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你面前有一個機會: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登頂封神,還是放棄自己前半生所有成果,你會怎麼選?
正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說道:
「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
總有人挺身而出,犧牲自我!
今天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總有一些人,一些事是我們永遠不該忘記的:
在上個世紀30年代,粒子物理學界發現以現有的理論,無法解釋原子核衰變時所出現極小的能量和動量損失,當時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於194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出了中微子的假設,但這一假設長期沒有得到實驗的驗證。
沃爾夫岡·泡利(1900.4.25-1958.12.15)號稱「比上帝還挑剔的人」
而當時一位年僅23歲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權威《物理評論》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中探測中微子的建議》的論文,被當時世界物理學界驚為天人,他向波蘭籍導師邁特納建議:
採用雲霧室來探測這種粒子,因為曾宏觀的雲霧顆粒的密度和雲霧徑跡的現象就可能對這種粒子的質量和能量有一個認識。
莉澤·邁特納(1878年11月7日-1968年10月27日)
但是邁特納沒有採納他的建議,萬萬沒想到,僅僅一年之後,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採用了這位中國留學生的方式做了一次物理實驗,就成功的發現了中子,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位中國留學生第一次與諾貝爾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當這位年輕人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被當時的國民政府安排在在浙江大學執教。在此期間他提出一種探測中微子的超前理論模型:
用K電子捕獲的方式來探測中微子是否存在。
這個理論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後,美國物理學家艾倫按照該建議作了K電子俘獲的實驗,測量了反應後粒子的反衝能量,初步證明了他的理論的可行性。
緊接著在1947年他又在《物理評論》發表了《建議探測中微子的幾種方法》,徹底打開了理論魔咒,然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忙於內戰,根本不會對此類物理研究砸錢買設備,所以這位年輕的教授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理論為別人做了嫁衣。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國民政府有心思搞科研?全用來打內戰了
在1952年,美國物理學家艾倫按照這位年輕教授的理論,第一次探測到了單能的反衝核,確認了中微子的存在,並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就這樣,他第二次痛失了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時這位年輕人已經在世界物理學界名聲鵲起,解放前夕,美國人想極力拉攏他去美國搞科研,並提出了天價的待遇,但是就在國民黨撤退之時,卻怎麼也找不到他了。
解放戰爭之後,這位年輕的浙大教授加入到了新中國的懷抱。在1956年,他作為中國代表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員。
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擁有當時世界上功率最強大的三米回旋加速器,擁有獲得當時最重的離子射線的能力,再
杜布納曾是世界範圍內最優秀的核物理研究所,是蘇聯頂尖的科學研究所。
在這段時間內,這位中國研究員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了反ε負超子,並且,首次觀察到了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反西格馬負超子,引起了世界物理學界的轟動。
即便是在意識形態對立嚴峻的60年代,連美國人都認為如果持續研究五年,他必會基本粒子物理的突破而獲得諾貝爾獎。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他卻一夜之間在物理學的歷史上「人間蒸發」。
因為在1960年,新中國集中全國之力,開始了自己的科學長徵:
「兩彈一星」
1961年4月,他受命秘密地參加到原子彈的研製工作中,負責物理模型及理論實驗。
1962年,他領導的小組基本上掌握原子彈引爆的理論和基本技術 。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這時候世界才知道,曾經的天才少年在這憑空消失的十年間都完成了何等豐功偉績!
他就是:
王淦昌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
他是新中國現代物理的奠基人,兩彈一星功勳人物,世界雷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EAST核聚變機構的理論奠基人。
現代EAST核聚變機構採用的高能雷射加磁場約束的基本理論,是由王淦昌提出來的
兩彈在戰火中重生的新中國帶來了無上的榮耀,全世界也重新用新的眼光來審視這個東方的國家。甚至在你意想不到的角落,世界人民的眼光都在發生著變化:
在1964年的南非,這個國家還實行著嚴格的種族隔離制度,有色人種只能坐在公交車的最後兩排,前排都是給白人乘客的。
但是在中國的原子彈爆炸成功的第二天,一位滯留在南非的中國國民黨軍官剛走上公交車,司機竟然主動對他說:
「你可以坐前排了。」
軍官十分詫異,對司機說:
「為什麼?」
司機回答道:
「因為昨天你們的原子彈爆炸成功了,能造出原子彈的民族是優等民族,從今天起,所有中國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那位軍官在南非十幾年沒留下眼淚,卻在那一刻淚流滿面。
關於王淦昌,還有一個小故事:
1968年的除夕夜,鄧稼先拿著酒來帳篷裡找王京,二人相互敬酒,鄧稼先對王京說:
叫了王京同志幾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說罷,鄧稼先與王淦昌抱頭痛哭,無語凝噎。
從1960年開始兩彈研製之時,王淦昌的名字就在中國,在世界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名叫「王京」的神秘人,直到1978年,才對外公開,王淦昌此時已經隱姓埋名17年了。在這17年當中,他的妻子吳月琴不知道丈夫從事何種職業,不知道丈夫在哪裡工作,連出差的時候,妻子都不知道王淦昌是什麼時候離開的。
說到這裡,另一位兩彈元勳鄧稼先,我們有必要,也必須著重說明一下:
1986年6月,正值中美蜜月期間,在美國住著豪宅別墅的楊振寧去看望在病床上的鄧稼先。
此時的鄧稼先因核輻射罹患癌症,生命進入倒計時,楊振寧看著嘴角還滲著血的鄧稼先問道:
「你研究出原子彈,國家給了你多少獎金?」
鄧稼先伸出2根指頭,笑著說:
「原子彈10塊,氫彈10塊,一共二十塊」。
話畢,楊振寧臉上的滿是尷尬,不再言語。之後他們拍下了最後一張合照:
此時的鄧稼先已經開始了生命的倒計時
照片上曾經年齡相仿的兩個人,一個鶴髮童顏,一個老態龍鍾,鄧稼先的嘴角有血跡,這時他的身體裡正在大面積出血,止都止不住。
楊振寧的貢獻必不用多說,物理學界的地位也是眾所周知,但是就算你能站在全世界物理學界的「C」又如何?
祖國最需要的你的時候你不在,你可以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你永遠不會出現在「兩彈一星」元勳的裡程碑上!
1986年鄧稼先逝世,1988年王淦昌逝世。三次錯失的諾貝爾獎成了中國物理學界永遠的遺憾,但是那一塊小小的獎牌怎能和「兩彈一星」的萬丈光芒相提並論?
我們應該永遠的銘記一下的名字:
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兩彈一星」功勳!
這才是我們要追的星星,不是嗎?
歡迎關注浪個錘子情報局,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