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李四光從歐洲秘密回到新中國,接受組織全國地質工作的任務,並長期擔任地質部長,領導全國的地質工作。他擔任的職務還有: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主席。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1年4月,李四光因左骼總動脈瘤破裂,搶救無效逝世。走完了他從同盟會員到共產黨人;從學者教授到地質部長;從前清進士到新中國科學界領導人的光輝一生。一盞「光被四表」的科學明燈熄滅了!
蟲竹廷科·第四紀冰川·地質力學·石油
李四光在學術上的貢獻主要有:古生物科的鑑定方法、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發現和地質力學的創立。,是保存在地層中的一種微小的古代生物遺體。通過對的種屬鑑定,可以較為準確地劃分含煤的石炭二迭紀地層的先後順序,為尋找和開發煤炭資源提供依據。我國是世界主要產的地區之一,李四光通過對大量化石的研究,深感對其描述鑑定煩瑣,就創立了鑑定的10條標準,提高了鑑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這標準嗣後也被中外學者採用。運用這10條標準,李四光確定了中國北部20多個的種屬。連這個生僻字,也是李四光所創,並被我國古生物學家沿用至今。
第四紀冰川,是在地球最新的一個地質年代內,大部地區多次發生的冰川活動的總稱。中國曾否有過第四紀冰川?對研究我國的第四紀地質和地貌,以及解決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是一個關鍵問題。長期以來,許多中外學者認為中國無第四紀冰川可言。李四光在20年代到30年代,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以及廬山等地,發現了大量冰川證據,經過長時間的考察研究,確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並最終得到國際科學家的公認。
李四光凝注心血最多的,是他創立的地質力學。這門地質學的邊緣學科,主要運用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的各種構造體系和構造型式,進而追索地殼運動的起源,探討解決地殼運動問題的途徑。通過這些研究,對礦產的分布規律、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等方面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李四光窮40餘年之力創立的地質力學,不僅是他自己的重大理論建樹,更重要的是,他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指導了全國地質普查的戰略選區工作,對我國東部油田的發現作出了重大貢獻。
1964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慶油田是根據我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毛澤東主席在會議期間單獨接見李四光,對他運用新華夏構造體系理論指導找油,給予了高度評價。
周恩來評價他:「李四光是一面旗幟,對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
舊居·紀念館·畫像·世紀壇
5月中旬,我們尋訪到李四光的故鄉團風縣回龍鎮沙畈村香爐山。在李四光舊居遺址上有一幢破舊的土屋,灣裡人說,那是後來做的,多年前被他侄兒賣給了鄉鄰,李四光住過的老屋早就不存在了。是的,中國鄉村中走出的名人,其出生的老屋,在多災多難的歲月長河裡,沒有多少能經受百十年的風雨。即使偶有所見,也大多是仿製品。頑強留存下來的,只有人物的精神遺產。舊居前池塘邊,一個新砌的水泥墩,將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碑牌豎了起來,被賣掉的房子村裡未讓房主拆建,以保留最後一點遺蹟。對這個目前不過溫飽的村莊,能做到這一點也就不錯。
在回龍鎮李先念題寫校名的李四光中學,校長凌長來領我們參觀了「李四光展覽室」,在「弘揚李四光精神,辦好李四光中學」的橫幅下,展出了不少資料、圖片,一旁還寫著這所初中歷屆考入重點高中學生的名字。「我們經常讓學生來參觀,每年開學典禮都要向同學們講李四光事跡,用李四光的精神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才。」凌校長說。教室走廊上的李四光畫像,微笑地看著後輩學子在這裡長大成材。
李四光是黃岡市、團風縣對外宣傳的一張王牌,名人故裡,名不虛傳。但如何運用偉人名望推動家鄉經濟和文化建設,卻有些茫然。我們請教當地有關部門和政府,好像還沒有這方面的實際行動,甚至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一言以蔽之:缺乏資金。看來,名人牌不那麼好打,故鄉後人還未走進這位前賢的餘蔭。
然而,李四光的名字卻在更大的空間被廣為傳誦和長久的懷念。
李四光逝世10周年之際,在湖北省和地質部的關懷下,李四光研究會於湖北成立。1983年,黃岡人民在黃州建成了李四光紀念館,展出著李四光的生平事跡。
「掛靠」在華中師範大學的李四光研究會對收集整理李四光的資料做了不少工作,每年召開年會,進行學術交流。由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華中師大地理系景才瑞教授主編的《李四光全集》已經出版,據這位當年被李四光看重的地理學教授介紹:目前正在編輯李四光畫冊。
在北京,李四光的舊居建成了李四光紀念館,人們可以在這裡看到豐富的資料和地質標本;國家每兩年一次的「李四光地質獎」激勵著地質工作者在地質科研、考察和教學方面努力探索;他和魯迅、蔡元培、孔子等40位中華文化名人的雕塑還將「落戶」中華世紀壇,在這個「國家先賢祠」裡,供全國人民瞻仰紀念。
他的一幀幀畫像,更是同孔子、牛頓、愛因斯坦等教育家、思想家、科學家一起,走進了神州大地的中小學校,在莘莘學子中豎起了無數心碑,成為千百萬青少年的人生楷模和前進的路標。(200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