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君子塔爾丟夫:搖滾明星和上帝

2021-01-12 三聯生活周刊
偽君子塔爾丟夫:搖滾明星和上帝 2016-10-08 16:00 作者:駁靜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6年第40期

德國導演塔爾海默從來不相信什麼大團圓結局,所以他的《偽君子》是悲傷的。塔爾丟夫走後,留下一個洪水滔天的世界。人們受制於這個世界,猶如困獸,智識迷茫,善惡不分。

想像一個巨大的球體,中間挖出一塊正方體,將它對半剖開,丟掉一半,剩下的一半橫切面向外,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挖出的空間。再把這個立體空間鑲嵌到一座劇場裡,就有了柏林邵賓納劇團(Schaubühne)的《偽君子》(Tartuffe)舞臺。作為觀眾,我能看到球體直徑圓周的那條線,這樣一來,直觀的感受就是「外圓內方」,像在做一道空間幾何題。舞臺內部則空蕩蕩的,只在中間放了一把扶手椅,給人以威嚴的感覺,牆上再釘一塊十字架,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而且,這個舞臺沒有可以稱為門的存在,當然,演員可以進出這個舞臺,但所經之路卻是觀眾其實看不到的狹窄縫隙。這個縫隙如此狹窄,以至於演員只能側身而入。為了讓這種「擠進舞臺」的入場方式顯得不至於尷尬,演員還創造出若干個「壁虎爬」式的入場動作。

柏林邵賓納劇團演出的《偽君子》劇照

 

單一空間,單一場景,寓意著這裡就是整個世界,這使得《偽君子》好像發生在顯微鏡下。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舞臺可以旋轉。一個半小時的演出過程中,舞臺一共進行了4次逆時針旋轉,演員們不得不隨之滑落,或者攀爬於唯一可借力的扶手椅。由於它的單一空間,旋轉這個動作正好完成了幕與幕之間的轉換提示。

當晚演出結束時,我聽到周圍的觀眾也在討論這個有趣的縱向旋轉舞臺。所以,第二天見到扮演塔爾丟夫的拉斯·艾丁格(Lars Eidinger)時,我首先跟他討論了該舞臺設計。談到旋轉時,他反過來問我:「你注意到了嗎?最後一次旋轉了兩圈多,最終恢復原樣。我覺得每次旋轉都挺有深義的。而且好在,你的提問對象不是我們舞臺設計。因為其實藝術家們總是儘量避免過度解釋,而且重要的是觀眾對它的理解。但從我個人的理解來看,我一開始就對這個舞臺設計印象深刻,從排練的第一天開始,它就是你現在看到的樣子,也就是說,排練期間,舞臺沒有再有過更改。對我而言,這個簡單的舞臺,充滿了父權主義的意象。尤其是舞臺中央的椅子,絕對是家長奧爾貢的位置,那是權利的象徵。」

艾丁格還提到一個我本來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塔爾丟夫從來沒有去坐過那張椅子。他說:「人們可能會以為,他侵入這個家庭內部,最終目的可能是坐上這張椅子,然而並沒有,他意不在此。」

柏林邵賓納劇團的《偽君子》就在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又充滿寓意的舞臺上演,單是舞臺設計方面形而上的創造性,就已經與莫裡哀的原版喜劇給人的感覺相去甚遠,但更多的改編在劇情,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塔爾丟夫的形象儘管並不一定更具有現代性,卻幾乎不是莫裡哀筆下那個成為「偽君子」代名詞的形象。

莫裡哀這齣《偽君子》寫於1664年春天。17世紀的法國,正值太陽王路易十四治下,與此同時,教會是整個歐洲封建社會的靈魂,而「聖體會」就是其中實力雄厚的核心組織。當時,莫裡哀只寫了這齣五幕詩體大喜劇的前三幕,路易十四聽完朗讀版,就決定讓它在凡爾賽宮舉行的遊園會上演出。聽到消息的聖體會,最後通過路易十四的母親,而成功地阻撓了它的上演。

被禁演後,儘管路易十四最終撤銷了這一成命,從劇情來看,莫裡哀為了它最終順利上演所做的妥協也很明顯。塔爾丟夫是一個教會騙子形象,他進到當時典型的資產階級家庭中,偽裝成一個道貌岸然的信徒,獲取了家長奧爾貢的信任,騙得財產繼承權。最終的結果,是真相被揭穿後,宮廷派來的侍衛官廢除了那一紙文書的法律效應,一切物歸原主。

所以這個為路易十四所許可的結局,被導演塔爾海默(Michael Thalheimer)修改,最後一幕,宮廷侍衛官來到奧爾貢面前,下達驅逐的最後通牒。

整體而言,莫裡哀寫的是一個狡猾的騙子,為了騙取錢財而披著一身偽善的外衣。他假裝自己是一個信徒,依靠謊言達到目的,但在塔爾海默的劇本裡,他的形象完全不一樣了。他的嘴裡沒有謊言,取而代之的是真相,殘酷的真相。但是這些殘酷的真相在奧爾貢一家聽來,卻又完全不信。

