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於湖北團風,卻是蒙古族,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

2021-01-16 騰訊網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早年經歷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於湖北省黃州府黃岡縣回龍鎮下張家灣村(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的一個貧寒人家,取名"李仲揆"。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李仲揆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並改名為李四光。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5月,李四光官費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宏文學院普通科學習;同年12月,李四光結識了當時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經宋教仁介紹又認識在東京京西大學學習工藝化學的馬君武。此時,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並毅然將盤在頭上的長辮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邊。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初,李四光學習任務雖很重,但他仍經常出入留學生會館,赴集會,聽演講,決定追隨孫中山先生"他還積極投身革命政黨的組建活動,7月30日,他參加了在東京赤坂區松町三番黑龍會會所召開的中國同盟會籌備會"會後由孫中山主盟,宣誓加入同盟會。其中,李四光的自書誓詞為:聯盟人湖北省黃州府黃岡縣李四光,當天發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眾處罰。天運乙巳年七月三十日中國同盟會會員李四光。李四光是同盟會第一批會員中年齡最小者,8月20日,在日本東京赤坂區松町內田良平先生的宅邸,李四光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船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宣統二年(1910)畢業。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並獲孫中山讚譽,送其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嶄露頭角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帝制政府,李四光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該省實業部改為實業司,仍任司長。不久,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李四光憤然辭去了實業司司長職務。

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遠渡重洋,去英國留學,考入英國伯明罕大學,先學採礦,後改學地質,1919年畢業,被授予碩士學位。

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接受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的聘書回國,在北京大學地質系任教授、系主任,同時還擔任過北京大學評議會的評議員和理學院的庶務主任。

1922年(中華民國十一年),李四光同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等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地質學會,他被選為第一屆的副會長,嗣後還擔任了較長時期的會長、理事長。

1928年以後,李四光長期擔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同年8月,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院長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為武漢大學建設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同年11月,該委員會決議,以武昌城外東湖附近珞珈山一帶為新校舍地址(武漢大學內還有李四光選址的雕像)。

1929年(中華民國十八年)10月,新校舍落成,他與蔡元培等參加武漢大學新校舍落成及開學典禮,實現了他久想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辦一所現代化大學的願望。

1931年(中華民國二十年),以《中國北部之科》被英國伯明罕大學授予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932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任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代理校長。

1934年到1936年期間,先後在英國倫敦、劍橋、伯明罕等八所大學講授《中國地質學》,受到英國學術界的歡迎讚譽。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任中央大學理學院地質系名譽教授;同年11月,率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遷廣西桂林。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經貴陽遷往重慶。

1944至1946年,任重慶大學教授,並在重慶大學開設全國第一個石油專業。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2月初,李四光和他的夫人許淑彬一同從上海啟程赴英國倫敦出席第十八屆國際地質大會,同年接受挪威奧斯陸大學授予的哲學博士學位。

1949年初,其數次給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許傑等人寫信,支持他們堅守南京,反對搬遷廣州;同年4月初,以郭沫若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維護和平大會。出國前,郭沫若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給李四光帶了一封信,請他早日回國。可惜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從英國到遠東的客輪船票要提前一年預訂,歸期只得拖延。

艱難回國

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然而做好回國準備時卻被倫敦的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告知,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將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了北京。

1950年5月,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員會主任、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

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同年8月,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併為東北地質學院(後名長春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李四光擔任首任院長。

1952年,李四光再次應邀回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同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

1956年2月,成立地質力學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長。

1958年6月,被蘇聯科學院授予外籍院士;同年8月,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同年9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同年12月,經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20世紀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來源;科學巨擘

