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為了新中國,錯過的三次諾貝爾獎

2020-10-03 浪個錘子情報局

如果在你面前有一個機會: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登頂封神,還是放棄自己前半生所有成果,你會怎麼選?

正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說道:

「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

總有人挺身而出,犧牲自我!

今天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總有一些人,一些事是我們永遠不該忘記的:


第一次錯過諾貝爾獎:糊塗導師致錯失發現中子

在上個世紀30年代,粒子物理學界發現以現有的理論,無法解釋原子核衰變時所出現極小的能量和動量損失,當時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於194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出了中微子的假設,但這一假設長期沒有得到實驗的驗證。

沃爾夫岡·泡利(1900.4.25-1958.12.15)號稱「比上帝還挑剔的人」

而當時一位年僅23歲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權威《物理評論》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中探測中微子的建議》的論文,被當時世界物理學界驚為天人,他向波蘭籍導師邁特納建議:

採用雲霧室來探測這種粒子,因為曾宏觀的雲霧顆粒的密度和雲霧徑跡的現象就可能對這種粒子的質量和能量有一個認識。

莉澤·邁特納(1878年11月7日-1968年10月27日)

但是邁特納沒有採納他的建議,萬萬沒想到,僅僅一年之後,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採用了這位中國留學生的方式做了一次物理實驗,就成功的發現了中子,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位中國留學生第一次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第二次錯過諾貝爾獎:國民政府不給經費,超前理論給美國人作嫁衣

當這位年輕人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被當時的國民政府安排在在浙江大學執教。在此期間他提出一種探測中微子的超前理論模型:

用K電子捕獲的方式來探測中微子是否存在。

這個理論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後,美國物理學家艾倫按照該建議作了K電子俘獲的實驗,測量了反應後粒子的反衝能量,初步證明了他的理論的可行性。

緊接著在1947年他又在《物理評論》發表了《建議探測中微子的幾種方法》,徹底打開了理論魔咒,然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忙於內戰,根本不會對此類物理研究砸錢買設備,所以這位年輕的教授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理論為別人做了嫁衣。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國民政府有心思搞科研?全用來打內戰了

在1952年,美國物理學家艾倫按照這位年輕教授的理論,第一次探測到了單能的反衝核,確認了中微子的存在,並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就這樣,他第二次痛失了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時這位年輕人已經在世界物理學界名聲鵲起,解放前夕,美國人想極力拉攏他去美國搞科研,並提出了天價的待遇,但是就在國民黨撤退之時,卻怎麼也找不到他了。


第三次錯過諾貝爾獎:隱姓埋名「兩彈」,永遠失去了發現反粒子的機會

解放戰爭之後,這位年輕的浙大教授加入到了新中國的懷抱。在1956年,他作為中國代表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員。

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擁有當時世界上功率最強大的三米回旋加速器,擁有獲得當時最重的離子射線的能力,再

杜布納曾是世界範圍內最優秀的核物理研究所,是蘇聯頂尖的科學研究所。

在這段時間內,這位中國研究員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了反ε負超子,並且,首次觀察到了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反西格馬負超子,引起了世界物理學界的轟動。

即便是在意識形態對立嚴峻的60年代,連美國人都認為如果持續研究五年,他必會基本粒子物理的突破而獲得諾貝爾獎。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他卻一夜之間在物理學的歷史上「人間蒸發」。

因為在1960年,新中國集中全國之力,開始了自己的科學長徵:

「兩彈一星」

1961年4月,他受命秘密地參加到原子彈的研製工作中,負責物理模型及理論實驗。

1962年,他領導的小組基本上掌握原子彈引爆的理論和基本技術 。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這時候世界才知道,曾經的天才少年在這憑空消失的十年間都完成了何等豐功偉績!