塔爾海默曾在接受加拿大蒙特婁一家媒體採訪時,提到他所理解的莫裡哀創作《偽君子》的目的,是讓當時的人們對預言家保持警醒。「但我發現它卻讓我們對自我產生懷疑。通常而言,塔爾丟夫從外部進入,他是一個入侵者,手段卑劣,欺騙背叛。所以我的想法是,社會本身是虛弱的,外來者進入後,是要去懲罰他們的。」

塔爾海默認為,本質上這還是一齣悲劇,有點陰暗。所以他的版本,也的確沒什麼叫人開懷大笑的地方。

導演在對《偽君子》的改編上,更注重舞臺的節奏韻律。當時劇團決定重排莫裡哀的這齣經典喜劇時,人們都以為一定是劇團的藝術總監託馬斯·奧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將會是創作核心,而且,他的真實主義風格,似乎也的確更適合這類批判性題材。

艾丁格與奧斯特麥耶合作過兩部戲,在這一點上也挺有發言權,他說:「奧斯特麥耶相信真實主義,他會要求我們一遍一遍排練,直到與他所認為的事實分毫無差為止」。而塔爾海默的舞臺表現得更為意識流,艾丁格提到一個當初準備這齣戲的細節:在最開始的將近四五周內,劇組每天只幹一件事,那就是討論劇情和臺詞,把他想要表達的東西灌輸到演員頭腦裡,但是當他終於對所有的討論結果滿意後,真正在舞臺上進行排練時,就讓演員去發揮,並且不再更改半個字。「現在你看到的《偽君子》,同演員們首次排練發揮後的臺詞基本沒有差別,大量的時間都花在舞臺之外,排練的過程反而其實很短。而且,塔爾海默通常更喜歡積攢的情緒和能量在舞臺第一次被表達的版本,他總是跟我們說,這就是我想要的感覺,記住它。」

邵賓納劇院的建築雖然可以追溯至20年代,但直至1962年,劇團才正式成立。在過去的50多年裡,有過一些起伏。到了本世紀初,奧斯特麥耶擔任藝術總監以來,邵賓納逐漸累積了國際名聲,尤其是奧斯特麥耶導演的《哈姆雷特》和《理查三世》兩部作品,進行了全球巡演。

而這兩部重要作品,都由艾丁格主演。他不是那種大眾喜聞樂見的英俊男演員,今年剛滿40歲,但在德國戲劇舞臺上已浸淫多年。作為德國極有影響力的舞臺演員,近幾年來,他也開始涉足電影。在此次飛來北京演出的航班上,翻找電影看,他發現自己跟法國著名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合作的《錫爾斯瑪利亞》(Clouds of Sils Maria)竟然出現在「好萊塢熱門電影」的分類裡,他跟我開玩笑:「你看,我現在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好萊塢電影明星。」但是顯然,相比於好萊塢,歐洲電影人更了解他。

實際上,他的確也更受阿薩亞斯這類歐洲導演喜歡,儘管坎城電影節出身的阿薩亞斯如今更喜歡使用好萊塢一線明星,除了《錫爾斯瑪利亞》,他今年剛憑藉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的電影《私人採購員》(Personal Shopper)中,女主角依然是克裡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有趣的是,艾丁格同樣參與了後者的拍攝。

不過,他自己說:「相比演員,其實我更傾向於視自己為藝術家。對我來說,表演是一種自我表達,要有情感介入。戲劇或者電影其實不太重要,甚至我也可以通過畫畫、攝影這些方式來完成,只不過我更中意戲劇表演而已。因為不像電影是能夠被保存的,戲劇舞臺就像時間本身,只存在於當下。你戀愛了,你度過了美妙的一刻,這些都是流動的,逝去了便不可追。就像生活,從不停歇。」

