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女子!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2020-08-06 追蹤中國第一人

她,是一個奇女子!她,曾經轟動世界,不屑於「諾貝爾獎」;她,是鄧稼先、楊振寧的同事。她,為祖國事業「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多年,成為「兩彈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卻少有人知道。她是誰?

奇女子!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著名科學家王承書先生!

這個奇女子,名叫王承書。人們尊稱她為「王先生」!

上篇:她,讓世界為之轟動,諾貝爾獎在祖國需要面前失去了「吸引力」和「重量」

王承書,祖籍湖北武昌,1912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在17歲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畢生的「摯愛」——物理學。1930年,她作為唯一女性,被保送到了燕京大學物理系。1934年,她「打敗」了物理系所有人,以第一名的好成績畢業並拿到了學校最高榮譽。不久,獲得了美國巴爾博獎學金。

奇女子!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左起:鄧稼先、王承書、楊振寧、張文裕

1951年,被認為奇女子的她,提出了一個影響世界物理學的觀點: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這個觀點一發布便震驚世界。她,被載入世界物理學史冊。

沒有停止攻關的王承書,1952年,第一個證實了索南多項式。再次震驚了世界!

此時,讓無數科學家青睞的「諾貝爾獎」正向她悄悄走來。但是,她並不感興趣。她認為,新中國需要她回國效力比什麼都重要!於是,她與丈夫張文裕準備回國。

下篇:為了我國核武事業,隱姓埋名30多年,至今知道她的人並不多

1956年,王承書夫婦終於回到了祖國。1958年,我國創造熱核聚變研究室。面對這個陌生領域,已經44歲的王承書沒有退縮,7天7夜把一本新書翻譯了出來,為國人學習提供理論支持。兩年後,她成了我國熱核聚變領域的頂尖專家。

奇女子!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年輕時與科學家一起研究的王承書!

那時,我國正在進行原子彈研究。一天,錢三強找到王承書,請她幫忙分離鈾同位素。如果同意了,就要隱姓埋名參加我國核武研究,就要與丈夫和子女分離,遠離城市。而且不是一年兩年,可能要幾十年。

為了祖國利益,不怕犧牲個人利益。1962年,王承書告別丈夫和年幼的孩子,獨自來到了某工廠,開始秘密的科研工作。當時,整個廠只有她一個女科學家。

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和工作任務的巨大壓力,不到50歲的王承書已是滿頭白髮。自從進入這個工廠,王承書便「查無此人」。就連前來視察的鄧小平不禁感嘆:「就連你丈夫張文裕都不知道你在哪呢!」

奇女子!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整個科研廠家只有王承書一位女科學家!

那時,王承書的丈夫作為我國某領域的專家組長,正在另一個科研崗位上為國家隱姓埋名地工作著。他們年幼的孩子只好在北京上寄宿學校。

兩年奮鬥,這個廠終於提取出了合格的高濃鈾產品,為原子彈爆炸提供了燃料。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終於打破了強國的核壟斷,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王承書不禁振臂高呼!

原子彈爆炸後的一天,錢三強找到王承書說:「你願意留下繼續工作嗎?」「願意!」王承書堅定地說。

奇女子!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老年時的王承書還在進行科學研究!

1972年,王承書擔任大型國產擴散機的總設計師。1973年,王承書主動提出研究雷射分離法。1991年研究成功,為我國的雷射分離技術奠基。

1992年,80歲的王承書有眼疾,仍然在科研一線,仍然在培養科研人員。一次,她去醫院看白內障,醫生建議打10針進口藥,每針600元。她嫌貴幽默地說:「你看,我的眼睛還值6000元嗎?」

王承書,一生不貪慕金錢。她的稿費和獎金,多半捐給單位購買書刊。退休後,她與丈夫約定,死後不留任何錢財。1992年,丈夫去世,她把丈夫一生的積蓄10萬餘元,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建了一所「文裕小學」。在她病重的時候,她立下遺囑,將自己攢下的幾萬元也統統捐給希望工程。

奇女子!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病房裡的王承書接受採訪!