他就是:

王淦昌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

他是新中國現代物理的奠基人,兩彈一星功勳人物,世界雷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EAST核聚變機構的理論奠基人。

現代EAST核聚變機構採用的高能雷射加磁場約束的基本理論,是由王淦昌提出來的

兩彈在戰火中重生的新中國帶來了無上的榮耀,全世界也重新用新的眼光來審視這個東方的國家。甚至在你意想不到的角落,世界人民的眼光都在發生著變化:

在1964年的南非,這個國家還實行著嚴格的種族隔離制度,有色人種只能坐在公交車的最後兩排,前排都是給白人乘客的。

但是在中國的原子彈爆炸成功的第二天,一位滯留在南非的中國國民黨軍官剛走上公交車,司機竟然主動對他說:

「你可以坐前排了。」

軍官十分詫異,對司機說:

「為什麼?」

司機回答道:

「因為昨天你們的原子彈爆炸成功了,能造出原子彈的民族是優等民族,從今天起,所有中國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那位軍官在南非十幾年沒留下眼淚,卻在那一刻淚流滿面。


消失了十七年的「王京同志」:鄧稼先的痛哭與遺憾

關於王淦昌,還有一個小故事:

1968年的除夕夜,鄧稼先拿著酒來帳篷裡找王京,二人相互敬酒,鄧稼先對王京說:

叫了王京同志幾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說罷,鄧稼先與王淦昌抱頭痛哭,無語凝噎。

從1960年開始兩彈研製之時,王淦昌的名字就在中國,在世界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名叫「王京」的神秘人,直到1978年,才對外公開,王淦昌此時已經隱姓埋名17年了。在這17年當中,他的妻子吳月琴不知道丈夫從事何種職業,不知道丈夫在哪裡工作,連出差的時候,妻子都不知道王淦昌是什麼時候離開的。

說到這裡,另一位兩彈元勳鄧稼先,我們有必要,也必須著重說明一下:

1986年6月,正值中美蜜月期間,在美國住著豪宅別墅的楊振寧去看望在病床上的鄧稼先。

此時的鄧稼先因核輻射罹患癌症,生命進入倒計時,楊振寧看著嘴角還滲著血的鄧稼先問道:

「你研究出原子彈,國家給了你多少獎金?」

鄧稼先伸出2根指頭,笑著說:

「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一共二十塊」。

話畢,楊振寧臉上的滿是尷尬,不再言語。之後他們拍下了最後一張合照:

此時的鄧稼先已經開始了生命的倒計時

照片上曾經年齡相仿的兩個人,一個鶴髮童顏,一個老態龍鍾,鄧稼先的嘴角有血跡,這時他的身體裡正在大面積出血,止都止不住。

楊振寧的貢獻必不用多說,物理學界的地位也是眾所周知,但是就算你能站在全世界物理學界的「C」又如何?

祖國最需要的你的時候你不在,你可以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你永遠不會出現在「兩彈一星」元勳的裡程碑上!

1986年鄧稼先逝世,1988年王淦昌逝世。三次錯失的諾貝爾獎成了中國物理學界永遠的遺憾,但是那一塊小小的獎牌怎能和「兩彈一星」的萬丈光芒相提並論?

我們應該永遠的銘記一下的名字:

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兩彈一星」功勳!

這才是我們要追的星星,不是嗎?


