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明星:銀幕上的地質學家

2020-12-04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編者按

最近的熱播電視劇《小歡喜》中有一段劇情是一個叫丁一的男孩兒,本來想學地質專業、考地質大學,但因為父母幹預,選擇了金融專業而沒有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地質專業,結果抑鬱寡歡,最後跳樓不治身亡。

在國人或者父母的眼光中,「地質」專業還是和艱苦、待遇低等詞語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在廣大的地質人眼中,工作條件雖然辛苦,卻可以行走在廣闊天地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也是一種超脫於現實的收穫

在國外,地質同行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行業呢?

本文基於2015年幾位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地球科學系的地質學家所寫Rock stars: Geologists on the silver screen 翻譯而成,讓我們直觀地了解一下國外銀幕上展現的地質學家是什麼樣的形象。

銀幕上的地質學家

翻譯:張雪梅 張萍

地質學家在下班後聚在一起喝啤酒,或者在野外工作了一整天后圍在篝火旁時,他們的話題有時會轉到:我們的地質專業在電影中到底是如何被描繪的呢?地質學家是英雄還是惡棍呢?他們只是出現在配角中(例如:他們進入辦公室,說著「鑽到這裡」,然後迅速離開),還是主角呢?

加拿大安大略地質調查局的麥可·伊斯頓(Michael Easton)和他的同事在1990年的一篇文章《好萊塢對地質學家的刻畫:電影膠片上的地球科學家》(Hollywood's Portrayal of Geologists: Earth Scientists on Celluloid中認為,地質學家通常被描繪成「好人」——他們通常在戶外工作,喜歡到當地的酒吧喝上一兩杯啤酒。

這與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的傳統電影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現已從美國物理研究所(AIP)退休的科學史專家斯賓塞·沃特(Spencer Weart)在1988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經常被描述為致力於統治世界或徹底摧毀地球的「瘋狂科學家」。即使在沒有被描繪成完全邪惡的情況下,沃特發現他們仍然經常被描繪成被誤解的天才。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決定重新審視地質學家在電影中是如何被描繪的這個問題,其中包括1990年以來發行的電影。

1 如何定義電影地質學家(Defining a Movie Geologist)

在網上,有很多關於地質學電影的參考資料,但是沒有完整的「地質學家電影」列表,所以我們開始創作一個。我們的探索始於瑞典的電影。然而,意料之中的,我們很快發現只存在少數幾部電影。因此,我們決定擴大搜索範圍,將美國和英國電影包括在內,但不包括為了製作電視和DVD而成的電影。我們的資料庫現在包含 83 部電影,包括 131 位電影地質學家,這足以讓我們得出一些有趣的結論。

關於地質學家的電影列表(為電視或DVD市場製作)

包含地質學家角色的美國和英國電影列表

包含古生物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的著名電影

2 人口統計和類型(Demographics and Genres)

在所統計的電影中,大多數地質學家都扮演著配角,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地質學家扮演主角,並且大多數電影只有一個地質學家。然而,其中29部電影不止一位地質學家,12部電影包括兩位以上的地質學家。1997年的電影天崩地裂》(又名《但丁峰》,Dante's Peak)擁有最多的地質學家(7位)

在電影中絕大多數的地質學家都是男性。科學當然面臨著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但我們的分析表明,當談到科學家時,好萊塢似乎更缺乏性別多樣性。在12部電影中只出現14名女性地質學家,僅佔電影地質學家的11%。與美國地質學會(GSA)擁有32%的女性會員以及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擁有20%的女性會員比例相比是不協調的。

電影中的地質學家角色統計

在大屏幕上很少能夠看到具有代表性的科學家,我們能找到的唯一例子是2009年的科幻災難片《2012》,在這部影片中,英國演員奇威特爾·埃吉奧夫(Chiwetel Ejiofor)扮演地質學家阿德裡安·赫爾姆斯利(Adrian Helmsley),他發現並警告世界,來自大規模太陽耀斑的中微子正在加熱地球的核心,並將摧毀地球。

上:《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Jurassic Park)中,朱麗安·摩爾(Julianne Moore)飾演古生物學家薩拉·哈丁(Sarah Harding)。