相關焦點

  • 震驚世界的10大蒙古族科學家
    他創建了海軍飛潛學校飛機製造專業班,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航空高級專業人才。他與王助共同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浮塢(供水上飛機用的浮站)。他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以少數民族科學家名字命名小行星的第一人。李四光(蒙古族),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 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地質學家們!
    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地質學家們!中國的以前的發展有好有壞,有繁盛的時期,也有頹廢的時代,而在地質學上,更多的是默默奉獻的地質學家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地質學家們吧!章鴻釗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近代地質學奠基人之一。
  • 中國近代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
    近代歷史上,我國的許多成就在世界上都取得極大的成功,無論在哪個方向,都是令世人震驚的,小編帶你認識以下,近代歷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吧~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 中國十大著名科學家,你知道幾個?
    中國十大著名科學家,你知道幾個?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他是吳越王錢鏐的第三十三代世孫。錢學森出生於上海,祖籍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他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更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獲得者,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稱。因為錢學森回國效力(是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使得中國的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他的代表作有《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講義》,《星際航行概論》,《論系統工程》。
  • 中國十大著名科學家,你知道幾個?
    他是吳越王錢鏐的第三十三代世孫。錢學森出生於上海,祖籍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他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更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獲得者,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稱。
  • 武漢市發改委將爭取國家支持鄂州、漢川、團風三地劃入武漢?
    武漢市發改委將爭取國家支持鄂州、漢川、團風三地劃入武漢。擴容後的武漢GDP將超1.82萬億,人口逼近1400萬,屆時將反超成都重奪中西部經濟第一城! 這是武漢官方首次提出將鄂州、漢川、團風劃入武漢的建議。這絕不會是空穴來風,武漢剛剛從疫情中緩過勁來,城市擴容對經濟的刺激與升級絕對的利好的。
  • 誰是我國最著名的地質學家?他預言四大地震帶,還演繹了傳奇人生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小時候,他在農村生活了十四年,艱苦生活培養了刻苦奮鬥的精神。七年之後,他回國了。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李四光作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參加了漢口保衛戰,並親自組織碼頭工人和人力車夫,往前線運送軍火,隨著又被選為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但沒多久,辛亥革命就失敗了。李四光又走上「科學救國」之路,發憤於科學技術的研究。為了研究地質學,他又到英國留學。
  • 鄂州團風漢川都納入武漢?想多了,短期內不存在這種可能!
    但荊楚連線(ID:jclx831)團隊,在查閱上述建議的原始出處之後,根據湖北的發展態勢等因素綜合分析後認為:基於湖北國際物流樞紐項目打造與建設的需求,武漢周邊區域調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團風和漢川短期(五年內)沒有脫離原有區域的可能。
  • 世界著名科學家世家
    有親緣關係的科學家世家,在世界科學歷史上的確挺多。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十七到十八世紀瑞士的伯努利家族,三代人共產生了8位數學和物理學家, 其中的雅各布·伯努利(1654-1705)和約翰·伯努利(1667-1748)對數學分析的建立功勳卓著,丹尼爾·伯努利(1700-1782)則建立了流體的「伯努利原理」。特別是約翰·伯努利,除了自己的傑出貢獻外,還培養出十八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歐拉。
  • 英國著名地質學家對巨石陣看法是錯的?
    博科園-科學科普1923年著名英國地質學家赫伯特·亨利·託馬斯發表了一篇關於巨石陣的開創性研究,聲稱發現了史前人類開採巨石陣的確切地點他的分析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錯誤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地質學家花了大約80年的時間才把它弄對。這項研究的共同研究者、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地質學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名譽高級研究員羅布·伊瑟說:除了託馬斯的影響深遠的工作之外,研究人員還宣布了另一項巨石陣發現:史前人類很可能並沒有把這些巨石陣從西威爾斯的布里斯托海峽運到今天索爾茲伯裡平原巨石陣所在的地方。
  • 2011年3月19日,著名古生物學和地質學家顧知微逝世
    2011年3月19日,著名古生物學和地質學家顧知微逝世2017-03-19 00:21 來源: 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採錄 顧知微顧知微先生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把這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用他勤奮求索的一生,孜孜不倦獻身於科學的一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並為之奉獻的一生,在地層古生物研究座標上留下了一串串足跡,為中國地層古生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1918年5月4日,顧知微出生在江蘇省南京市的一個貧困家庭裡。自幼父母雙亡的他,靠著堂叔父的經濟資助求學。
  • 中國最頂尖五位科學家排名
    1,錢學森,1911年出生於杭州,世界聞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在她的努力和領導之下,我國的飛彈和原子彈向前推進了20年。
  • 大地之子魂歸大地——記中國著名地質學家陳國達
    中新社長沙四月十五日電 題:大地之子魂歸大地——記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國達     中新社記者 餘婭琳  麓山含悲,湘江慟泣。世界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國達的溘然長逝,令原本正沐浴在明媚春光下的三湘大地平添了幾分沉痛和哀惋。
  • 德國著名地質學家論文稱山西煤可供世界千年用,被他給否了
    丁文江是江蘇泰興人,民國地質學家、社會活動家,他一生成年累月在野外奔波勞碌勘察,搜羅第一手材料著書立說,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學術上的嚴謹作風也是眾所周知的。
  • 中國現代著名人物30個中國十大現代傑出人物事跡
    對中國貢獻巨大的人物、中國現代著名人物30個、影響當代中國50位名人、中國十大著名人物、中國近代100名名人、中國現代傑出人物事跡、中國現代50個傑出人物、近代中國十大影響人物;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zhi
  • 【河北人物】當代著名地質學家王嘉蔭
    【河北人物】當代著名地質學家王嘉蔭 2019-06-02 13: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56歲著名地質學家李德威逝世: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第一人
    56歲著名地質學家李德威逝世: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第一人 夏靜/光明日報客戶端 2018-09-15 09:01
  • 著名地質學家年輕時竟加入同盟會,最終還是選擇從事學術事業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在湖北黃岡。其父李卓侯,是四鄉五裡有名的教書先生。他學識淵博,思想進步,培育人才無數。李仲揆自幼聰明過人,而且特別喜歡做手工。他曾經用一截鐵皮製作了一艘輪船模型。引得左鄰右舍誇讚:"仲揆這孩子有志氣,現在造小船,將來造大船!"
  • 為什麼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大多來自歐美國家?中國科學家有哪些?
    科學上的每一個重大突破都造就了大批傑出的科學家。近代,除了歐洲殖民者佔領區外,連美國的科學家也是寥寥無幾。歐洲科學家佔了第五屆索爾維大會的絕大多數。著名歐美科學家:伽利略。義大利人,物理,天文學家,第一個用望遠鏡發現月亮有山谷,粉碎"天""地"之間沒有區別,他提出感性經驗,實踐才是真理的唯一標準。之後馬克思,列寧對他評價極高。
  • 搖滾明星:銀幕上的地質學家
    加拿大安大略地質調查局的麥可·伊斯頓(Michael Easton)和他的同事在1990年的一篇文章《好萊塢對地質學家的刻畫:電影膠片上的地球科學家》(Hollywood's Portrayal of Geologists: Earth Scientists on Cellul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