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2021-01-16 中國科協

本期人物:李四光

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精彩預告)

幾十載風雨滄桑,他們篳路藍縷追求夢想;七十年薪火相傳,他們的後代以父輩為旗幟傳遞紅色基因。

終生無悔,他們在壯美的心聲中留下遠去背影;砥礪前行,他們的後代在奮鬥的腳步裡追尋著空谷足音。

獻禮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新聞當事人》繼續推出特別節目《為了新中國》,致敬為新中國建設做出過特殊貢獻的科學家們。

本期節目,由李四光孫輩和學生帶我們探尋李四光的足跡。

記者與講解員王智麟(左)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黃岡縣城。1902年,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李四光紀念館講解員王智麟告訴記者,八九歲的李四光,因為迷戀村口的這塊大石頭,最終走上了地質科學的道路。

李四光童年照

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

李四光父母圖片

1902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開辦了好幾所新式學堂。有著強烈求職欲和強國抱負的李四光,立刻向父母提出到省城武昌上學的要求。入學後,李四光刻苦用功,被保送到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學習造船。

李四光和學生在一起

學成回國的李四光,在北京大學任地質系教授。並在一次賑災義演上,意外邂逅了她以後的人生伴侶許淑彬。

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再一次深情講述這一場世紀之戀。

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

李四光頂著所有的壓力,用他二十多年對中國地質的研究,堅信新華夏構造體系和中國陸相相油理論。

《中國地質學》英文版

李四光從幼年開始就迷戀石頭,學成之後更是把石頭當成寶貝。

李四光學生的學生曾問渠

曾問渠:「有些石頭不是上頭有沙子,有什麼髒的東西,又沒水,或者我們背的水壺,因為他看不清楚石頭,就把它舔住那光面出來。」

1957年,這個時候李四光已經68歲了,中國的石油工人們,終於打到了李四光所指示的白堊紀地層,石油工人們小心的去除巖心一看,顯示著儲油層的含油砂巖終於出現了。

含油砂巖

1959年9月26日,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的帽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前夕,故取名「大慶油田」,是李四光和第一代新中國能源人對祖國的獻禮和致敬,從此也揭開了中國能源發展的新篇章。

60年過去,大慶油田已經累計開採原油23.9億噸,天然氣1350億立方米!

一代代科研人員「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大慶主力油田採收率比國內外同類油田高出10到15個百分點,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三次採油基地。

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因動脈瘤突然破裂,搶救無效,終年82歲。

2009年9月,李四光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評價他是「新中國地質事業群星中最為明亮的一顆」。