下:《2012》中,切瓦特·埃加福特(Chiwetel Ejiofor)扮演的少數族裔地質學家是少有的角色之一。

我們還分析了地質學家出現的電影類型。雖然許多電影都有不止一種類型的風格,但是我們了解到83部電影中有47部屬於動作片、冒險片或西部片;27部電影被歸類為戲劇,它們之中的許多片子也屬於言情片;24部是恐怖片或驚悚片,19部是科幻片。顯然,銀幕中的地質學家通常不唱歌、跳舞或參戰,因為我們只發現了兩部音樂劇和一部戰爭片。更有趣的是,還有兩部以地質學家為主角的動畫電影:1999年上映的《南方公園》(South Park:Bigger,Longer & Uncut)和2001年上映的《亞特蘭蒂斯:失落的帝國》(Atlantis:The Lost Empire)。

上:動畫電影和電視節目《南方公園》(South Park)都以在南方公園地震活動中心工作的地質學家蘭迪·馬什(Randy Marsh)為主角。

下:芬恩·卡特(Finn Carter)在1990年的電影《異形魔怪》(Tremors)飾演一名地震學學生朗達·萊貝克(Rhonda LeBeck)。

3 不同年代電影中的地質學家(The Movie Geologist Through the Years)

不出所料,電影地質學家的角色隨著公眾對地質學家的看法和口味的變化而變化。

第一部有地質學家出演的電影是1930年的《咆哮的牧場》(Roaring Ranch),第一部由地質學家擔任主角的電影是1932年的《火熱星期六》(Hot Saturday),其中住在山洞裡的地質學家比爾·法登(Bill Fadden)失去了他的女朋友羅默·謝菲爾德(Romer Sheffield)。

地質學家在20世紀30-40年代多以配角的形式出現在西部電影中。例如,在1944年的電影《標記的軌跡》(Marked Trails)中,一位石油勘探地質學家被「壞人」描述為「走來走去,到處記筆記」,並放火燃燒氣體(這確實是一種早期用於識別未開發的近地表儲層的廉價技術)。他是一個好人,可惜的是在繪製地圖時被謀殺了。

地質學家電影的製作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有所增加,電影類型也變得更加多樣化。除了西部片外,還有以地質學家為主角的冒險片、驚悚片、災難片和怪獸片。1957年,兩部以怪獸為主題的地質學家電影《黑蠍》(The Black Scorpion)和《巨石怪》(The Monolith Monsters)上映,在這兩部電影都中的地質學家都是英雄。

地質學家電影的製作率

在1957年的電影《巨石怪》(Monolith Monsters)中,當外星人晶體暴露在水中時,它們的體積會增長到巨大的比例,變成狂暴怪獸。

冷戰時代給地質學家的電影打上了烙印,同時也出現了一個現在人們熟悉的主題:一個邪惡組織威脅對世界的統治。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的第一部電影《諾博士》(Dr. No)於1962年在冷戰期間上映,在片中出現了一位兇殘的地質學家——一個邪惡的鈾礦犯罪集團的成員。

第一位女地質學家出現在冷戰時期的電影《地球突裂》(Crack in the World)中,這部電影是1965年的災難片,其中三個主角都是地質學家。在地熱能源的鑽探過程中,他們在地殼和地幔邊界引爆了一枚核彈,造成了一個全球性的裂縫,威脅著世界的毀滅。為了阻止裂縫的進一步擴展,必須引爆另外一顆核彈,其中一位地質學家為了保護世界勇敢地犧牲了自己。

在第二部邦德電影《雷霆殺機》(A View to a Kill)中,還出現了一位女地質學家。正如《諾博士》(Dr. No)中所描述的,地質學家參與了惡棍的陰謀,以實現世界的統治。這項可怕的計劃需要同時在聖安德烈亞斯(San Andreas)和海沃德(Hayward)斷層上引發大地震,以摧毀矽谷的計算機微晶片製造商。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兩位地質學家,一位是在幫助壞人時死去了,另一位加利福尼亞州地質學家和女演員坦尼婭·羅伯茨(Tanya Roberts)飾演的「邦女郎」(Bond Girl)倖存了下來。

上:在1938年的喜劇《育嬰奇譚》(Bringing Up Baby)中,加裡·格蘭特(Cary Grant)飾演一名古生物學家,他試圖找到一根失蹤的雷龍骨頭,並從一位富有的夫人那裡為自己的博物館爭取到一筆捐贈,她的侄女由凱薩琳·赫本(Katherine Hepburn)飾演。

