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2020-12-04 龍之鑑

據央視新聞11月17日報導,大家或許都知道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是在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絕對是轟動全球值得紀念,也會後世的強軍夢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隱姓埋名二十年請接受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恩與敬仰之情。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程老先生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軍工事業而努力,哪怕是退休都一直擔任中科院與總裝備部的常任委員、專家顧問,為東風飛彈的產生同樣做出貢獻。哪怕授予程院士再多的獎章與榮譽都不足以表達我們的敬意,老先生為中國航天與飛彈事業立下的汗馬功勞,我們將銘記於心。

程開甲院士1918年8月3日出生於蘇州盛澤鎮,從小就喜歡看科學家的人物傳記,因此也為今後的事業埋下伏筆。再到1941年至1948年先後攻讀於浙江大學物理學系與英國愛丁堡大學,之後毅然決然回國投身於核彈事業。當時程院士受命開展核武器研究,在西北戈壁與世隔絕二十年,完成了近千個課題分析與試驗,最終以兩彈元勳為首的專家們完成了第一次核爆的壯舉。其實程院士與錢學森一樣,回國都受到一些阻攔,好在那顆愛國之心披荊斬棘成功回到祖國的懷抱,讓中國軍工至少進步三十年。

說起程開甲院士的成就,那可不止兩彈一星層面,還建立了熱力學的內耗理論、超導電性的雙帶理論、抗輻射研究與人造超硬材料等等,為各個領域都帶來了科技之光。所謂的兩彈一星其實是對核彈、飛彈與人造衛星的統稱,元勳獎章就是為了歌頌23名英雄的功德,那麼至今還有幾位在世呢?很遺憾的告訴大家,諸多國寶級兩彈一星元勳僅剩四人健在,分別是王希季、于敏、孫家棟、周光召等院士。在此,讓我們對逝者表示緬懷,對生者獻上最誠摯的祝福,希望他們福壽安康。

正是有了老一輩科學家們捨生忘死的精神,才有了中國的太平盛世,隱姓埋名那是常有的事情,那種家國不能兩全的感覺只有他們最懂。我們堅信祖國會越來越繁榮昌盛,因為他們後繼有人,核武研究所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七零後八零後湧入,承襲先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一定不負英烈所託。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
  • 這位百歲院士在北京逝世!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有人說,他可能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公開學術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個直觀的數字是,在他參加核武器研試的20多年中,其發表論文數量為零。其實,在走上核武器研製之路之前,程開甲就已小有名氣,其學術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出身名門,受過前沿的學術訓練。
  • 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新聞—科學網
    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有人說,他可能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公開學術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個直觀的數字是,在他參加核武器研試的20多年中,其發表論文數量為零。   其實,在走上核武器研製之路之前,程開甲就已小有名氣,其學術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出身名門,受過前沿的學術訓練。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她,為祖國事業「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多年,成為「兩彈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卻少有人知道。她是誰?下篇:為了我國核武事業,隱姓埋名30多年,至今知道她的人並不多1956年,王承書夫婦終於回到了祖國。1958年,我國創造熱核聚變研究室。面對這個陌生領域,已經44歲的王承書沒有退縮,7天7夜把一本新書翻譯了出來,為國人學習提供理論支持。兩年後,她成了我國熱核聚變領域的頂尖專家。
  • 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她,為祖國事業「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多年,成為「兩彈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卻少有人知道。她是誰?進入老年的科學家王承書!下篇:為了我國核武事業,隱姓埋名30多年,至今知道她的人並不多1956年,王承書夫婦終於回到了祖國。1958年,我國創造熱核聚變研究室。面對這個陌生領域,已經44歲的王承書沒有退縮,7天7夜把一本新書翻譯了出來,為國人學習提供理論支持。兩年後,她成了我國熱核聚變領域的頂尖專家。
  • 隱姓埋名28年探索核武器理論並取得氫彈試驗成功曾獲得「兩彈一星...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實現氫彈突破和武器化——1月16日,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不久逝世,肇事者至今未伏法
    王淦昌是中國核彈之父,也是"兩彈一星"元勳,也是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設的開拓者,從師趙忠堯,是世界雷射慣性約束聚變理論與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年輕時為國投身科學1925年8月,年輕的王淦昌考入清華大學。1929年,他從清華大學畢業,留下來當助教。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兩彈一星元勳僅剩3人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28年隱姓埋名  「願將一生獻宏謀」  從北京大學畢業後,于敏被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於2016年5月27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兩彈一星」部分元勳合影 「兩彈一星」功臣中17人辭世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分別為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吳自良、陳芳允
  • 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90歲散步被撞,逝世後肇事者至今在逃
    只要一提起錢學森、錢三強、亦或是鄧稼先,相信大家第一時間就能想到他們的身份——兩彈一星元勳。不錯,在那個危急關頭,正是他們一手製造出了足以震撼世界的核武,他們不僅是祖國的英雄,還是中國歷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
    6月2日,「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 張炎良 黃昂瑾 見習記者 嶽巍)6月2日上午10時許,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按照學校來看,多個「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的清華大學,緊接著就是西南聯合大學、現在的南京大學(當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現在的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
  • 「兩彈元勳」為研究核武器 隱姓埋名28年
    為研究核武器,他隱姓埋名28年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因工作內容較為特殊,在他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的28年時間裡,他的名字曾是絕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  創造世界紀錄的  「兩彈元勳」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
    陳能寬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慈利縣江埡鎮。1942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至唐山交通大學礦冶工程系(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
  • 錢三強一句話他「消失」17年,鄧稼先是他學生,晚年被撞無人扶
    「兩彈一星」中的「兩彈」指的是原子彈、氫彈,「一星」指的是「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讓全中國人民興奮不已,奔走相告。在這眾多的科技成就背後,許多人都忘記了那些隱姓埋名、勤懇鑽研的科學家們。
  •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致敬「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致敬「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26歲,在拿到美國博士學位的第九天,他回到了一窮二白的中國;34歲,他用3個「不能說」告訴妻子工作的變動,從此,消失整整28年,回來的時候,已是一個直腸癌晚期的病人;去世前曾說「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今天是著名科學家鄧稼先逝世34周年。轉發矢志不忘報效祖國!
  • 他推薦的人,有七位是後來的「兩彈一星」元勳!
    有些外國媒體幸災樂禍地斷言:中國核工業已「處於技術真空狀態」,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 面對這一局面,中央領導人下定決心,自主研製原子彈。 為了銘記蘇聯撕毀協定的日子——1959年6月20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被確定為「596」。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