艾丁格說他最喜歡的角色「毫無疑問是哈姆雷特」,而且只愛莎士比亞,「如果後半生只演莎士比亞,也欣然接受」。

而且,在近一個小時的交流中,我發現艾丁格對戲劇和藝術的理解中,有許多頗有啟發性的見解,我們一不小心就幾乎把《偽君子》裡的人物角色討論了個遍,所以本文的對答部分比以往都要長一些,雖然「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艾丁格對《偽君子》和塔爾丟夫的理解,或許有一部分源自導演塔爾海默,更多地卻來自他本人的生活,也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德國視角樣本。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海盜船長很有搖滾明星範兒
    星動向海盜船長很有搖滾明星範兒如果你認為強尼·德普只會在電影屏幕上呼風喚雨,那就錯了!在華麗搖滾殿堂級人物艾利斯·庫柏最近倫敦的一次現場演出中,觀眾領略到了這位海盜船長的搖滾風範——在經典曲目《18》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這位好萊塢巨星抱著吉他跳上了舞臺,與樂隊一起激情表演。德普可不是來擺個pose當回花瓶的,他還參與了另外2首歌的演奏:翻唱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的經典《牆上的另一塊磚》,以及庫柏的《學期結束》。
  • 蔡英文表姐夫接掌「最高行政法院」,趙少康怒轟「丟司法的臉」
    臺當局「最高行政法院院長」藍獻林年滿70歲退職,蔡英文特任表姐夫吳明鴻接任,引發外界質疑。臺灣資深媒體人趙少康直言,這是蔡英文最不智的地方,並質疑這樣是否就讓「行政」和「司法」合一了?他更痛批此舉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丟「司法」的臉,並忍不住直言,他對「最高行政法院」沒有信心!
  • 狂歡盛宴 熱度爆表∣北京城房明星搖滾音樂節圓滿落幕
    10月31日晚北京城房2020首屆《科技豪宅 四季如春》明星搖滾音樂節激情上演搖擺的燈光、震撼的舞臺、耀眼的DJ一切 「
  • 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不一樣」
    2009年9月《搖滾莫扎特》於巴黎體育宮首演並引起轟動,隨後在法國各地、日本、韓國、烏克蘭及俄羅斯展開的國際巡演亦獲成功。憑藉突破性的戲劇編排和視覺呈現,《搖滾莫扎特》更被多家法國媒體譽為「對整個音樂劇界的一次真正顛覆」。 歷史上,莫扎特生活不羈,敢於挑戰前人,創立了新的音樂風格,短短一生創作出無數天才作品,可惜英年早逝。
  • 講搖滾精神的,知道什麼是搖滾嗎?
    《美國傳統英語字典》和《韋氏詞典》都把「搖滾樂」定義為從50年代流行至今的,帶有搖滾風格的樂曲統稱(包含後來出現的朋克搖滾、另類搖滾等)。《大英百科全書》則把「搖滾樂」定義為狹義的、流行於五六十年代的音樂風格;這種音樂後來發展成更兼容並包、更國際化的搖滾音樂(rock music)。一種音樂風格哪來的精神?
  • 英倫搖滾入門,從經典搖滾樂隊開始
    英式搖滾,所有的pop的字眼其實是rock的一種,其實是英國樂壇對美國公認潮流的一種回應。由於90年代英倫優秀樂隊層出不窮,風潮延續至今。1.後來迷上了音樂玩了樂隊,從此走上英式搖滾這條路,我想上帝其實是偏愛某人的,縱觀某些天才的人生道路常常充滿荊棘和苦難,而往往是這種苦難讓他們擁有別樣的人生,和超越常人的感受,讓他們成為不同凡響的人。還記得當初聽電臺司令的歲月,一首how to disappear completely 讓我著迷。3.
  • 楊超越找貓,王珞丹丟鴨子全上過熱搜,明星效應的影響對大眾公平嗎?
    感受到貓丟了的著急。,明星效益的公平性值得考量 並未這些理智的網友無情,他們講得明星效益真的很有道理。不僅僅是楊超越,當初的王珞丹找丟失的鴨子事情也和這個性質一樣,雖然事件過去了很久,但當時找鴨子的轟動程度還是讓大家記憶深刻的。平時要是誰鴨子丟了,去報警警察肯定管都不管,王珞丹鴨子丟了去報警,警察馬上就立案認真調查,甚至各種媒體也在播報王珞丹丟鴨子的新聞,幫她找丟失的鴨子還真的是大費周章。
  • 搖滾果兒是什麼意思 搖滾果兒指的是什麼樣子的女性
    搖滾果兒是什麼意思?果兒是什麼?本篇文章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對此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來看看。  果兒是北京話,就是痴迷於追隨樂隊的女子。  1果實的兒話音;  2指女青年。如:尖果兒指漂亮的女青年,蒼果兒指不再年輕的女性,戲果兒指勾引調戲女青年。  ⒊搖滾圈的專有名詞,指喜歡搖滾樂的年輕女子。
  • 通過搖滾明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
    也就是說三百年後的人只能通過搖滾明星來對搖滾樂產生不同的理解。而隨著時間軸不斷前進,任何領域的藝術家都難逃被淡忘的命運,往往只有少數人、甚至只有一個人會被永遠銘記,接著個體的重要性將被誇大,直到他成為某個流派或風格的代名詞。如果要猜測後世將如何看待搖滾樂則更加艱難,因為幾乎任何東西都能被貼上搖滾的標籤,比如Coldplay、ABBA、某種髮型、穿搭風格,甚至是摩託車款式。