下:在1985年的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電影《雷霆殺機》(A View to A Kill)中,坦尼婭·羅伯茨(Tanya Roberts)飾演一名地質學家,她幫助挫敗了一位邪惡的實業家的陰謀——通過在加州的聖安德烈亞斯(San Andreas)和海沃德斷層(Hayward)引發一場大地震來摧毀矽谷。

90年代的災難片取代了這些冷戰時期的電影,例如1997年上映的《天崩地裂》(又名《但丁峰》,Dante's Peak)和《活火熔城》(Volcano),總共出現了9位地質學家,其中幾個還是主要角色。1998年的《世界末日》(Armageddon),則描述了包括兩名由石油鑽探地質學家轉變而成的太空人團隊,他們必須改變小行星向地球碰撞的方向。

4 電影地質學家的道德(The Morality of Movie Geologists)

我們在電影地質學家中發現了廣泛的道德品質。按照傳統的標準,131位電影地質學家中,83%都是好人。有些人甚至繼續拯救世界,比如《地球突裂》(Crack in the world)、《2012》和《世界末日》(Armageddon)。

如果電影地質學家做了諸如試圖盜竊財產,或者為了達到他們的目標而殺人,我們將他們歸為「邪惡」的一類。不過在電影中很少有地質學家是完全邪惡的,或者是被他們自己的陰謀所驅使的,更常見的是充當主要反派的助手。在最早的地質學家電影中,邪惡的地質學家通常是為惡毒貪婪的商人工作的石油勘探者。

在131名地質學家中,我們確定了22名表現出不同程度邪惡的地質學家。此外,還有13個「假地質學家」,把它們分成兩組,較大的一個包括9個假扮成地質學家的惡棍,目的是為了犯罪或間諜活動,其中5個角色死了。較小的組織由4名好人組成,他們是警察或從事臥底工作的聯邦調查局(FBI)特工,無一人死亡。

我們認定的最邪惡的地質學家——一個假扮成女科學家的惡魔使者,出現在2009年的恐怖電影《地下九英裡》(Nine Miles Down)中。這部電影中,25名研究人員試圖在撒哈拉沙漠中部鑽一個超深的鑽孔時神秘地消失了。調查此案的衛兵遇到了一位裸體、衣著暴露的女子,她在沙漠烈日下快樂地慢跑著,聲稱自己是一名倖存的科學家。衛兵開始經歷突如其來和頻繁的血淋淋的噩夢,而神秘的女人則表現出越來越奇怪的行為。衛兵總結道,這個項目鑽得太深了,突破地獄釋放了一個邪惡的東西,導致了失蹤的研究人員的死亡。

只有兩位真正的「地質學家」(1.5%)是完全惡毒的。其中包括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在2007年的電影《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飾演的丹尼爾·普萊恩維尤(Daniel Plainview),並因此角色獲得奧斯卡獎。普萊恩維尤(Plainview)開始了他受僱於堪薩斯地質調查局(Kansas Geological Survey)的職業生涯,但隨之而來的是悲慘的道德淪喪。電影從普萊恩維尤開採銀礦的礦場開始,後來進入石油業,之後開始收購當地的牧場。作為一個商人,他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冷漠。他越富有,他就越貪婪、吝嗇、偏執和憤世嫉俗——這些特質在謀殺和徹底自我毀滅的大結局中浮出水面。

另一個邪惡地質學家的例子是登特(Dent)教授,他出現在1962年的詹姆斯·邦德電影《諾博士》(Dr. No)中。登特(Dent)是諾博士邪惡犯罪集團的成員,通過偽造地質記錄和充當諾博士的殺手來誤導社會。登特開槍殺死了兩個人來掩蓋他的罪行,但最終被邦德殺死。這樣的行為顯然使他成為一個邪惡的電影地質學家,也嚴重違反GSA(美國地質調查局)行為準則。

我們還發現了一些行為非常可疑的電影地質學家,並落入了不道德的灰色地帶。1959年的《地心遊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以朱爾斯·凡爾納(Jules Verne)1864年同名小說為基礎,林登布魯克教授(Lindenbrook)諮詢了世界頂尖的巖石學家——來自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的戈塔堡(Goetaborg)教授——在沒有收到任何回復後,林登布魯克教授意識到戈塔堡教授正忙著竊取他的想法,並組織了一次前往冰島的單獨探險。在我們看來戈塔堡教授(Goetaborg)並不是徹頭徹尾的邪惡,他也必須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戈塔堡(Goetaborg)後來在他的酒店房間被謀殺,之後他的遺孀戈塔堡夫人意識到他的罪行,捐出了他的裝備,加入了林登布魯克的探險隊。

