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地質學家年輕時竟加入同盟會,最終還是選擇從事學術事業

2020-12-04 文史控

文/徐永超

回顧李四光的一生,參加革命也好,一心治學也罷,都是為了實現心中的救國夢想。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在湖北黃岡。其父李卓侯,是四鄉五裡有名的教書先生。他學識淵博,思想進步,培育人才無數。

李仲揆自幼聰明過人,而且特別喜歡做手工。他曾經用一截鐵皮製作了一艘輪船模型。引得左鄰右舍誇讚:"仲揆這孩子有志氣,現在造小船,將來造大船!"

1902年,李仲揆獨自一人,來到武昌第二高等小學堂讀書。在填寫入學報名表時,他誤將年齡十四寫到了姓名欄。他急中生智,把十改為李,又看到大廳牌匾上有"光被四表"四個大字,就在四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 "李四光"這個名字伴隨了他一生。

在學堂,李四光刻苦攻讀,成績名列前茅。1904年,李四光獲得官派留學生資格。同年,進入日本的弘文學院讀書。這所弘文學院,是一所專門接納中國留學生的學校,陳天華、黃興、馬君武、楊度、林伯渠、張瀾、楊昌濟、魯迅、陳寅恪等都有在此求學的經歷。在讀書期間,李四光認識了日後鼎鼎大名的宋教仁和馬君武。通過這兩位學長,李四光不但加入了同盟會,還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孫中山。

中山先生見他年紀尚小,就問他為什麼加入同盟會。李四光大聲說:"要革命,不要改良!"孫中山聞言,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這很好。同盟會的工作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人準備回國舉行武裝起義,推翻君主專制;另一部分人準備在中華恢復後,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富強起來。現在,你年齡小,不必急於投身鋒鏑之間。我希望你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孫中山這番話,成為李四光走上科學救國之路的動力。1907年,他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主修船舶製造,想著將來為國家造大船。1910年,學成歸國的李四光來到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

教學期間,他始終堅持從事革命活動。當時,武昌城裡,有文學社、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正是在他的斡旋下,這兩個革命組織才在起義上達成了共識。儘管武昌起義時,他還在北京參加留學畢業生的全國統一考試,沒有親自參與其中,但他也是一個對革命有貢獻的人。

民國政府成立後,李四光一度擔任湖北軍政府的實業部長。然而,隨著政局的動蕩,李四光被迫去職。懷著對祖國前途的擔憂,他遠渡重洋,前往英國留學。

在日本,李四光的專業是船舶製造,但實業部長的經歷告訴他,中國更缺乏礦產開採和冶煉方面的人才。所以來到英國後,他選擇進入伯明罕大學鑽研起地質學。只用了六年時間,就從一個門外漢,進入到地質學的最前沿!

1920年,李四光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同年秋,正式成為北大地質系教授。他講課極為認真,每次課前,都會備足各類巖石標本和操作儀器。他經常對學生說,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巖石的尺子,邁出的每一步距離都要相等。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走路不緊不慢,邁一步就是0.85米,日子長了,學生們只要見他走路的模樣,就能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認出他。

1927年11月,李四光奉命前往南京,籌辦地質研究所。第二年,研究所正式成立。為了它,李四光傾注了不少心血。1939年,李四光出版了《中國地質學》一書,整個地質學界為之轟動。在書中,他以翔實的材料證明中國經歷過第四紀冰川。還分析,華北平原可能有大量石油。

抗戰即將取得勝利之際,他與眾多科學家一道,在重慶沙坪垻創建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李四光任監事長。第二年11月,李四光離開重慶,前往南京。1948年,李四光前往倫敦,參加在此地舉辦的國際地質學家大會。

1950年5月,李四光回到北京。此後,李四光開始主持地質部工作,成了名副其實的"地質元帥"。在他的推動下,一批批儲量豐富的油田被發現,從而讓中國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了發展核工業,他帶人到野外四處勘測,終於找到了品位高的鈾礦床;為了減少大地震對人民生命財產帶來的損失,他投入到地震中長期預報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李四光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1971年,李四光病逝,享年82歲。去世前幾天,他還和海洋地質考察隊的負責人探討如何在渤海中找石油。

偉哉,李四光!