  • 曠亞星,獨一無二的搖滾歌手
    曠亞星北京個人演唱會已於2020年11月22日在爭奇鬥豔文化的全力打造和推動下,在北京星光影視園星光演播廳圓滿錄製成功!曠亞星從一個業餘的音樂愛好者發展成為專業歌手,可是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汗水,他沒有名師指導,卻努力自學成才,在高低真假音之間的變換揣摩出驚人的效應,憑藉獨特的思維和特殊的嗓音
  • 重啟光輝歲月 搖滾不死「輪迴」重生
    光輝歲月海報  2013年9月7日,輪迴樂隊將攜手崔健、羅大佑、黃家強、張楚、零點樂隊、黑豹樂隊等搖滾明星和樂隊在溫州體育中心體育場以一場名為:「光輝歲月——中國搖滾教父」的演唱會上輪番登場,為搖滾迷帶來一場屬於華人搖滾樂的巔峰演出。
  • 宇宙搖滾明星:NASA太空望遠鏡揭示藍超巨星的秘密!
    藍超巨星就像是宇宙中的搖滾明星。它們是質量巨大的恆星,生長速度極快,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導致它們極為罕見並且很難進行研究。即使藉助現代望遠鏡,科學家也很難做到這一點。在還沒有太空望遠鏡的時代,科學家只觀測到幾顆藍超巨星,對它們的了解非常有限。
  • 楊超越找貓,王珞丹丟鴨都上熱搜,明星效應公平性大眾有不同聲音
    大家都知道明星效應這回事吧,感覺明星的利益受到損害就能夠得到解決,這也說明了是他們人脈廣粉絲多的原因,但如果普通大眾面對這樣的事情,可能效率就低很多了。雖然暗地裡面會吐槽幾句,但也會表示真的很羨慕這種明星效應。
  • 中國搖滾的發展史
    中國搖滾(Chinese Rock)是指中國大陸獨立發展的搖滾音樂,搖滾樂作為一種獨立的音樂種類最早於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中國。通常情況下,中國搖滾被描述為一種反傳統的工具、反抗主流意識形態、商業建制以及文化霸權的音樂。
  • 最「搖滾」MLB全明星賽來臨 你準備好一起搖擺了嗎?
    騰訊體育訊 下周全明星賽就要在克利夫蘭正式上演,從本屆全明星賽的賽事標誌就能看出這恐怕將是歷史上最「搖滾」的一屆全明星賽了,這屆以吉他為賽事主標誌的全明星賽還未開打,已引得一眾棒球迷熱血沸騰!
  • 「上帝粒子」預言者摘諾貝爾物理獎被指無懸念
    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今年物理學獎授予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和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以表彰他們對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所做的預測,上帝粒子是賦予其他粒子質量的粒子。  1964年首次提出該理論  諾貝爾物理學獎原定於北京時間8日17:45公布,推遲1小時後於18:45公布。
  • 黑金屬搖滾與撒旦教背後的歷史謎團
    這個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的名稱,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暗示著死亡、痛苦和受折磨的內容。玩黑金屬搖滾的樂隊,很多都信仰撒旦教,將巴弗滅的圖案和倒五角星視為自己的logo。華麗搖滾歌手大衛·鮑威,作為第一個公開宣布自己是同性戀的明星,曾對搖滾樂做出如此評價,『我絕對相信搖滾樂一直以來都是屬於魔鬼的音樂,你不能說搖滾樂與它無關。』這段話也可以看出,很多搖滾樂手在思想上是比較偏激的。他們從信仰到精神到肉體,都已經將自己交給了所謂的魔鬼。
  • 「萬物皆可搖滾」:I Wanna Rock
    音樂劇《搖滾年代》改編自克裡斯·德阿里恩佐的同名小說,展示了1980年的搖滾界的風採,在書中,描繪了大量的搖滾歌曲和搖滾明星的生活。作為一部點唱機音樂劇,這部作品至今已被多個國家翻譯成不同版本進行演出。
  • 盤點誤入邪教的七大女明星
    婦女向來是各種邪教侵蝕的重點目標,無論是普通婦女,還是那些衣著光鮮,曾引領時代潮流的著名女明星,均難逃邪教的魔掌。在又一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的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筆者梳理出十大誤入邪教的十大著名女明星,通過不爭的事實,以證邪教之惡,以辨邪教之偽,以論邪教之害。誤入邪教的七大著名女明星1、麥當娜。
  • 他們是中國搖滾樂的幕後推手,我心中的搖滾十大經紀人
    從創立漢唐文化,推廣《搖滾北京》,策劃臨終義演開始,黃燎原便和中國搖滾磕上了。或者說,他和那一代人用知識分子的質疑精神通過搖滾樂的方式把反抗和獨自思考的精神滲透進社會。而具有很強敏感性的搖滾樂,是黃燎原這般大院子弟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