上:在1959年的電影《地心遊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中,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飾演的林登布魯克教授和帕特·布恩(Pat Boone)飾演的一名地質學學生一起通過冰島火山Snfellsjkull進入地球。

中:在2007年的《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中,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扮演一名機會主義的石油商。

下:在《十三羅漢》(Ocean's Thirteen)中,布拉德·皮特(Brad Pitt)飾演拉斯蒂·瑞安(Rusty Ryan),一個假扮成地質學家的騙子,在他和同夥計劃搶劫的賭場裡放置了一臺偽裝成地震儀的攝像機。

5 瘋狂和死亡(Madness and Death)

四部電影的主角地質學家精神失常,儘管只有1998年的《世界末日》(Armageddon)這部電影中,綽號為「Rockhound」的地質學家從一開始就是發瘋的,後來他在團隊在小行星表面執行任務時完全失去了理智。然而應該指出的是他有兩個博士學位,一個是地質學,一個是化學。鑑於韋特早期對電影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的瘋狂的發現,也許後者的條件解釋了他的精神狀態。

在2012年的科幻電影《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中,一個缺乏基本社交技能的地質怪人被外星人感染並死去。1976年的電影《月亮獸的蹤跡》(Track of the Moon Beast)中,一位同樣怪異的命運降臨了一位怪人,他被一顆隕石砸死,這讓他既瘋狂又邪惡。當他意識到隕石碎片在每個滿月期間將他變成邪惡的蜥蜴獵人時,他自殺以拯救世界。在1970年的電影《黎明前的野獸》(Equinox)中的地質學家角色在與惡魔進行了英勇的戰鬥後變得瘋狂。

因此我們的結論是131位地質學家中只有一位生來瘋狂(在電影中)。另外三個人則因為稀奇古怪的工作原因而發瘋。

上:Steve Buscemi(史蒂夫·布西密)在1998年的電影《世界末日》(Armageddon)中扮演了一個精神不穩定的地質學家,綽號「Rockhound」。

下:在2012年的電影《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中,演員肖恩·哈裡斯(Sean Harris)扮演的地質學家被外星人同化。

對地質學家最嚴重的屠殺發生在1967年的《金錢叢林》(The Money Jungle)中。在這部影片中,由五家石油公司組成的財團競標加州聖巴巴拉(Santa Barbara, Calif.)海岸附近的地塊,估計擁有30億桶石油。代表四家不同石油公司的四名地質學家離奇死去:一名在給高爾夫球車充電時觸電,一名中毒,一名被毒氣毒死,還有一名死於模型火車爆炸。死亡事件使人們對第五家公司產生了懷疑,儘管該公司的地質學家隨後也被殺害。調查這起案件的偵探發現,鑽芯被調換了位置,這是一個詭計,暗示近海地區一片荒蕪,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是被謀殺的地質學家們。事實證明,這起謀殺案是由一位競爭對手的執行長和前妻挑起的,這是一項解散財團的周密計劃的一部分。

我們對電影中地質學家的高總死亡率表示關注。在131名地質學家中,有46人(35%)在行動中喪生。在被害者中大多數(25人)是被謀殺的,有些是以不尋常的方式,比如被外星人同化。其餘的人死於與工作有關的事故,包括火山炸彈、隕石、落入空洞和裂隙,或者淹沒在火山泥流中。然而我們也發現人物的道德標準與他們死亡的可能性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邪惡的地質學家的死亡率是好人的兩倍。

6 電影地質學家的未來(The Future of Movie Geologists)

對84年來電影裡地質學家的研究支持了我們最初的假設:電影裡的地質學家本質上都是好人,他們有時甚至會做出英雄事跡。電影裡扮演配角的地質學家們通常都能活下來,然而,與現實世界相比,電影中男性地質學家的比例過高。出現的女地質學家都是非常優秀的人物,沒有一個是邪惡的。而且女地質學家的死亡率為36%,只比男地質學家高1%。所以,至少在死亡中男女是平等的。

因為銀幕中出現的地質學家有83%的比例都是好人,因此我們敢得出結論,娛樂業把地質學看作是一種正直的職業,儘管這個行業的死亡率高得令人震驚。

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影裡地質學家的形象和命運已經與現實世界的威脅、社會需求和地緣政治相一致。從早期的石油和礦物探勘主題,到戰時怪物和冷戰時期的犯罪組織,直到現在的災難電影,都是如此。這表明,正如84年來的電影所反映的那樣,如果現實生活中的地質學家被發現利用其專業知識從事破壞社會的行為,公眾對地質學家的正面看法可能會發生改變。

