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足跡

2020-11-26 北大新聞網

李四光教授是中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教育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1889年誕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私塾教師家庭,1904年官費留學日本,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造船。1907年在東京加入孫中山先生創建的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革命。辛亥革命後,因不滿袁世凱、黎元洪篡奪革命果實的行徑,辭去政府高官,於1913年再次出國留學,在英國伯明罕大學,師從包爾頓教授學習地質,從而與地球科學結緣,走上了艱巨而又光輝的科學道路。

1920年回國,受聘於北京大學,任教授。執教期間,他對中國北方,特別是山西蟲筳科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求揭示石炭二疊紀太原系的地層層序和煤層層位,滿足煤田工作的需要。後來又把這項研究延伸到華南,因為華南石炭紀和二疊紀灰巖分布廣泛,蟲筳科化石豐富,他採集了大量蟲筳科化石標本,詳細研究了它們的殼體構造,從而建立了蟲筳科化石分類標準。該標準被廣泛接受和採用;他有關蟲筳的研究,著述甚多,其所著《中國北部之蟲筳科》(1921年出版)奠定了蟲筳科化石分類、演化、分布及應用的基礎,解決了長期未劃分的華北石炭二疊紀太原系和廣泛分布於華南的石炭紀、二疊紀灰巖的地層問題。在地層學方面,他還和趙亞曾於1924年首次測制並詳細研究了長江三峽地層剖面,這一標準剖面後來被廣泛應用,並用來同其他地區特別是華南的早古生代——晚前寒武紀地層進行對比。

1921年他帶領學生野外實習時,在太行山東麓首次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此後,在長江中下遊、江西廬山、安徽黃山和華南其他地方,開展進一步調查,收集到更多冰川流行的證據,發表了一系列關於中國第四紀冰川的文章,其中《冰期之廬山》是其代表作之一。經他根據調查的大量資料鑑定後,確定了鄱陽、大牯、廬山三次冰期和兩次間冰期,後又提出鄱陽冰期之前還有更老的亞冰期存在。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確立,是我國第四紀地層學和氣候學研究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它在生產實踐上對尋找地下水資源、砂金礦床、選定工程建設場址,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有成效的。

在他致力於華東石炭——二疊紀地層工作時,發現這些地層北方主要是陸相碎屑沉積,夾有海相灰巖,而在南方則主要是海相灰巖。這表明從北往南,海水加深。經他對大陸上海水進退規程的初步探索,得出一種假說:大陸上海水的進退有可能由赤道向兩極和由兩極向赤道的方向性運動。這種方向性運動的變化可能是由於地球自轉速度在漫長的地質時代中反覆發生了時快時慢的變化所引起的。從而提出構成大陸的巖石受到長期地應力作用會發生剛性和塑性形變,他根據多年野外工作經驗,發現存在於地球表面的一切形變(構造)現象,它們的方位,對地球自轉軸來說,是有規律的。他指出:一切具有成因聯繫的構造形跡,經常按照一定形式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特殊的體系,即構造體系。他把構造體系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緯向構造體系;在中國境內有三條東西走向的構造帶,即天山——陰山東西構造帶,崑崙山——秦嶺東西構造帶和南嶺東西構造帶。第二,經向構造帶;第三,各種扭動構造,包括山字型構造、多字型構造、入字型構造、棋盤格式構造和旋扭構造,其中規模較大的扭動構造體系是中國東部北北東一——北東向的新華夏系,以及各種旋卷構造等。並建立了地質力學的工作方法和步驟,他提出,巖石對應力作用的反應,主要決定巖石的力學性質,應力作用的時間長短以及巖石所處的物理條件,特別是所在地的熱狀態。李四光關於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的思想,先後較系統的發表在《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概論》等著作中,對這樣一門邊緣學科,他覺得用「地質力學」這一詞更為確切。

