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飛機設計製造家巴玉藻(1892~1929)
巴玉藻(蒙古族),著名飛機設計製造家。巴玉藻生於江蘇省鎮江市,祖先是克什克騰氏,祖父、父親是蒙古八旗軍武官。巴玉藻13歲考入南京水師學童。17歲時,他被選派留學英國、攻讀機械工程。1909年,他被選派赴英留學,學習製造船炮。1915年巴玉藻轉赴美國留學,考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為第2期學生,1916年畢業,獲碩士學位,被美國通用飛機廠聘為第一任總工程師。1917年回國後,巴玉藻任海軍飛機工程處主任,1919年設計製造出我國第一架飛機,被命名為「甲型一號」。巴玉藻一生為我國設計製造了六種型號共14架飛機,大部分交付海軍供教練飛行使用,並參加了北伐部分戰鬥。飛機性能相當先進,有些方面超過當時歐美國家設計生產的飛機。他創建了海軍飛潛學校飛機製造專業班,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航空高級專業人才。他與王助共同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浮塢(供水上飛機用的浮站)。
2
明安圖(蒙古族)18世紀我國傑出的蒙古族科學家
明安圖在天文學、地理測繪學和數學等科學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明安圖是蒙古正白旗人(現正鑲白旗)。早期入八旗官學學習數學和天文曆法。在編纂百科全書式巨著康熙御製《律歷淵源》、《曆象考成後編》、《儀象考成》等天文曆法和數學著作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兩次帶隊到新疆進行大地測量,繪製成我國第一幅全國大地圖——《皇輿全圖》。他積三十年之功研究數學,論證了三角函數冪級數展開式和圓周率的無窮級數表示式等九個公式,成功地解析了九個求圓周率的公式,寫就了《割圓密率捷法》一書,在清代數學界被譽為「明氏新法」,在我國數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安圖首創卡塔蘭數,使我國的數學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2002年,經中國科學院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將國家天文臺發現的編號為28242號小行星命名為「明安圖星」。他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以少數民族科學家名字命名小行星的第一人。
3
蒙醫藥學家佔布拉道爾吉(1792~1855)
佔布拉道爾吉(蒙古族),清代蒙醫藥學家、佛學大師。佔布拉道爾吉出生於內蒙古奈曼旗一個貴族家庭,是第九任扎薩克諾顏(清代掌管旗務的世襲官)巴拉楚克的次子,曾任該旗波日胡碩廟第四世活佛。精通蒙、藏、漢、滿、梵5種文字,對蒙醫理論,尤其對蒙藏醫藥學造詣很深。其著作有藏文《無誤蒙藥鑑》,又稱《蒙藥圖鑑》一書,是一部蒙醫藥學專著。該書圖文並茂,共收載879種藥材,799幅黑白插圖和蒙、漢、藏、滿4種文字的藥名表;對外科器材的形狀和用途、放血、針灸等療法以及人體各部位的劃分也有詳細記述;記載了300多個穴位,並且對重要穴位予以詳細圖解。原著對每種藥的別名,生長環境,動、植、礦物形態,人藥部位,採集時間,炮製方法,性味、功能,主治和用法等作了敘述。《蒙藥圖鑑》已成為蒙醫藥學的指南範本,現譯成蒙古、漢、俄、英等多種文字。
4
卓越的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
李四光(蒙古族),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黃岡縣(祖父時期定居到這裡)。他曾留學日本、英國,回國後先後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國家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四光是我國地質力學、地震預報、冰川研究的奠基人。他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為我國的地質探測、石油勘探及開採做出了巨大貢獻。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1956年,他親自主持松遼平原、華北平原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裡,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毛澤東、周恩來稱他是「我國科學界的一面紅旗」,「光被四表,澤及千秋」。
5
農藥化學和元素有機化學的奠基人楊石先(1896~1985)
楊石先(蒙古族),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有機化學家和教育家。楊石先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畢業於清華大學,兩度赴美國留學,獲得化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他是中國農藥化學和元素有機化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化學科學研究的卓越組織者。他組織開展了有機氟、矽、硼和金屬有機化學等領域的研究,試製成功多種除草劑、殺菌劑和殺蟲劑,在農藥化學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化學學科中的許多空白,將我國農藥研製水平推向了新的階段,其中「枯葉淨」攻克了水稻的白葉枯病即水稻「癌症」。1966年他主持研製的三種有機磷農藥獲得國家一等獎。楊石先是我國著名教育家,致力於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60餘年,培育了中國幾代科技人才。他先後任南開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培養了15名科學院院士。
6
著名生物化學家傅守正(1920~2005)