以地質學家為主角的電影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公眾越來越意識到我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以及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的威脅,這將繼續需要現實世界的地質專業知識。因此,我們預測,電影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英雄電影地質學家出現在地球和宇宙的戲劇性場景中。

7 最佳影片是《天崩地裂》(And best picture goes to...「Dante's Peak」)

我們最喜歡的關於地質學家的電影是1997年上映的《天崩地裂》(又名《但丁峰》,Dante's Peak),它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現實、精彩的地質學家電影。

在影片中,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火山學家哈裡·道爾頓(Harry Dalton)被派往華盛頓州北部喀斯喀特山脈(Cascade Range)的但丁峰(Dante's Peak),調查這座可能被喚醒的火山。除了其他風險,火山爆發還將威脅到這個小城鎮正在發展的旅遊業。在識別出即將爆發的地震信號後,我們的英雄陷入了道德困境,要麼向該鎮發出早期預警,要麼以「狼來了」來威脅其生計。

這部分情節真實地再現了20世紀80年代初發生在加州猛獁山的事件,當時地震活動增加、新蒸汽噴口的形成及火山口的凸出,都預示著火山可能再次甦醒。1982年《洛杉磯時報》(L.A. Times)過早地報導了猛獁湖鎮的警告,使得旅遊業受到影響,但是火山沒有爆發,這引起了居民和企業主的憤怒,並造成了現實生活中的公共信息慘敗。

《天崩地裂》描繪了身穿法蘭絨方格子襯衫的地質學家們,喝著咖啡,鑽研和拍攝著巖石,享受著啤酒和威士忌。雖然這是對地球科學家的一種刻板印象,但是電影中的火山事件大多得到了準確的描述,儘管他們有時有些誇張。

就個人而言,電影中描繪的火山噴發過程都是相當真實的,有蒸汽噴發的前兆,以及加熱的酸性池和湖泊的形成。然而,在這部影片中同時噴發夏威夷型玄武巖熔巖流和火山碎屑流則是完全不現實的,只是出於視覺效果而非來自科學基礎。當普林尼式(Plinian-style)噴發的熱火山灰柱坍塌並轟隆一聲從山坡上落下時,哈利說「那是一團火山碎屑雲」。哈利順利通過塵埃,並用槍將卡車噴在不協調的紅熱玄武巖熔巖流上,成功拯救了小鎮的市長和她的孩子們,這是影片中另一個不切實際的方面。

《天崩地裂》的靈感來自1980年聖海倫斯(Mount St. Helens)火山噴發,並將聖海倫斯火山作為電影的拍攝地。《天崩地裂》電影也與1981年拍攝的電影《聖海倫斯》(St. Helens)驚人地相似,這部電影是對真實事件略顯戲劇化的描寫。

在1997年的電影《天崩地裂》(又名《但丁峰》,Dante 's Peak)中,皮爾斯·布魯斯南(Pierce Brosnan)飾演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火山學家哈利·道爾頓(Harry Dalton)。

致謝:感謝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工學院嵇少丞教授提供素材。

本文翻譯自:Erik Sturkell, AxelSjqvist, Lennart Bjrklund and Andreas Johnsson. Rock stars: Geologists on thesilver screen. Earth,2015年6月,24-33頁