1927年,李四光應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長邀請,主持地質研究所的籌建並首任所長,任職二十餘年。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帶領全所人員,輾轉數千公裡,堅持地質科學和古生物學的研究。他對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不辭艱辛、嘔心瀝血,培養了大量人才;從事科學研究,不依賴洋人,不迷信權威,在第四紀冰川、微體古生物、地質力學等領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傑出的科學成果。

李四光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地質學家,同時還擔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評議員、聘任、財務、庶務委員會委員和儀器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協助蔡元培校長為北京大學校務建設做出了貢獻。此外,他還籌辦了武漢大學,任過中央大學代校長、教授,京師圖書館副館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前夕,李四光雖遠在歐洲講學考察,但仍關注著祖國的命運。1949年初,他數次給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許傑(地質學家、解放後曾任地質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等人寫信,支持他們堅守南京,反對搬遷廣州,為新中國地質科學事業保留了一支隊伍及設備。他本人拒絕國民黨政府的利誘,衝破重重阻撓,於1950年初回到祖國懷抱,從此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

李四光回國後,接受中央的委託組建全國的地質機構,規劃地質科學研究、勘探與教育事業,並開始擔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又擔任部長。在任十五六年中,新中國的地質隊伍先後在各省、市、自治區迅速發展起來,探明了數以百計的礦種和礦產儲量,並為城市建設、礦山建設、水利建設、鐵道建設和重型建築等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工作。為了使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建立在我國自己的科學、研究和人才教育的基礎上,他先後在地質部組建了地質科學研究院及十幾個專業性和區域性的研究所,完善、擴建了全國性的地質博物館、資料館和圖書館;為適應全國地質事業大發展的需要,對地質院系進行了調整和擴大,主持了北京、長春、成都等地質學院以及許多中等地質技術學校的建立。從而大大地加速了地質科學研究和地質人才的培養。李四光為新中國地質事業的成長費盡了心血,他是新中國地質事業的重要奠基人。

當我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能源,特別是石油問題,是擺在新中國面前的重要問題之一。1949年以前找到的石油儲量遠遠不能滿足今天建設的需要。中國天然石油前景究竟如何?到哪裡去找?對此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極為關切,曾垂詢地質部長李四光。李四光分析了中國油氣形成和移聚的基本地質條件,對中國天然油氣資源前景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並提出關鍵是做好地質勘探工作,應打開偏居西北一隅的勘探局面,要在全國廣泛開展油氣普查工作,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油氣區,作為勘探開發基地。1954年他在題為《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資源勘探的遠景》報告中,全面系統地闡明了我國大地構造型式的特點和含油遠景(即:青、康、滇地帶;阿拉善——陝北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三個遠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區)。1955年春,他擔任了全國石油普查委員會的主任,指導了石油勘探工作。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先後突破之後,他指出新華夏系沉降帶找油的理論是可靠的。李四光為祖國尋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李四光在擔任中國原子能委員會主任期間,為發展全國核能事業,尋找鈾礦資源做出了重要貢獻。李四光深感我們國家大、人口多,在能源方面光靠石油和煤是不夠的,也易於造成資源浪費,是十分可惜的。因而積極提倡在我國開發和利用地熱資源,加快打開地下熱能寶庫。

李四光擔任中國科學院地震委員會主任和全國地震領導小組負責人時,對山西、甘肅、四川、廣東等地區發生地震後,都及時進行了調查研究。尤其是1966年邢臺發生強烈地震之後,非常焦慮,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很嚴重,在他生命最後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他認為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因此,對構造應力場的研究、觀測、分析和掌握其動向,是十分重要的。他提出的這些思路和方法已為地震預測預報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

李四光率先在我國開拓許多新領域,如:古地磁、同位素地質、構造帶地質化學、巖石蠕變及高溫高壓試驗、地應力測量、地質構造模擬實驗等方面的研究。他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的開拓者,是地學方面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很好地結合起來的典範。