傅守正(蒙古族),美籍華人,著名生物化學專家,美國科學會和英國皇家化學會高級會員。傅守正出生於北京市,祖籍內蒙古科爾沁,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第36代孫。傅守正1944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1946年赴美國留學獲理學博士,任美國兒童癌症研究中心基金會主持人和美國新澤西大學生化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副研究員。傅守正畢生後從事化學和生物化學研究,在醫藥生物化學、基礎生物化學、蛋白化學與生物化學、蛋白與蛋白工程等諸多領域內獲得70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特別是在兒童白血病和腫瘤研究與防治方面成績卓著。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傅守正將研究重點轉到了攻克老年白內障方面,在白內障蛋白組織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通過溶解消除障礙物來治療白內障,這一研究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7
海軍女科學家薩本茂(1924~)
薩本茂(蒙古族),應用化學家。薩本茂生於福建省福州市,海軍世家,元代著名漢辭學家薩都剌第十八代孫。她畢業於福州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化學系,歷任軍工廠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薩本茂從事艦船應用化學研究,完成了67項重大科研成果和技術革新,其中2項填補我國空白;「乙炔清淨劑」、「快速塗鍍銦溶液」、艦船尾軸「防腐塗料」等3項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特別是「艦船尾軸包玻璃鋼」技術創造出世界先進水平。她為我國的海軍裝備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科技尖兵、巾幗一傑」、「居裡夫人」式的人物。1979年、1983年,她兩次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6年她被總後勤部授予全軍勞動模範稱號。
8
試管羊之父旭日幹(1940~2015)
旭日幹(蒙古族),生物工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旭日幹生於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畢業於內蒙古大學生物系。旭日幹曾任內蒙古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委員。70年代以來,旭日幹長期從事以家畜生殖生物學為中心的現代畜牧業高技術的研究。首次探索出山羊、綿羊和牛精子體外誘導獲能的途徑,培育出世界首例試管山羊和國內首胎、首批試管綿羊、試管牛,並建立了規模化生產試管牛、羊的整套技術工藝;系統地觀察和記錄了牛、羊卵巢卵細胞的體外成熟、體外受精和早期發育的形態學變化及其規律,為揭開哺乳類動物受精之謎提供了大量的科學依據。他在家畜育種研究中創造性地應用體外受精的理論與技術,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試管內雜交育種技術。在日本學習期間,他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山羊,被譽為「試管羊之父」。他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內蒙古科教興區特別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等多項獎勵和榮譽稱號。
9
油菜育種專家官春雲(1940~)
官春雲(蒙古族),油菜遺傳育種及栽培生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官春雲生於湖北省江陵縣,祖籍內蒙古鑲黃旗。他畢業於湖南農學院,曾任湖南農業大學校長。官春雲現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導。他在油菜高產優質高效栽培、育種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提出油菜器官分化和產量形成基本規律,已成為油菜栽培理論的精髓;提出油菜冬發栽培理論和技術體系,促進了長江中遊地區油菜增產;提出了油菜光溫生態的4種類型和地理分布,對生產有重要指導意義;提出油菜化學殺雄利用雜種優勢的理論和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提出油菜優質高產育種的新方法,主持育成品種15個,推廣面積1.5億多畝,其中8個為國家重點推廣的品種;育成3個轉基因油菜新品系並完成遺傳穩定性和安全性研究;主持發表了國內第一張油菜分子標記遺傳圖譜。官春雲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二等獎4項。
10
當代著名化學家冒懷慶(1942~)
冒懷慶(蒙古族),化學家,澳大利亞技術科學及工程院院士。冒懷慶生於重慶,原籍江蘇省如皋市,系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鎮南王脫歡帖木兒後裔。1960年冒懷慶赴美國留學,先後獲得應用數學碩士和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在光學、表面化學、高分子及鐳射技術等廣泛的研究領域裡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主持發明的澳大利亞鈔票所用防偽特殊油墨,獲得了世界專利。由他主持研究的「關節軟骨細胞修復材料開發」和「活性自由基聚合觸媒技術研究」等前瞻性技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1999年澳大利亞外交部為中澳兩國關係作出貢獻的各方面人物頒獎,他是唯一一個獲得科技貢獻獎的澳洲華人。2003年他獲得澳大利亞政府頒發的「澳洲建國百年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