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李四光
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精彩預告)
幾十載風雨滄桑,他們篳路藍縷追求夢想;七十年薪火相傳,他們的後代以父輩為旗幟傳遞紅色基因。
終生無悔,他們在壯美的心聲中留下遠去背影;砥礪前行,他們的後代在奮鬥的腳步裡追尋著空谷足音。
獻禮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新聞當事人》繼續推出特別節目《為了新中國》,致敬為新中國建設做出過特殊貢獻的科學家們。
本期節目,由李四光孫輩和學生帶我們探尋李四光的足跡。
記者與講解員王智麟(左)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黃岡縣城。1902年,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李四光紀念館講解員王智麟告訴記者,八九歲的李四光,因為迷戀村口的這塊大石頭,最終走上了地質科學的道路。
李四光童年照
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
李四光父母圖片
1902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開辦了好幾所新式學堂。有著強烈求職欲和強國抱負的李四光,立刻向父母提出到省城武昌上學的要求。入學後,李四光刻苦用功,被保送到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學習造船。
李四光和學生在一起
學成回國的李四光,在北京大學任地質系教授。並在一次賑災義演上,意外邂逅了她以後的人生伴侶許淑彬。
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再一次深情講述這一場世紀之戀。
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
李四光頂著所有的壓力,用他二十多年對中國地質的研究,堅信新華夏構造體系和中國陸相相油理論。
《中國地質學》英文版
李四光從幼年開始就迷戀石頭,學成之後更是把石頭當成寶貝。
李四光學生的學生曾問渠
曾問渠:「有些石頭不是上頭有沙子,有什麼髒的東西,又沒水,或者我們背的水壺,因為他看不清楚石頭,就把它舔住那光面出來。」
1957年,這個時候李四光已經68歲了,中國的石油工人們,終於打到了李四光所指示的白堊紀地層,石油工人們小心的去除巖心一看,顯示著儲油層的含油砂巖終於出現了。
含油砂巖
1959年9月26日,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的帽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前夕,故取名「大慶油田」,是李四光和第一代新中國能源人對祖國的獻禮和致敬,從此也揭開了中國能源發展的新篇章。
60年過去,大慶油田已經累計開採原油23.9億噸,天然氣1350億立方米!
一代代科研人員「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大慶主力油田採收率比國內外同類油田高出10到15個百分點,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三次採油基地。
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因動脈瘤突然破裂,搶救無效,終年82歲。
2009年9月,李四光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評價他是「新中國地質事業群星中最為明亮的一顆」。
來源:湖南衛視新聞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