李四光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多方面的工作,任副院長期間,協助郭沫若院長積極籌劃和推進我國科學事業的全面發展。並曾籌建地質研究所、南京地層古生物研究所,兼任初期所長;在他建議、推動下成立了古人類脊椎動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綜合考察委員會、自然博物館,並擔任過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等職務。他還關心中國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親自考察青島海洋研究所。他擔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時,認為改進數學教學工作對科學事業發展關係重大。在他逝世前一年,還組織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及清華、北大等校數學教師新編數學教材。他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開拓中,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四光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的委員,第二、三、四屆當選為副主席。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這位在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偉人殞落了,他的一生,經歷了祖國幾次大的社會變革,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從他一生的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富有民族自豪感和社會正義感,矢志不移的科學事業心和進取心,他在科學上不倦的追索真理,而且始終把自己的科學活動同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事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地質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畢生奮鬥所取得的業績,在振興中華的史冊中,閃耀著不滅的光輝。

時值進入新世紀之即,我們和我們的年輕一代,如何繼承和發揚李四光教授為我國科學及文化寶庫所留下的珍貴遺產,研究他在舊中國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在新中國初創的艱難日子裡,怎樣戰勝困難,打掉自卑感,增強自信心,為祖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傑出成績的成功經驗,從而激發年輕一代的愛國激情和自強不息、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創業精神,為祖國在新時代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做出應有的貢獻。我想,這就是我們選編出版本書的意義所在。

 