相關焦點

  • 為中國「兩彈」事業找到鈾礦的地質學家
    劉曉瑜 李四光(1889-1971),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在後面兩大貢獻中,李四光的一位得意門生、長期追隨者功不可沒,他就是後來成為著名地質學家的吳磊伯,中國製造第一顆原子彈的鈾礦的發現人之一。 積極參與抗日救亡 吳磊伯,1914年出生於湖南臨湘(今臨湘市)長塘鎮新生村禮儒堂一個書香世家。其父吳秉剛,湖南礦冶專科畢業,歷任平江黃金洞、臨武香花洞、水口山礦務局等處礦長。
  • 他出生於湖北團風,卻是蒙古族,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 【河北人物】當代著名地質學家王嘉蔭
    【河北人物】當代著名地質學家王嘉蔭 2019-06-02 13: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近代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
    是中國地層古生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新中國地層古生物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歷史大地構造學的奠基人之一。主要從事變質巖和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在變質巖深熔作用方面有開創性成果。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奠基人、新中國地層古生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和新中國地層古生物教育事業的開拓者。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地質學會地層古生物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以及《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質學報》、《古生物學報》等專業學術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
  • 誰是我國最著名的地質學家?他預言四大地震帶,還演繹了傳奇人生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小時候,他在農村生活了十四年,艱苦生活培養了刻苦奮鬥的精神。據說,從五六歲開始,年幼的李四光不但要在父親教書的私塾裡讀書,還要幫著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提水……這樣一直到十幾歲時,太平天國的革命運動爆發之後, 湖北省辦起了許多標新立異的新學堂,年輕氣盛的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並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 我國著名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家馬瑾院士逝世 享年83歲
    據微信公號「中國地震臺網」8月12日報導,我國著名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馬瑾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8月12日7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馬瑾院士是我國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她一生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在構造變形過程和機制、構造物理理論方法和實驗、地震機理和預測等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學術造詣享譽海內外
  • 著名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楊遵儀病逝
    新華網北京9月17日電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九三學社社員,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楊遵儀,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楊遵儀先生是我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奠基人、新中國地層古生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和新中國地層古生物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 德國著名地質學家論文稱山西煤可供世界千年用,被他給否了
    丁文江是江蘇泰興人,民國地質學家、社會活動家,他一生成年累月在野外奔波勞碌勘察,搜羅第一手材料著書立說,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學術上的嚴謹作風也是眾所周知的。
  • 大地之子魂歸大地——記中國著名地質學家陳國達
    中新社長沙四月十五日電 題:大地之子魂歸大地——記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國達     中新社記者 餘婭琳  麓山含悲,湘江慟泣。世界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國達的溘然長逝,令原本正沐浴在明媚春光下的三湘大地平添了幾分沉痛和哀惋。
  • 科研該如何選擇?年輕學者的困惑:科研隨興趣,還是跟大流?
    前一段時間,在一場學術交流會後聽到很多年輕學者都會有這樣的困惑:作為一個年輕學者,做研究方向選擇的時候,是選擇自己的學術興趣好,還是選擇當前的學術主潮流好?該如何做選擇呢?如何選擇自己的科研方向,是很多年輕學者所關注的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當今的學術評價導向造成的困惑。
  •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黃岡人,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讓我國丟掉了「貧油」的帽子,對我國的礦產資源開拓有重大的貢獻。武漢東南長江北岸的黃岡,古稱黃州。
  • 【中國新聞網】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研討會舉行 楊振寧李政道...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著名物理學家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  中科院院長、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也專門發來賀信說,作為中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周光召院士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國防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卓著。周光召院士倡導和身體力行的「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科學精神與「學術平等、提攜後進」的大家風範,已成為中國科學界的寶貴精神財富,他的科學成就、愛國情懷、光輝人格將彪炳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史冊。
  • 上世紀米丘林是著名學術權威,袁隆平大膽質疑,最終取得成功
    他就是俄國著名植物學家米丘林。1855年10月27日,米丘林生於俄國梁贊州普龍斯克縣,他的家族是一個園藝世家,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愛好園藝,這給米丘林很大影響,為他日後從事植物學研究奠定了家學基礎。1872年米丘林在普龍斯克縣立小學畢業,後因家貧小學畢業後便輟學。
  • 著名地質學家胡承志:曾是修理「北京人」化石的小學徒
    作為從中國地質博物館裡走出來的百歲老人,胡承志親歷和見證了中國地質事業和自然科學博物館事業發展。正是在這裡,他通過自己一步步的刻苦鑽研和不懈求索,完成了從普通學徒到知名學者的嬗變。歷經百年風雨,包括胡承志在內的一批批傑出學人,恪守中國地質博物館建館宗旨、不斷精進學術,在地球科學研究、地學知識傳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為發展我國地質事業、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了重要貢獻。
  • 著名地質學家孫樞院士逝世—新聞—科學網
    澎湃新聞記者2月12日晚從中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獲悉,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任孫樞,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2月11日8點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 中科院院士、地震地質學家鄧起東逝世 享年81歲
    「中國地震臺網」微信公號11月7日消息,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和地震地質學家、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南大學榮譽教授、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地震學會榮譽理事、地震地質專業委員會創始人和首任主任,地震地質期刊主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 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研討會舉行 楊振寧李政道致賀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泊靜   中新網北京5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著名物理學家周光召從事科學事業
  • 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池際尚:誰都不能將她遺忘(組圖)
    圖為中國第一代著名地質學家池際尚。池際尚(左)與同事在工作現場。  簡歷:池際尚(1917~1994),女,湖北安陸人。我國著名巖石學家、巖石學學科主要奠基人、地質學家。1936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轉入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6年赴美留學,1949年獲博士學位。
  • 天才物理學家尹希:加入美國籍成哈佛最年輕教授,一番話引人深思
    在中國地質大學,就有一位天才物理學家,他就選擇了加入美國國籍成哈佛最年輕教授,他是誰呢?他就是中國地質大學的高材生尹希,在他成才之後選擇了加入美國國籍。有著如此優良的基因,再加上家境很好,父母又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尹希也因此逐漸走向了學術的道路。尹希的成才與他父母是脫離不了關係的,尹希的父母深知要想在中國這樣一種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脫穎而出,就必須從小開始培養。所以尹希的父母從小便就給他制定了一個非常完善的培養計劃,而且這樣一種培養計劃還是隨著尹希的成長而不斷進行變更的。
  • 追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
    為了科學夢想而無畏探索——追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9月14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歲。9月19日,李德威教授生前領導、好友、同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等,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述往事,回憶與李德威教授相處的點滴細節。從講述中,一位對科學研究鞠躬盡瘁、不計功利、敢於創新的科學家形象躍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