文化,薈萃一堂」,這既是清華的辦學特色,又是清華的文化底蘊。這樣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兩彈一星」元勳奠定了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和西方科學精神的根基。名師傳承和文化浸染,名校不但成了「兩彈一星」元勳當年嚮往的聖地,而且也成了培養和造就他們的搖籃。
高等教育對科技英才的成長至關重要,研究生教育是培養傑出科技人才的有效方式,留學培養也很重要。
由於有這樣一批學歷高、理論基礎紮實、掌握最前沿知識和尖端科學的科技英才,不但使我國研製「兩彈一星」處在一個高起點,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成功,而且在他們的努力下,建立起了我國國防科技人才高地。
比如,當時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在重慶招收大學二年級插班生,在幾位南開校友的關心和幫助下,朱光亞報名應試,順利地轉學西南聯大,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
從研究生導師情況看,23位「兩彈一星」元勳師承的特點非常鮮明。
一是他們的導師全為國內外科技頂尖大師。如國內帶教他們的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饒毓泰、周培源、竺可楨等名師,都是留學歐美的海歸學者和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兩彈一星」元勳留學歐美時的導師,也幾乎都是當時科技領域的權威或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如錢三強的導師伊麗娜·居裡,彭桓武和程開甲的導師馬克思·玻恩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錢學森、郭永懷的導師馮·卡門是世界空氣動力學權威。
二是科研團隊——元勳們或多人師從同一個導師,或師生共同研製「兩彈一星」。如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吳大猷等被稱為「兩彈一星」的鼻祖,23位元勳早期的成長經歷幾乎都與他們密切相關。
在科學救國、科學強國夢想的牽引下,元勳們不惜離別親人,遠涉重洋,留學歐美,追逐科學。而當他們獲得科學知識和學位之後,毅然放棄國外優厚的工作生活待遇,甚至突破艱險,成群結隊,回歸祖國。
無論是學歷還是個人經歷,「兩彈一星」元勳的成長、成功之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敬告|冷絲所有文章首發『百家號』,如有錯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將在評論版塊及時更正和補充,也請網友批評指正,謝謝您!同時嚴正聲明『非法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