美編:桃之妖

校對:陶 琴

相關焦點

  • 海盜船長很有搖滾明星範兒
    星動向海盜船長很有搖滾明星範兒如果你認為強尼·德普只會在電影屏幕上呼風喚雨,那就錯了!在華麗搖滾殿堂級人物艾利斯·庫柏最近倫敦的一次現場演出中,觀眾領略到了這位海盜船長的搖滾風範——在經典曲目《18》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這位好萊塢巨星抱著吉他跳上了舞臺,與樂隊一起激情表演。德普可不是來擺個pose當回花瓶的,他還參與了另外2首歌的演奏:翻唱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的經典《牆上的另一塊磚》,以及庫柏的《學期結束》。
  • 狂歡盛宴 熱度爆表∣北京城房明星搖滾音樂節圓滿落幕
    10月31日晚北京城房2020首屆《科技豪宅 四季如春》明星搖滾音樂節激情上演搖擺的燈光、震撼的舞臺、耀眼的DJ一切 「
  • 一個時代逝去 我們在銀幕上錯過了大衛-鮑伊
    大衛-鮑伊是一個時代符號,在搖滾音樂的殿堂中有屬於他的耀眼位置。在很多人心裡他只能退場而不應該會死,時光流轉韶華逝去,他仍然會優雅地站在遠離舞臺的暗處,他只是站在那裡就已經是一種表演。他前衛,妖媚,將華麗搖滾推到主流文化中,他充實而神奇的一生影響了許多人。光怪陸離的六七十年代搖滾氤氳已經逐漸退散,更多妖豔的青少年出現,大衛-鮑伊始終獨一無二。
  • 愛皇后,巨搖滾--CGS中國巨幕攜《波西米亞狂想曲》致敬搖滾
    《波西米亞狂想曲》CGS中國巨幕 在每個搖滾樂迷心中,《波西米亞狂想曲》講述的皇后樂隊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這支樂隊的影響貫穿時代,影響了一批又一批音樂人,在中國搖滾音樂人心中也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 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不一樣」
    《搖滾莫扎特》自2018年初首登上海後,以華美恢弘的舞美、顛覆感官的視聽體驗,一度成為2018-2019年度演出市場的熱門話題。 2009年9月《搖滾莫扎特》於巴黎體育宮首演並引起轟動,隨後在法國各地、日本、韓國、烏克蘭及俄羅斯展開的國際巡演亦獲成功。憑藉突破性的戲劇編排和視覺呈現,《搖滾莫扎特》更被多家法國媒體譽為「對整個音樂劇界的一次真正顛覆」。 歷史上,莫扎特生活不羈,敢於挑戰前人,創立了新的音樂風格,短短一生創作出無數天才作品,可惜英年早逝。
  • 搖滾果兒是什麼意思 搖滾果兒指的是什麼樣子的女性
    搖滾果兒是什麼意思?果兒是什麼?本篇文章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對此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來看看。  果兒是北京話,就是痴迷於追隨樂隊的女子。  1果實的兒話音;  2指女青年。如:尖果兒指漂亮的女青年,蒼果兒指不再年輕的女性,戲果兒指勾引調戲女青年。  ⒊搖滾圈的專有名詞,指喜歡搖滾樂的年輕女子。
  • 明星與高科技銀幕再現文學名著 《野性的呼喚》明日上映
    看點2·哈裡森·福特領銜好萊塢眾星巴克身邊雲集了豪華的好萊塢明星陣容——影片中與巴克相互依賴的約翰·桑頓由好萊塢老牌影星哈裡森·福特飾演。此前該角色曾由奧斯卡影帝查爾斯·海斯頓、克拉克·蓋博等著名演員飾演,此次換上曾塑造漢·索羅、印第安納·瓊斯等無數經典銀幕形象的哈裡森·福特,更是令人充滿期待。
  • 通過搖滾明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
    也就是說三百年後的人只能通過搖滾明星來對搖滾樂產生不同的理解。而隨著時間軸不斷前進,任何領域的藝術家都難逃被淡忘的命運,往往只有少數人、甚至只有一個人會被永遠銘記,接著個體的重要性將被誇大,直到他成為某個流派或風格的代名詞。如果要猜測後世將如何看待搖滾樂則更加艱難,因為幾乎任何東西都能被貼上搖滾的標籤,比如Coldplay、ABBA、某種髮型、穿搭風格,甚至是摩託車款式。
  • 曠亞星,獨一無二的搖滾歌手
    曠亞星從一個業餘的音樂愛好者發展成為專業歌手,可是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汗水,他沒有名師指導,卻努力自學成才,在高低真假音之間的變換揣摩出驚人的效應,憑藉獨特的思維和特殊的嗓音,演唱達到了世人仰慕驚嘆的地步,同時收穫了無數歌迷朋友,很快成為了當地的搖滾明星
