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永超
回顧李四光的一生,參加革命也好,一心治學也罷,都是為了實現心中的救國夢想。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在湖北黃岡。其父李卓侯,是四鄉五裡有名的教書先生。他學識淵博,思想進步,培育人才無數。
李仲揆自幼聰明過人,而且特別喜歡做手工。他曾經用一截鐵皮製作了一艘輪船模型。引得左鄰右舍誇讚:"仲揆這孩子有志氣,現在造小船,將來造大船!"
1902年,李仲揆獨自一人,來到武昌第二高等小學堂讀書。在填寫入學報名表時,他誤將年齡十四寫到了姓名欄。他急中生智,把十改為李,又看到大廳牌匾上有"光被四表"四個大字,就在四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 "李四光"這個名字伴隨了他一生。
在學堂,李四光刻苦攻讀,成績名列前茅。1904年,李四光獲得官派留學生資格。同年,進入日本的弘文學院讀書。這所弘文學院,是一所專門接納中國留學生的學校,陳天華、黃興、馬君武、楊度、林伯渠、張瀾、楊昌濟、魯迅、陳寅恪等都有在此求學的經歷。在讀書期間,李四光認識了日後鼎鼎大名的宋教仁和馬君武。通過這兩位學長,李四光不但加入了同盟會,還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孫中山。
中山先生見他年紀尚小,就問他為什麼加入同盟會。李四光大聲說:"要革命,不要改良!"孫中山聞言,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這很好。同盟會的工作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人準備回國舉行武裝起義,推翻君主專制;另一部分人準備在中華恢復後,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富強起來。現在,你年齡小,不必急於投身鋒鏑之間。我希望你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孫中山這番話,成為李四光走上科學救國之路的動力。1907年,他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主修船舶製造,想著將來為國家造大船。1910年,學成歸國的李四光來到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
教學期間,他始終堅持從事革命活動。當時,武昌城裡,有文學社、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正是在他的斡旋下,這兩個革命組織才在起義上達成了共識。儘管武昌起義時,他還在北京參加留學畢業生的全國統一考試,沒有親自參與其中,但他也是一個對革命有貢獻的人。
民國政府成立後,李四光一度擔任湖北軍政府的實業部長。然而,隨著政局的動蕩,李四光被迫去職。懷著對祖國前途的擔憂,他遠渡重洋,前往英國留學。
在日本,李四光的專業是船舶製造,但實業部長的經歷告訴他,中國更缺乏礦產開採和冶煉方面的人才。所以來到英國後,他選擇進入伯明罕大學鑽研起地質學。只用了六年時間,就從一個門外漢,進入到地質學的最前沿!
1920年,李四光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同年秋,正式成為北大地質系教授。他講課極為認真,每次課前,都會備足各類巖石標本和操作儀器。他經常對學生說,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巖石的尺子,邁出的每一步距離都要相等。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走路不緊不慢,邁一步就是0.85米,日子長了,學生們只要見他走路的模樣,就能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認出他。
1927年11月,李四光奉命前往南京,籌辦地質研究所。第二年,研究所正式成立。為了它,李四光傾注了不少心血。1939年,李四光出版了《中國地質學》一書,整個地質學界為之轟動。在書中,他以翔實的材料證明中國經歷過第四紀冰川。還分析,華北平原可能有大量石油。
抗戰即將取得勝利之際,他與眾多科學家一道,在重慶沙坪垻創建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李四光任監事長。第二年11月,李四光離開重慶,前往南京。1948年,李四光前往倫敦,參加在此地舉辦的國際地質學家大會。
1950年5月,李四光回到北京。此後,李四光開始主持地質部工作,成了名副其實的"地質元帥"。在他的推動下,一批批儲量豐富的油田被發現,從而讓中國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了發展核工業,他帶人到野外四處勘測,終於找到了品位高的鈾礦床;為了減少大地震對人民生命財產帶來的損失,他投入到地震中長期預報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李四光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1971年,李四光病逝,享年82歲。去世前幾天,他還和海洋地質考察隊的負責人探討如何在渤海中找石油。
偉哉,李四光!