來源:湖南衛視新聞當事人

相關焦點

  • 先找到石油後找到鈾礦,中國有今天,離不開地質學家李四光
    在很多人心中,李四光的人設是「地質學家」,那他又是怎麼影響新中國軍工發展的呢?我之所以說李四光是新中國現代軍工奠基人,是因為他的兩項地址成就,一個是石油另一個是鈾礦。 而在李四光回國之前,新中國被西方扣上「貧油國」帽子。
  • 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李四光
    中國既要找到油,又要找到鈾——在新中國地質事業的群星中,最為明亮的一顆就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李四光。李四光以科學家、地質學家而享譽全球,而作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他是現代進步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04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為創始會員之一。
  • 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
    在外孫女鄒宗平的記憶中,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個更為具體生動、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是有著堅定信仰的科學家,也是尊重女性的謙謙君子。現在我從中選出幾件往事講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一個不被大家熟知的「李四光」。孫中山:湖北李四光16歲就嚮往革命,非常的好外公早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認識了宋教仁和馬君武,後經這兩位先生又認識了孫中山。
  • 李四光,從貧困孩子到愛國的地質學家
    稍微懂一些地理的人都知道的一位地質學家——李四光。對於李四光,之前一直流傳一句話:他早就預測到了中國有四個地方會發生地震,唐山、汶川、玉樹都應驗了。但是李四光確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且相對沒有那麼受重視的學科。其實李四光從小家庭並不富裕,那麼從從貧困孩子到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如何轉變的?小編整理了一下幾點原因:第一,即使家庭貧困,父母依然支持他的學業,為他奠定基礎。李四光小時候,父親被迫離家,家裡的一切都靠母親靠紡線織布賣錢來貼補。李四光少年時期,武昌興建學堂,他想去學習。
  • 22名地質學家獲「李四光學者」稱號
    原標題:22名地質學家獲「李四光學者」稱號  本報訊25日至27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承辦的李四光學術思想討論會在北京舉行。22名地質專家獲得首批「李四光學者」稱號。會上,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做了「大力弘揚李四光精神,推進地質科技創新發展」發言。
  • 李四光和他的「不相信」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兩彈一星」到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從成功提取青蒿素到聯合研製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北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技術領域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突破性科研進展和科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和後來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等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持續引領時代進步、造福人民造福世界。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
    他幾經輾轉,年屆六十,重返祖國,投身新中國建設。他為中國摘掉「貧油」帽子、堅持地震可以預測。他就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李四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這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
  • 李四光後人做客江蘇講述地質學家平凡故事
    李四光後人做客江蘇 講述地質學家平凡故事  【解說】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對中國地質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 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地質學家們!
    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地質學家們!中國的以前的發展有好有壞,有繁盛的時期,也有頹廢的時代,而在地質學上,更多的是默默奉獻的地質學家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地質學家們吧!章鴻釗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近代地質學奠基人之一。
  •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李四光提出地質力學理論的核心是構造體系。1926年,他發表了《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這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正式提出地質力學這個名詞。這時,地質力學理論初具雛形。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李四光寫成了《新華夏海之起源》的論文。
  • 李四光:崎嶇五嶺路 石跡耿千秋
    李四光如是說。正是這份對待科學的嚴謹與執著,讓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06年,李四光留學日本,學習造船。後又遠赴英倫,改學地質專業,並終成一代地質學大家。 資料圖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即。年近花甲的李四光不顧威逼利誘,衝破重重阻礙,毅然回國。從此將他的畢生所學奉獻給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
  • 李四光 「中國貧油論」的顛覆者
    他就是愛國科學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李四光。學成回國效力的愛國者1904年,15歲的李四光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官費留學。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
  • 李四光逝世49年 他是如此隱秘而偉大
    1971年4月29日,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創立人李四光逝世。 1949年,李四光收到了郭沫若的來信,信中說新中國成立了,請他儘快回國。然而,回國談何容易。
  • 李四光的足跡
    李四光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地質學家,同時還擔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評議員、聘任、財務、庶務委員會委員和儀器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協助蔡元培校長為北京大學校務建設做出了貢獻。此外,他還籌辦了武漢大學,任過中央大學代校長、教授,京師圖書館副館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前夕,李四光雖遠在歐洲講學考察,但仍關注著祖國的命運。
  • 歷史上的今天1889年10月26日地質學家李四光誕辰
    歷史上的今天1889年10月26日地質學家李四光誕辰 2013-09-05 15:14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李四光預測中國的四大地震 揭秘預測背後的真相
    李四光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一生為了中國現代地質工作奉獻出了一生,而李四光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網上流傳的預測了中國四次大地震,而這四次大地震的前三次均已實現了,只有最後一次還沒有應驗,此後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的說法就流傳出來了,但是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南京古生物所舉行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2009年10月26日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為了繼承和發揚李四光的科學創新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26日上午,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等單位的
  • 「地震預言帝」李四光?外孫女闢謠:科學家不是預言家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有一群「隱秘而偉大」的人物默默地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鳳凰網鳳凰新聞客戶端推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節目《隱秘而偉大》,講述貢獻者的故事。本期《隱秘而偉大》邀請到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以及中國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拴宏,回憶李四光先生的一生。
  • 李四光與許淑彬的愛情故事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李四光,中國著名地質學家,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蒙古族。少年時代在家鄉求學,1902年冬赴武昌讀書;1904年赴日本學習,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參加了武昌起義;1913年,李四光又赴英國留學,1919年回國;任過北京地質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副會長,湖北臨時參議會副議長。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世界科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71年4月29日逝世。
  • 湖湘群星譜丨地質學家陳國達:與李四光齊名的「地窪之父」
    >>相關連結陳國達院士:他是「地窪之父」 與李四光齊名文丨郭永樂 他出身於看風水墓地的家庭,卻成為世界知名的地質學家;他不曾留過洋,是我國自己培養的「土專家」,其學說卻飄洋過海,成為世界性學術思想;他被譽為地窪理論的「第一代引路人」,與李四光齊名,並稱 「南陳北李」;他一生勤勉,勇於實踐,連70歲的生日都在南嶺山脈的礦區度過;他創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