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小時候,他在農村生活了十四年,艱苦生活培養了刻苦奮鬥的精神。
據說,從五六歲開始,年幼的李四光不但要在父親教書的私塾裡讀書,還要幫著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提水……這樣一直到十幾歲時,太平天國的革命運動爆發之後, 湖北省辦起了許多標新立異的新學堂,年輕氣盛的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並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在新學堂裡,李四光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便被省裡選作官費學生而送到日本留學深造。留學期間,李四光學到了大量的專業知識,還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七年之後,他回國了。
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李四光作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參加了漢口保衛戰,並親自組織碼頭工人和人力車夫,往前線運送軍火,隨著又被選為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但沒多久,辛亥革命就失敗了。
李四光又走上「科學救國」之路,發憤於科學技術的研究。為了研究地質學,他又到英國留學。在這段留學期間,為了維持不斷上漲的學費,他不得不抽時間到礦山去做工,生活非常艱辛。
在英國留學一去就是六年,他不僅專業成績優秀,還先後獲得了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並且,這幾年李四光還熟練地掌握了英語。畢業後,他拒絕了英國一家礦業的高薪聘請,而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請,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
後來,在國家領導人的重視與支持之下,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地質力學研究室」。從此,他貢獻了自己一生的所學,才有了今天的專門地質力學研究所。後來,在邢臺地震之後,通過多年的研究經驗,他提出了四大地震帶:
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
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
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只有讓靈魂在逆境中涅槃,才能讓自己承受得起風風雨雨。世上不會因為個人的苦惱而變樣,生活依舊循環。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雖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只有像地質學家李四光那樣多貢獻自己,就能迎來有作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