編輯:碧荷

相關焦點

  • 李四光簡介
    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讚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
  • 《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本期節目,由李四光孫輩和學生帶我們探尋李四光的足跡。記者與講解員王智麟(左)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黃岡縣城。1902年,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李四光紀念館講解員王智麟告訴記者,八九歲的李四光,因為迷戀村口的這塊大石頭,最終走上了地質科學的道路。
  • 李四光: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李四光在理論上的創見,驅散了「中國貧油論」的迷霧,打開了人們的眼界。李四光的科學預見得到了證實。隨後接二連三的發現,迎來了我國石油工業的高速度發展,宣告了「中國貧油論」的徹底破產,再一次證實了李四光理論的正確。  (李道桴、 鄭明煥《人民日報》1978.04.15)       [李四光簡介]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
  • 與李四光一道找到鈾礦的吳磊伯
    劉曉瑜說起李四光,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婦孺皆知,因為他是世界著名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有三個最大的貢獻:為新中國找到石油、甩掉中國「貧油論」帽子;找到鈾礦為發展原子彈和氫彈做出貢獻;創建地質力學理論。
  •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
    他就用自己偶然間的命名參加了入學考試,成績很好,於是李四光被錄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學堂(分東西南北中五路)的西路學校。學生住宿,夥食和學習用品由學校供給,每月補貼六元大洋。李四光到了新的求學環境,立刻給父母寫信報告。一個從農村來的孩子,能有這個深造的機會多麼可貴!李四光完全明白,在學習上更加努力。
  • 李四光的地震預言
    李四光是我國優秀的地質學家,民間謠傳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
  • 從湖北黃岡走出的李四光
    周恩來評價他:「李四光是一面旗幟,對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  舊居·紀念館·畫像·世紀壇  5月中旬,我們尋訪到李四光的故鄉團風縣回龍鎮沙畈村香爐山。在李四光舊居遺址上有一幢破舊的土屋,灣裡人說,那是後來做的,多年前被他侄兒賣給了鄉鄰,李四光住過的老屋早就不存在了。
  • 李四光與許淑彬的愛情故事
    科學泰鬥李四光離世已經整整41年個年頭了。李四光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巨匠,而且還是一位感情豐富細膩的佳夫、慈父。他憑自己的知識和毅力,不僅成就了自己的事業,而且還建立了一個溫馨美好的家庭。 好事多磨終成眷屬 李四光長得挺胸直背、高大英俊。他性格溫和,含蓄沉著,遇事冷靜。成年後,曾贏得國內外許多姑娘的青睞。
  • 李四光 「中國貧油論」的顛覆者
    他就是愛國科學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李四光。學成回國效力的愛國者1904年,15歲的李四光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官費留學。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
  •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
  • 李四光和他的「不相信」
    他,就是李四光。這位一生熱愛地質工作的老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一絲不苟。他經常對學生說,搞地質要到野外考察,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巖石的尺子。所以,「每一步的長度都要相等」。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生於湖北黃岡。14歲那年,李四光獨自到武昌高等小學堂求學,求知若渴的他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學習未滿兩年便被送到日本學造船機械。
  • 李四光姓名由來:誤將年齡「十四」填在姓名欄(圖)
    李四光夫婦在北京的結婚照。侯曉晨 攝  2009年10月26日,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誕辰120周年紀念日。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家早已熟知;可是,李四光與北京幾十年的緣分,卻是鮮為人知。
  • 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
    在外孫女鄒宗平的記憶中,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個更為具體生動、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是有著堅定信仰的科學家,也是尊重女性的謙謙君子。                         圖為1954年底李四光夫婦與外孫女鄒宗平一起享受冬日的陽光我的外公是李四光,他曾對年幼的我講過許多自己的事情
  • 魯迅為何點名罵李四光?李四光還不敢還嘴,原來是因為這個女人
    而李四光卻是搞地質的,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是怎樣結下怨恨的呢?而且魯迅的跨界之罵,在當時可是轟動一時,還鬧得沸沸揚揚,一時間魯迅和李四光的熱度也是飛速上漲,成了名人,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呢?還得娓娓道來。,他就洋洋灑灑寫了兩篇文章來擠兌李四光,作為館長的梁啓超也沒能倖免,而且他在文中明確地提到了李四光和梁啓超兩人的薪資每月加起來就是一千多。
  • 李四光,從貧困孩子到愛國的地質學家
    稍微懂一些地理的人都知道的一位地質學家——李四光。對於李四光,之前一直流傳一句話:他早就預測到了中國有四個地方會發生地震,唐山、汶川、玉樹都應驗了。李四光當然這都是一種謠言,李四光的預測只是四個地震帶,而地震帶的範圍十分廣泛。所以李四光並沒有精確預測到四大地震的精確位置。但是李四光對於國家,對地理學的貢獻是依然是不可磨滅的。
  • 李四光:崎嶇五嶺路 石跡耿千秋
    李四光如是說。正是這份對待科學的嚴謹與執著,讓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資料圖  年少時的李四光就樹立了「科學救國」的理想。1906年,李四光留學日本,學習造船。後又遠赴英倫,改學地質專業,並終成一代地質學大家。
  • 李四光:大地之子 光耀四方
    李東旭的人生軌跡真的因此而改寫:聽完報告第二年,他發現了李四光所說的旋卷構造。之後,李東旭當面向李四光匯報此項工作。  其實,有許多人像李東旭一樣受到了李四光的影響。他們在地質道路上開拓創新,使新中國的地質事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  而這,正是李四光之心願。
  • 李四光紀念館系列科普叢書出版
    ◎趙曼/文李四光紀念館系列科普叢書之《聽李四光講宇宙的故事》《聽李四光講古生物的故事》近日正式出版發行。該套圖書共分3冊,其中《聽李四光講地球的故事》已於2019年出版。本次發行的《聽李四光講宇宙的故事》《聽李四光講古生物的故事》分別從「天文」和「古生物」角度出發,通過細膩精彩的講述
  • 地質專家:李四光
    「我是中華兒女,祖國培養我長大的,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理應對祖國人民有所回報,這是一個科技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我國最艱苦的時候,一批批的革命先輩在各大領域發揮著作用,今天小編分享的就是關於李四光的故事,一個老一輩的地質勘探家。
  • 李四光與地質學界的歷史糾結
    事實表明,李四光的種種表現,並非在思想改造運動的壓力之下被迫做出的,他沒有承受過大多數知識分子在思改運動中曾經承受的壓力,不僅如此,對於一般科學家來說,李四光倒是以他先前發明的「海歸-買辦」論而成為一位施壓者。作者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室主任20世紀初年的教育變革,國人實現了從傳統經學知識結構向現代科學知識結構的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