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的脊梁——中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他遠赴英倫,節衣縮食,一邊上學一邊在礦山做工。他幾經輾轉,年屆六十,重返祖國,投身新中國建設。他為中國摘掉「貧油」帽子、堅持地震可以預測。他就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李四光。

科學救國 遠赴伯明罕

        1926年,李四光發表了《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這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正式提出地質力學這個名詞。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這一理論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不少地質學家對中國石油資源的遠景抱有悲觀看法。經過實地地質調查,美國的石油公司工程師和一些大學的專家學者都認為,中國是貧油國家,在中國東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遙遠,西北部不會成為重要的油田,東北地區不會有大量石油。從此以後,中國「貧油論」就流傳開來。

1965年,李四光在北京地質部研究所察看礦石標本

        作為地質學家的李四光,他根據自己對中國地質的多年深入鑽研,認為中國「貧油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早在30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沉降帶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他從構造地質角度出發,認為油區是生油和儲油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而油田是儲油條件特別好的地區。找油要先找油區再找油田。

        新中國成立後,李四光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並據此提出戰略、戰役、戰術找油工作的7個步驟,堅信不論海相或陸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便可以形成豐富石油。據此,他率先提出進行「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摸底工作」,大膽建議並實施了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為我國東部大慶等一系列大型油氣田的發現鋪平了道路。

        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論極大地鼓舞了石油戰線的廣大工作者。正是按照這一理論,我國發現了大慶油田。隨後,我國的石油隊伍南下,沿新華夏系沉降帶向華北、江漢和北部灣推進,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這些油田的發現和開採,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

        李四光以其精湛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為我國甩掉「貧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大地之光》宣傳片

        為了弘揚科學大師的人文精神,由中國科協發起的「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將科學家的風採搬上舞臺。高校師生以話劇的形式演繹了唐敖慶、錢學森、楊石先、茅以升、羅陽、李四光、鄧稼先、竺可楨、陳景潤這些科學家生命中的感人事跡。中國地質大學原創話劇《大地之光》講述了李四光的人生故事。