現在,每當我們點讚為中國核武事業作出貢獻的「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錢三強、錢學森等的時候,請不要忘記,還有一位奇女子:核物理學家,氣體動力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王承書先生!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相關焦點

  • 奇女子!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她,是一個奇女子!她,曾經轟動世界,不屑於「諾貝爾獎」;她,是鄧稼先、楊振寧的同事。她,為祖國事業「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多年,成為「兩彈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卻少有人知道。她是誰?這個奇女子,名叫王承書。人們尊稱她為「王先生」!上篇:她,讓世界為之轟動,諾貝爾獎在祖國需要面前失去了「吸引力」和「重量」王承書,祖籍湖北武昌,1912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在17歲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畢生的「摯愛」——物理學。
  • 偉大的中國女科學家,「拒絕」諾貝爾獎,為國家事業隱姓埋名30年
    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背後有這麼一個為國家事業消失了30年的人,年近半百的她多次改行,每一次都從零開始,擔負起國家的重任,為此她「拒絕」了諾貝爾獎,一生為祖國做貢獻。她就是被稱為中國版的居裡夫人——王承書。用物理學讓祖國崛起王承書出生於1912年上海的一個書香世家。她父親是清朝時期的進士,後來成績優異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學,學成歸來之後就擔任了內務部警政司。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國家科技進步最高獎獲得者
  • 隱姓埋名30年,助中國擁有核彈的女科學家,到底有多牛?
    有這麼一位奇女子,她曾以一個公式轟動世界,又在事業巔峰時突然神秘消失。她是舊中國頂級學府,「燕京大學」13名新生中唯一的女性,連續三年佔據物理系第一名,是中國頂級核物理學家、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她就是王承書院士。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據央視新聞11月17日報導,大家或許都知道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是在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絕對是轟動全球值得紀念,也會後世的強軍夢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隱姓埋名二十年請接受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恩與敬仰之情。
  • 核彈之父王淦昌:隱姓埋名造核彈,晚年卻慘遭不幸,兇手仍是謎
    像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錢學森,李政道、鄧稼先等,但有一位科學家不被大家所知道,因為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為我國的核事業隱姓埋名17年,他就是王淦昌。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著名的科學家王淦昌的科學人生:王淦昌於1907年出生於江蘇常熟的小鎮上,在他年幼時,父母相繼離世,由外婆帶大。外婆雖然目不識丁,但對王淦昌影響很大,外婆對他說:「你要像嶽飛一樣胸懷大志,精忠報國」。
  • 隱姓埋名17年,放棄諾貝爾獎,這位真正的大師,我們該知道了
    隱姓埋名17年,放棄得諾貝爾獎的機會,他突然消失了···真正的大師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從中國大幅撤回科學家,其中就包括幫我們搞核武研究的專家,一時間,中國核武研究陷於困局。然而他的導師卻一再拒絕:你是我的學生,怎麼能重複別人的實驗呢?王淦昌只好放棄。
  • 他一生錯過3次諾貝爾獎,隱姓埋名為祖國建了原子彈
    從1901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獎,是無數科學家做夢都想獲得的成就。這個成就的獎金並不低,但更加吸引人的是那個「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稱號。對諸多科學家而言,名留千史的吸引力無疑是誘人的,誰都希望自己能夠被世人謹記。因此諾貝爾獎的競爭總是十分激烈,沒有含金量的學術根本難以登堂。而在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中國科學家,他一生錯過三次諾貝爾獎,但為了祖國他卻無怨無悔。
  • 他一生錯過3次諾貝爾獎,隱姓埋名為祖國建了原子彈
    從1901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獎,是無數科學家做夢都想獲得的成就。這個成就的獎金並不低,但更加吸引人的是那個「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稱號。對諸多科學家而言,名留千史的吸引力無疑是誘人的,誰都希望自己能夠被世人謹記。因此諾貝爾獎的競爭總是十分激烈,沒有含金量的學術根本難以登堂。