  • 宇宙搖滾明星:NASA太空望遠鏡揭示藍超巨星的秘密!
    藍超巨星就像是宇宙中的搖滾明星。它們是質量巨大的恆星,生長速度極快,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導致它們極為罕見並且很難進行研究。即使藉助現代望遠鏡,科學家也很難做到這一點。在還沒有太空望遠鏡的時代,科學家只觀測到幾顆藍超巨星,對它們的了解非常有限。
  • 重啟光輝歲月 搖滾不死「輪迴」重生
    光輝歲月海報  2013年9月7日,輪迴樂隊將攜手崔健、羅大佑、黃家強、張楚、零點樂隊、黑豹樂隊等搖滾明星和樂隊在溫州體育中心體育場以一場名為:「光輝歲月——中國搖滾教父」的演唱會上輪番登場,為搖滾迷帶來一場屬於華人搖滾樂的巔峰演出。
  • 最「搖滾」MLB全明星賽來臨 你準備好一起搖擺了嗎?
    騰訊體育訊 下周全明星賽就要在克利夫蘭正式上演,從本屆全明星賽的賽事標誌就能看出這恐怕將是歷史上最「搖滾」的一屆全明星賽了,這屆以吉他為賽事主標誌的全明星賽還未開打,已引得一眾棒球迷熱血沸騰!
  • 《媽媽不在搖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媽媽,親切又熟悉的名字,不光是賜予我們生命的摯愛,更是我們從小到大、相濡以沫的至親;而搖滾,則深受特殊群體的喜愛,以頗為大膽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的肢體語言、以及激情洋溢的節奏著稱。當媽媽遇上搖滾,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將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嫁個100分男人》熱拍 鞏新亮獻出銀幕初吻
    「性感女神」Miumiu鞏新亮  搜狐娛樂訊 日前,由王晶(在線看影視作品)執導的都市愛情喜劇新片《嫁個100分男人》正在北京熱拍中,有性感女神之稱的MIUMIU鞏新亮加盟該戲,在拍攝第一場戲時便要獻出銀幕初吻
  • 偽君子塔爾丟夫:搖滾明星和上帝
    偽君子塔爾丟夫:搖滾明星和上帝 2016-10-08 16:00 作者:駁靜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6年第40期
  • 「萬物皆可搖滾」:I Wanna Rock
    音樂劇《搖滾年代》改編自克裡斯·德阿里恩佐的同名小說,展示了1980年的搖滾界的風採,在書中,描繪了大量的搖滾歌曲和搖滾明星的生活。作為一部點唱機音樂劇,這部作品至今已被多個國家翻譯成不同版本進行演出。
  • [明星]伍氏搖滾吼出你我聖誕快感
    那麼,來江西省體育館聽一場南昌有史以來最曠世的搖滾吧。伍佰,這位臺灣搖滾的現場之王將於12月24日平安夜帶著ChinaBlue樂隊來到南昌,讓你「嗨」一把。此次,也是伍佰來到南昌舉辦紀念他的ChinaBlue樂隊成軍20周年的感恩演唱會,為了本場演唱會,伍佰更是親自操刀拍攝微電影《我在哪裡》以及設計與音樂配合的視頻內容,屆時將會有4層樓高的巨型LED大屏幕,同時也有許多會讓歌迷們驚嘆的設計。
  • 搖滾老炮:今安在?(上)
    對於搖滾人,也是這樣。中國搖滾樂從誕生到今天滿打滿算也有三十多年了,從最初的喧囂逐漸塵埃落定,一代又一代的人逐漸老去,而中國的搖滾樂也從當年更傾向於國內自娛自樂的青澀逐漸成長,風格、技術都越發成熟,加快腳步逐漸趕上了世界的浪潮。不過相對搖滾樂發源地的歐美本土來說,我們這裡的大多數人都尚屬壯年,還沒到告別的年代。
  • 從零開始說搖滾114:英倫搖滾(Britpop)2:起勢與紛爭
    上一期我們已經談到過,英倫搖滾更傾向於一個由於Grunge衝擊而產生反饋的文化潮流,而不僅僅是音樂流派。這樣就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也有網友在留言中提問,那麼一些風格與英倫搖滾類似甚至一脈相承,但是更早期一些的樂隊,算不算英倫搖滾呢?要我說,也算,也不算。
  • 查克·貝裡:搖滾的別名
    東方IC 資料和其他許多南方出身的早期搖滾明星不一樣,貝裡出生於美國中部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St. Louis)。因此,相比南方那些受到鄉村音樂影響較深的搖滾樂手,貝裡的搖滾樂中根深蒂固的黑人節奏布魯斯味道,成為了他在那個時代的標誌。這意味著,橫向比較起來,貝裡的音樂中,更強調激烈的節奏,恣意的唱腔,以及帶有黑人文化特徵的布魯斯12小節音樂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