中國地質大學師生出演的話劇《大地之光》劇照:李四光給學生們講當年回國的經歷

相關焦點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
    他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老師在指導學生        唐敖慶是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吉林大學原創話劇《唐敖慶》劇照:步入老年的唐敖慶和妻子共進晚餐        為了弘揚科學大師的人文精神,由中國科協發起的
  • 李四光原型話劇《大地之光》走進南大
    作為2018年「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江蘇匯演暨江蘇省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教育的首場活動,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分别致辭。
  • 中國十大科學家及榮譽稱號,他們是不朽的豐碑,是中國的脊梁
    中國10大科學家,他們都是歷史的豐碑,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有中國飛彈之父、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氫彈之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核潛艇之父等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不忘人民英雄?日出生,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作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對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研製成功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 李四光 「中國貧油論」的顛覆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李四光赴英國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在擺脫了國民黨政府的威脅之後,1950年,李四光夫婦到達北京,受到熱烈歡迎。周總理鼓勵李四光協助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做好自然科學方面的工作,同時發揮專業特長與優勢,把組織全國地質工作者為國家建設服務的主要責任擔負起來。
  • 李四光:大地之子 光耀四方
    運用地質力學理論和方法,在指導煤田預測,尋找多金屬礦、稀有稀土金屬礦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提出的關於古生物化石的分類標準與鑑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建立的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為第四紀地質研究,特別是地層劃分、氣候演變、環境治理和資源勘查等開拓了新思路。  1956年4月,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的李四光到北京地質學院(現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作報告,主題是《地殼運動問題》。
  • 共和國的脊梁——「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為了弘揚科學大師的人文精神,由中國科協發起的「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將科學家的風採搬上舞臺。高校師生以話劇的形式演繹了唐敖慶、錢學森、楊石先、茅以升、羅陽、李四光、鄧稼先、竺可楨、陳景潤這些科學家生命中的感人事跡。其中,廈門大學原創話劇《哥德巴赫猜想》為我們講述了陳景潤的一生。
  • 與李四光一道找到鈾礦的吳磊伯
    劉曉瑜說起李四光,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婦孺皆知,因為他是世界著名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有三個最大的貢獻:為新中國找到石油、甩掉中國「貧油論」帽子;找到鈾礦為發展原子彈和氫彈做出貢獻;創建地質力學理論。
  • 李四光:大地之子 光耀四方—新聞—科學網
    運用地質力學理論和方法,在指導煤田預測,尋找多金屬礦、稀有稀土金屬礦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提出的關於古生物化石的分類標準與鑑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建立的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為第四紀地質研究,特別是地層劃分、氣候演變、環境治理和資源勘查等開拓了新思路。
  • 青春勵志故事——李四光:中國的「地質之光」
    1918年,李四光用英文寫就的長達387頁的論文《中國之地質》讓他順利得到了伯明罕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發來的聘書,請他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儘管國內軍閥混戰動蕩不安,但李四光仍決意回國,帶著為真理奮鬥的治學精神,帶著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他回到了這片自己深愛著的熱土。
  • 地質專家:李四光
    「我是中華兒女,祖國培養我長大的,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理應對祖國人民有所回報,這是一個科技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我國最艱苦的時候,一批批的革命先輩在各大領域發揮著作用,今天小編分享的就是關於李四光的故事,一個老一輩的地質勘探家。
  •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李四光提出地質力學理論的核心是構造體系。1926年,他發表了《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這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正式提出地質力學這個名詞。這時,地質力學理論初具雛形。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李四光寫成了《新華夏海之起源》的論文。
  • 國之脊梁,航天之父
    今天是中國「航天之父」,兩彈一星的「功勳」,「國之脊梁」在這個南宋國都的地方,孕育著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錢學森。顯赫身世的便鑄就了他輝煌的未來。
  • 從湖北黃岡走出的李四光
    他擔任的職務還有: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主席。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1年4月,李四光因左骼總動脈瘤破裂,搶救無效逝世。走完了他從同盟會員到共產黨人;從學者教授到地質部長;從前清進士到新中國科學界領導人的光輝一生。一盞「光被四表」的科學明燈熄滅了!
  • 李四光預測中國的四大地震 揭秘預測背後的真相
    李四光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一生為了中國現代地質工作奉獻出了一生,而李四光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網上流傳的預測了中國四次大地震,而這四次大地震的前三次均已實現了,只有最後一次還沒有應驗,此後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的說法就流傳出來了,但是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中新網-共和國60周年大型專題策劃-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中共黨員。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 李四光參與繪製《棲霞山地質圖》被發現
    而最近棲霞山風景名勝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棲霞山史料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份1932年李四光、朱森等人調查繪製的《棲霞山地質圖》。地質圖顯示,棲霞山當時也有一個「仙人洞」。專家指出,李四光等人繪製的《棲霞山地質圖》,也是棲霞山較早的地質調查圖,對研究棲霞山地質地貌具有重要意義。
  • 李四光的足跡
    並建立了地質力學的工作方法和步驟,他提出,巖石對應力作用的反應,主要決定巖石的力學性質,應力作用的時間長短以及巖石所處的物理條件,特別是所在地的熱狀態。李四光關於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的思想,先後較系統的發表在《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概論》等著作中,對這樣一門邊緣學科,他覺得用「地質力學」這一詞更為確切。
  • 李四光: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他們認為,「中國境內似無發現大規模油田之希望,即以小規模之油田而論,其有希望之地帶亦不甚多」,「中國永遠也不能生產大量的石油」。    以李四光為代表的我國地質工作者,運用地質力學的原理,總結了世界找油的經驗,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提出了新的見解。李四光明確指出:「找油的關鍵不在於『海相』『陸相』,而在於有沒有生油和儲油條件,在於對構造規律的正確認識」。
  • 【尋找行業精神符號】李四光:追尋真理的光芒
    李四光,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