  • 伊朗科學家被殺,殘骸慘不忍睹,讓人明白為何兩彈一星要隱姓埋名
    根據統計,自2007年到2020年之間,發生過七起針對伊朗核物理科學家的事件。僅有一名科學家在2010年的暗殺事件中倖存。伊朗在首都德黑蘭專門設立了一個烈士紀念堂,紀念堂中展出了被刺殺科學家當時所駕駛的車輛和遺物。其中絕大多數襲擊,都是以色列摩薩德情報組織策劃。
  • 諾貝爾獎冷知識:他入圍13次未能折桂,有人拒絕殊榮
    諾貝爾獎各個獎項的得獎名單會在10月5日起陸續公布,這些有逾百年歷史的獎項,你又認識多少?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被傳入圍多年但一直沒有得獎,很多人把他視為極大遺珠,但他並不是失落最多次數的入圍者;至於有人獲獎卻無法領取,或多年以來,一共有多少女性獲獎你又知不知?
  • "兩彈一星"功臣是誰23人名單一覽:僅有5人健在
    「兩彈一星」功勳之一任新民去世  據央視報導,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飛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任新民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2月12日15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 隱姓埋名的「中國核司令」,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人民科學家
    他就是「兩彈一星」元勳程開甲。1918年8月3日,程開甲出生於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的一個沒落商人家庭。 1950年,程開甲婉拒英國導師挽留,毅然回到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1964年10月16日,東方一聲巨響,中國國土上升起的原子彈蘑菇雲震驚世界。
  • 隱姓埋名28年探索核武器理論並取得氫彈試驗成功曾獲得「兩彈一星...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實現氫彈突破和武器化——1月16日,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觀海內參記者統計發現,截止目前,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兩彈一星」部分元勳合影 「兩彈一星」功臣中17人辭世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分別為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吳自良、陳芳允
  • 兩彈一星功臣袁承業辭世 為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
    文匯APP圖原標題:94歲「兩彈一星」功臣袁承業辭世:國家的需要,就是我責任又一位為「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大家離我們而去。今天(1月1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悉,「兩彈一星」功臣、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袁承業,因病醫治無效,於1月9日晚在上海與世長辭,享年94歲。
  • 那些年,為了新中國,錯過的三次諾貝爾獎
    正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說道:「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總有人挺身而出,犧牲自我!第三次錯過諾貝爾獎:隱姓埋名「兩彈」,永遠失去了發現反粒子的機會解放戰爭之後,這位年輕的浙大教授加入到了新中國的懷抱。
  • 「兩彈一星」精神的深厚意蘊
    新華社發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兩彈一星」事業奮鬥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在新中國尖端技術領域的集中體現。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深入骨子裡的血脈傳承,同樣深刻印記在以「兩彈一星」元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身上。
  • 王承書,隱姓埋名30年的女科學家
    ​她原本是物理學界閃閃發亮的新星,卻一度消失在國際學術舞臺;她的名字不像錢學森、鄧稼先那樣家喻戶曉,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了高濃縮鈾;一輩子兢兢業業,大半生隱姓埋名。成家仍需立業,婚後的王承書並不滿足於做個家庭主婦,她說:「女子能否幹事業,決不靠婚與未婚來裁定。」王承書的執著追求,得到燕京大學校長謝玉銘的支持。1941年,她爭取到「巴爾博」獎學金,赴美深造。
  •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留美後毅然回國,為製造原子彈隱姓埋名30年
    但其實不僅僅是這些頭部科學家在為之努力,在他們的團隊當中,有這樣一位鮮有人知的女科學家,她同樣犧牲了自己的青春與家庭,放棄了美國的挽留,回來參與新中國的科研建設。她是504廠唯一的女性,隱姓埋名地進行中國原子彈的研發工作,她用大半生的清貧孤寂,來換祖國的繁榮昌盛。她的名字叫做王承書,被譽為「中國的居裡夫人」,而選擇放棄榮耀的一生默默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