歡迎關注浪個錘子情報局,我們下次再見。

相關焦點

  • 他一生錯過3次諾貝爾獎,隱姓埋名為祖國建了原子彈
    從1901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獎,是無數科學家做夢都想獲得的成就。這個成就的獎金並不低,但更加吸引人的是那個「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稱號。對諸多科學家而言,名留千史的吸引力無疑是誘人的,誰都希望自己能夠被世人謹記。因此諾貝爾獎的競爭總是十分激烈,沒有含金量的學術根本難以登堂。而在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中國科學家,他一生錯過三次諾貝爾獎,但為了祖國他卻無怨無悔。
  • 他一生錯過3次諾貝爾獎,隱姓埋名為祖國建了原子彈
    而在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中國科學家,他一生錯過三次諾貝爾獎,但為了祖國他卻無怨無悔。但鮮少人知道的是,王老的學術成就其實可以堪比全球大佬,更有3次錯過了諾貝爾獎。可惜的是,王老出生在一個不平靜的年代,那個時代中,比起學術研究他們更加願意建設祖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王老不平凡的一生。
  • 諾貝爾獎錯過的那些人
    諾貝爾獎1901年開始頒獎,至今已經有上千人(或組織)士獲得這項殊榮,有了這些科學家們的成果,人類社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著。然而有一些人由於種種原因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1、1907年,受過良好教育的物理學家利塞·邁特納開始與德國化學家奧託·亨合作進行研究。他們一起合作了30年,直到1938年,因為邁特納是奧地利猶太人而被當時的納粹德國驅逐出境。
  • 《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獻禮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新聞當事人》繼續推出特別節目《為了新中國》,致敬為新中國建設做出過特殊貢獻的科學家們。本期節目,由李四光孫輩和學生帶我們探尋李四光的足跡。記者與講解員王智麟(左)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黃岡縣城。1902年,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
  • 王淦昌:三次錯過諾獎,因為原子彈的發展消失了17年
    錯過諾貝爾三次!王淦昌正式參加了江蘇省組織的考試,成功去了柏林大學德國和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他的導師是著名的物理學家Meitner。結果,查德威克在那次比賽中贏得了諾貝爾獎。當時得到消息的Meitner對連拿不住杯子感到震驚,強烈的遺憾折磨著她的心,於是Meitner去找王淦昌向他道歉,丟失了王淦昌第一次和諾貝爾。
  • 中國曾三次拒絕諾貝爾獎:資產階級的獎不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楊振寧三次向中國領導人提議:為胰島素工作提名諾貝爾獎  第一次:周恩來委婉拒絕  第二次:江青說:「資產階級的獎金,我們不要!」  第三次:鄧小平、聶榮臻、周培源等非常重視  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導《我國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這項成果一直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它像「兩彈一星」一樣,證明了中國人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一決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 2018年諾貝爾獎的那些事
    2018年諾貝爾獎的那些事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
  • 愛國科學家趙忠堯:美國三道軍令攔截回國,離諾貝爾獎僅一步之遙
    正是因為有這麼多愛國者,我們才有了新中國的現在和未來。趙忠堯是新中國的建設者之一。趙忠堯1902年出生於浙江。他從小就勤奮好學。成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南京師範大學錄取。畢業後,他來到東南大學任教。在這裡他學習了物理學並對它產生了興趣。但當時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落後,物理學習資料嚴重缺乏。幸運的是,他遇到了葉奇順。
  • 文靜女屠呦呦:「三無」科學家,三次失利,85歲贏得諾貝爾獎
    想諾貝爾獎太難了。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一起競爭,世界頂級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與評估。然而,由「三無」科學家獲得的獎勵比由升天獲得的獎勵更難。屠呦呦,1930年出生。當她得到諾貝爾獎的時候,她已經85歲了,而且她還不累,所以她不得不推遲一些在瑞典安排的活動。當中國人聽到獲獎的消息時,他們感到興奮和自豪。很多人想知道更多關於屠呦呦。
  • 特斯拉真的拒絕了11次諾貝爾獎嗎?
    其實特斯拉是可以成為富翁,衣食無憂的,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的生活並不好,甚至還經濟拮据,特斯拉出生的家庭並不富裕,以至於他上學期間為了支付學費邊打工邊上學,甚至於為了學到知識去旁聽課程,就這樣生活直到了24歲,之後經過前僱主查爾斯·巴切羅的舉薦,愛迪生僱用了特斯拉,安排他在愛迪生機械公司工作。
  • 038 榮耀:那些頒錯了的諾貝爾獎
    諾貝爾頒獎周第二節,我們主要說了諾貝爾獎歷史上那些錯誤和遺憾。比如最容易被人拿出來說事兒的就是下面這個手術。
  • 中國元老級科學家,錯過兩次諾獎,為國鞠躬盡瘁,如今罕為人知
    他是Great Wang,一生取得無數成就,卻遺憾錯過了兩次諾貝爾獎。不過他有個學生很有名,名字叫做李政道。王淦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經歷,他又是如何錯過兩次諾獎的?1907年,王淦昌出生於江蘇常熟,與其他天才科學家不同的是,王淦昌頗有些大器晚成的意思。他在1924年才高中畢業,然後竟然去了一所職業學校,學習汽車駕駛和維修技術,相當於民國「藍翔」。然而轉折發生得太快,1925年王淦昌就考入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 2020年諾貝爾獎收官!關於它,這些事你知道嗎?
    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54次授予女性。那小編今天就來說說關於諾貝爾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要知道,諾貝爾獎設立之初,單項獎金只有15萬瑞典克朗(約合11萬人民幣)。
  • 2020年諾貝爾獎收官!關於它,這些事你知道嗎?
    「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從1901年至2019年, 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 累計頒發597次, 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 54次授予女性。
  • 《為了新中國》丨一生常恥為身謀·化學家柳大綱
    本期人物:柳大綱柳大綱:一生常恥為身謀(精彩預告)為獻禮新中國70華誕,「湖南衛視新聞當事人」推出特別節目《為了新中國》,致敬那些為新中國建設做出特殊貢獻的科學家們2年後,柳大綱獲得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院博士學位。拿到博士學位後,柳大綱急於回國,想把自己的所學貢獻給自己的國家。經過多方努力,柳大綱終于于1949年初攜帶大批圖書資料回國,回國後,到中央研究院化學所任職。新中國成立之際,陳毅任上海市市長。在一次公開講話中,陳毅提到「科學為了人民」。陳毅的這句話給了柳大綱很大的觸動。
  • 那些年風光過,又被推翻的諾貝爾獎盤點
    哪怕是獲得諾獎的科學成果,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時代的進步也可能會被推翻,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年風光過,又被推翻的諾貝爾獎。1949年,莫尼斯因此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獎。雖然,前額葉切除術可以讓病人停止傷人或自傷、不會給社會帶來太多麻煩。但是,一旦前額葉與其他腦區的聯繫被切斷,患者的高級思維活動將被破壞,沒有人格和尊嚴可言,幾乎成為行屍走肉了。
  • 探秘諾貝爾獎:這5個英語名詞,助你了解少有人知的二三事!
    此外,中國也同樣是重視科學家的,比如:早在多年前,國家為了袁隆平更方便地工作,特為他頒發了全球最稀有駕照——榮譽駕駛證(普通人根本拿不到這種證書,世界上只有兩個人擁有這個榮譽駕駛證,另一個就是英國女王),享有開車不需駕駛證的特權。
  •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智慧財產權簡史》人物篇)作者:獨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科技、智慧財產權。前排左三那位滿頭白髮的女士,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女性之一,世界首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居裡夫人。瑪麗·居裡(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波蘭裔法國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 「原子能之父」趙忠堯:27歲被黑掉諾貝爾獎,97歲又錯過兩彈一星
    趙忠堯完成學位論文後,離畢業僅剩半年多,但他仍希望繼續研究硬γ射線的相關內容,為了這次研究,趙忠堯還放棄了暑期的旅行。在進一步研究中,趙忠堯第一次發現硬γ射線存在特殊輻射,且成功測得特殊輻射的能量與一個電子的質量相當,以及特殊輻射的角分布總體上是各向同性。趙忠堯把這一實驗結果寫成論文,1930年10月於《物理評論》上發表。關於趙忠堯的論文,有個小插曲。
  • 此人比肩錢學森,美國三道軍令攔截回國,世界欠他一個諾貝爾獎
    隨後,他的同學安德森在趙忠堯的基礎上發現了電子軌道,並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物理獎。這個問題也引起了爭論,因為趙忠堯是第一位發現正電子存在的科學家。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保存實力,國內著名的大學紛紛到西南大後方建立西南聯大,師生攜帶資料裝備集體轉移,但趙忠堯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去已被日軍佔領的清華大學,因為50 g珍貴鐳並未運出,這樣的戰略物資無論如何也不能落到日寇手裡,在朋友梁思成的幫助下,趙忠堯穿越重兵把守進入實驗室,將鐳放入特殊容器中,一路上為了躲避日軍的搜捕,他將自己打扮成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